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08

第8章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伺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是因为怪罪郑国从前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并且对晋怀有二心,而对楚国友好。晋国驻军于函陵,秦国驻军于氾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的处境很危急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一定能说服他撤退军队。”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将烛之武召来。烛之武辞谢说:“臣在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不能在早先重用您,而现在国家危急之秋,才求您帮助,这是寡人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趁着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会见了秦穆公,烛之武就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自知必亡了。如果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那就请将此事烦劳贵国的执事吧。越过晋国而占领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边境,您一定知道它的困难;您何必消灭郑国而增益邻邦的土地呢?邻邦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地削弱了。倘若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您在东面方向上的主人,方便您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粮秣物资,我看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以恩赐,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才渡河归晋,傍晚就筑城拒秦而自食其言了,这是您所知道的啊。那晋国的贪欲怎有满足之时?它即将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不侵损秦国,又将向谁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而使晋国受益,还是希望您好好考虑这利害关系吧!”

秦穆公听着很高兴,就决定与郑国订立盟约。于是,他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驻守,自己就引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不是这位秦国君的大力支持,我就不会达到今天这个地位。依靠人家的力量成就事功,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的;丧失友好的盟国,是不明智的;以分裂代替联合,是不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退离郑国而去。

解读

鲁僖公三十年(前630年),晋秦两个大国联合起来攻打郑国。借口当年晋文公流亡过郑时,郑国“无礼于晋”,而且依附楚国。郑国危在旦夕,于是派出老臣烛之武出城赴敌营面见秦穆公,试图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武装冲突。烛之武的说辞完全围绕着秦国的利害展开,说明郑存与郑亡,哪种结果更有益于秦,并从中离间秦、晋关系,终于说服秦穆公,秦国退兵并与郑结盟。晋国无奈,也只好退兵。

活学活用

从写作技巧来说,这篇文章有以下特点。

一、化繁为简,以少御多。文章篇幅不长,人物众多,如何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如何在短小的篇幅内,把故事写得曲折有致,把人物刻画得个性鲜明?作者以攻郑退秦为矛盾的焦点,以烛之武为人物中心,围绕中心,以点带面。既有声有色地讲述了事件,又绘影绘形地描写了人物。

二、疾风知劲草,在危急险恶的环境中让各色人等自我表现。

大军压境,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谁有退敌之计?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表现出佚之狐对形势的洞察力与预见性。能够在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发现成功的机遇与可能,自然有运筹帷幄之才,能够把握并能实现这种机遇的人,无疑具有超常的智慧与英雄气概。从这一角度看,佚之狐慧眼识英才。

大敌当前,郑伯重用宠爱的那些红人都哪里去了,危难中去求被自己一向冷落忽视的老臣去退秦师岂不难于启齿,然而郑伯能知过改过,不耻向自己的老臣道歉,也属难能可贵。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的话何其辛酸!数十年的蹉跎岁月,虚掷人生有限的生命,埋没了报国的才能,错过了多少效忠尽力的机会,怀才不遇的委曲与悲哀可想而知。但拯救国家的使命感,使他毫无怨言,临危受命,义胆忠肝。试想,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冒着被敌人乱箭射死的危险,在月隐星稠的深夜里,用绳子捆缚着从城墙上吊下来,去秦军营进见秦穆公的场景,是何等的凄凉悲壮!

谈判是一门艺术,它不仅需要机敏的言谈技巧,还需要对形势的洞察。秦晋结盟围郑,各以自己的利益为鹄的。烛之武在谈判中抓住这一点围绕秦国利益展开。先以灭郑对秦无利为论辩核心,指出亡郑的结果是“陪邻”,“邻之厚,君之薄”;继而指出存郑对秦国的好处,在主动表示与秦友好的前提下揭露晋国种种背信弃义的行为,达到了瓦解离间秦晋的目的。措辞委婉谨慎,说理透辟,见识不凡,令人信服。

秦穆公审时度势,与郑结盟,表现了他的明智。盟军与敌结盟,风云突变,晋侯也没有感情冲动,而是冷静地毅然回师。忍仇不发,随机应变的胸襟与谋略,正是晋侯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