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21863700000034

第34章 不逞不妄自修求强(1)

“明强”法

担当大事,全要在明强两个字上下功夫,《中庸》中的学、问、思、辨、行之方面,主要归结为使不明白的弄明白,使不坚强的变坚强。天下的事,没有志气就不能发起去做,不坚定就做不成功,即使修身养家,也必须以明强为根本。

雄才治国,智慧安邦

原文

三达德之首曰智,智即明也。古豪杰,动称英雄。英即明也。明有二端:人见其近楼则所见远矣,登山则所见更远矣。精明者,譬如至微之物,以显微镜照之,则加大一倍、十倍、百倍矣。又如粗糙之米,再舂则粗糠全去,三舂、四舂,则精白绝伦矣。高明由于天分,精明由于学问。吾兄弟忝居大家,天分均不甚高明,专赖学问以求精明。好问若买显微之镜,好学若舂上熟之米。总须心中极明,而后口中可断。能明而断谓之英断,不明而断谓之武断。武断自己之事,为害犹浅;武断他人之事,招怨实深。惟谦退而不肯轻,最足养福。

译文

“智、仁、勇”三项通透的德行中,排在首位的是“智”。智就是明,古往今来,豪杰志士、才能特出之人都被称为英雄,英也就是明的意思。所谓明有两个方面,他人只看到近前的事物,我则可见更深远的事物,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显眼的东西,我则可看见细微的东西,叫精明。这里所说的高明,好比身处一室之中,人们只能看近处的景物,若登上高楼看得就远了,再如登上高山所见的就更远了。而精明,就如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照它,会放大一倍、十倍、百倍。又如满是粗糠的糙米,捣两遍就可除去粗糠,捣上三遍四遍,就精细白净到极点了。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天赋资质,精明则全赖于后天钻研学问的程度。我曾氏兄弟如今侥幸身居高位,天赋姿质都不算很高明,全靠勤学好问来求得精明。好问如同购买显微镜,可深知极细微方面。好学如同捣熟透了的米,可去粗取精。总之,必须心中了如指掌,而后才可口中说出自己决断。对事物能了解明白再做决断,就叫英断。稀里糊涂就做决断,称之为武断。武断自身的一些事,产生的危害还不大;武断他人的事情,因此招致的怨恨就很深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肯轻易下决断,才足以保住福分。

解读

在曾国藩看来,不管是待人以恕,或克己以忍,都不能是柔弱的表现。曾国藩一生刚强,坚而不脆,以为古来豪杰以“难禁风浪”四字为大忌。他自述道:“吾家祖父教人,也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又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受母德居多,其好处亦正在倔强。”他上承家训,进而总结了自己的经历,深刻地认为:“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他甚至“尝自称欲著《挺经》,说他刚毅。”这种倔强的性格,使曾国藩虽屡次踬跌,却依然充满刚毅,勇往直前。咸丰九年十月十四日,他作一联以自箴:

养活一团春意思;

撑起两根穷骨头。

这正是他这种倔强性格的写照。

但是,倔强绝不是刚愎自用。这点,曾国藩也说得很清楚:

至于强毅之气,决不可无。然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自胜,也得克己,所以,刚强也是一种克己之学。克己,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下手,即“刚柔互用”,不可偏废。曾国藩说:“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并非就是暴虐,强矫而已;柔并非卑弱,谦退而已。”

活学活用

自西晋灭亡,司马氏偏安江南以后,中国北方十六国战乱纷争,已经找不到一片静土。统治者穷兵黩武,嗜杀成性,老百姓颠沛流离,朝不保夕。

一代名臣王猛就出生在这个没有秩序、缺乏理智的时代。

王猛的家庭一贫如洗,为了糊口度日,他小小年纪便以贩卖畚箕为业。

他没有被战火硝烟吞灭,没有被生活重担压垮,在苦雨凄风、兵荒马乱之中,他顽强挣扎,利用一切的时间和机会,刻苦学习各种知识技能,特别是军事科学知识,广泛吸取各方面的营养,静观风云变幻。很快,王猛成长为一位雄姿勃勃、英俊伟岸的青年。

他为人谨严庄重,深沉刚毅,胸怀大志,气度非凡。他不愿同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打交道,自然也不与那些浅薄浮华子弟相交往,因而经常遭到他们的白眼和耻笑。但王猛却怡然自得,仍旧我行我素。

这天他出游后赵国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达官贵人们几乎没有人瞧得起他,只有一个叫徐统的官员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奇才,请他出任总务长官,掌管人事并参与政务。王猛身怀治国大志,希望遇上英明的君主,认为替徐统干事,岂不埋没了前程。他没有应徐统的聘任就离开了邺城,隐居在西岳华山,静观时局的变幻。

北方的战乱愈演愈烈,政局瞬息万变。后赵大将冉闵灭赵建魏。不过两年,鲜卑慕容氏灭魏建前燕。同时关中各族豪强纷纷割据,北方称王称帝者比比皆是。

351年,氐族苻健占据关中,建都长安,称天王、大单于,国号秦(史称前秦)。三年后东晋荆山镇将桓温北伐,一举击败苻健,驻军灞上(今西安市东),大有即日进战长安之势,关中父老争相用牛酒来慰劳东晋大军。

王猛听到这个消息,决定前往东晋军营探听情况。于是他身穿麻布短衣,投桓温大营求见。

王猛在大庭广众之中,一面捉掐虱子,一面纵论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桓温见此非常情景,心中暗自称奇。自来到关中已经有许多天了,长安城指日可下。虽然有关中父老酒肉慰劳,但至今没有一个豪杰之士前来效劳,心里正在纳闷。见眼前这人气度非凡,一定是一位隐居的豪杰之士。于是他脱口问到:“我奉天子之命,统率10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民除害,而关中豪杰都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为什么呢?”王猛直言不讳地回答:“将军不远千里深入关中,长安城近在咫尺,而你却不渡过灞水将它拿下,大家摸不透你葫芦里卖什么药,所以不来。”王猛一语双关,触及了桓温拥兵自重、图谋异事的心病,他默默思考着,竟无言以对,更认识到面前这位掐虱寒士非同凡响。

由于军粮缺乏,军无斗志,桓温终于攻占长安不成,只得退兵。临行前,他赐给王猛精车良马,又授予高官都护(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希望王猛一起南下。王猛心想,在只看重门第的东晋朝廷里,自己很难有所作为,而且也不愿为心怀二志的桓温奔走卖命。他回华山请教了他的老师,老师也反对他南下。王猛于是继续隐居山中,刻苦学习。

桓温退走的第二年,苻健去世。继位的苻生残忍酷虐,以杀人为儿戏。举国上下人心惶惶,苻健之侄苻坚更是忧心如焚,后来决定除掉苻生,挽救国家,保全百姓。

苻坚少年时就拜汉人学者为师,潜心研读经史典籍,很快成为文武双全的将帅人才。苻健见他勇猛善战,心怀文韬武略,因此授他龙骧将军,让他统帅重兵。他深知“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的道理,广泛招贤纳士,网络英豪,立下了经世济民、统一天下的大志。

他不能让苻生的昏暴残忍继续横行国中,于是向他的好友、身为尚书的吕婆请求除去苻生的计策。吕极力向苻坚推荐隐士王猛。苻坚立即派吕亲自上山恳请王猛出山。

苻坚与王猛一见面便如平生知己,谈到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惊奇王猛的才能,把他比作卧龙,王猛也佩服苻坚的远大志向以及礼贤下士的明君风度,欣然吟诵《诗经·考歜》篇以抒发自己隐居山谷、不与昏君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操。苻坚非常兴奋,就像当年刘备遇到诸葛亮似的如鱼得水。

王猛留在了苻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357年,苻坚在王猛的辅佐下一举诛灭苻生及其帮凶,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元永兴,以王猛为中书侍郎,职掌军国机密。

当时地处京师西北门户的始平县,长期以来豪强横行,无法无天,加上劫盗充斥,百姓苦不堪言。苻坚派王猛担任始平县令,希望他手到病除。王猛下车伊始,就申明法度,明辨善恶,严惩凶顽,禁抑豪强,当众鞭死一个作恶多端而背有靠山的奸吏。奸吏的朋党起哄上告,法司以杀人罪逮捕了王猛,用囚车把他押送到长安。

苻坚闻讯,非常吃惊,亲自责问王猛说:“为政之体,德化为先。你赴任不久就杀掉那么多人,多么残酷啊!”

王猛虽遭囚禁,但心里很平静,等苻坚说完,他从容回答:“天下太平,治理国家可以用礼,但治理混乱之邦则非用重刑不可。当今天下纷争,人心险恶、奸佞勾结、为非作歹、民不聊生,社会之混乱,莫此为甚。陛下让臣担任难治县的长官,为臣一心一意要为明君铲除凶暴奸猾之徒。仅仅才杀掉一个奸贼,还有许多家伙尚未伏法。如果陛下因为不能除尽残暴、肃清犯法者而惩罚我,为臣甘愿受罚。但就目前情况而论,加给我酷政的罪名而惩罚,臣实在不敢接受。”

苻坚自即位以来也一直在思考用什么办法治理极度混乱的社会秩序,由于受儒家仁义德政思想的束缚,一直犹豫不敢用坚决的手段惩治奸邪。王猛的一席话,既说明了他为政的真实情况和严刑峻法的目的,同时也表明了治理乱世的基本原则。他心里豁然明亮。恼怒与怀疑顿时烟消云散。他无比感慨地说:“高于常人的行为,必为众人所非难,要作一个敢作敢为、打破旧秩序的人实在太难了。”极口赞叹王猛有管仲、子产的济世之才。

王猛用法制治理乱世政绩卓著,在很短时间里就把前秦治理得井井有条。苻坚大为叹服,不拘一格重用王猛。一年内连升5次官,一直做到尚书左仆射(宰相之一)、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包括京师在内的广大腹心地区的最高长官)等,当时的年龄不过36岁。

王猛权倾内外,使得皇亲国戚和元老旧臣妒火中烧,恨得咬牙切齿。氐族贵族出生的姑臧侯樊世依仗自己对前秦立有开国大功,首先跳出来,当众侮辱王猛说:“我们曾与先帝共兴大业,却不得参与机密。你没有半点汗马功劳,凭什么独揽大权?这不是叫我们种庄稼你白收粮食吗?”王猛明白樊世的话不仅代表他自己,更是元老旧臣们的心声。对这伙顽固之徒决不能手软,否则大秦的威令将受到重大影响。因此他丝毫不示弱,立即反击道:“不光是你种我收,还要叫你煮我吃呢!”樊世暴跳如雷,跺脚咆哮:“姓王的,迟早叫你头悬长安城门,否则,我不活在人世!”苻坚对这一班贵族的专横跋扈早已不满,得知此事,毫不犹豫地说:“必须杀此老贼,方能整肃君臣。”不久樊世进宫议政时又与王猛发生争论,当着苻坚的面要打王猛,被左右拉住。接着又破口大骂,言语不堪入耳。苻坚大怒而起,当即命令将其斩首。后来反对派的攻击由公开转为暗中谗害。朝官仇腾、席宝利用职务之便,屡次毁谤王猛。苻坚心如明镜,对王猛信任有加,丝毫不为谗言所动,并将仇、席两人赶出了朝廷。反对者终于服服贴贴,再不敢胡说八道。

359年,王猛由咸阳令史调任侍中、尚书令(宰相之职),兼京都长官。他刚一上任,便听说贵族大臣强德酗酒行凶,抢占民女。强德是皇太后的弟弟,因而谁也不敢对他怎么样。王猛偏偏在太岁头上动土,立即收捕并未经奏报就处死了强德。紧接着,他又与御史中丞邓羌通力合作,全面追查害民乱政的公卿大夫,一鼓作气将横行不法的权贵20多人铲除干净。于是百官震肃,豪右屏气,路不拾遗,全国上下令行禁止。苻坚感叹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治国的法术,天子的尊严!”

后来,苻坚又授王猛三公之上的录尚书事的尊位。王猛心想,君主越是对我信任,委以重任,我越是要谦恭自守,不恃功而骄,因此他以无功为理由,对此殊宠辞而不受。

王猛不仅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也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勇武的战将。早在青少年时期,他就潜心钻研兵书,对古往今来的战略计谋了如指掌。出山以后,把军事理论灵活而准确地应用于军事实践中,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

370年6月,苻坚派王猛率大军向前燕发动最后攻击。此役对统一北方至关重要,因为当时北方各割据政权虽多,但只有前燕势力最为强大。如果灭掉前燕,统一北方就扫清了一大障碍。

大军出征这天,苻坚亲自送行到长安城东的灞上,并对王猛说:“今天授予爱卿精兵,委以重任,你可以率军立即从壶关、上党出潞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得致胜的关键时机。我将亲率大军跟在爱卿身后,最后在前燕首都邺城相见。目前已经命令运粮官相继出发了,爱卿只管杀贼,不要有后顾之忧。”王猛闻言,心里激动万分,如此贤明君主,为臣考虑得多么周到,臣只有忠心报国、杀敌立功才能报答君主的厚恩。于是他回答说:“为臣庸劣肤浅,也没有什么操守。承蒙陛下如此恩宠,凭借陛下运筹帷幄、神机妙算,残胡不足以平。诚愿陛下不要亲自出征,冒犯霜露,亲受风尘之苦。为臣虽然无才,但荡残胡,如风扫叶,只请敕命有关部门给燕国被俘君臣预先安排好住所就行了。”苻坚大喜过望。

王猛率军长驱向东,历经苦战,包围了邺城。邺城附近原先劫盗公行,这时却远近清静。王猛号令严明,官兵无人敢欺凌百姓,法简政宽,燕民无不拍手称庆。

苻坚听到这个消息,心想,王猛果然言副其实。于是留李威辅助太子苻宏守长安,以大将苻融镇守重镇洛阳,亲自率领精锐部队10万人奔向邺城。

7天后,苻坚到了安阳。王猛得知,偷偷离开前线军营,只带几名随从,匆匆赶往安阳迎接。苻坚对王猛说:“过去周亚夫迎接汉文帝不出军营,如今将军为何面临强敌而离开军队远出迎接朕?”古人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何况战事紧迫,主帅怎敢径离军帐。一旦战局有变,后果难以设想。王猛对此战役进行了周密的部署,可得无虞,非常自信,他认为自己不能像周亚夫对待汉文帝那样对待皇上。他说:“臣每每阅读周亚夫的故事。他虽为一代名将,但怠慢人主,我实在不敢恭维。臣凭借陛下的神机妙算,攻击即将灭亡的残虏,如摧毁枯草朽木一般,怎么值得忧虑!陛下留幼小的太子监国,御驾亲征远出,如果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如宫廷政变之类),我们的国家将怎么办?!”王猛的赤诚忠心溢于言表。

君臣两人合兵夹攻,前燕开城门投降,前秦军取得绝对胜利。苻坚给王猛加官晋爵,封为清河郡侯;又赐予美妾5人,歌舞美女50人,良马百匹,车10乘。王猛照旧上疏坚决不肯接受。

苻坚让王猛留镇邺城,全权处理前燕6州事务。王猛选贤任能,除旧布新,使得燕地人心安定,生产发展。6州之民如久旱逢雨,欢喜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