书城文化先进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历程
21814500000038

第38章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5)

但新文化运动以引进西方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进化论等为中心内容开始,仍然属于世界资本主义文化革命的一部分,也仅仅停留在文化改造的目标之上,因此,在“五四”运动以前的中国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一批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接受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意识,由个人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实现了从文化改造到社会改造的历史转变,中国的新文化明确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实现了旧中国文化主体和主体文化的彻底变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成为新文化的主体,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方向成为新文化的历史任务,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新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新文化进行了有史以来最为广泛最为深刻的社会动员,成为推动全体中华民族和整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旗帜性资源。这种文化自觉与社会动员之间的内在统一和实践上的成功结合,成就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先进文化地位。在此基础上,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一步有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文化自觉。

从起源上讲,社会主义运动最早是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起来的,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提供了殖民体系下民族自救的武器,并加速了世界殖民主义的消亡,社会主义的成功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人类世界呈现出更高阶段的现代制度和文化上的多元化发展。与此同时,世界变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的舞台。当这种对立被不断强化以后,尤其是当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时候,对立的强敌对新生社会主义发展的阻碍作用就强化。与此同时,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严重失误,当偏离历史唯物主义而出现盲动主义和极权主义文化倾向以后,当回避世界现代化进程所造就的开放文明,固守狭隘民族主义似的封闭主义以后,阻碍社会主义发展的因子也从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出现。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的失利无疑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最重大挫折,它给了社会主义的敌人一次大势攻击的机会,他们要欢庆和平演变的成功,并进一步要求将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与意识形态一起终结到资本主义。尽管是一厢情愿,他们依然会这样做下去。事实上,苏东剧变不能表明社会主义得了不治之症,那只是社会主义在极左和一元化禁锢模式或状态下的结局,同时,这种模式或状态随着苏东剧变已经消失。它给了人们教训,使人们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犹如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外部大气候不利或恶劣的形势下,自身肌体的免疫和抵抗能力至关重要,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是社会主义健康成长的保障。

虽然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未消失,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民族性、多样化未消失,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未消失,他们不仅未终结为资本主义,而且依然是作为对资本主义文化加以否定的对立物存在,抑制着全球文化被西方化的同质化倾向。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社会和文化内部也在不断生长出新的批判和否定因子。

由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有着不同的发展观,因此对文化建设会采取不同的态度。单纯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观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的产物,是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历史过程的观念反映。这既是资本主义文化产生弊病的社会基础,也是单纯文化改造局限性的社会原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表现在它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它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只有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首先实现了政治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变革。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最大程度上促动了经济文化及其相关领域的彻底性变革,并推动整个文化领域的现代化进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各领域的先进性文化呼之欲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始终朝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标准

(一)现代化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必须面向现代化发展。面向现代化是先进文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标准。在消灭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基础之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首先完成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坚持现代化的前进方向,为根除封建糟粕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而不懈努力。为此,一要进行对封建文化糟粕的进一步清除工作,划清历史文化中封建糟粕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间的界限,对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基本精神和理念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恻隐之心”、“谦逊仁爱”、“勤学敬业”、“舍生取义”、“实事求是”等在继承的过程中加以现实性转化、丰富和创新。在正常情况下,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融入现代化的进程,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扬光大,成为形成文化民族性的重要因子。因此,先进文化建设要认真挖掘民族历史文化的精髓,发扬勤劳、勇敢、智慧、和平、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等民族传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特别是要把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这也是民族文化先进性和先进文化民族性辩证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二是要防止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开放性是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在坚持吸取世界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开放性原则的同时,要对西方文化中非和平的、非正义的、非人道的、恐吓的、颓废的、征服性、掠夺性、破坏性的等有违人类安全幸福的变态性文化坚决予以杜绝。这两方面工作任重、形势紧迫。

现代化是去除愚昧、神秘、等级、虚伪性文化的过程,是培育世俗性、大众性、科学性、创新性文化的过程,它推动着文化的大众化即大众文化的普及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大众文化的成熟是文化现代化成就的一个显著标志。为此,要借助于商品经济的大众文化意蕴,充分重视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系相协调的大众文化体系。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观念、文化体制和文化行业三位一体的基础之上,因此,实现文化面向现代化的发展就同时要实现文化观念上、文化体制上、文化生产上的现代化,以此为目标进行文化创新。观念现代化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是一切创新的基础。现代社会普遍要求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公正意识的培养,是观念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文化体制的现代化指文化发展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监控、传承、整合等机制的现代化,属于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是一切创新的保证。文化行业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视文化社会化、信息化、市场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浪潮下文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形势,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切实做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先进文化作为社会精神文明的部分,具有反映和引导现代技术和物质文明的意义。现代化的先进文化不再是区域性的,而是全球性的、开放性的文化。应当以现代物质和技术文明为依托,融合包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达社会先进文化在内的多元人类文化,以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保证在追求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同时,重建信息社会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达到社会主义新人在文化上的完整性。真正实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目标。正如江泽民1996年12月在第六次全国文代会上所指出的,植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反映中国人民创造自己新生活的进程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立身之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符合社会主义文艺规律、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的方针。

(二)社会主义标准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使命。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在克服资本主义文化弊端基础上产生的新文化,既要克服资本主义文化的缺陷,以实现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为目标,又要吸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创造一种从本质上说远比资本主义文化更先进、更优越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