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战”法
一个人的性格与气质,在这关键时刻会暴露得纤屑不遗:英雄或者儒夫,卑鄙或者高尚,自私或者无私。曾国藩认为,他最紧要的品格与操守是:勇毅、团结、尚志、勤劳。
且挺且韧,敌必克之
原文
久战之道,最忌势穷力竭四字。力则指将士精力言之,势则指大局大计及粮饷之接续。贼以坚忍死拒,我亦当以坚忍胜之。惟有休养士气,观衅而动,不必过求速效,徒伤精锐,迨瓜熟蒂落,自可应手奏功也。
译文
打持久战,最忌讳“势穷力竭”四字。力,就是指将士的精力而言;势,就是指战略大局,全盘作战计划及粮饷的供应补充。敌人以坚忍的气概拼命抵抗,我也要以坚忍的精神抗衡,到最终取胜。这时只有在休养士气时,相机而动,不必过于追求速胜,而白白消耗精锐之士气。等到时机成熟,就如瓜熟蒂落一样,自然可以一出击便歼灭敌人,凯歌返回。
解读
曾国藩的《挺经》,表现在作战上,以打硬仗、持久战著称。他讲求蓄势蓄力,坚挺取胜。在曾国藩的军旅生涯中,最驰名的“久战”之役,就是攻陷天京。
久战,是对抗性的战争,是综合因素的较量,曾国藩最为关注的是久战的决定因素人。
更重要的,曾国藩讲求“心战”,以“心战”夺敌锐气,养已威势,练就一支能够“久战”的队伍。
他的“心战”首要是“养吾气”。
(1)养吾正气,防其邪气
对全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将士深信其事业是“正义”的,其军队是“正义之师”,所从事的战争是“正义之战”。
(2)善吾和气,防其离气
搞好官兵团结、上下团结、三军团结。治军之道,“要在人和”。“和则一可当百”。如果“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必至于败。
(3)练吾胆气,防其恐气
练兵先练胆,人无胆气,一切技艺都归无用。
(4)严吾刚气,防其娇气
“气不自壮,励之乃刚”。军纪必须威严,军容必须整齐,要培养全军的阳刚之气。
他的“心战”第二是“攻敌心。”
在“攻敌心”方面,主要是:
(1)谕义夺心
兵临敌境,应大造舆论,宣传自己出师目的是为了禁残止暴,救民于水火,揭露对方残暴无道,借以瓦解敌方军心民心。
(2)谕威夺气
未战之前,先大肆宣扬自己军队多么强大,将帅如何英明,装备如何精良,三军如何团结,给敌以强大的心理威慑。即《尉缭子》讲的“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师散”。
(3)先声夺人
两军对垒,我方先作巨大的声势,使敌感到强大不可抵敌,丧失胜利的信心与斗志。“先人有夺人之心。”
(4)挫敌人锐气
敌来进攻,我方以精兵强将先拔头箸,挫其锐气。
由此可知曾国藩“久战”能胜的原因。
“久战”之所以能够人心所向,坚持到胜利,关键的一条,是军队将士内部的团结。北宋刘书在《刘子·兵术》中说:“万人离心,不如百人同力。”宋人许洞也说:“和于国,然而可以出军;和于军,然后可以出阵;和于阵,然后可以出战。”曾国藩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现实中,从多次“久战”的沉痛教训中,认识到军队团结的重要性的。
活学活用
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天京之战,即为久战的典型战例。在这场战争中,湘军挺下来了,而太平军却没有挺下来。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起义走向失败。
说到“久战”,八年的抗日战争可算是一场持久的战争了,毛泽东为此写了举世闻名的军事著作《论持久战》。
然而,一般人很少知道,清朝在乾隆十二至四十一年间(1747—1776),平定大小金川的土司叛乱,先后用了近三十年时间。时间之长,战事之烈,令人慨叹。
大、小金川位于四川省西北部大渡河上游,山高水险,是藏族聚居地区,并实行土司制度。该地原仅有金川土司,清康熙六十年(1721),大金川演化禅师嘉勒巴之孙莎罗奔,因率兵随清军平定西藏关峒叛乱有功,同时因金川土司人多势强,为分其势,清廷授予沙罗奔大金川安抚司之印信,专管大金川事务;原金川土司泽旺只管小金川事务。该地相邻之土司还有杂谷、绰斯甲布、革布什咱等。
莎罗奔借助清廷的支持和纵容,势力日益强盛,经常出兵侵扰周边土司领地。乾隆十一年(1746),诱执小金川土司泽旺,夺其印信,企图吞并小金川。次年,又发兵攻打革布什咱和沃日两土司。清四川巡抚纪山派兵弹压,反被击败,于是奏请清廷进剿大金川。为平定大金川的叛乱,清廷一面派四川官员速派军队前解沃日之围,一面急调平定苗瑶有功的云贵总督张广泗为川陕总督,于同年四月统兵三万,兵分两路进剿大金川。
莎罗奔没想到清廷会直接出兵大金川,因而其内部防御尚不完备。这样,率先赶到的川军副将马良柱率部解沃日之围后,一度乘势拿下小金川,使大金川上下深为恐惶。马良柱本可一鼓作气拿下大金川,但适逢川军与张广泗交接之际,指挥官无暇顾及,而马良柱本人也没有认识到当时时机的重要性,致使莎罗奔得以借此机会从容部署兵力,据险扼守。莎罗奔本人率一部兵力固守勒乌围(今四川省金川县东)要塞,命其侄郎卡率一部兵力守噶尔崖(金川县东南)要塞。并在各处增筑了许多碉堡和防御工事。张广泗率兵进驻小金川诺官寨(今四川省小金县城)后,以泽旺弟良尔吉(实为莎罗奔问谍)为向导,打算当年九、十月间就拿下大金川。由于落罗奔对清军动向了如指掌,清军要进攻哪里,哪里就有重兵把守,再加之地势险要,碉垒林立,难攻易守,清军多次强攻均告失利。张广泗乃以主要兵力攻敌碉垒,用火烧、挖地道、埋炸药等方法,逐一与敌争夺碉垒。由于碉垒甚多,藏兵又居高临下,清军死伤甚众,张广泗只得奏请清廷再增兵一万。然而,碉垒争夺战至次年仍未奏捷。相反,叛军士气却嚣张起来。乘清军戒备不严时,不断发动偷袭,使清军防不胜防,副将张兴、游击孟臣等相继阵亡。
乾隆没想到大金川弹丸之地,仅七、八千叛军,竟使四万大军连连受挫。乾隆十三年(1748)春,又派首席军机大臣讷亲为经略,前往督师,并起用老将岳钟琪、傅尔丹前往助战。当时岳钟琪已与张广泗商定,由岳钟淇自党坝(今金川县北党坝镇)迂回南攻勒乌围,由张广泗自苗岭(今金川县东南)北攻噶尔崖,讷亲至军后,未对敌我双方情况作认真调查,即撇开岳、张二人的计划,限令三日内务取噶尔崖。清军凭人力硬拼,一无进展,反遭重大损失,总兵任举、参将贾国良战死。讷亲从此不敢专权,将军务仍交张广泗办理。张广泗轻视讷亲不懂得军事,两人互相推诿,军心为之涣散。其间,岳钟琪察知向导良尔吉乃莎罗奔耳目,提请张广泗留意,张广泗听信幕僚、南明余党王秋的话,对良尔吉坚信不疑。不久,讷亲又采取大筑碉垒,以碉逼碉的战法,并请终南道士、西藏喇嘛施用巫术破敌。用兵数月,寸土未进,反而每战必败。同年九月,乾隆下诏将张广泗、讷亲革职治罪,改派大学士傅恒为经略大臣。傅恒至小金川,首先将良尔吉和王秋处死,断敌内应。又将讷亲以碉逼碉等不切实际的战法废弃。针对叛军人少,外备既密,内守必虚的特点,分南北两路,采取迂回进军,避坚就隙、绕碉而过、直逼敌巢穴的战法,连克碉卡,军声大振。莎罗奔见固守无望,遣使乞降。岳钟琪率随从数人入勒乌围受降。清廷赦免莎罗奔死罪,仍命其为大金川土司,第一次金川之战遂告结束。
十余年后,莎罗奔病故,其侄郎卡承袭大金川土司职务。郎卡叛心未泯,经常出兵攻掠邻近土司领地。四川总督开泰发檄制止,郎卡置若罔闻。为控制邻近各土司,郎卡与小金川和绰斯甲布两土司和亲,企图借此结成军事同盟。不久,郎卡死去,其子索诺木与泽旺之子僧格桑继为土司,大小金川从此结为军事同盟。乾隆三十六年,索诺木诱杀革布什咱土司的部属,僧格桑也屡次攻打其东部的鄂什克(今四川省小金县沃日)土司。
为制止叛乱,清遂命四川新任总督阿尔泰率兵一万六千人出征大小金川,但出师半年进展不利。清廷将阿尔泰治罪,又派大学士温福为定边右副将军,尚书桂林为四川总督,再度领兵进剿。僧格桑见清廷发大军来讨,急向索诺木求援,索诺木暗中发兵相助。乾隆帝为各个击破大小金川叛军,下诏给温福、桂林,命其先剿小金川,暂不声讨大金川助逆为敌之罪。温福和桂林至打箭炉(今四川省康定县)后,兵分两路,温福率一部兵力由西路,桂林率一部兵力由南路,从两面夹击小金川。清军初战顺利,很快夺回僧格桑侵占邻近土司的领地,进入小金川境内。但墨垄沟(今小金县西南石坪关东)一战,桂林部将薛琼所率三千官兵遭敌截击,桂林未及时赴援,致使全军覆没。清廷撤桂林职,改以阿桂代之。
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阿桂探知僧格桑驻美诺,乃率军直抵小金川河南,乘夜以皮船渡河,连夺险隘,直捣大营。十二月攻占美诺,僧格桑力竭势穷,逃往大金川。清军命索诺木交出僧格桑,遭拒绝。次年春,温福、阿桂分兵进讨大金川。温福又采用以碉逼碉之战法,建碉垒千余座,令二万余官兵分据各碉,与索诺木对峙。后因叛军扼险据守,难以进军,暂时驻营木果木(今小金县西北耿家关附近),命提督董天弼驻底木达,以守备通往小金川的后路。索诺大指使小金川兵数千突袭清军底木达营地,董天弼不及防备,军中大乱,仓皇逃遁。小金川兵便与大金川兵突击木果木清军大营。温福仓促应战,被敌兵杀死,各碉垒万余名守兵闻讯溃逃,提督马全、牛三畀战死,清军四千官兵阵亡。小金川又落入僧格桑手中。
乾隆帝闻败大惊,命阿桂为定西将军,丰伸额、明亮为副将,进一步调兵增援前线,其中包括火器营千余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十月,阿桂携火炮多门,兵分三路,合击小金川。经五昼夜激战,再次征服小金川,随即移师大金川。阿桂复兵分三路,仍以炮击破垒,步兵歼其守军的战法进攻大金川,至七月中旬已连下赞巴拉克、思底博堵木城、凯立叶等数寨,直逼勒乌围屏障逊克宗垒。清将海兰察、福康安火烧堡垒周围村落房屋二百余间,使逊克宗垒成为一座孤寨。萦诺木为保自身安全,毒杀僧格桑,将其尸体及妻女献给清军,请求投降。阿桂不允,讲攻益急。清军屡攻逊克宗垒不下,只好绕道夺取勒乌围以东的墨格山。同年十一月,叛军退守康萨尔山。清军围攻两月余,终将敌攻破,继而又突破郎噶寨、逊克宗垒,昆色尔及拉枯两座喇麻寺。于乾隆四十年(1775)七月围攻勒乌围。清军集中兵力先攻其要害,击破寨内转经楼与北部官寨间木栅石卡数十重,断其犄角,又毁桥梯断其退路,同时封锁其水上通路。八月十五日夜,清军以火炮轰破勒乌围,攻占官寨。随即追击索诺木,兵围噶尔崖,断其水源及水陆交通,以大炮昼夜轰击营垒。萦诺木无路可走,坚守数月。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初,寨中粮尽弹绝,只得率残部二千余人出寨投降,第二次大小金川之战结束。
大小金川之战的胜利,在废除享有特权的土司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军事角度来看,大小金川地仅千里,兵仅万人,清廷所派官兵多达数万人,前后用兵数年,耗银七千万余两,阵亡官兵三万余人,才平息该地土司叛乱,其经验教训至为深刻。
智慧金言
久战,实为持久之战。其必心如铁石,意志坚韧。“绳锯木断”,“铁杵成针”就是这个道理。
胜败无常,意志为本
原文
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战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诫诸将曰:“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译文
凡是和敌人相持日久,最要戒备的是散慢地打仗。士兵们会因散漫作战而不在意,不在意就会懈怠不认真。敌人因为散漫作战而更狡猾,狡猾就会变得机巧。用我军的懈怠去和敌军的诡诈机巧作战,终不免有受害的一天。所以我过去在军营中告戒诸将说:“宁可数月不开一仗,不可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
解读
军人应有自己的品格和操守,有他能做的,不能做的,有他必须做的,有他必须不做的,战场就是生死场,须臾之间就是生死之时,来不得半点犹疑与客套。一个人的性格与气质,在这关键时刻会暴露得纤屑不遗:英雄或者儒夫,卑鄙或者高尚,自私或者无私。曾国藩认为,作为一个军人,他最紧要的品格与操守有哪些呢?那就是:勇毅、团结、尚志、勤劳。
勇毅
从出山的第一天起,曾国藩就立定了一个志向:“一不要钱,二不怕死。”不要钱,就戒除了私心;不怕死,就断绝了后路。能做到这两点,一个人就会英气勃发,气吞山河,壮志凌云。
蔡锷认为,勇敢有狭义与广义之分,急遽与持续之别,暴虎逢河,死而无悔,临难不苟,义不反顾,这是狭义的急遽的勇敢;成败利钝,非所逆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广义的持续的勇敢。
死,人人都怕,但天地下确有不怕死的人,关键是在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死得重于泰山。胡林翼就曾说:“胆量人人都小,英雄只不过是平日胆小,临时胆大而已。”湘军是一支由文人组建起来的军队,而文人的特点就是思虑过多,贪生怕死。曾国藩想练就一支艰难百战的劲旅,就必须首先唤发出他的将士的豪气与英姿,他在挑选将官的时候,除了考察他是否熟谙用兵之道,是否有忠义之气,还要考察他是否血性方刚。
那么,他如何教导士兵勇敢呢?他说:
本部堂招你们来充当乡勇,替国家出力,每日给你们口粮,养活你们,均是皇上的国帑。原是要你们学些武艺,好与贼人打仗、拼命。……若是学得武艺精熟,大胆上前,未必即死;一经退后,断不得生。此理甚明。况人之生死有命焉。你若不该死时,虽千万人将你围住,自有神明护佑,断不得死;你若该死,就坐在家中,还是要死。可见与贼打仗,是怕不得的,也可不必害怕。
这种天命论色彩极强的思想,不只是他教导士兵的法宝,也是他安慰自己利器。他说:“吾尝举功业之成败,名誉之优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运气一囊之中,久而弥自信其说之不可易也。”
不过,作为湘军最高军事统帅,既需有勇,还需有毅,正如蔡锷所说:“军人之居高位者,除能勇不算外,尤须于毅之一字下功夫。挟一往无前之志。具百折不回之气,毁誉、荣辱死生皆可不必较,惟求吾良知之所安。”这就是一个高级将领所应具备的气度。
曾国藩说:“国藩昔在江西、湖南,几于通国不能相容。六七年间,浩然不欲复闻世事。惟以造端过大,本以不顾生死自命,宁当更问毁誉。”由此可见曾国藩的意志力非常人可比。
团结
北宋刘书在《刘子·兵术》中说:“万人离心,不如百人同力。”宋人许洞也说:“国家团结,可以派出军队;军队团结,可以出阵;阵营团结,则可以出击。”曾国藩不是从理论上,而是从现实中,从多次的沉痛教训中,认识到军队团结的重要性的。
他在给林源思的信中说道:“现在大营所调之兵,东抽一百,西拨五十;卒与卒不和,将与将不和;彼营败走,此营不救;此营败走,彼营不救,此营欲行,彼营顾止。离心离德,断不足以灭剧贼而成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