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45

第45章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暮春三月的上旬,我们聚会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进行修禊之事。许多名流贤者都来到这里,老老少少集聚在一起。这里有巍峨的高山和峻拔的峰岭,茂密的丛林与修长的翠竹,又有那清澈激荡的溪流,萦回如带,映衬着两旁的景物。大家利用这弯曲的溪流做“流觞曲水”的游戏。人们分次序地坐在岸边,虽然没有美妙动听的音乐助兴,但饮酒咏诗,也完全可以尽兴地抒发幽雅的情趣。这一天,天晴日朗,空气清爽,和风拂拂,温煦舒畅。仰面观看那天宇浩渺无际,俯身察视这大地万物繁多,纵目观览,舒展胸怀,足以使耳目享受到最大的欢娱,实在是快乐啊!

人们共同生活在这人世之间,有些人喜欢各抒情怀,聚集在一室之内促膝畅谈;有些人则寄情于物,放浪旷达而忘掉了形迹。虽然采取的方式千差万别,性格的恬静或浮躁各有不同。但当他们为自己的境遇而欣然于怀,一时间怡然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是不会觉察到时光流逝,老之将至的。等到他们对自己所向往的事物厌倦了,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无限的感慨便会随之而来了。过去自己喜爱的事物,转眼之间,成了往事,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伤。何况人的寿命随着各人的造化有长有短,但最终都归于完结呢。古人说:“死与生,也是大事啊!”这难道不令人哀痛吗!

每当我考察古人发生感慨的原因,便发现它们是那样的不谋而合。读他们的文章没有不使我戚然感叹,而心中不能释然怡悦的。由此而使我确知那种等同死生的言辞是荒诞的,同一寿夭的论调是虚妄的。后代的人看我们的活动,也就像我们看古人的活动一样,这多么使人伤悲啊!正因为如此,我才逐一地记载下参加集会的人士的姓名,收录起他们所赋的诗作。虽然时代不同人事各异,但使人感慨的原因却往往是一致的。后代读到这本诗集的人,也将会为这些作品而感动吧!

解读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

文章描绘了聚会的欢快,也反映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它有力地驳斥了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论调,这在崇尚玄学、老庄思想的东晋时代还是比较可贵的。

文章清新自然,虽然运用了较多的骈句,却并不拘谨呆板,这在同类文章中,是很少有的。这篇文章当时由王羲之以他绝妙的行书书写,成为后世极为推崇的著名法帖。

活学活用

王羲之乃东晋时人。从时代而言,东晋上承曹魏、西晋,是人的意识觉醒的时代。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已,生命短促,人生多难,这些都引起人们对生与死、自然和人生、短暂和永恒等一系列人生哲学的思考。故昔人有“晋人多情”之说。本序所表现的,正是晋人此种多情的性格。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自然界的一切,仿佛都那样美好。处在这种大自然的怀抱中,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怎能不令人流连忘返!然而,“乐”与“欢”是要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的。由于本是使人感到欣悦的事物,俯仰之间,就会变成历史的陈迹,因而人们不能不对此发出感叹。从根本上说,人的生命无论长短,终有尽时。因此结论只能是“生死亦大矣”。既然如此,那么庄子所谓“一生死”、“齐彭殇”,即将生与死、长寿的彭祖与短命的殇子一律看待的种种说法,只能是虚诞妄言。此处所抒发的感情,尽管不言痛苦和悲伤,但究其实质,仍然是眷恋人生,执着于人生,这也正是晋人多情的表现。为适应此种情感的抒发。本文写得低徊咏叹,情溢于辞,颇多缠绵悱恻。其语言则多真率,不事雕琢,乃是一篇抒写自由的散文。这在骈体文渐盛的东晋,是颇为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