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21863700000010

第10章 淡泊利欲勤求廉矩(3)

译文

崇尚节俭是用来培养廉洁之风的。过去,州县的佐官杂员有省城任职办事,国家没有薪水银两。如今,每月可领到数十两银子还嫌得到的少,是所说的不知足呀。要想学习廉洁正直,必须先知足。看到那些各地的难民,遍地都是饿死的人,而我们却衣食住行不缺,已属万幸了。哪里还有什么可奢望的呢?哪里还敢任意糟蹋东西呢?不仅应当正当地获得的利益,还要正当地赢得名誉。不要贪图向上保举获得功劳,不要贪图虚浮不实的名誉。事事知满足,人人守纪律,那么正当的风气就可挽回了。

解读

凡是律己廉矩的人,都是有坚卓志向的人。

曾国藩一世廉矩,勤政爱民,了解民间疾苦,多次为民请命,减免税赋。廉矩使他挺起两根硬骨头。

他所标榜的“廉矩报国,侧身修行”,也是注重以身化人,可见他是以从军、从政作为转移风气的过程。何尝要为一姓一家效愚忠呢?何以谓之转移风气?就是改造社会的意思。他常引顾亭林《日知录》上“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话来勖勉属员。保即为保天下,就是不要使“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换句话说,就是不要使人欲横流,兽性高张,道德沦丧,礼法荡然,社会没有办法来维系,这才是人世间最危险的事情,好像是“人吃人”了。

所以他把功名富贵满不当一回事,常常教训儿子说:“予不愿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学为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他认为事业的成功是不可捉摸的,属之天命;学问道德是可以困勉而得的,使人们皆循正道而行,国运自然就好了。做官也应该以此为目的。

他说廉矩的道理,不外“致贤”“养民”和“正风气”三端。风气如何能正呢?必须先培养人才,使之各得其用,让他们发生一种领导作用,这就是所谓致贤了。同时把人民的生活改善,使之安居乐业,“仓廪实而后知礼义,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这就是所谓养民了。总之是教养廉矩,让治者与被治者,或士大夫阶级与农工商阶级,都能发展他们的技能,配合一致,殊途同归,然后风气可转,社会自然就欣欣向荣了。

曾国藩说,养民是为了民,做官也是为了民,当官不为民着想,那是我深深痛绝的。为民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曲爱民歌,不是做几件事情摆摆样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爱,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字,所以爱民就要出于“真心”。

在给曾国荃的一封信中,曾国藩这样写道:

大抵与士兵和百姓交往,只要真心实意地爱护他们,就可以得到他们的谅解。我之所以深得民心与军心,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在与官员和绅士交往时,即使心里看不起某些人,也不能在语言上、表情上、礼节上表现出来,我之所以在官场上不得志,就是因为常常表现出来的缘故啊!

尽管曾国藩与官员和绅士之间常常发生矛盾,这给他的仕途增加了不少麻烦,但由于他能真心实意爱护军民,所以还是能心有所想,事有所成。曾国藩的这种爱民思想应该说得益于他所受的儒家文化的影响。

在《尚书》、《礼记》、《论语》和《国语》中,民本思想已经很重,到了孟子,民本思想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以民为贵的思想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明君实行仁政的基础。孟子还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这是获得民心的法宝。得天下就要得民心,得民心就要“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曾国藩称孟子为“真豪杰”,表示愿意终身以孟子为师。他的爱民思想,民本思想大概可以从孟子那里找到根据。

活学活用

君子注重自身修养,行动中以身作则,以自身的“正”影响部属,激励部属。古人对这个问题就有清醒认识:《礼记·哀公问》“公曰:‘敢问何谓为政?’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政矣。君子所为,百姓之所从也,君所不为,百姓何从?’”孔子在回答鲁哀公什么是为政问题时强调:“为政就是正。君主端正自己,那么百姓就服从于政令了。君主怎么做,百姓怎么跟着做?”唐太宗也认识到:“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卷一》)在《周书·苏绰传》中,对统御者本身做了形象比喻:“凡人君之身者,乃百姓之表,一国之的也。表不正,不可求直影;的不明,不可责射中。今君身不能自治,而望治百姓,是犹曲表而直影也;君行不能自修,而欲百姓修行者,是犹无的而责射中也。”大意是说:君主本身,就是黎民百姓的“表”,就是一个国家的“的”。“表”树立得不正,不能要求有笔直的影子;“的”不明显,不能要求射中目标。如果君主不能自我治理,而希望治理百姓,这如同“表”歪却要求影子直。如果君主不能自我修养,而要求百姓修养,这如同没有“的”却要求射中目标。

这些话讲的都是正人和正己的关系,其核心是正人必先正己。虽然讲的是君主和百姓,但其理适合于各行各业,凡有御者和被统御者存在,便都适用。

历史上的好多出色的统御者也作到了这一点。创造出“文景之治”的西汉文、景两帝,在他们统治期间励精图治并以身垂范,为百姓作出了榜样。他们反复强调以农为本,号召臣民重农,同时文、景两帝自己亲自动手,身体力行,为天下先。文帝诏开籍田,亲自耕作,景帝“朕亲耕,后亲桑”。文帝在全国提倡节俭,反对浪费,注意先从自己做起,一次,文帝想盖一座露台,和工匠一计算,需花费黄金百斤,相当于中等人家十家的财产,就取消了这个计划。据史记载,文帝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饰,无所增益。”他身穿“戈绨”作的袍子,“戈绨”为当时普通的衣料。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即穿着短裙。他们的帷帐,连花纹也没有,十分简朴。就连死后造陵,他也反复叮咛,建陵要因地制宜,从简办事,不许劳民伤财。下诏说:“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因其山,不起坟。”临终前,文帝还下遗诏,说:“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我甚不取。”主张薄葬反对浪费。

君主的作为为百姓作了表率,上下同心,终达到物阜民丰,国泰民安的封建治世。司马光曾生动描绘如下:“国家太平无事,非遇到水旱灾害,老百姓家家富裕,人人有充足粮食,库府中货物堆积如山,用之不竭,京师府中的钱多达数百万万,穿钱的绳子都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国家仓库里的新粮压着陈粮,流出仓库堆积于外,以至于烂掉不可食用。广阔田野马骡成群,人们以乘母马为耻。人人自爱,以犯法为耻,以行义为行,以愧辱为绌。”

唐王李世民不仅说道:“若要安定天下,必须使自身合于正道”,而且自身也努力作到清正廉明。他教育群臣不能损害百姓来满足自己的奢欲,如这样作,恰如割下大腿肉以饱口腹,肚子饱了,身也死了。贞观初年,关中大旱,他命令抚恤灾民,不使饥寒而亡。又用大量赎金赎回流离外邦或被外族掠去的百万难民,使其安家生产。他把高祖选进皇宫的美女,释放三千余人出宫,任其择偶出嫁。他对王公贵族的衣、食、住、行、婚、葬等都有明确规定,不允许铺张浪费。太子举行“加冠礼”,原选在二月,太宗知道后说:“二月是春耕时节,应改在十月为好。”时刻不忘“存百姓”。贞观十二年,李世民出巡山西,蒲州太史赵元楷为阿谀奉承,不惜人力财力,大修楼宇殿堂,并备下上等羊百只,鱼千条,借此讨好皇上。不想太宗大为不满,训斥道:“我出巡由官府供应,你此举纯是‘亡隋弊俗’。”吓得赵元楷“数日不食而卒”。据说贞观二年,长安蝗虫为害。一天太宗在上林苑见到许多蝗虫蚕食植物,他顺手拣起几只视之曰:“民以谷为命,你们却断送了百姓的活路,宁可让你们吃我的五脏六腑吧。”说毕就把几只蝗生吞下去,随员劝他不要吃,以免生病。他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

开创清代盛世的康熙帝,八岁即位,十四岁亲政,在位六十一年,创造皇位掌权时间最长的记录,在位期间数十次挂帅亲政。一次率军远征漠北,在荒漠上驰骋数千里,正遇上大风雪。他想到的不是个人的休息,而是伫立在大风雪之中,看到部队结营完毕,自己才进入行幄;部队食毕,他才进膳。

一年内,他两次御驾亲征,一次天山,一次瀚海,都是山高路远,极其艰苦辛劳,他为广大官兵们作出了榜样,每次都攻必克,战必胜,收复北疆的大片失地。

他在生活上要求也极为简朴,据史书载,他穿的龙袍上必须有补丁,圣履上也要打着包尖,满朝文武也竞相仿效,一时间,京城里出现了不少专卖旧官袍带履的商店,买卖很是兴隆。再有康熙在饮食方面也很节省。据说有一天,康熙与当朝陈老丞相谈论天下事后,忽然问道:“不知爱卿每日午宴用些什么?”当听说只有价值两个小钱的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为午膳时,康熙很高兴,立即传旨:“由即日起,朕每日午膳只用炸豆腐一碗,窝窝头两个,不许再备别的食物。”吃了三天后,御膳房总管怕皇上常年吃窝窝头,御膳房没事可干了,骗皇上说三天伙食费高于往日,要求还恢复往日标准,康熙又不能下去亲自核实,只得同意改回原来的吃法。不过皇上也吃过三天窝窝头,却传遍了民间。

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却反映出广大民众对康熙帝自身履行节俭,不事铺张浪费行为的敬佩之情。据统计,康熙在位的六十余年间,他北巡五十一次,六下江南,一生中不断东巡西察,大部分时间在马上,民间度过。他的这种深入下层,廉洁政事,体察民情的作风,对民众有很大的鼓舞作用,短时间他就使全国人心归顺,经几十年就建起一个庞大王朝,不能不说明康熙是个高明的统御者。

自古勤政者,大都以勤苦自励,而念念于民事。清末在江西任知县的冷鼎亨也是这样一个百姓信赖的地方官。

冷鼎亨,字镇雄,山东招远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他先后在江西五个县任职,历官十余载。他留给人们的印象是,要求自己能够吃苦耐劳,处理政务毫无倦怠,是个以“坚刚耐苦”而著称的父母官。史载:冷鼎亨“在官食无兼味,公服外无玩具鲜衣,妻子衣履皆自制;购食物,严禁官价,市买于民”,而所到之处,“皆有实政”。

“勤”与“苦”好似孪生兄弟,那些勤于政务者,大都不畏艰苦,不贪图个人享受。冷鼎亨的事迹似乎更证明了这一点。

冷鼎亨最初任职的瑞昌县,乃贫困之乡。以往任知县者多以该职非肥缺而荒于理政,而猾吏则百般扰民。百姓“每因之破家”,因而,县愈贫,民愈苦,待冷鼎亨上任,首先惩办殃民之“猾吏”,“绳以法”,并下令不许扰民。他经常下乡了解民情,处理问题,为了不给各乡增加负担,每次下乡,他都自备食物,并让人打出一块大牌子,写上“严禁供张”,走在最前边,而让属员均随其后,不得先行,以免暗收馈赠;返县衙时,则令属员走在前,自己殿后。数年之中,“未尝以杯勺累民”。他还与百姓同甘共苦,努力发展生产,终于使瑞昌情况有所好转。因此,当他期满离任时,“百姓争具牍乞留,不能得,则垂涕相吊”。

德化县(今属九江市)有濒江堤塘,因年久失修,多有水患,时时威胁百姓。冷鼎亨上任前,前任知县曾奏请拨银万两修复,而事未成。冷鼎亨上任后,不畏艰苦,废寝忘食,日夜督修,数月即完工,仅用银四千两。随后,他又带领百姓在河边地广植柳树,以护堤根。“民间遂以冷公名其堤”,称为“冷公堤”。有一年,德化及附近几县遭遇蝗灾,各县长官中只有冷鼎亨“徒步烈日中,掩捕弥月不倦”。由于知县以身作则,百姓亦不畏穷苦,争先驱蝗。不久,战胜蝗灾,而他县皆不如德化。

县内白鹤乡有叔侄二人为争田产,一直水火不容,打得不可开交,扰得四邻不安。冷鼎亨闻讯,亲赴该乡,在一棵大树下调解,劝叔侄二人和睦相处,终于感动二人,使事情得以妥善解决。后来,乡人即称该树为“冷公树”,以示对冷鼎亨不辞劳苦的怀念。

“浅浅水,长长流,来无尽,去无休”。

汹涌澎湃,那是历史的大河,其势锐不可当。浅浅溪水,那是人生之旅,流淌的是清新、淡泊之意。既不能做激流,何不做小溪一条,虽平淡无奇,却淙淙有声,清澈见底,源远流长。

中国有一首《空空诗》,原文是: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沉为谁动;

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朝走西,暮走东,人生状如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孟子·离娄》中曾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的观点,说:“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在孔子所称为“贤”有两种人中。包含了他的两大理想:立功与立德。立功就是推行仁道,造福天下,实现大同世界;立德则是建立一种乐天知足的强大的精神境界,富贵贫贱始终如一。

智慧金言一个人所具有的价值,是在于自己的体认支持,而决不会因为穿了华丽的衣服或破旧的衣服有所改变。

贪财贪名是争名夺利的根源,所以要戒除争名夺利。首先要戒除贪欲,要懂得播种一分、收获一分的道理,强求和希图意外的惊喜都是不应该的。如果你不努力学习,怎么会有好的成绩?如果你不认真钻研,刻苦研究,你怎么会有创造发明如果不懂经商之道,不惜坑蒙拐骗,又怎么会有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