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列子》学生活
21863000000020

第20章 仲尼(2)

译文

列子学习道术,三年过后,内心不敢思考是非,口里不敢谈论利害,才得到老商氏斜视一下。五年过后,心中反而思考是非,口里反而谈论利害,老商氏方才开颜一笑。七年过后,任凭心去想,再也没有是非;任凭口里说,再也不论利害。先生才让列子同他并席而坐。九年过后,随意心里去想,随意口里去说,也不知道自己的利害是什么,也不知道别人的利害是什么,内心了无思虑,外物也好像不复存在了。这之后,他眼睛的作用像耳朵一样,耳朵的作用像鼻子一样,鼻子的作用像嘴巴一样,所有五官没有什么差别。于是心神凝聚,形体好像不复存在,骨骸血肉全与自然融为一体;感觉不到身体所倚靠的,脚下所踩蹋的,心中所思念的,言语里所包含的。如此而已。这样,任何道理无可隐藏的了。

原文

初,子列子好游。壶丘子曰:“御寇好游,游何所好?”列子曰:“游之乐所玩无故①。人之游也,观其所见;我之游也,观其所变。游乎游乎!未有能辨其游者。”壶丘子曰:“御寇之游固与人同欤,而曰固与人异欤②?凡所见,亦恒见其变。玩彼物之无故,不知我亦无故。务外游,不知务内观③。外游者,求备于物;内观者,取足于身。取足于身,游之至也;求备于物,游之不至也。”

于是列子终身不出,自以为不知游。壶丘子曰:“游其至乎!至游者,不知所适;至观者,不知所视,物物皆游矣,物物皆观矣,是我之所谓游,是我之所谓观也。故曰:游其至矣乎!游其至矣乎!”

注释

①故:旧。这里指熟悉的景物。

②而:语助词,表转折。

③内观:对自身的观察。

译文

列子初学道术的时候,十分喜欢游览。壶丘子便问他说:“你喜欢游览,游览中爱好的是什么呢?”列子回答:“游览的快乐,在于所玩赏的事物没有旧景物。别人游览,只欣赏事物的表面;我游览时却观察事物的变化。游览啊!游览啊!没有人能分辨这两种游览的不同。”壶丘子说:“你的游览本来就与别人相同嘛,怎么说与别人不同呢?凡是从表面看到的,同样也能从中看出内在的变化。你只知玩赏事物的时时变化,却不知自身也是时刻变化的。只顾一心观赏外物的变化,不知自身在变化。观赏外物,追求的只是外物的完备;观察自身,才能取足于自身的完善。取足于自身的完善,是最完美的游览;而有求于外物的完备,是不完美的游览。”

列子听了这番话,于是终身不再外出游览,自以为还不明白什么是最完美的游览。壶丘子说:“这就是最完美的游览啊!明白什么是最完美游览的人,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明白什么是最深刻的观赏的人,不知道要观赏什么东西。万事万物都游览了,万事万物都观赏了,这就是我所谓的游览,我所谓的观赏。因此说:这就是最完美的游览啊!这就是最完美的游览啊!”

原文

龙叔谓文挚曰①:“子之术微矣。吾有疾,子能已乎?”文挚曰:“唯命所听。然先言子所病之证②。”龙叔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凡此众疾,爵赏不能劝,刑罚不能威,盛衰、利害不能易,哀乐不能移。固不可事国君,交亲友,御妻子,制仆隶。此奚疾哉?奚方能已之乎?”文挚乃命龙叔背明而立,文挚自后向明而望之。既而曰:“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③。几圣人也!子心六孔流通,一孔不达。今以圣智为疾者,或由此乎!非吾浅术所能已也。”

注释

①龙叔:当为春秋时宋国人。事迹无考。文挚:相传为春秋时宋的良医。一说为战国时人,曾为齐威王治病。

②证:同“症”,症候。

③方寸之地:指人心。虚:世俗的名誉实利和情欲思虑都已消除。这是即将得“道”的表现。

译文

龙叔对文挚说:“您的医术很高超。我有疾病,您能治好吗?”文挚回答:“一切听从您的吩咐。但是要请先说说您患病的症状。”龙叔说:“我的家乡有了荣誉,我不以为荣;国家遭到毁灭,我不以为辱;得到东西而不欢喜,失去东西而不忧虑;视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猪,视己如他人。住在自己家里,似乎是在旅舍;看我自己家乡,似乎是僻远蛮荒之国。这种种病症,爵赏不能劝止,刑罚不能威服,盛衰利害不能改变,喜怒哀乐不能移易。因此就不能服侍国君,交结亲友,管教妻儿,役使奴仆。这是什么病呢?什么药方能治愈它呢?”文挚便吩咐龙叔背朝光亮站着,他在后面顺着光线仔细观察。过了一会儿,他叫道:“呀!我看见您的心啦!心已经空虚了。几乎要成为圣人啦!您的心中,六孔已经流通,只有一孔没有畅通。现在你把这种圣人的智慧当作疾病,可能就是由于这一孔尚未畅通的原因啊!这绝不是我浅陋的医术可以治愈的。”

原文

无所由而常生者①,道也。由生而生,故虽终而不亡,常也②。由生而亡,不幸也。有所由而常死者,亦道也。由死而死,故虽未终而自亡者,亦常也。由死而生,幸也③。

故无用而生谓之道④,用道得终谓之常;有所用而死者亦谓之道,用道而得死者亦谓之常。季梁之死⑤,杨朱望其门而歌;随梧之死⑥,杨朱抚其尸而哭。隶人之生⑦,隶人之死,众人且歌⑧,众人日哭。

注释

①由:相当于“因”,即凭借、根据。

②常:常理,亦即必然之理。

③幸:意即那些无德之人虽然还能苟活长命,不过是幸运罢了。

④无用而生谓之道:无所凭借而生存的叫做道。

⑤季梁:战国初期魏国人,生年当在梁惠王、魏襄王之时,为杨朱的好友。

⑥随梧:与杨朱同时代的人。

⑦隶人:古代称因罪被官家没为奴隶、从事劳役的人。这里用作为对凡俗世人的贬称。张湛注:“隶,犹群辈也。”

⑧且:当副词,或者。

译文

无所凭借而永远生存的,是道。依据这一生存规律而生存,因此生命虽然结束,但为生之道不会灭亡,这是道的常理。依据这条生存规律应该生存却死亡的,这是不幸。有所凭借而经常死亡的,也是道。依据这一死亡之道而死亡,因此生命虽未结束,但为生之理已经死亡,这也是道的常理。依据这一死亡之道应该死亡,却得以生存的,这是幸运。

因此无所凭借而生存的叫做道,按照道的规律而结束的叫做常理;有所凭借而死亡的也叫做道,按照道的规律而死亡的也叫做常理。季梁死了,杨朱看着他家的门口唱歌;随梧死了,杨朱抚着他的尸体痛哭。老百姓出生了,死亡了,众人或是唱歌,或是嚎哭。

原文

目将眇者①,先睹秋毫;耳将聋者,先闻蚋飞;口将爽者②,先辨淄渑③;鼻将窒者,先觉焦朽;体将僵者,先亟犇佚④;心将迷者,先识是非:故物不至者则不反。

注释

①眇:一只瞎眼。这里泛指眼瞎。

②爽:伤败。

③淄:水名,即今山东境内的淄河。渑:水名。一作绳水,源出今山东临淄东北,久湮。

④亟:急,迫切。犇佚:也作“奔佚”或“奔逸”,疾驰。

译文

眼睛即将失明的人,先能察见秋毫;耳朵即将聋了的人,先能听到蚊子飞的声音;口味即将伤败的人,先能辨别淄水和渑水的差异;鼻子即将窒塞的人,先能闻到火焦物朽的气息;身体即将僵仆的人,先急着要奔跑;心神即将迷乱的人,先能明辨是非:所以事物不发展到极端,就不会走向反面。

原文

郑之圃泽多贤①,东里多才②,圃泽之役有伯丰子者③,行过东里,遇邓析④。邓析顾其徒而笑曰:“为若舞⑤,彼来者奚若?”其徒曰:“所愿知也。”邓析谓伯丰子曰:“汝知养养之义乎⑥?受人养而不能自养者,犬豕之类也;养物而物为我用者,人之力也。使汝之徒食而饱,衣而息,执政之功也。长幼群聚而为牢藉庖厨之物⑦,奚异犬豕之类乎?”

伯丰子不应。伯丰子之从者越次而进曰:“大夫不闻齐、鲁之多机乎?有善治土木者,有善治金革者⑧,有善治声乐者,有善治书数者⑨,有善治军旅者,有善治宗庙者⑩,群才备也。而无相位者,无能相使者。而位之者无知,使之者无能,而知之与能为之使焉。执政者,乃吾之所使;子奚矜焉?”

邓析无以应,目其徒而退。

注释

①圃泽:古泽名。即《天瑞篇》中的“郑圃”。也作“圃田泽”、“甫田”。旧址在今河南中牟西。贤:有德行的人。这里指崇奉清静无为道家学说的隐者。

②东里:古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城内。曾是春秋时郑国大夫子产住地。

③伯丰子:亦叫百丰,列子的学生。

④邓析:春秋时法家、名家。郑国人。做过郑国大夫。曾著《竹刑》,主张法治。

⑤舞:舞弄,嘲弄。

⑥养养:受供养与自力谋生。前一“养”为被养,后一“养”为自养。

⑦牢:牲畜的栏圈。藉:原指以物衬垫,这里引申为铺垫栏圈的草。

⑧金革:犹言兵革。兵器铠甲的总称。

⑨书数:即六艺中的“书”、“数”,书法和算术。

⑩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祠庙。

位:通“莅”,莅临。

相使:使用或操纵别人。

位之者:位居他人之上的人。无知:意思近于“无力”有知但却韬光晦迹。在世俗眼里显得无知。这是伯丰子等人的自谓。下文“无能”同此义。

使之者:即“能相使者”,使用他人的人。

知:有知识的人。之与:犹连同。能:有才能的人。“知”与“能”指的是邓析一类的执政者。

译文

郑国的圃泽居住着很多潜心学道的隐士,东里聚拢着许多济世治国的人才。圃泽的弟子中有一个名叫伯丰子的,外出从东里经过,碰见了邓析。邓析回头对同伴笑道:“我为你们去戏弄一下那个走过来的人怎么样?”同伙说:“这正是我们所想的呀!”邓析便对伯丰子说:“你知道受人供养和自己养活自己的含义吗?受人供养而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便是猪狗之类的畜牲;供养他物使之为我所用,这便是人的能力。让你们这些家伙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好,这都是我们这些治理国事人的功劳。而你们只会老老小小群居终日,搞一些睡觉用的栏圈垫草,料理些填肚皮用的食物,这同猪狗之类的畜牲有什么不同?”

伯丰子没理他。跟在他后面的一个随从走上前来回答道:“大夫您没有听说齐、鲁两国多有巧能之人吗?他们有的精通土木建筑,有的善于制造兵器铠甲,有的精通音乐舞蹈,有的善于书法术算,有的精通指挥军队作战,有的善于主持宗庙祭祀,真是人才济济。但是他们相互之间却没有谁能主宰谁,没有谁能役使谁的。相反,能主宰他们的人倒没有知识,能役使他们的人倒没有才能,有知识同有才能的人都被他所使用。你们这些自命有知识有才能的执政者,也正是被我们所使用的奴仆呀;你还有什么值得骄傲自争的呢?”

邓析无话可说,只好羞愧地瞅着自己的同伙退了回去。

原文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①,堂谿公言之于周宣王②,王备礼以聘之。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宣王心惑而疑曰:“女之力何如?”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③,堪秋蝉之翼。”王作色曰:“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④,曳九牛之尾,犹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

公仪伯长息退席⑤,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⑥,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视者先见舆薪⑦,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注释

①公仪伯:周朝时的隐者。

②堂谿公:周朝时的隐者。

③春螽:螽斯。一种样子像蚱蜢,身体草绿或褐色的昆虫,以翅摩擦发音。股:大腿。

④兕:古代犀牛一类的兽名,皮厚,可以制革。

⑤长息:深深叹息。退席:犹避席,离座。古人常用“避席”来表示尊敬或郑重。

⑥商丘子:与《黄帝篇》中的老商氏当为一人,是虚构的有道术之人。

⑦视:看,观察,輿薪:满车子的柴草,比喻大而易见的事物。

译文

公仪伯因力气大而闻名诸侯,堂谿公告诉了周宣王。周宣王就备下厚礼去聘请他。公仪伯来后,看他的外貌,是个懦弱无力的人。周宣王满腹疑惑,问道:“你的力气如何?”公仪伯回答:“我的力气能够折断春螽的大腿,举起秋蝉的翅膀。”周宣王的脸色变了说:“我的力气能够撕裂犀牛的皮,拖住九头牛的尾巴,我还恨自己的力气太小。而你只能折断春螽的大腿,举起秋蝉的翅膀,却以力大而闻名天下,这是为什么?”

公仪伯长叹一声,离席而起说:“大王问得好啊!让我把实情告诉您,我有一位老师名叫商丘子,力气无敌于天下,但他的父母兄弟妻子都不知道,这是由于从不使用他力气的缘故。我死心塌地地侍奉他,他才告诉我说:‘一个人想看见人们所看不见的东西,就应该去观察别人所不看的东西;想得到人们所得不到的东西,就应该去做别人所不干的事情。因此练习看东西的人应该先看满车子的柴薪,学习听声音的人应该先听敲钟的巨响。若修养自己的身心,容易把握自己,把握外面就会容易。在外面做到不困难了,因此名声就传不出自己的家庭。’如今我的名声传闻于诸侯,原因是我违背了老师的教导,显露了我的能力。但是我的名声不是靠力气得到的,而是以善于使用自己的力气而得到的,这不是远胜过以力气自负吗?”

原文

中山公子牟者①,魏国之贤公子也。好与贤人游,不恤国事,而悦赵人公孙龙②。乐正子舆之徒笑之③。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悦公孙龙也?”子舆曰:“公孙龙之为人也,行无师,学无友,佞给而不中④,漫衍而无家⑤,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与韩檀等肄之⑥。”公子牟变容曰:“何子状公孙龙之过欤⑦?请闻其实。”子舆曰:“吾笑龙之绐孔穿⑧,言‘善射者,能令后镞中前括⑨,发发相及,矢矢相属⑩;前矢造准而无绝落,后矢之括犹衔弦,视之若一焉’。孔穿骇之。龙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鸿超,怒其妻而怖之。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射其目。矢来注眸子而眶不睫,矢隧地而尘不扬。’是岂智者之言与?”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晓。后镞中前括,钧后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尽矢之势也。子何疑焉?”

乐正子舆曰:“子,龙之徒,焉得不饰其阙?吾又言其尤者。龙诳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尽。有影不移。发引千钧。白马非马。孤犊未尝有母。’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

公子牟曰:“子不谕至言而以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无意则心同。五指则皆至。尽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说在改也。发引千钧,势至等也。白马非马,形名离也。孤犊未尝有母,非孤犊也。”

乐正子舆曰:“子以公孙龙之鸣皆条也。设令发于余窍,子亦将承之。”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请待余日,更谒子论。”

注释

①中山公子牟:战国时期人。即魏牟,魏国公子,因封于中山,故名中山公子牟。与公孙龙交好。

②公孙龙: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人物,赵国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25—前250年之间。曾做过平原君赵胜的门客。他的名辩论题有“离坚白”、“白马非马”等,着重分析了概念的规定性和差别性。

③乐正子舆:乐正为复姓。其人无考。

④佞:有口才。给:敏捷。

⑤漫衍:指思想散漫不受拘束。

⑥韩檀:人名,也作“桓团”。战国时赵人。与公孙龙等一起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同以善辩著称。肄:研习。

⑦状:陈述,申诉。这里有列数罪过的含义。

⑧孔穿:孔子的六世孙,字子高。因不同意公孙龙的名辩学说,曾往辩论,后成为公孙龙的弟子。

⑨括:通“栝”,箭的末端。

⑩相属:相连接。

造准:射中箭靶。绝落:断落。

犹衔弦:箭的尾端正好搭在弓弦上。

逢蒙:人名。夏代善于射箭的人。鸿超:逢蒙的学生,也善射箭。

乌号:古代良弓名。

綦卫:古代的一种良箭,出产于綦地,故名。

矢来:当为“矢末”之误。矢末,即箭的尖端。注:射。一说“注”义同“至”,即达到。眸:眼珠。睫:眨眼。

隧:通“坠”,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