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81

第81章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原文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令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稽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译文

长江江水流出西陵峡后,开始进入平地,于是它的水流更加奔放浩大。当江水在南面汇合了湘江和沅江,在北面汇合了沔水与汉水后,水势愈加涨大,来到赤壁下面时,水流汇聚交合于其附近,简直就和大海一样了。清河张梦得君因被贬谪住在齐安,就在他住宅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览江水奔流的优美景致。同时我的兄长——子瞻又为它命名为“快哉亭。”

在亭子里可看到:从南到北约一百里,自东至西三十里左右。江面浪涛波澜汹涌,上面风云或开或合;白天是船只出没于其间,黑夜则是鱼龙水族悲鸣于亭下;一时之间变化多端,触动人们的感情,惊骇人们的眼睛,简直令人不敢多看一会儿。如今却可以在亭子里的几案坐席旁赏玩惊心动魄的风光,一抬眼就能饱览江上景致。向西遥望武昌附近的群山,那起伏的山冈峻岭,成行排列的丛草林木,当烟消云散太阳出来时,远处渔人、樵夫的房舍,甚至都可以用手指清清楚楚地点数出来。这就是命名它为“快哉”的缘故吧!至于在那长长的州渚沿岸,以及故城的废墟,则是曹孟德、孙仲谋当年窥伺争夺的地方,周瑜、陆逊的大军当年奔驰的战地。风流人物往日事迹的流播,战迹的遗存,也足可以令世俗闻之而为之快意的了。

从前楚襄王与宋玉、景差在兰台宫里,一阵清风习习地吹来,襄王披开衣襟迎着风说道:“痛快啊,这阵风!这风是寡人和老百姓们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是大王所专有的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和您同享呢?”宋玉这话,是含有讽刺意味的。风没有什么“雌雄”的区别,但是人却有逢时不逢时的不同。楚王之所以感到快乐,以及老百姓的之所以感到忧愁,这都是人为境遇造成的变化,与风有什么关系呢?

士人生活在世间,假使他心中不得意,无论到哪里去他能不忧伤呢?假若他的心胸坦荡不因外物而伤害自己的性情,那么无论到哪里他会不快活呢?如今张君不认为被贬谪是忧患,当清理完文书簿籍等琐碎公事以后,就让自己纵情于高山流水之间,这就是他的胸怀自然有超过常人之处了。以这种心胸,甚至住在茅草搭成的屋宇,破瓮口作窗的房子里,也没有什么不快乐的,又何况是洗濯长江的清流,招揽着西山的白云,尽情地赏玩这优美的风光来自我享受呢?如果不是这种心胸的话,那么这群山连绵、丘壑壁立,辽阔的森林和古树,再加上清风一振撼,明月一照耀,这都是多愁善感的人士为之不胜悲伤憔悴的景色,又怎能会看到它而“快哉”呢!

解读

快哉亭,为苏轼友人张梦得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寓所西南修建的供游览之用的亭子。“快哉”为苏轼所命名。当时苏辙正居官河南,应张梦得之请,写了本文。全文解释了“快哉”的含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之中,仍保持着一种豁达开阔的心情。其处世态度与苏轼颇有类似之处,本文的写作动机与苏轼的《超然台记》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多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

活学活用

“快哉”二字是贯穿本文的核心,而在内容上则各有侧重。第一段先写建亭的由来及命名者。在这里,作者先不谈快哉亭,而是从长江在流出西陵峡后的走向写起,逐步引出了张梦得谪居齐安,再引出他建亭的目的,最后才点明了是其兄苏轼所命名。这种由远及近的写法的好处是层层深入,能吸引读者的注意。第二段则着重刻画在亭中远眺所见,这就自然而然地说明了将这个亭子命名为“快哉”亭是切合实际的。最重要的当属第三段。“快哉”不是苏轼杜撰的词语,而是有据可查。作者引用楚襄王和宋玉的对话,并不是为了考证其出处,而是为了阐明“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这一观点。这个观点正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要目的。名为称赞张梦得,实际上也是在自慰(包括其兄苏轼)。“同是天涯沦落人”,自会产生浓郁的同病相怜之感。通过这个观点,使我们可以认识到苏辙绝不是一般的“骚人思士”,而是一个心胸开阔的哲人志士,这从他所写的其他文章中也可以看出。

和苏辙一向表现的文风一样。本文在用词遣句方面也是很有特色的。如写景的“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涛澜汹涌,风云开阖”,“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等四字句,既能引起读者遐想,读起来又铿锵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