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挺经》学生活
21863700000044

第44章 廪实为要勤俭为本(1)

“廪实”法

曾国藩“廪实”的理财之道,自然是从俭字入手。他深知“每粒米来之不易”的古训,告诫人们,须知“一文钱摔倒英雄汉,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在理财问题上,大手大脚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于人的德性修养,又不利于财物的积累。

廪实为要,勤劳为本

原文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大抵军政吏治,非财用充足,竞无从下手处。自王介甫以言利为正人所诟病,后之君子倒避理财之名,以不言有无、不言多寡为高。实则补救时艰,断非贫穷坐困所能为力。叶水心尝谓,仁人君子不应置理财于不讲,良为通论。

译文

勤俭自立,习惯劳苦,可置身优裕的环境,也可置身节俭的环境,这才是知书达理的君子。我作官二十年,一丝一毫不敢沾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还谨守艰苦朴素的家风,极俭朴也可以,略丰厚也可以,太丰厚就不敢领受。凡是仕宦人家,由俭朴到奢华容易,由奢华恢复俭朴可就难了。人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养成懒惰习气。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凡是勤俭节约的,没有不兴旺的;凡是骄奢倦怠的,没有不破败的。

大抵治军、治国方面,没有充足的财力使用,就无从下手。自从王安石因理财被正人君子评论批驳,后世的人就避开理财的问题,以从不说财力有无多寡为高明。实际上到了补救国力时就艰难了。断断不是贫穷困苦能解决问题的,叶适曾说:仁人君子不应当不讲理财问题。这真是个很好的说法。

解读

曾国藩“廪实”的理财之道,自然是从俭字入手。他深知“每粒米来之不易”的古训,告诫人们,须知“一文钱摔倒英雄汉,半碗粥扶起乞丐王”的道理,因此,在理财问题上,大手大脚最是要不得的,既不利于人的德性修养,又不利于财物的积累。曾国藩曾对家中的理财之事做过严格的限定,说起来很有意思。他说:

从来一国或一家的财政问题不出大乱子,都是由既勤劳又节俭所致。我平生也很重视以“勤”字来激励自己,其实却没有做到勤,所以读书时没有手抄的札前在军营排场很大,沿袭下来没有改变,近来因为多,费用更是漫无限制。从节俭变到奢侈,跟下水一样容易;由奢侈返回到节俭,则难如登天。我在任两江总督职时,还存下朝廷给予我的两万银子。我当初没有料到竟有这么多,但像今天这样放手用去,转眼就会马上用光。你们以后持家,要学陆梭山的办法,将每月要用多少两银子限定一个固定的数目,另外封好称出来。本月用完,只准有节余,不准有亏欠。衙门奢侈之风气,不能不彻底痛改。我带兵之初,就立下志向,不取军营钱财来肥私囊,今天所幸这件事被我基本上做到了。但我也不愿意子孙过于穷困,低三下四去求别人的施舍,只要靠你们大力推崇节俭的美德,善于操持以后的生活。

曾国藩在这里之所以反复强调勤俭的重要性,目的在于教导其子女要懂得生活之艰辛。当然,其目的是不愿意子孙后代过贫困潦倒,低三下四去求得别人恩赐的生活。如何避免这种困境的出现呢?曾国藩教导子孙后代的办法就是谨守节俭二字,只有这样才能理好家财,操持好以后的生活。

在晚清士大夫中,曾国藩以居家治身尚俭朴为众人所称道。他女儿曾纪芬说,其“手谕嫁女奁资,不得逾二百金”。曾氏的幕僚与朋友欧阳兆熊说,曾氏任两江总督期间,其夫人欧阳氏与长媳刘氏每夜两人纺棉纱不止,不达四两不休息。以至使曾氏父子夜闻嗡嗡声,曾国藩打诨讲笑话,以调剂家人。

活学活用

要使国富民强,百姓知礼节晓荣辱,廪实为要,勤劳为本,商贸为道。

明代人李晋德著有《商贾醒迷》一书,堪称“商典”,该书中有这样几段话,与曾国藩的崇俭论不约而同:

商人如果不俭省节约,怜惜钱财,那就是辜负了自己披星戴月、跋山涉水的辛苦经营。

作为一个商人,不辞艰难,不分昼夜,登山涉水,浪迹四海,所追求的一点点利润,都从惊心恐惧、辛勤劳作中得来的,如果对自己的钱财不俭省、爱护和怜惜,那么自己辛苦劳碌还有什么意义呢?

能够创造财富,又能够把持住家业,那么即使经受风雨、飘泊四海,又有何妨!

能够创造财富的人,获取钱财之后挥霍无度,荡然无存,不如创造财富之后能把持住产业的人。谨慎保护自己的财产,使之能够继续创造财富又能够把持住,这才不辜负自己栉风沐雨、飘泊江海的辛苦奔波。人生于世,非财无以资身;产治有恒,不商何以弘利?

财为养命之源,人岂可无有?而不会营运,则蚕食易尽,必须贸易经商,庶可获利,为资身策也。

传说,中国的舜帝也是善于理财治家,而继承了帝位。

舜是著名的“五帝”之一,或称帝舜、虞帝,或称虞舜。他“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为我国最初的文明贡献了毕生精力。历史学家司马迁指出:“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给了他崇高的评价。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这位伟大人物家里的经尤其难念。

舜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他的父亲叫做瞽叟,眼睛已经瞎了。舜出世后不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瞽叟又另娶了个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叫做象。瞽叟喜爱象,势必厌恶舜。瞽叟心术不正,其后妻善于说谎,后子象又十分傲慢。舜在家的日子很难熬,“及有小过,则受罪”,而瞽叟更为险恶,“常欲杀舜”。但舜处理得很好,“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

渐渐长大以后,舜主动承担了家里的大部分劳动。他“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对家庭关系处理得更恰当了。“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瞽叟仍有杀舜之心,但“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舜以其巧妙的心智,周旋于父亲,后母和弟弟之间。二十岁的时候,他的孝顺就闻名遐迩了。当帝尧询问谁可当继承人的时候,各部落长都说舜虽然处在这种家庭,但他皆以孝和,进之于善,不至于奸恶,一致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同意了各部落长的意见,但还要对舜进行考验。

尧对舜的考验是看他是否能处理好家庭、邻里关系。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舜,看他如何处置,结果“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为邻,结果这九个人更加谆厚谨敬了。舜团结周围的邻里,努力发展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受到了尧的赏识。

舜在事业上的成功并未能改变瞽叟等人对他的态度,“尚复欲杀之”。有一次,瞽叟让舜登上仓库的顶上干活,自己却从下纵火想要烧死舜。舜急中生智,展开两个斗笠,从房上跳了下来,幸免于死。又有一次,瞽叟让舜去打井,舜在打井的同时,在井内侧又挖了个隐蔽的出口。瞽叟和象等舜进入井中继续深淘时,就落石下井,舜则从侧面的出口逃走了。瞽叟及其后妻,怡然自得地住进了舜的宫室、鼓琴愉乐。这时候,舜出现在象的面前,使象不知所措,象只得假意说:“我思舜正郁陶!”舜则顺水推舟说:“你能做到这一点也就差不多了。”虽然经历了这两次风险,“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

舜的作为使尧心悦诚服,于是就让他参予政治“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舜本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事多有后人附会。尧试舜,就有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影子在。倘若我们不去计较瞽叟和象“杀人未遂”的罪行,舜在家庭关系中恪守的忍让精神,还是值得借鉴的。

曾国藩在理财上崇尚节俭,这是从最基础上做起的,是理财者的一个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保证。事实上,不仅在“小农经济”的时代需要勤俭,就是在现代社会企业中理财,首要的任务仍然该是节俭。没有一个成功的理财者说是靠“铺张浪费”而发家致富的。

节俭是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也可以说是使事业成功的因素。

“勿以善小而不为。”节俭也是一样,不论大小。

一旦事业开始,对天性节俭的人而言,其成功机会较才华相同者要多。而节俭的人,他知道只有减少开支和成本才有赚钱机会,而在今天高度竞争的市场里,即使在小方面去节俭,聚少成多,也是很可观的,甚至造成赚钱和赔钱的区别。

除此之外,对一个有节俭习惯的人而言,他似乎永远有一笔积蓄。以防不时之需。必要时可使他渡过难关,或使他有扩张和改进的机会,而不必去借钱。

聪明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节俭再节俭”,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在生活中如果你能经常节俭,直到成为你的第二天性,你就会在事业上,收到由这些为你带来的利益。

从节俭到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再到节俭却很艰难。吃饭穿衣,如果能想到来之不易,就不会轻易浪费。一桌酒席,可以置办好几天的粗茶淡饭,一匹纱绢,能做几件一般的衣服………有的时候要常想着没有的时候,不要等到没有的时候再想有的时候,如果这样,子子孙孙都能享受温饱了。

在过去的农业社会,一个家族的兴起,往往是经过数代的努力积聚而来的,为了让后代子孙能体会先人创业的艰辛,善守其成,所以常在宗族的祠堂前写下祖宗的教诲,要后代子孙谨记于心。现在我们虽然已经很少看到这一类古老的祠堂,但是我们心中的祠堂又岂在少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无一不是先人艰辛缔造的,这历史的殿宇,文化的庙堂,便是整个民族的大祠堂。

智慧金言

为后代子孙着想,在古代无非是要他们读书以明理,耕种以养体,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读书便是使文化不至于堕落,使文明更向前推进。耕种以另一种角度而言,便是去发展经济,使社会不致受贫穷之苦。这些难道不是我们当前重要的课题吗?先人的智慧的教诲,以现代的方式去了解,不是仍然充满着睿智和启示吗?时代固然在变,人生的道理和一些基本的原则还是不变的。

恪守信义,自立自强

原文

夷务本难措置,然根本不外孔子忠、信、笃、敬四字。笃者,厚也。敬者,慎也。信,只不说假话耳。然却极难。吾辈当从此字下手,今日说定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如必推敝处主持,亦不敢辞。祸福置之度外,但以不知夷情为大虑。沪上若有深悉洋情而又不过软媚者,请邀之来皖一行。

以正理言之,即孔子忠敬以行蛮貊之道;以阴机言之,即句践卑辱以骄吴人之法。闻前此沪上兵勇多为洋人所侮慢,自阁下带湘淮各勇到防,从无受侮之事。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我苟整齐严肃,百度修明,渠亦自不至无端欺凌。既不被欺凌,则处处谦逊,自无后患。柔远之道在是,自强之道亦在是。

译文

洋务本来很难处置,但根本问题,不外乎孔夫子所说的“忠、信、笃、敬”四个字。笃,就是浑厚;敬,就是慎重;信,是不说假话。然而,说起容易,真正做到极难。我们应当从此处下手,今天说定的话,明天不能因小的利害关系而改变。如果一定要推我主持洋务,也不敢推脱。将祸福置之度外,只以不了解外国的情形而深为忧虑。上海那里如果有很懂洋务、了解洋情,而又淳厚正直的人,可请他到我这儿来一趟。

从正理上说,我们以孔子的忠敬来与洋人共事;从机谋私利来讲,我们可以采用勾践卑辱以使吴王骄傲的方式,来对付洋人。听说前些日子,上海的兵勇多被洋人侮辱轻慢。而自从你带湘淮各处兵勇防卫以来,还从没有受辱的事。孔子说:能够自治的国家,谁敢侮辱。如果我们整齐严,各种事宜处理妥当,自然不会无端受欺。既然不被欺凌,就要处处谦逊,自然无后患。以柔和之道谋发展是这样,自强的路也是这样。

解读

泱泱中华帝国,对自己了如指掌,自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以来,对外国了解并无进展。力求进一步对外界有所了解,还得大兴移译国外著作之风。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数千年来经久不衰,由于它自身在统治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形下,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对其保持学术思想体系在新形势,刷新政治,以保持国家统治秩序的相对稳定,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历朝政治动荡时期,必然会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要求“变法”的呼声,以挽救统治的危机。中国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一直居于世界文明的前列,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正由于此,古代中外文化的交流常常是中国先进文化对欧亚诸多国家产生巨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国也在不同程度地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但应指出的是,中国几乎没有主动向外国学习其发展文明的历史。至明清时期,此一现象恶性循环,在文化上呈现了故步自封,夜郎自大的现象。正当世界已跨入资本主义文明阶段的时期,中国这个老大帝国却仍以其旧有的发展节奏,在封建天朝大国的庭院中悠然漫步。及至鸦片战争,当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国门时,封建士大夫一般还视其为“蛮夷小国”,仍持有“夷夏大防”的心理,更谈不上主观地去学习西方先进的文明。当清王朝在内、外交困情形下,王朝大厦根基已呈现摇摇欲坠的形势,曾国藩等人率先提出以洋务活动来拯救清王朝的统治,必须以先进的武器来捍卫帝国的秩序。

活学活用

中国近代对西方的认识经历了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早在道光年间,士大夫中出现了一批有见识有作为的人,如陶澍、林则徐、贺长龄、李兆洛、龚自珍、魏源、周济、姚莹、张际亮、潘德舆、汤鹏、包世臣、黄爵滋、张穆、何秋涛……他们都主张经世致用,声应气求,互相砥砺切磋。道光六年(1826),魏源助贺长龄编成《皇朝经世文编》,是这种风气变化的重要表现。此后,一些文士于京师慈仁寺建顾炎武祠堂,以为祭祀。由原来尊祀汉学大师郑康成到尊奉顾炎武,是士林风气的变化,也是时势变化的征象。其于学术上,即在发扬顾炎武所倡导的“通经致用”的传统。

“以经术为治术”、“通经致用”,这就是他们的共同宗旨。而经学,就是经世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