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原文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
这年的十月月圆之日,从雪堂步行,将要回到临皋亭去,两位客人与我同行。经过黄泥坂这段斜坡时,霜露已经降下了,树木的叶子全部脱光,人的影子清清楚楚地显露在地上。仰头一看,已经升起圆圆的明月。我们看得高兴,于是你唱我和地边走边唱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不觉叹气道:“有了客人却没有酒,即使有酒也没有菜肴。月色银白微风清和,怎样消受这美好的月夜呢?”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了些鱼,大嘴细鳞,样子好像松江的四鳃鲈。可是到哪儿搞到酒呢?”回来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这儿倒有一斗酒,藏起来已经很久,预备着您临时的需求。”
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又游览于赤壁之下。江水奔流空谷传声,高岩更显得峭拔直立千尺,山显得更高而月亮显得更小,水位降低礁石露出。才过去多长时间啊,可是江山的面貌竟已经认不出来了。
我于是提着袍子,登上高岩,踏着陡峭的冈陇,拨开丛生的草木,脚踩着凶如虎豹状的石头,攀援着蟠似蛟龙的古树。爬上了老鹰宿栖的险峻的巢穴,俯身探察那水神深藏的水晶宫。上这些地方时,那两位客人已不能够陪从。我破空一声长啸,草木簌簌抖动,四山齐鸣而深谷回应,江风忽然而起,江水也波浪汹涌。我也不觉暗自悲伤,悚然惊恐。浑身寒森地不敢久留。返回来登上船头,一任其在江心漂流,让船儿自然靠岸而停。这时夜已将半,四顾寂静无声,恰巧一只孤零零的白鹤,从东面横飞过江,翅膀大如车轮,好似穿着白衣黑裙,“戛戛”地长叫着,掠过我们的船头朝西飞去。
不一会儿客人告辞而去,我也返回家去安睡。梦见一位道士,羽衣蹁跹,来到临皋亭前,向我作揖请安,然后问道:“赤壁的游览,是很快乐的吧?”我问他姓名,他低头不答。“啊哈!嘻嘻!我明白啦!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而去的,不就是您吗?道士回顾一笑,我也被惊醒了,开门四下察看,他去向哪里却看不到。
解读
作者第二次游赤壁,离上次只有三个月,但这里已是一片初冬景色。作者描绘了冬夜的江岸,渲染出山间的凄凉气氛,并写了他独自登高而引起的悲戚心情,结尾用白鹤道士的虚幻梦境结束全文,流露出作者幻想脱离尘世,却不能逃避现实的矛盾心情。总的说来,文章的基调是低沉和消极的。
活学活用
本文是《前赤壁赋》的姊妹篇,应和《前赤壁赋》一并阅读,才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复杂心情。
从开头来看,作者重游赤壁,乃是临时决定的。“如此良夜何”一句,说明了大自然赋予人们的环境是美好的。应该忘掉尘世间纷扰不息的烦恼去尽情欢娱。在作者刻意描绘的第三段中,一方面把江岸的崎岖险峻加以形容,另一方面则极力渲染作者不畏艰难、勇于攀登的超人气魄,“盖二客不能从焉”又是绝妙的衬托之笔。尤其要注意的是作者的“长啸”。这种悠长而哀怨的声音不正是他在宣泄自己胸中的愤懑之情吗!至于结尾处的梦见道士,与其说是作者的幻觉,倒不如说是一种游戏笔墨,作者身遭贬职的不公正待遇,为了摆脱内心的忧郁情绪,不得不采取豁达乐观、超然物外的做法。那么说,“鹤”与“道士”只不过是供作者驱使的工具而已。
此外,本文和《前赤壁赋》一样,在语言上是颇具功力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而“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又令人如闻其声。这些词句值得我们认真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