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篇的寓言和故事十分丰富,大大小小共计20个。这些寓言和故事有下面特点:
其一,有的是在神话故事或已有典籍记载的基础上,或转述,或修饰润色,或发展创造,形成一则则令人赏心悦目、增长见识、扩展思维的寓言和故事。
其二,有的完全是作者的奇诡想象,甚至荒诞不已,但是却又自然得体,没有矫揉造作,没有哗众取宠。有的还寓藏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智慧。
其三,更重要的是,有一条明确的主旨贯穿全部寓言和故事,这就是对“道”的认识和掌握,决非轻而易举,必须从两方面努力:一方面努力地进行实践锻炼,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另一方面要努力地打破人为的各种束缚,发展智力,开阔视野,使自己接近于“道”,进而掌握“道”。
本篇有的地方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很能引人深思,耐人寻味。例如,开篇提出的关于物质的有无问题、物质的先后问题、空间有无边际问题等,都极富哲学意味。作者的基本立足点是朴素的唯物观,因此在解释哲学上的这些根本性问题时,表现出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芒。作者认为,时间不管往前推到多远,物质都是存在的,否则“后人将谓今之无物”,就会陷入不可知的泥潭。客观物质的存在,相对地说,无所谓先后,无法清理出谁先谁后的头绪,硬要分出先后,就难以推论,无从得知。至于空间,作者坚持无极无穷的观点。因为万物在其中生存,所以无穷;天地都包含在里面,所以无极;不可能存在无极之外还有无极,无尽之中还有无尽的现象。作者有理有据地论证了这些哲学问题,目的在于为人们扩展视野,勇于实践,进而掌握“道”,提供哲学的认识论前提。“均”,是本篇又一重要哲学范畴。作者把“均”提到了“天下之至理”的高度。“均”的作用,完全渗透在人们的行为实践之中。只有“均”,詹何之钓才可能以轻制重,蒲且子之弋才可能以弱制强。这里,作者把“均”当成了进行实践创造的指导准则,甚至可以说,只有把“均”视为“至理”,一切实践才能与“道”相契合。如果不“均”,或“均”受到破坏,行为实践便不可能守常、平衡,从而导致行为实践的混乱和盲目,垂钓则绝(断)纶,射箭则绝弦,与“道”就南辕北辙了。
原文
殷汤问于夏革曰:“古初有物乎?”夏革曰:“古初无物,今恶得物?后之人将谓今之无物可乎?”殷汤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物之终始,初无极已。始或为终,终或为始,恶知其纪?然自物之外,自事之先,朕所不知也。”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以是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汤又问曰:“四海之外奚有?”革曰:“犹齐州也。”汤曰:“汝奚以实之?”革曰:“朕东行至营人民犹是也。问营之东,复犹营也。西行至豳,人民犹是也。问豳之西,复犹豳也。朕以是知四海、四荒、四极之不异是也。故大小相含,无穷极也。含万物者亦如含天地。含万物也故不穷,含天地也故无极。朕亦焉知天地之表不有大天地者乎?亦吾所不知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注释
实:证实,验证。
四海、四荒、四极:四海,泛指中国全境;四荒,泛指边远各地;四极,泛指四周极限之处。
就:就位,摆定位置。
地不满东南:大地填不满东南部。“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全国地貌总特点的解释。
水潦:水聚积。潦,通“涝”。
译文
殷汤向夏革问道:“远古之初有‘物’存在吗?”夏革说:“要是远古没有‘物’,如今怎么可能有‘物’存在呢?如果以后的人说我们现在没有‘物’存在,对吗?”殷汤问:“那么‘物’的出现没有时间先后之分吗?”夏革说:“‘物’出现的先后,最初没有定准。最先的可能是最后的,最后的可能是最先的,怎么理得清这些头绪呢?要说这个‘物’之外的情形,这个‘物’之前的情形,我是不知晓的。”殷汤又问:“然而上下八方有尽头吗?”夏革说:“不知道。”殷汤再三问,夏革说:“宇宙中本来就没有极限,所存在的‘物’不可能有尽头,这些复杂情形我怎么会知道呢?但是,没有极限之外再也不会有‘没有极限’,无穷尽之中再也不会有‘没有穷尽’。我只知道没有极限没有穷尽,而不知道有极限有穷尽。”殷汤又问说:“四海以外还有什么吗?”夏革说:“就像中国一样。”殷汤问道:“你以什么来验证呢?夏革说:“我向东走到营州,百姓同这里差不多,再问营州东面,也同营州差不多。向西走到豳州,百姓同这里一样,问豳州西边,也同豳州同样。我由此推算出四面的海洋、四在的荒原、四方极限,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大的地方、小的地方都包含着,没有穷尽没有极限。包容着万物,也就像包容着天地;包容万物就没有尽头,包容大地就没有极限。我又如何知道天地之外不会有更大的天地呢?这也是我所不了解的。那么天地也是物体。既然是物体也会有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古代的女娲氏炼出五彩石来修补天的缺损;砍断鳌的四只脚来撑住四方。以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氏大怒不已,碰撞不周山,把擎天大柱折断了,又把维系大地的巨绳弄折了,所以天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在那里定位;地往东南陷塌,因此各种大小河流、湖泊都流到那个方向。”
原文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絃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绅缟。珠歼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主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憑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阸,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洲以东四十万里,得僬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发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皆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俞、师旷方夜摘耳侥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崆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注释
壑:大的水坑:
无底之谷:为形容大壑极深之言。
其下无底:为形容归墟极深之言。
归墟:指水流的汇合处。
周旋:周围。
中间:中央部分。相去:相距,相隔。
台观:有楼台的寺观。
纯稿:单纯的素色(白色)。
迭:重复,轮流。番:次,批。
不盈数步;不满几步。合负:归并着背负。趣:同“趋”。
灼:烧。骨:指鳌之类的骨。数:计算,推测,占卜。
播迁:迁移。巨亿计:数字大到以亿为单位计算。
侵:通“浸”。侵减:慢慢地递减。
心死形废:即心同死灰,形若枯木。
神视:内观,不用目视。
嵩山:山名,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译文
殷汤又问道:“物体有大小吗?有长短吗?有同异吗?”夏革说:“渤海东边不知道有几亿万里的地方,有个巨大无比的海洋,其实是个无底的深渊,因为它没有底,所以叫‘归墟’。天的八极九方倾泻下的流水以及天河奔腾而下的水,都是流向那里,而那‘归墟’里的水既没有增多,也没有减少。在那巨大无比的海洋中有五座山:第一座山叫岱舆,第二座山叫员峤,第三座山叫方壶,第四座山叫瀛洲,第五座山叫蓬莱。那些山的上下周围都有三万里,那些山顶的平面有九千里。山与山之间相距七万里,而看上去却好似是近邻。那些山上的楼台亭阁全部是黄金玉珠装饰而成;禽兽全是纯白色,到处都有珠玉之类的树木,各种花果味道甘美,吃了花果的人可以长生不老。居住在那里的人都如同神仙,日夜飞来飞去交往的人极多,难以计算,这五座山的底部并不相连,经常随着潮水涨落,上下来回移动,没有片刻的停歇。神仙圣人感到很气恼,于是向天帝诉说。天帝担心那些山漂流到西部去,使得众神仙没有居处,于是下令禺强指挥十五只巨鳌抬起头支撑着五座大山,分三批轮流,每批六万年而交接。这五座大山才安定下来不再移动。而龙伯国有个巨人,要不了几下子就赶到这五座山上,放下钓饵,一连钓起了六只大鳌,把这六只鳌全部背回自家去,烧灼了大鳌并将它的骨头用作卜卦之用,这样岱舆、员峤二山便漂流到北极,沉没入大洋,神仙们便游荡流离达到亿数。天帝大发脾气,使龙伯国的人逐渐矮小,到伏羲氏、神农氏时期,龙伯国的人身高还有几十丈。从中国的西部走有四十万里,有个焦侥国,身长一尺五寸。东北方向有人叫做诤人,身材只有九寸长。荆州南部有种树叫冥灵,以五百年为一春,五百年为一秋。上古有种树叫大椿,以八千年为一春,八千年为一秋。朽腐的土壤中生长着一种菌芝,早晨生长出来,黄昏就枯萎了。春夏之季有种小飞虫叫做蠓蚋,下雨就生长,一见阳光就死去。终发北国的北极有个黑海,名叫‘天池’海里有种鱼,它的身体宽大有几千里,它的长度也对称,名叫‘鲲’;又有种鸟,名叫‘鹏’,它展开翅膀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它的身体同翅膀也很对称。世上难道真的有人知道这类动物吗?夏禹经过那里时见到过这些奇物,伯益知道后给它们取了名字,夷坚听说了就记了下来。江浦附近有种极细小的虫子,名叫焦螟,成群地飞舞,竟然聚集到蚊子的睫毛上,相互都碰不到。飞来飞去,甚至停歇,蚊子都感觉不到。就是眼力超绝的离朱、子羽,在大白天揩试着眼睛仔细地看,也看不出它的形状;听觉超群的鳊俞、师旷,在静夜中洗耳低头凝听,也听不到它的声音。惟独黄帝与容成子,他俩住在崆峒山上,一起斋戒三个月,心如死灰,形同枯木,慢慢用神明来看它,才看出来,它的身体巨大,就像蒿山的丘陵;慢声地用元气凝听,砰砰地发出声音才听到它的声音砰砰地响,如同雷霆的轰鸣声。吴楚二国中生长着一种大树,名称为櫛,满树碧绿色,四季常青,果子红色,味道较酸,吃喝果子的皮与汁,可以治好逆气之类的病。中国人珍贵它,如果把它移植到淮河以北,果实就会变成酸涩的枳。鹳鹆不可渡过济水,貉兽不可渡越汶水,不然就会死去,这都是地理气候所形成的缘故。尽管万物的形态各异,而同是自然的习性,不能互相交换。万物存在的条件都很完备,天分都很充实。我如何去认识它们的大小呢?如何去知道它们的长短呢?又如何去识别他们的同与不同呢?”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焉,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于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若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有七八万尺高。原本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山的北面有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大山居住。他苦于山的北面交通受阻塞,进出都要绕很大的弯路,于是召集全家人商议说:“我准备与你们竭尽全力铲平大山,让道路直通豫州的南面,直达汉水的北边,可以吗?”全家人都表示赞同。愚公的妻子提出担忧说:“只依照你自己的力量,连魁父这样一座小小的山丘都挖不掉,对付太行、王屋这样的大山又能怎么样呢?而且,挖出来的大量土石,又堆放到什么地方呢?”大家七嘴八舌说道:“那些土块石头运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边去。”于是愚公带领子孙中可以挑担的三人,敲石挖土,用筐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寡妇的儿子,刚换牙齿,蹦蹦跳跳地来帮忙。由寒冷季节到热暑季节,才回去一次。住在河湾的一位有智慧的老人嘲笑愚公说:“你们太不聪明了,只凭你剩余的有限时间与力量,就连山上的一些草木都搬运不完,对于那些坚硬的石头与那么多的土壤又如何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是顽固不化,你居然连寡妇的幼小儿童都不及。即便我死了还有儿子来继续下去;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然而山不会增加,还怕挖不平吗?”智叟无言以答。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到后,担忧他们会不停地挖下去,就报告了天帝。天帝被他们这种精诚所感动,就命令夸峨氏的两个儿子去背走那两座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后,冀北南部直通汉水的北部,交通不再阻塞了。
原文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赶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
夸父:神话传说中人物。
隅谷:即《山海经》之禺谷,为神话传说中太阳夜宿之地。
河:黄河。渭:渭河。
大泽:湖泊名。
膏:脂膏。肉:肤肉。浸:浸润,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