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列子》学生活
21863000000019

第19章 仲尼(1)

题解

本篇在思想内容方面,与《黄帝》篇衔接较为紧密,共同的主旨是对“道”的认识、体验和把握。《黄帝》篇侧重于养生养神以通其道,本篇侧重于在养生养神的基础上,怎样把握其道,如何认识世界。

有两点应当注意:一、必须“忘智”,做到“自知”。从认识事物的途径说,当然是矛盾的,是不可知论的表现。但是从对“道”的认识和把握上说,则有特殊之处。只有不刻意追求,只有丢掉个人的私情私欲,理智才可能无限宽广,才能“自知”道的精神实质。二、获得道的本性,基本的方法是“寂然玄照”。能否“寂然玄照”,关键在于“体神而独运”和“忘情而任理”。按照“道”的本性去认识和把握客观事物,就只有“寂然玄照”才能看透一切并理解一切,进而物我同一。

有三段纯议论的文字,内容较为艰深。第九段出现一对哲学范畴:天道与人事之常。实际上二者是互为表里的。天道,是从规律上潜在地起作用;人事之常,是从生死表现上外在地起作用。人事之常不能单独运用,必须依赖于天道。而天道的社会作用,则外在为人事之常。第十一段着重阐述相反相成、物极必反的道理。用若干事例来论证“物不至者则不反”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世界,常常从一端到另一端,“反”之后才能使认识得以升华。最后一段带有总结提高的性质。只要心存“道性”,就不可能干出违背自然规律的事。“物自违道,道不违物”,就是人们行为准则的高度概括。

有寓言和故事13则,本意在于体“道”,从体“道”中真正能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仲尼》,又称《极智》。

原文

仲尼闲居,子贡入待,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颜回援琴而歌。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乐天知命故不忧,①,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间曰②:“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修一身,任穷达③,知去来之非我,亡变乱于心虑,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诗》、《书》④,正《礼》、《乐》⑤,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其序⑥,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⑦:“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⑧。颜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门,弦歌诵书,终身不辍。

注释

①乐天知命:乐从天道的安排,知守性命的分限。原出于《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这是一种宿命论的人生观。

②愀然:忧愁的样子。有间:一会儿。

③任穷达:随意处世的穷困或者显达。

④《诗》:《诗经》的简称。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儒家经典之一。旧说系孔子所删定。《书》:《尚书》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⑤《礼》:《周礼》的简称。儒家经典之一。由周公制作。据传孔子曾予以订正。旨在维护等级秩序和宗法关系,建立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乐》:是《乐经》的简称。是关于乐理的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失传。儒家认为音乐具有移风易俗、教育感化人民的作用。

⑥序:这里指君臣、长幼之间应有的等级秩序。

⑦北面拜手:古代学生敬师之礼。师坐北朝南,学生向北叩拜。拜手,两膝跪地,两手拱合,俯头至手与心平,而不至地。也叫“空首”,为古代男子的一种跪拜礼。

⑧骨立:形容人消瘦到极点。

译文

孔子单独坐在屋里,子贡进去陪侍他,见他面带愁容。子贡不敢问,出来告诉了颜回。颜回便取过琴,一边弹,一边唱起歌来。孔子听见了,果然把颜回叫进屋去,问道:“你为何一人快乐?”颜回说:“先生为什么独自忧愁?”孔子说:“先说说你的意思。”颜回答道:“我过去听先生说:‘乐天知命所以不忧愁’,这就是我快乐的原因。”孔子凄然变色,过了一会儿,说:“有这样的话吗?你的理解太狭隘啦!这不过是我从前的说法罢了,让我用现在的话来更正吧。你只知道乐天知命没有忧愁的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乐天知命还有着很大的忧愁呢。现在我告诉你问题的本质:修养个人的身心,无论是困厄还是显达,知道人生过去和未来的变迁不由自己决定,忘掉心中的一切纷扰,这就是你所谓的乐天知命就没有忧愁。从前我修订《诗》、《书》,订正《礼》、《乐》,准备用它来治理天下,遗留后世;不只是为了修养个人的身心,治理鲁国一个国家而已。但鲁国的君臣一天天地在破坏他们应有的等级秩序,仁义日益衰落,人情愈发淡薄。这种政治主张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无法在一个国家施行,更何况施于天下和后世呢?于是,我才明白《诗》、《书》、《礼》、《乐》无助于治理乱世,但又不知道改变它的方法。这就是乐天知命还会有忧虑的原因。尽管如此,我现在已经得到方法啦。如今的乐天知命,并非古人所说的乐与知。无乐无知,才是真乐真知;因此便能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做到这一步,那么《诗》、《书》、《礼》、《乐》,还有什么必要拋弃呢?为什么还要改变它呢?”颜回面北拱手施礼道:“我也明白啦!”他出来告诉子贡。子贡茫然不解,回家深思七天,废寝忘食,乃至骨瘦如柴。颜回又去向他重新解释,他才返回孔子门下,从此弹琴唱歌,诵读诗书,终生不辍。

原文

陈大夫聘鲁①,私见叔孙氏②。叔孙氏曰:“吾国有圣人。”曰:“非孔丘邪?”曰:“是也。”“何以知其圣乎?”叔孙氏曰:“吾常闻之颜回曰:‘孔丘能废心而用形。’”陈大夫曰:“吾国亦有圣人,子弗知乎?”曰:“圣人孰谓?”曰:“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③,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之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④?寡人终愿闻之⑤。”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⑥,唯然之音⑦,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于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知⑧,其自知而已矣。”

鲁侯大悦。他日以告仲尼,仲尼笑而不答。

注释

①聘:古代国与国之间的遣使访问。

②叔孙氏:鲁国的贵族。春秋后期,鲁国政权落在季孙氏之手,公室为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所分。

③亢仓子:人名。也作“庚桑楚”、“亢桑子”。相传为老子的得意门徒。一说亢仓子为楚国人,一说为吴国人。至今在江苏宜兴东南尚有庚桑洞,传为亢仓子所居。今有《亢桑子》两卷,旧本题周庚桑楚撰,实为后人伪托,该书基本思想属道家。

④道:指亢仓子视听不用耳目的奥妙。

⑤终愿:意即极其希望。

③介:通“芥”,微小的样子。

⑦唯:原指应答之声。这里当指轻微声音。

⑧六藏:即六脏。藏,同“脏”。

译文

陈国的大夫出使访问鲁国,私下去拜见了叔孙氏。叔孙氏说:“我们国家有圣人。”陈国大夫说:“不就是孔丘吗?”叔孙氏说:“是呀!”陈国大夫问:“凭什么知道他是圣贤呢?”叔孙氏回答:“我经常听颜回说:‘孔丘处世接物能够不用思虑而只用形迹。”’陈国大夫说:“我们国家也有圣人,您不知道吗?”叔孙氏问:“圣人是谁?”陈国大夫回答:“老聃有一个弟子叫亢仓子,他掌握了老聃的道术,能够用耳朵看,用眼睛听。”鲁侯听说这件事,大为吃惊,派了上卿带着厚礼去邀请亢仓子。亢仓子应邀来到鲁国。鲁侯谦恭地向他请教。亢仓子说:“那些传话的人都是胡说。我可以视听不用耳目,却不能把耳目的功能互换了。”鲁侯说:“这就更加神奇啦!这种道术是怎么一回事?寡人还是想听听。”亢仓子回答:“我的形体合于心智,心智合于元气,元气合于精神,精神又合于虚静。若有像蕃籽一样细小的东西,有弱弱的细微的应答声音,即便远在八荒之外,或是近在眉睫之间,只要是冲我来的,我一定能够感觉到。竟不知是我七窃四肢所感觉到的,还是心腹六脏知觉到的,不过是它自然而然地知道罢了。”

鲁侯十分高兴。过了段时间,他把这件事对孔子讲了,孔子听了,笑而不答。

原文

商太宰见孔子曰①:“丘圣者欤?”孔子曰:“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商太宰曰:“三王圣者欤②?”孔子曰:“三王善任智勇者,圣则丘弗知。”曰:“五帝圣者欤?”孔子曰:“五帝善任仁义者,圣则丘弗知。”曰:“三皇圣者欤③?”孔子曰:“三皇善任因时者④,圣则丘弗知。”商太宰大骇,曰:“然则孰者为圣?”孔子动容有间,曰:“西方之人,有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⑤。丘疑其为圣。弗知真为圣欤?真不圣欤?”

商太宰嘿然心计曰⑥:“孔丘欺我哉!”

注释

①商:即宋国。宋人为商人后裔,相传商人始祖契居于商丘,而周朝时,商丘为宋国都城。故有将宋称为商的。太宰:古官名,职责为辅助国君处理政事。此“商太宰”为何人,已不可考。

②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

③三皇:传说中的古代帝王。说法颇多,有作天皇、地皇、秦皇的,有作伏羲、女娲、神农的,有作伏羲、神农、共工的,有作燧人、伏羲、神农的,后者与原始社会相近。

④因时:随顾时势。

⑤名:指称,称呼。

⑥嘿然心计:内心默默地思忖,嘿,同“默”。

译文

宋国太宰看见孔子说:“你是圣人吗?”孔子回答:“圣人我不敢当,然而我是博学多识的人。”太宰问:“三王是圣人吗?”孔子回答:“三王是善于运用智勇的人,是不是圣人我不知晓。”太宰问:“五帝是圣人吗?”孔子回答:“五帝是善于推行仁义的人,是不是圣人我不知晓。”太宰又问:“三皇是圣人吗?”孔子回答:“三皇是善于顺应时势的人,是不是圣人我也不知晓。”太宰听了大惊,说:“那么谁是圣人呢?”孔子听了这话,脸色陡变,过了一阵,才回答道:“西方有个圣人,不实行治理而国家就自然安定,用不着解释而自然得到人民的信任,不施行教化而政教自然地流行,多么伟大啊!百姓无法用语言称赞他。我怀疑他就是圣人。但不知道他真是圣人呢?真不是圣人呢?”

宋国太宰听了,心中默想:“孔丘在欺骗我!”

原文

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①?”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②。”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辨贤于丘也③。”曰:“子路之为人奚若④?”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⑤?”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⑥!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⑦,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⑧,师能庄而不能同⑨。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

注释

①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孔子的学生。好学有仁德。

②贤:胜过,超过。

③辨:同“辩”,能言善辩。指口才好。

④子路:鲁国人。仲氏,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性格直爽勇敢。曾任季孙氏的宰,后任卫大夫孔悝的宰。在贵族内讧中被杀。

⑤子张:春秋时陈国人。颛孙氏,名师。孔子学生。

⑥居:坐。

⑦反:变通。

⑧怯:胆小,畏缩。这里指在必要时的退让。

⑨同:谦逊随和,与人合群。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颜回的为人如何?”孔子回答:“颜回的仁爱超过我。”子夏问:“子贡的为人如何?”孔子回答:“子贡的论辩能力超过我。”子夏问:“子路的为人如何?”孔子回答:“子路的勇敢超过我。”子夏又问:“子张的为人如何?”孔子回答:“子张的严肃庄重超过我。”子夏站起来问道:“既然如此,那么这四个人为什么要拜您为师呢?”孔子说:“坐下!我告诉你。颜回能以仁爱待人但不明白严厉;子贡能言善辩,但不明白在必要时保持沉默;子路为人勇敢但不知适时退让;子张为人严肃庄重但不能谦同随和。即使谁兼有这四个人的特长来与我交换,我也不会同意。这就是他们拜我为师而从不三心二意的原因。”

原文

子列子既师壶丘子林,友伯昏瞀人,乃居南郭①。从之处者,日数而不及。虽然,子列子亦微焉②,朝朝相与辩,无不闻。而与南郭子连墙二十年③,不相谒请;相遇于道,目若不相见者。门之徒役以为子列子与南郭子有敌不疑④。有自楚来者,问子列子曰:“先生与南郭子奚敌?”子列子曰:“南郭子貌充心虚,耳无闻,目无见,口无言,心无知,形无惕⑤。往将奚为?虽然,试与汝偕往。”

阅弟子四十人同行⑥。见南郭子,果若欺魄焉⑦,而不可与接。顾视子列子,形神不相偶,而不可与群。南郭子俄而指子列子之弟子末行者与言⑧,衍衍然若专直而在雄者⑨。

子列子之徒骇之。反舍,咸有疑色。子列子曰:“得意者无言⑩,进知者亦无言。用无言为言亦言,无知为知亦知。无言与不言,无知与不知,亦言亦知,亦无所不言,亦无所不知;亦无所言,亦无所知。如斯而已。汝奚妄骇哉?”

注释

①南郭:南面的外城。

②微:精微。

③南郭子:南郭复姓,隐者。

④徒役:门徒弟子。

⑤惕:变易。

⑥阅:检查挑选。

⑦欺魄:即“丑”,古代求雨时所用的泥人。一说为“头”,或作“魌头”,即古时打鬼驱疫时用的面具。

⑧末行者:古代讲究长幼有序,排在末行的,当为初入门的弟子。

⑨衍衍然:刚直的样子。专直:专意辨明事实。在雄:意即争雄求胜。一本作“存雄”。在,存问,据有。雄,胜利。

⑩得意者:领会旨意的人。

译文

列子拜壶丘子林为师,与伯昏瞀人为友以后,就居住在城南外。跟他相处的人众多。尽管这样,但列子的道术精微,仍能从容应付,每日和来人在一起谈讲论辩,远近闻名。但他与南郭子隔墙而居二十年,却从不来往;在路上遇见,眼睛都似乎不曾看见对方。弟子们都以为列子同南郭子一定有仇隙。有个楚国来的人问列子道:“先生与南郭子有什么仇?”列子回答:“南郭子容貌丰满,内心虚静,耳无所闻,眼无所见,口无所言,心无所知,形体无所变易。我去探望他又有什么可干的呢?尽管如此,我还是试着同你一起去看看吧。”

于是,列子挑选了四十名弟子同行。见到南郭子,果然如同泥塑木雕,旁人无法与他接触交际。他回头看看列子,形体和神智似乎是分离的,而别人无法与他相处。过了一会儿,南郭子指着列子弟子中站在末行的一位,同他说话,侃侃而谈,露出一副追求真理、无往不胜的样子。

列子的弟子为之惊骇。回到住所,脸上都有疑惑不解的表情,以为南郭子还未忘怀胜负之心。列子对他们说道:“领会真谛的人无需言说,穷理尽性的人也无需言说。以无言作为表示也是言说,以无知作为知道也是有知;而以无言作为不加表示,以无知作为不知道,也是一种言说和有知。于是,也就无所不言,无所不知;也就无所言,无所知。道理如此而已,你们何必要惊诧呢?”

原文

子列子学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老商一眄而已①。五年之后,心更念是非,口更言利害,老商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②,更无是非;从口之所言,更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③。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④,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外内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口无不同⑤。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心之所念,言之所藏。如斯而已。则理无所隐矣。

注释

①眄:斜视。

②从:同“纵”,任从,任凭。

③引吾并席而坐:“吾”字当为衍文。

④横:这里当“放纵”解。

⑤口无不同:“口”字当为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