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鬼谷子》学生活
21870700000018

第18章 飞箝第五(2)

有一则古代寓言,说鲁国有一个人非常喜欢钓鱼。他用名贵香料肉桂做鱼饵,用黄金打造钓鱼钩,整个鱼具还点缀上银丝及碧绿的玉石,垂钓的丝线是翡翠色的。他拿竿的姿势非常标准,选择钓鱼的位置也很正确,但是钓到的鱼却没有多少。

所以,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将注意力单纯放在外在的形式上,而忽视了其实际的效用。同样,为人所用,就要拿出真才实学来,而不能过分追求搭花架子装点门面,这是很难有所收获的。

当年,孙武向吴王阖闾进献兵法13篇,即后世所称道的《孙子兵法》,吴王读后大悦,当即任命孙武为大将。史载,孙武曾率兵“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为吴国的霸业立下赫赫战功,从而赢得“兵圣”的千古美名。

古代辅佐帝王的名将名相,一般都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的精神。只有这样的将相,才能称得上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蜀汉丞相诸葛亮在率军攻打魏国前,曾写下《出师表》,表明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是在连胜几阵的大好形势下,由于错用“言过其实”的马谡镇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蜀军一下子转胜为败,满盘皆输,只好撤军回国。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挥泪斩了马谡。他对自己也作了深刻的反省和自责,上奏幼主刘禅,请求把自己连降三级,并将自己的过错公布于全国,让大家揭发其缺点。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令人钦佩,真不愧为“国之宝”。

用之于人后,靠自己的努力做出了成绩,积攒了一定的威望,这是令人快慰的事。但是也要当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会引起小人的妒忌。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甚至会引起人主的猜忌。唐时贤相魏潋,常常当面指出唐太宗的过错,让唐太宗下不来台。有时唐太宗也恼的慌,甚至想把他杀掉。但恼过之后,仍是觉得魏潋不错。他说:“别人说魏潋疏慢,可我总觉得他妩媚好看。”魏潋因犯颜直谏,虽总有被杀头的危险,但始终有惊无险,一方面是因为魏潋心地磊落,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遇到的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在古代历史中,同样是为国出力、肝脑涂地,因为遇到的君主不同,结局往往会大相径庭。战国时代著名改革家商鞅的悲剧性结局就是一例。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商鞅变法取消了贵族的特权,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对商鞅十分不满。而秦国经变法以后,很快强盛起来,生产力大大提高,国库充盈,将士作战勇猛,威震六国。商鞅因变法有功,受封商地十五邑,号商君。在变法过程中,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商鞅为了使新法能得以实施,依法进行了严厉公正的处置。太子曾为老师向商鞅说情,但无济于事。从那时起,太子便对商鞅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孝公驾崩后,太子嗣位,史称惠文王。有人趁机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虽然清楚商鞅没有谋反,但为了出气,还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此时在自己的封地,听到消息便只身逃了出来,打算潜往别国躲避。这天,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商鞅急于逃离秦境,便匆匆赶路,来到关下,不想被守关军士拦住,声称:“商君有令,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只好来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走出来说:“请问您是谁,我要接待了身份不明的人,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他走出旅店,仰天长叹道:“想不到我自己制定的法律,竟反过来害了我自己!”商鞅后来被抓回咸阳,受车裂之刑而死。

商鞅为秦国的强盛而主持变法,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称得上功劳盖世,可惜最后仇家变成了持有生杀大权的君主,而其行程却被自己制定的法令所延误,“作法自毙”,最终惨遭车裂酷刑而死,实在是可悲可叹。

在社会上打拼的人,难免遇到危难,要格外小心谨慎,同时也要积极进取。不谨慎无以身安,不进取无以脱困。谨慎和进取犹如硬币的两面,任何一面都不可偏废。过分谨慎而不进取,就易变为保守;过分进取而不谨慎,就易变为冒进。保守会逐渐落后,并导致最后衰败;冒进会使根基不稳,并导致倾覆。这两种情况就像孔子说的“过犹不及”一样。

最后,当功名升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该再有野心了。如若再升就有逼上的嫌疑,这时就需要妥善处理自己的地位与升进之间的矛盾。此时应该好好经营自己的那份事业,用自己的功劳,铺垫好今后的路,免得自己的基础不牢靠。如果当止不止,很可能会引火烧身。太平天国的东王杨秀清就是因为这样而遭杀身之祸的。

太平军金田起义后,杨秀清封东王,称九千岁,掌握军政,节制诸王。他是起义军前期的实际指挥者,曾指挥太平军成功地突围永安,攻克武昌、汉口、汉阳等重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他又筹划、组织了太平军第一次西征和北伐诸战役,战功显赫,位高权重。杨秀清居功自傲,与天王洪秀全的矛盾逐渐加剧。在太平军连破清军江北、江南大营后,他逼洪秀全封他为“万岁”。洪秀全遂下密诏,令领兵在外的韦昌辉、石达开等返天京除去杨秀清。韦昌辉率部抵达天京后,突袭东王府,杀了杨秀清全家。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在谨慎和进取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前进的路途更加平坦通畅。其实,这个点不是轻易就能找到的,这就要做到鬼谷子所说的“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这需要我们自身拥有较高的修养和智慧。只有这样,当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我们都可以举重若轻,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成事之谋

所谓“飞钳”,其意犹如“捭阖”,不过这里侧重于笼络人才的意思。“飞”者,指使人敞开心扉自由言论的方法;“钳”者,本意指夹住,引申为“控制”,指使人不能自由活动的方法。飞钳之术,即先用动听诱人的话套住对方,从其言谈中察知真实意图,最后使对方为我所用或制服对方。古往今来,任何人要成就大业,都必须有人才辅佐。取用人才的关键,就在于能准确权衡人的智能、才干和气质,并坚持正确的用人方法。也就是说,飞钳之术是一种引人之术、服人之术、用人之术。

先礼后兵飞而钳之

想要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要排解搏斗纠纷,只能动口去劝说,不能动手参与;要想获得对方好感,使对方听命于自己,必须想方设法得到对方的认同。所以鬼谷子说:“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即用激昂的言论引诱对方,得到实情,再大加称赞,对方就会受命于你。每个人都喜欢听到夸奖和称赞,而不喜欢受到批评、指责。与人交谈时,要全方位深入了解对方,要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尽快消除陌生感,努力营造认同感。不着痕迹地赞美、恭维别人,使对方乐于与你交往,这样才能使人一见如故。

宋代有个读书人,被推荐到外地去做官。临走之前,他去拜见他的老师,老师教诲他说:“在外边做官很不容易呀,凡事一定要多加小心。”这位读书人很自信地回答说:“我准备了一百顶高帽,逢人便送一顶,应该不会有不愉快的事情。”他的老师听了勃然大怒道:“我们读书人如此清高,怎么能阿谀奉承呢?我当初是怎么教你的,你都忘了吗?”这个读书人连忙改口说:“天下像老师您这样不爱戴高帽的人实在太少了,我一定向您学习,不给别人戴高帽。”老师一听,顿时怒火全消,点头称赞道:“这才是我的好学生啊!”这位读书人告别老师,出门对送行的人说:“我本来准备了一百顶高帽,现在只剩下九十九顶了。”

我们常说礼多人不怪,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被恭维,而且越是外表傲慢的人,可能越喜欢被人恭维。有人一本正经地说自己刚正不阿,吃硬不吃软,愿意接受批评,这其实只是门面话。如果你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直率批评他,他心里一定会很不高兴,如果他是你的领导,那你升迁的机会就几乎为零了。

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是,如果在苦口的良药外面包上一层糖衣,那么“良药”就容易被吞下去了。“骄傲画匠,怕的是多嘴的看匠。”人说错话,做错事时,很少有人能够在别人指出后不为自己辩解就立即承认错误。如果直接指出,对方一定会找理由来辩解,如果换种方式,则可能让人顺从地接受。实施“飞钳”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所“扬”事项和所“钳”事项有某些必然的联系,使对方喜滋滋地接受了“扬”之后,无法拒绝后边的“钳”,否则就会自相矛盾,陷入尴尬境地。

战国时楚庄王非常喜欢一匹马,他给马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把它养在富丽堂皇的房子里,让它睡在设有幔帐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结果,马因为肥胖而病死了。楚庄王要依照大夫的礼仪来安葬这匹马,大臣们都认为不能这样做,但楚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进谏葬马就处以死刑。”优孟听到此事后,走进殿门便仰天大哭。楚庄王吃惊地问他怎么了。他回答说:“凭我们楚国的强大,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大王如此喜爱这匹马,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安葬它,我看不如用国君的礼仪来安葬它。我建议大王您用美玉给它做棺木,用名贵木材做护棺,派士兵为它挖墓穴,让各国使臣来陪祭,建祠庙,用牛羊来祭祀。这样,大家就都知道大王您轻人而重马了。”楚庄王恍然大悟说:“我已经错到这种地步了,我该怎么办昵?”优孟回答说:“大王您应该用安葬畜牲的办法来安葬它,用铜锅做棺材,姜枣做调料,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做祭品,用火做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内。”优孟将楚庄王的错误举到极点,是诤言之外裹着糖衣,用心大胆而细腻,终能使楚庄王认错,返回正途。

在运用“飞钳”术设法钳制别人时,说话的方式,措词的技巧,也会影响到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位牧师问长老说:“我可以在祈祷时吸烟吗?”长老没有答应。而另一位牧师则问长老:“我可以在吸烟时祈祷吗?”长老却答应了他的要求。曾国藩屡战屡败,却上书说:“屡败屡战。”因此未受到惩罚,反而受到鼓励。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语言表述,却收到不同的效果。可见语言确实具有巨大的力量。

还有的时候,设法满足对方的心理欲求,能使你轻易获胜;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也能使你轻易获胜。

传说中有一种似猴样的动物,专吃猛虎的脑浆。这种动物既无锋利的牙齿,也没有灵活的身手,只是善于挠痒。当老虎吃饱了在打盹的时候,它便凑上前去,做出顺从奉承的媚态,用爪子悄悄地挠老虎的前额,老虎觉得痒酥酥的很舒服,便任凭它挠。甚至挠到血出骨露时,老虎还觉得好受。等到把老虎的头盖挠穿,这种动物就冷不丁地把老虎的脑子掏出来,几口吞下,老虎便气绝身亡了。这则寓言形象地描绘了“飞钳”术的技巧在于挠在对方痒处,越挠越痒,越挠越舒服,从而控制对方。毒药往往盛在精美的金杯中,当面奉承你的人,很可能是日后置你于死地的人。

拍马是为了骑马,给别人戴高帽,恭维别人只是一种让别人接受自己、受控于己的一种手段。这也正是鬼谷子所讲的“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用赞美、恭维的方式套出对方实情,使彼此间能够互相沟通,抓住机会,再深入探究他言辞的内容和含义则可以轻易地控制和利用对手。

吸引人才为我所用

通过鉴人之术锁定人才之后,怎样吸引人才为我所用呢?只知鉴才而不能用,岂不成了叶公好龙了吗?在这里,鬼谷子提出了“飞而钳之”的办法,即首先要了解对方,其次要以褒扬的方式俘获其心。

商朝末年,周文王为了实现灭商兴周的大计,四处网罗人才。由于他的礼贤下士,许多才俊之士纷纷前来投奔。但文王还是不满足于已有的人才储备,仍然四处搜寻。一次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周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姜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姜尚也不负众望,辅佐文王,一面加紧生产,一面训练兵马,先后灭掉了密须、崇等助纣为虐的诸侯国家,使周的疆界大为扩展,为灭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个心有大志之人,能够做到屈己求贤,那么天下贤能的人就会云集而响应,一齐到他的麾下,为他的事业出谋划策的。

战国时,群雄争霸。燕国因为内乱和齐国的侵略,国力衰败。燕昭王继位以后,想重振国威,可是手下无人。一天,他去拜见贤士郭隗,诚恳地说:“我想招纳贤士,却不知道先去请谁才好,请先生教我!”郭隗说:“我给大王讲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从前,楚王很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不惜拿出一千镒金子来买马,但三年过去仍一无所获。楚王又派一位侍臣到民间四处访寻。一天,侍臣得知一个人家里有匹千里马,高兴极了,哪料他急匆匆赶去的时候,那匹千里马已经死了。侍臣就拿出五百镒金子,买下了这匹千里马的尸骨,带回去见楚王。楚王看到死马,非常生气,说:‘我要的是活的千里马,你买匹死马有什么用!’侍臣说:‘大王息怒,您付五百镒金子买一匹死马,天下人知道了,还怕没人把千里马送上门来?’果然,不到一年,楚王先后得到三匹千里马。如今,大王希望招致天下贤才,就请把我当做‘死马’吧,那些比我更贤能的人听到这个消息,肯定会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大喜,立刻拜郭隗为老师,为他造了一幢华丽的住宅。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燕国。燕昭王对他们都委以重任。在群贤的辅佐下,燕昭王经过二十八年的励精图治,日益富强。后来,乐毅指挥燕国军队,将强大的齐军打得一败涂地,报了当年的破国之耻。

历史上敬重人才的例子还有很多。春秋时,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成就春秋霸业;三国时,曹操听说许攸来访,喜出望外,连鞋子穿反了都不知道,从而在许攸的帮助下赢得了著名的官渡之战;刘备“三顾茅庐”,终于清得诸葛亮出山,为他创下了三分天下的霸业;而唐太宗李世民的礼贤下士更胜人一筹,他居然四次下诏,请出身贫寒的马周出来做官。只有热情、诚恳地对待人才,才能赢得有识之士的诚心相助,成就大业。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一个叫顾荣的高官在洛阳,一次应邀赴宴,发觉端烤肉的人露出很想吃烤肉的神态,就把自己那一份让给了他。同席的人都讥笑顾荣,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却不知道烤肉滋味的道理?”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难,路上每逢遇到危难,总有一个人在身边保护。一问缘由,原来就是受赠烤肉的那个人。

风平浪静的时候,聚集在身边的人,不一定是真正的知己,可能事到临头,这些人就做鸟兽散了。但在危难之时能不离不弃,携手共度难关的人却一定是真正值得珍惜的朋友。所谓“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说的就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