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少城轶事
21814800000014

第14章 玉沙路的刘文辉公馆被劫记

现今的玉沙路已不是旧时意义上的玉沙路,过去的玉沙路在城区的东北部,分为成平街、西玉沙街、东玉沙街、贵州馆街。先说成平街,这是太升北路至帘官公所街的一段,清代名叫积裕当街,因街内有积裕当铺而得名,清末改名成平街。贵州馆街因街内有贵州会馆而得名,为贵州籍移民所建,奉祀唐代南霁云,俗称黑神,故又称黑神庙。西玉沙街和东玉沙街都是光绪末年改的名。新中国成立后扩建街道,合并了以上四条街,1965年命名为新华东路二段,1988年扩建新华大道后更名为玉沙路。

玉沙路上有贵州会馆所以曾被命名为贵州馆街,这同陕西街因有陕西会馆而由芙蓉街更名为陕西街如出一辙。成都是一个移民城市,每一地的人来到成都都要拉帮结伙,搞些同乡会或会馆之类的机构,这才能在异地互相帮衬,站稳脚跟。陕西街之名一直流传至今,而贵州馆街之名早被废弃。毕竟,陕西帮是一个乡土气息更重、商业力量更强、更有凝聚力的帮会,而贵州会馆的号召力就要弱得多。这条街的改动真是太大了,早已面目全非。成都许多老的街道命运莫不如此。无数的老街坊回到他们生活过的故地,茫然之色无法掩饰,因为他们记忆中的片断破碎得无法拼接。有些老街道只是一个名字,在它的故址上没有任何符号可以同旧时的记忆连接。有些干脆连名字都不存在,恍如是另一世界,这就使许多老街坊茫然失色。故地重游是如今一些城市最无法完成的旅游项目,故地确实还是故地,但早已物是人非,它还能叫故地吗?玉沙路的情形就是如此。

玉沙路之所以著名是因为这里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是四川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擅长纵横捭阖之术的军阀刘文辉的公馆所在地。军阀在成都建公馆多将旧有的大户人家的破落院坝买来改扩建,将旧房改造成洋房,或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房子,称之为小洋楼。也有将几个院落合并成一个,建成大洋房的,例如多子巷的刘湘公馆、将军街的杨森公馆、方池街的李家钰公馆等。刘文辉的公馆也是这种格局,二层的小洋楼,彩色玻璃落地窗,红木地板,考究的天花板,有前后花园,种了各种名贵花木,还养着金鱼。刘湘喜欢在公馆里宴请部下,出名的醪糟红烧肉就是刘湘公馆宴客的一道风味名菜。刘文辉也喜欢请人吃饭,席桌上要上很多大邑县的名小吃。上世纪三十年代刘文辉便青云直上,地盘不断扩大,当上了四川省主席。在统一四川的战斗中他打垮了别的军阀,包括田颂尧和邓锡侯等,在同其侄儿刘湘的大战中败北,被赶到边远的西康。刘文辉鼎盛时期拥有七个师,二十多个旅,十四余万人的军队,81个县的地盘。1929年3月,成都旧督署衙门张灯结彩,蒋介石的代表亲自捧了四川省主席的大印授给刘文辉,这是刘文辉一生中的顶峰。当年他同刘湘、杨森、刘成勋、邓锡侯、田颂尧、赖心辉等群雄鼎立,互相争雄,各派纷纷失势,只剩刘文辉与刘湘并举。

刘文辉与刘湘为了争夺对四川的全面统治发动内战,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之久,战线绵延千里,双方投入兵力数十万,死亡士兵六万多人,最终以刘文辉的失败而告终。当时,刘文辉惨状环生,在新津仓皇出逃,卫兵只带了他的鸦片烟枪逃出来,一直跑到雅安才停住脚。这同刘文辉当年的辉煌形成强烈反差。

失败后的刘文辉无比凄凉,81个县的地盘只剩下雅安一隅,十余万雄师也只剩下两万余人,部下纷纷离去,繁华只是一梦。从1939年出任西康省主席,到1949年以西康省主席和24军军长身份同邓锡侯、潘文华等在彭县通电起义,十年间刘文辉重又缓过气来。

玉沙路的刘公馆可谓气派,这是典型的川西院落,从外表上看不出异样。刘文辉的卧室尤其宽大,他本人喜欢躲在舒适的牙床上烧大烟。卧室是一间古香古色的暖房,幽微的灯光下可见墙上挂着一幅张大千画的长轴《川康风情》。当年张大千深入康定画了一些精品,将其中的一幅送给了刘文辉。刘文辉在玉沙路的公馆中设有密室,里面收藏的金银财宝和名人字画数不胜数。成都解放前夕,在刘文辉宣布起义、弃暗投明之后,蒋介石对成都防卫司令盛文下达了命令,蒋介石脸上杀气腾腾,他要对刘公馆下手了。

某日半夜时分,十几辆美式大卡车蜂拥而至玉沙路的刘文辉公馆门前,车未停稳,篷布拉开,从车上滚下一群荷枪实弹的军警。他们把枪栓拉得哗哗响,以图造成恐怖的气氛。其中有许多士兵武装到牙齿,他们是盛文的直属卫队,不仅装备有轻武器,还有小型的重武器。一声令下士兵们已攀上院墙,爬上房顶,将刘公馆围得水泄不通。包围刘公馆的盛文手下的两个连,由一名师长亲自带队指挥。战斗在瞬间展开,机关枪朝着院落的每一个隐蔽点开火,打得砖瓦破碎四溅。但一层层的院落没有传出惊慌声和反抗声,一片死寂。据说刘文辉的卫队战斗力极强,装备也是一流的美式武器,队员都是从各个部队里挑选出来的忠诚亲信。这时他们都到哪里去了?

盛文派出的指挥战斗的师长叫陈岗陵,他见公馆内没有抵抗,便下了加强火力的命令。刘文辉的公馆所处的玉沙路当年是条小街,装甲车和坦克无法开进去,这时又处在成都即将解放的前夜,形势敏感,所以盛文接到蒋介石的命令后想迅速结束战斗。这时刘文辉、邓锡侯和潘文华几位起义将军已在彭县的隆兴寺,他们一边召开紧急会议,一边通电全国宣布起义,有二十多支四川军队来电响应。蒋介石感到无奈和绝望,大厦将倾,云南的卢汉起义,蒋介石的亲信郭汝瑰也离开了他,四处的起义之声不断地接踵而至,使蒋介石感到无可挽回。他本想拔掉彭县隆兴寺刘文辉起义的据点,但这时他早已鞭长莫及,只能把怒气发在成都玉沙路上的刘文辉公馆上。

在刘文辉的公馆里仍有数十人的卫队在把守,刘文辉的家眷已撤离,卫队队员各自选好隐蔽点同盛文的搜剿部队对垒,准备决一死战。

大炮朝着公馆大门开火,这是美式无后坐力大炮,向大门打了两发炮弹。公馆的大门非常坚固,但也经不住炮轰,很快就被炸飞。大部队正要往里冲锋时公馆里的卫队进行还击,卫队的火力虽不及攻击部队,但因选取的位置十分有利,所以还击得力,将冲锋的部队挡在前院无法进入。师长陈岗陵又调来几挺重机枪加强火力,手榴弹不断从院墙外扔进院子里,院子里火光冲天,有些流弹击中了附近居民的住房,老百姓惊慌失措,躲在床下、桌下,从民宅中不断发出中了流弹的百姓冤死的惨叫。大火烧了半条街,盛文的部队已压制住了刘文辉卫队的火力并蜂拥而入,在院子里一间间房子进行搜索,并不时将手榴弹投进去。抵抗越来越无力,卫队队员留下多具尸体后爬墙而去,其余的仆人除了死伤的被尽皆俘获。

战斗平息后,盛文的部队开始在刘公馆内搜寻宝物。谁都知道刘文辉同他的哥哥刘文彩一样都是富甲一方的富豪。刘氏兄弟不仅在川西老家安仁镇富可敌国,在成都的刘文辉公馆里也是珠宝满箱,金银满柜。士兵们四处打洞,逐屋打砸,将抬不走的名贵家具弄得腿断桌裂,各类花草也遭了大殃,弄得枝残叶落。据史料记载,这次浩劫以发现金库达到高潮,原来金库并不在正房中,而在花园中一处不引人注意的平房的地下室里。金库的暴露是因为平房被炸塌了一角,露出了水泥墙壁中的钢板和钢筋。士兵向军官报告,军官起了疑心,命令士兵用手榴弹炸,因钢片被炸飞还击中了两名爆破手,一死一伤,但终于将金库打开。

闻讯而来的官兵开始抢劫金库中的宝藏,将无数的名人字画撕得粉碎,其实真正值钱的正是这些字画,无知的大兵们只对金银财宝感兴趣,将名人字画踩来踩去,视若无睹。名贵的中药材像虎骨、虫草之类撒得遍地都是。值钱的金条、银圆、珠宝、翡翠被士兵一抢而空,急红了眼的军官甚至开枪杀人。当兵的并不懂得文物的价值,那些古董被他们随手砸在墙上,成了碎片,玉器也被人扔来扔去无人问津。只有银圆和金银最抢手,发了财的官兵一个个溜之大吉,这么多的金银到手够他们终生享用了。但这也只是臆断,许多人还没逃出城去就成了死鬼,逃出城去的也逃不过盗匪的剪径。自古以来无数的商贾大亨有谁将金山银库保住,敛财者顶多能够维系三代,更多的连一代也传不下去。人的一生中要经历三穷三富,但有谁能够明白个中的深意。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大千世界永远都在遵循这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抢劫闹出的动静很大,终于惊动了盛文,他火速赶来,美式吉普刹车的声音老远就可以听到,车还没有停稳他就大声咋呼,命令陈岗陵将装甲车挪开,原来装甲车将路口堵死,一切车辆都不能开进刘文辉的公馆中去。从公馆中出来的士兵一个个喜气洋洋,大包小包的,连手脚最慢没有搞到珠宝的也抢了一包丝绸准备私吞,气得盛文火冒三丈。盛文立即成立了清查委员会,责令陈岗陵严查他的士兵,又调来了自己的警卫连换防。陈岗陵的士兵三个走脱了两个,都携财潜逃,剩下的全都被搜身,抢来的财宝又被人夺走。真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虾,虾虾吃泥巴。

刘文辉公馆金库现身,刺激了盛文,连胡宗南也被惊动,最终连蒋介石也闻知了信息。蒋介石本来是要抓人的,结果除了火夫就是车夫,有用的人一个也没有抓到,只好退而求其次,在经济上争取有所收获。当年的财政早已崩溃,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物价飞涨,一口袋钞票还买不到一个锅盔,1947年的物价比1937年飞涨了六万倍,过去能买一个公馆的钱现在只能买一张床。所以,得知在刘文辉公馆里发现这么多金银财宝,上面就下令挖地三尺,扩大收获。蒋介石本来以为可以抓到刘文辉的夫人和三姨太,至少也能抓几个核心人物,以此要挟在彭县的刘文辉等人,结果一无所获,就有些气急败坏。于是一层层命令传下来,对刘公馆一寸寸地挖掘。刘公馆被翻了个底朝天,从各个角落里不断挖出装有金条、玉器、古玩的保险柜。有几个保险柜里装的竟是金牛、金人的铸品,还有装满名人字画的铁柜,士兵们对张船山或张大千、齐白石及古代的郑板桥、董其昌、文徵明等一概不知,干脆一把火烧得精光。

这是成都解放前夕发生在玉沙路刘文辉公馆的一段往事,今天这座巨大的公馆早已不在,真是时过境迁。历史上有过许多的大收藏家、大富豪,他们的藏品车载斗量,但真正能够一代代传世的少之又少。刘氏庄园素来有名,不仅在成都大邑县安仁镇上的十几座刘氏公馆金碧辉煌,在成都玉沙路上的这座刘文辉公馆也堪称川西公馆建筑的精品之作,而安仁镇的公馆仍在,成都玉沙路的公馆却无觅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