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少城轶事
21814800000011

第11章 文殊院和文殊院街

在成都众多的街道中,有一条街是很著名的,这就是文殊院街。文殊院街在成都人的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不仅是因为这里有全国佛教重点活动场所、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修持场所之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殊院,也不仅是因为有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一墙之隔的文殊坊,更重要的是这条街上有最纯正的成都风味。

不管是珠宝、老旧门窗、木雕、石器、陶瓷制品、花盆、首饰、青铜器、雕刻等,还是历史典籍、古旧书籍与名人字画、地方志、人物传记、逸文、诗集文纂、手抄本的民间传说、碑刻拓片等应有尽有,也不管是蜀锦、皮影、羌绣、竹编、民族服饰、草鞋、泥玩,还是坝坝茶、堂茶、院落茶、高档茶庄、街边竹椅茶等各色俱全,单说这条街上的著名小吃就集川味川菜于一街,令你目不暇接,垂涎三尺。

文殊院坐落于成都西北角,是全国佛教重点寺院。

这座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寺庙占地90亩,自建立至今已上千年,经历了无数劫难,度过了历次运动,而能够幸存,并不断兴盛,简直就是“闹市中的净土”。文殊院与深山中的寺庙不同,深山中的庙宇香火不断就算是名刹了,文殊院地处文殊院街,临府河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誉。隋大业年间开始修建文殊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圆塔院,蜀王杨秀以“圣尼”名定名信相寺。唐会昌五年武宗灭佛,寺庙毁,宣宗即位修复。清顺治元年又毁,到清康熙三十年重建,当时民众视道行高深的寺僧慈笃禅师为文殊菩萨的化身,此庙改称为文殊院。据传慈笃禅师在信相寺的废墟中结茅为庐,打坐诵经修持,于禅定中出现红光,化出文殊菩萨形象,人们谓其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嘉庆十九年和同治六年两次扩建,为清代川西四大丛林之一。

从上面这段文字的记述中可以看出文殊院几经毁寺,复又重建,每建一次比此前更雄伟、更壮观。到了清末成都城内的法会多集于此,珍藏的珍贵文物也越来越多,有康熙御书“空林”、“海月诗”碑刻,十尊宋铸护法神像,唐僧玄奘顶骨一片,明崇祯皇帝田妃绣制的千佛袈裟,发绣水月观音、挑纱文殊及缅甸白玉佛像、印度梵文贝叶经、明代南藏经、千佛和平塔、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画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千、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文殊院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200米的中轴线上,是典型的清代建筑,其建筑特点是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共有房屋二百余间,供奉三百余尊佛像。

到了每年的大年初一,整个文殊院街行人水泄不通,人们要赶来烧头炷香,这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文殊院也就成为成都城内香火最旺的寺庙。成都城外香火最旺的无疑是昭觉寺,加上龙泉山中的石经寺、新都的宝光寺等,以及城内另一座名寺——大慈寺,都是著名寺庙,这些寺庙都有很悠久的历史。过去的成都有很多寺庙,哪怕到了今天成都寺庙的香火也是很盛的。成都人在逢年过节时都愿意去寺庙烧香拜佛,祈求平安,这成了一种惯例。成都人春天有花会,夏天有龙舟会,秋天有诗会,冬天有庙会,这还不算其他各种各样的聚会,反正有一个名目就有无数的庆典方式,使成都成为一座休闲之风日盛的风水宝地。

成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名城,只要人们在文殊院街上走一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便跃然眼帘。成都人喜欢进文殊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喜欢这里的素餐,别的寺院也有素餐,但文殊院的素餐更精美、更考究。人们吃了素餐就要在露天茶馆的太阳下喝茶,这几乎成了成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地道的成都人很少有没在文殊院的茶馆中喝过茶的,这是典型的坝坝茶,竹椅木桌,粗瓷的茶碗,茶也是普通的三花或毛峰,但吸引人的就是这种格调。特别是太阳一出来,风和日丽,春意盎然,这时文殊院的茶馆简直座无虚席,想找一个空位落脚都困难。成都的冬天总是浓雾弥漫,很少有阳光明媚的时候,所以太阳一出来就显得很珍贵,这时人们不仅欣喜若狂,而且奔走相告,互相邀约着去文殊院或府南河沿岸喝茶晒太阳,这就是休闲生活的乐趣所在。

说到与文殊院一墙之隔的文殊坊,这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爱逛的地方。外地游客大多逛的是锦里,锦里的街道更窄、更集中,而且只有一个门、一条街,导游不怕游客走散。文殊坊则不同,它的街道更宽阔,店铺又多,而且街道纵横,一个院落套一个院落,外地人很容易走散。但恰恰是这一点吸引了本地人,他们一边重温着旧时的街景,一边观察着新的街道,在里面走来走去,发出一阵阵惊叹。文殊坊的进口与出口又多,人们东向从草市街穿酱园公所街、西珠市街进入,或西向从人民中路穿文殊院街抵达文殊坊,从南从北亦有多条街道可以进入,这是一个交通四通八达的处所。文殊坊的建筑也可以用精到来形容,它是典型的川西风格,青砖黑瓦,朱红的大门,雕梁画栋的风火墙,布满青苔的水缸,道路铺着青石板,窗棂雕花,完全是四川民居的花式,屋柱也是仿古的楠木支撑。院落两进或三围,亦有四合院格局,有些院子还有种着翠竹的前庭和长满花草的后院,街中有巷,巷中有院,院中有山、石、池、亭,这就把它同云南的丽江、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夫子庙区别开来,甚至把它同成都市内的其他仿古街如宽窄巷子和锦里也区别成不同的风格,这从成都会馆的建筑和院落就可见一斑。成都会馆的占地并不大,为清末时期的木质建筑,原本十分破落,经过修复和改建已成为古建筑中的精品。其实成都的老会馆很多,现存的陕西街上的陕西会馆和洛带镇上的广东会馆等经过保护都成为很有特色的古建筑典范,加上华西坝上的古建筑群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的古建筑院落,还有更为著名的大邑县安仁镇刘氏公馆群落,都彰显着成都的古都遗韵。文殊坊的川西民居建筑是对成都古建筑文化的翻新和丰富,其实一个地域的建筑特色就是在这种翻新和改扩建中不断突出的。那种古老的建筑再有特点总是孤立的一处或几处,对于参观者和旅游者来说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反倒是这种片区和聚落式的集中展现,为成都增添了一道城市景观,更成为这座千年古都的一张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