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学校教育: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
21854900000009

第9章 孩子应该享有的几项人权

孩子应该有玩耍的自由,孩子跌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孩子们在本质上都有责任感,孩子们应该选择自己的朋友,孩子应该有自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孩子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夏洛特·梅森

孩子应该有玩耍的自由

我们已经讨论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对孩子适度宽容的必要性,但是仍然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孩子成长的各个不同阶段的细节。在这些阶段“适度的宽容”原则都适用。首先我们要讨论的是有关孩子的玩耍的问题。有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由于教育的内容多,孩子的玩耍时间都被挤掉了;或者说课程安排太多,孩子根本没有玩耍的时间。这里我们不是在否定体育教育的价值,我们知道孩子能在体育场上学到很多知识,我们所说的绅士风度在很大程度上产生于运动规则。人们在持之以恒地努力,希望这些因素对女孩子也能起作用,使她们也能伴随着规则、道德规范以及运动场所带给她们的无穷好处健康成长。

有组织的运动不是玩耍

按我们的理解,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不属于玩耍。玩耍是指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必须有机会去创造一个情节进行冒险、过英雄般的生活、设埋伏和据点(哪怕这个据点只是一把旧椅子)等。对于这些游戏,长辈们既不应该干涉,也不应该不懂装懂。他们必须承认自己不懂,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面对现实,放下自己的架子。不妨设想一下,如果一位未经邀请就加入到游戏队伍中的人告诉一位指挥着自己部队的“将军”,让他系上鞋带,这对于“将军”来说会意味着什么呢?人们中间流行着这样一种想法,认为孩子需要大人教他们玩,比如充当小鱼、扮演小羊、学蝴蝶等等。毫无疑问,孩子们喜欢大人为他们编排的这些游戏,但是这里面潜伏着严重的危机。在这类事情上,如果孩子都依赖大人这根拐棍,那么他们就永远也学不会走路。和大人一起玩耍最多的孩子独立创造游戏的能力最差,因为他们在得到允许可以自由玩耍的时候失去了自我学习的机会,他们的全部才能就是没完没了的模仿。

学习中的个人积极性

在孩子的学习上家长往往也同样喜欢干涉。我们都知道人们欢迎任何有利于孩子独立创造能力发展的机会,也乐于看见孩子有机会做任何他们可以独立去做的事。实际上,人们欢迎任何自由空间,比如锻炼手工技能的空间、演滑稽剧或者扩展思路的空间。根据我们现在的教育理论,似乎不应该给孩子发展空间让他们发展自己的独创能力。他们有那么多的作业要做,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了解,所以孩子们只能偶尔有机会发挥一下自己的特长,那就让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机会吧。最近在哈克尼的学校运动场进行了一项这类实验,既有趣又有启发意义。萨金特先生在这里召集了来自一所普通小学的80个男孩和女孩。但是学校既不是由教育部资助,也不是由地方税务资助,而是由创办人资助,教学效果似乎令人惊喜,孩子们的绘画能力得到惊人的发展。他们能很快地熟悉给他们提供的某种植物的花和花蕊的轮廓。由于老师鼓励他们根据这些素材进行绘画创作,这些男女学生在经过很短的培训之后,就创作出了非常美丽的花卉图案。这使有些家长们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教孩子绘画多年,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这些孩子依靠学校的杂志进行自学,进步也很大,他们自己创作童话、诗词和小说。但是这些都不是老师给他们布置的作业,而是自己选择的。孩子们的思想受到启发,他们觉得脑子里有很多关于玩具皮球和学校的猫咪彼得的故事,以及许多突然想到的事情。用保育员形容刚学会走路的幼儿的话说,就是“他能感觉到自己的脚了”。我们在教育方面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抱着孩子”做完家庭作业,根本不让他们感觉一下“自己走路”的乐趣。

孩子跌倒了应该自己爬起来

另一个方面主要是我们大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独立完成他们自己事情的自由。我们不停地激励他们,但不让他们自己摔倒自己爬起来。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也是危险的特征之一)就是由于我们懒惰,所以就得依靠别人的鼓励,并且整套使用一系列的刺激手段。比如我们需要别人的鼓励才去履行社会义务、慈善义务和宗教义务。如果我们向慈善事业捐款,我们就会期望着秘书在我们捐献的日子到来时对我们进行鼓励。又比如在我们参加会议的事情上,是我们自愿去的,还是在他人的多次督促和提醒下才去的呢?也许是由于时代的紧张气氛致使在工作上出现了奇怪的分工,社会也分成了鼓励他人的人和被他人鼓励的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鼓励所有的事情,也不是每个人都像一棵绣球花一样只能任别人夸奖。事实上,我们都需要鼓励别人,也都接受别人的鼓励。在这种情况下,偶尔对他人进行鼓励或受到他人的鼓励有着积极作用和益处。但是人的本性的特征是,他宁愿倚靠在布满尖钉的墙上,也不愿意什么倚靠都没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防他们养成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鼓励的习惯。我们学校的整个教育方针主要就是一套鼓励。分数、奖励和展览都是鼓励手段,但是鼓励措施很容易抵消“必须做”和“理应做”的概念。与此同时,他们对鼓励的反应也可能变得麻木不仁。

孩子们在本质上都有责任感

最好让孩子不时地体验一下没完成事情的感受。由于他们总是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督促和鼓励,所以在做事上他们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受到的鼓励越多,人也变得越懒,从而使得完成工作的主动性也越来越差。一般说来,孩子本质上都是好的,都有履行自己义务的愿望。如果我们希望能像童话里说的那样,不用督促他们和恳求他们,也不用采取奖惩手段,在需要砖头的时候砖头就会及时运到,那么十次中有九次我们将如愿以偿。很多人的失误就是太相信自己的作用,而没有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实际上孩子都有责任感,都能够按照大人的要求把事情办好。

孩子们应该选择自己的朋友

我们还应该教育孩子如何选择朋友和伙伴,以便我们能对他们放心。如果能充分信任他们,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信任。比如说,如果弗雷德和哈里?琼斯交上了朋友,而哈里并不是个好孩子。那么,在没有人提醒的情况下,弗雷德会像他妈妈一样很快就发现事情真相,并且很有可能会主动找妈妈出主意,并帮他找到一个好办法来摆脱他不喜欢的这个伙伴。但是如果哈里被大人拒之门外,并且对他做出各种限制,那么,如果弗雷德是个大度的男孩,他就会觉得在道义上他必须站在同伴一边。这样一来,本来可以很容易摆脱掉的不良关系现在倒变得十分牢固。埃塞尔是知识分子的女儿,她的同桌同学莫德是一名商人的女儿,她不明白为什么她和同桌不能成为好朋友。但是这样的小事只能就当时的情况来考虑,妈妈提出了有关家庭出身和外貌等原因,企图以此来影响孩子对朋友的选择。她试图努力创造出一种模糊印象,让人感觉到人品是导致多数人家境败落的元凶。实际上,和其他事情一样,父母在这件事情上也应该保持适度的宽容。也就是说,尽管大人没说任何轻视孩子的伙伴的话,也没做任何轻视她的事,但是孩子能够很容易地观察出父母是同意还是反对,并且能就人品的基本原则和行为准则作出判断。

孩子应该有自己支配零花钱的权利

需要孩子发挥独创精神的另一个领域是对零花钱的支配,这也是父母应该保持宽容态度的范畴。毫无疑问,爸爸每个星期都发放零花钱,但是他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让孩子过多地思考有关钱的事情——例如,在经济收入最低的时候我们如何给他们留出零花钱;如何分配正常支出;如何积攒添置需要购买的家用物品的钱;如何在经济拮据时用好几个星期甚至好几个月攒够买一件物品的钱。又比如,我们在吃的方面如何节俭,除了和客人一起享用以外,我们从来不敢沾美味佳肴。还有,我们在购物时如何三思而后行等等。这些在父亲看来不是孩子们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样的父亲只能让孩子觉得钱是满足个人欲望的东西,而不会让他们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钱。但是我说这类话并不是希望家长立刻对孩子每个星期的零花钱进行明显的限制,孩子仍然可以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因为他们得到过可以任意支配零花钱的允诺。零用钱应包括买手套和手帕等的费用。等到后来女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就可以信任她让她自己用零花钱买连衣裙以及个人用品。如果父母虽然在这方面对孩子进行了教育,但是在具体事情上仍然不信任孩子,那么他们就很难使孩子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因为在社会生活中明智、合理和慷慨的花钱是鉴别人品的重要依据。

孩子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还有再提及一个问题的篇幅。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这些需要照顾孩子的人完全可以采取“放手”的做法。虽然有些悬而未决的燃眉问题在影响着男士们心中的想法,但是关于政治问题、科技问题、文学艺术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我们都倾向于坚持既定意见。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这些事情上与时代的思想潮流保持接触,他就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我们有责任认真形成自己意见,而且只要最初依据的理由仍然成立,我们就应该坚持原来的意见。但是我们无权把自己的意见转嫁到孩子头上。我们都知道,把孩子变成自己的热情支持者很容易做到,而且大人在任何事情上都乐于采取利用孩子的办法。但是如果遇上孩子的反对,说明孩子们的思想倾向可能与我们存在很大差别。例如,纽曼家的妈妈是个虔诚的福音派教徒,她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信仰传输给他们,或许她认为儿子们从她那儿继承过来的思想就会是他们自己的想法。但是,当他们摆脱了妈妈的思想束缚之后,其中一个儿子就改为信仰罗马天主教,另一个儿子的思想和意愿也摆脱了束缚,所以就选择了为自己创立信仰的道路。如果这位妈妈把基督的信仰原则告诉孩子,而这种信仰原则并非观点问题,或许这位虔诚的妈妈原本可以少些烦恼。她还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接受她的某种做法,但不必要求他们必须站在福音教一边,并把它作为唯一的信仰。在政治上也一样,要让孩子充满爱国激情,要教育他们承担起公民的义务。但是,如果能使他们不参与党派的大选竞争那就好了。孩子成熟后有了分析问题的能力后最容易拥护父母的观点。但前提是在他们小时候尚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时,父母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强行灌输给他们。只有采取宽容的态度和不干预的方法,才能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见解的人”。

主动性

人们都欣赏主动性,但是这种美德,即使对孩子而言,也并非是先天固有的。作为一种美德而言,它是教育的结果——即有关基本行为准则方面的耐心说教,以及在执行这些准则方面采取明智的宽容政策。对父母而言,他们掌握着培养家庭习惯的权力,所以要特别注意,“不要让一个坏习惯破坏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