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14

第14章 子产论政宽猛

《左传》

原文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

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译文

郑国的子产有病,对子太叔说:“我死以后,您必然执政。只有有德的人能用宽大来使百姓服从,其次就莫如严厉。火猛烈,百姓看着害怕,所以很少有人死于火;水懦弱,百姓轻慢而玩弄它,那就有很多人死在水里。所以宽大并不容易。”病了几个月以后死了。

太叔执政,不忍心严厉而务行宽大。郑国盗贼很多,聚集在芒苇塘里。太叔后悔,说:“我早点听从他老人家,不会到这一步的。”发动士兵攻打芦苇塘里的盗贼,全都杀了他们,盗贼稍稍收敛。

孔子说:“好啊!政事宽大百姓就怠慢,怠慢就用严厉来纠正。严厉就使百姓伤残,伤残就实施宽大。用宽大调剂严厉,用严厉调剂宽大,政事因此而和谐。《诗》说,‘百姓已经辛劳,可以让他们稍稍安康;赐恩给中原各国,用以安定四方’,这是实施宽大。‘不要放纵随声附和的人,以约束不良之徒;应当制止侵夺残暴,他们从来不怕法度’,这是用严厉来纠正。‘安抚边远,柔服近地,来安定我王’,这是用和谐来使国家平静。又说‘不急不缓,不刚不柔,施政从容不迫,百种福禄临头’,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到这一消息,流眼泪说:“他的仁爱是古人的遗风啊。”

解读

宽猛,指宽政和猛政,与后人所说的王道、霸道的意思相近,都是古代统治者统治人民的手段。子产临死向他的继承人子太叔传授治国方法时,指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对人民施行宽政。子太叔没有遵从他的遗嘱,结果引起社会动乱,奴隶纷纷起义。后来,他改变做法,对奴隶起义采用了严厉镇压的措施,使国内稍稍平定下来。他们都受到孔子的赞扬。孔丘并从中进一步总结出统治经验,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宽猛相济”,即宽政和猛政两种方法交替使用。但主要的一手仍然是猛攻,只是把猛政解释为仁政罢了。

活学活用

这是一篇阐述治国主张的政论性散文。文章结构也近似现代论说文的写法。它以子产临终前政治遗嘱的方式立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实行德政,“以宽服民”;一般执政者则要施行“猛政”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继以太叔治国的实践为论据对论点加以论证:先宽后猛,宽则“多盗”,猛则“盗少止”。以两种不同的结果证明子产“猛”政主张的合理性。最后以孔子对这件事的评论而得出结论:“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并进一步引经据典,阐发儒家“宽猛相济”的政治主张。子产主张的“猛政”,实际就是法治,严法酷刑,统治人民。他是早期法家的先驱人物,与儒家的所谓“仁政”并不相容。然而从孔子对子产的满怀敬意,可以看出,他之所谓的“宽猛相济”,“宽”是表面的、骗人的,骨子里仍然是个“猛”字。这就是儒家思想虚伪的一面。

本文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比喻形象生动。子产把“猛”政比喻为“火”,把“宽”政比喻为“水”,本来抽象而复杂的道理,通过这两个比喻的转化变得鲜活可感,易于理解。这些驾驭语言的技巧,值得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