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22

第22章 公子重耳对秦客

《礼记》

原文

晋献公之丧,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闻之:‘亡国恒于斯,得国恒于斯。’虽吾子俨然在忧服之中,丧亦不可久也,时亦不可失也,孺子其图之!”以告舅犯,舅犯曰:“孺子其辞焉。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父死之谓何?又因以为利,而天下其孰能说之?孺子其辞焉!”

公子重耳对客曰:“君惠吊亡臣重耳,身丧父死,不得与于哭泣之哀,以为君忧。父死之谓何?或敢有他志,以辱君义!”稽颡而不拜,哭而起,起而不私。

子显以致命于穆公。穆公曰:“仁夫,公子重耳!夫稽颡而不拜,则未为后也,故不成拜。哭而起,则爱父也。起而不私,则远利也。”

译文

晋献公死后,秦穆公派遣使者向公子重耳吊唁,并传达自己的话说:“寡人听说:失去国家常在这种时机,得到国家也常在这种时机。虽然你郑重地处在服丧之中,但是失位的状态不可长久,时机也不可坐失。孩子!希望你早做打算。”

重耳将此事告诉舅父子犯,子犯说:“你要辞谢他们劝勉返国袭位之意。失位出亡的人没有别的珍宝,只有仁爱思亲是珍宝。父亲的死是何等重大?若趁此机会袭位得国,从中谋取私利,那么天下人谁能理解赞同我们呢?你定要辞谢他们劝勉返国袭位之意。”

公子重耳出来回复宾客,并说:“贵国君王惠爱逃亡之臣重耳前来吊唁。我自身逃亡在外,父亲又不幸死去,我不能参与哭泣之哀,而导致秦君忧伤。父亲的死是何等重大?我又怎敢别有用心以玷辱君王吊唁之情义?”重耳跪拜叩头而不再行拜手之礼。痛哭以后便站起来,站起来以后不再与秦国使者私下交谈。

秦国使者向穆公禀告使命,穆公说:“公子重耳真是仁爱啊!他跪拜叩头而不再行拜手之礼,说明他没有做献公的后嗣,所以他不行成拜大礼;痛哭之后站立起来,表示他为父亲之死而痛惜;站立起来之后,不再与宾客私下交谈,就看出他远避求位得国之利啊。”

解读

本文通过秦穆公派人吊丧,窥探重耳的动向,以及重耳虚与周旋的故事,来宣扬儒家所谓“仁爱思亲”的思想。

公元前655年,晋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带着舅犯等谋臣,到外祖家狄人那里避难。前651年晋献公死。重耳和舅犯本想乘此时机回国夺取君位,只因条件还不成熟,不便行动,却借口“仁亲”加以掩饰。秦穆公对重耳赞不绝口,同样是为了掩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借题发挥罢了。

撕下这层“仁亲”的虚伪面纱,统治集团之间的尔虞我诈,就昭然若揭了。

活学活用

《檀弓篇》讨论丧礼之处颇多。《礼记》选辑者也许把本篇作为“成拜”丧礼的案例。从整篇故事来看,作者的主观愿望是宣扬儒家所谓“仁爱思亲”的思想。然而从重耳的表现来看,他所重的是“仁亲”的礼,而不是“仁亲”的情,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表演给别人看的,搞的是“形象工程”。与世子申生的愚忠愚孝相比,公子重耳的忠孝则是虚伪的。然而,他的一番表演,却赢得了秦穆公的敬佩,并且从此贤名远播,为自己若干年后得臣民之心、多国之誉、称霸诸侯,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这就是为什么申生永远是小民的道德典范,而重耳则是历代政治家的“光辉榜样”。

撕下这层“仁亲”的虚伪面纱,我们能看到什么?

秦穆公使人吊重耳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就是想使重耳借助秦国之力,以奔丧为名,回国夺取君位。秦则为自己的利益在晋扶植一个亲秦的政治势力。重耳和舅犯未必不想借机夺取晋国政权,然而老谋深算的舅犯,对当时的形势和重耳的实力是有充分估计的。从年轻的重耳方面考虑,他还嫩了点,政治经验上还不成熟老练,此时归,不足以控制晋国政局。从秦穆公的角度考虑,未必不是黄鼠狼给鸡拜年。如果马上借助秦的力量,恐怕很难摆脱秦的控制。因此,他建议“孺子其辞焉”。他对形势的分析,只字未提,而是用“仁爱亲亲”的大道理教诲重耳。“丧人无宝,仁亲以为宝”,表面上是以仁亲之道教诲重耳,实际上是教给他如何巧妙地谢绝的方法。“又因以为利”,“天下其孰能说之”,表面上也是在教诲重耳,而对秦的讥讽揭露,则音在弦外。子犯既是重耳的亲舅,又是主要谋士。一番话既表现出他的足智多谋,又具长者风度。

文中重耳的形象亦栩栩如生。他态度谦逊,尊长从谏,见过秦使,马上“以告舅犯”;舅父的一番教诲,心领神会;面见秦使,善于辞令,更会作戏。重耳对秦使的一番话,说得入情入理,既显露回绝之意,又使自己的品德威望提高。“敢有他志,以辱君义”,委婉而刚毅,既谢绝对方又给对方台阶。“不成拜”的丧礼,更是表演到位。

秦穆公的老练、狡猾、善变,亦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