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古文观止》学生活
21871100000086

第86章 沧浪亭记

归有光

原文

浮图文瑛居大云庵,环水,即苏子美沧浪亭地也。亟求余作《沧浪亭记》,曰:“昔子美之记,记亭之胜也;请子记吾所以为亭者。”

余曰:昔吴越有国时,广陵王镇吴中,治园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孙承佑,亦治园于其偏。迨淮南纳土,此园不废。苏子美始建沧浪亭,最后禅者居之,此沧浪亭为大云庵也。有庵以来二百年,文瑛寻古遗事,复子美之构于荒残灭没之余,此大云庵为沧浪亭也。

夫古今之变,朝市改易。尝登姑苏之台,望五湖之渺茫,群山之苍翠,太伯、虞仲之所建,阖闾、夫差之所争,子胥、种、蠡之所经营,今皆无有矣,庵与亭何为者哉?虽然,钱镠因乱攘窃,保有吴越,国富兵强,垂及四世,诸子姻戚,乘时奢僭,宫馆苑囿,极一时之盛,而子美之亭,乃为释子所钦重如此。可以见士之欲垂名于千载,不与其澌然而俱尽者,则有在矣。

文瑛读书喜诗,与吾徒游,呼之为沧浪僧云。

译文

僧人文瑛住持于大云庵,那被水所环绕的即是苏子美创建的沧浪亭的所在地。文瑛屡次要求我作篇《沧浪亭记》,他说:“从前苏子美写的那篇记文,主要是记叙此亭的优美的;如今却请您记述我所以修复这座亭子的原故。”

我以为:从前吴越保有国土时,广陵王在吴地坐镇,修建南园于子城的西南,吴越的王室亲戚孙承佑建立了花园在它的旁边,一直到吴越王降宋而献纳了淮海一带的国土后,这里的亭园尚没有被废除。苏子美在这里开始创建了沧浪亭,其后由僧人居住了,这就是沧浪亭变为大云庵了;建庵以来二百年后,文瑛探寻古时的遗闻旧事,在残缺荒芜故址之上,按原样恢复了当年子美的建筑,这样大云庵又变为沧浪亭了。

由于古今时事的变化,宫殿、市场等所在地区也不断地改换面貌。我曾经登上姑苏台,遥望渺茫的五湖,青翠的群山一那太伯、虞仲所创立,吴王阖闾、夫差所争夺,伍子胥、文种和范蠡所经营的吴越胜迹,如今都没有了;而这区区的庵院和亭子又算得了什么呢?虽是如此,然而当年的钱镠因天下大乱攘夺窃取了这一带,保持据有了吴越一国,并且国富兵强,延续了四代;他的儿子们和亲戚们,也乘此时机过着奢侈而僭越过度的生活,所建立的宫殿亭台及花圃禽苑等,达到当时鼎盛的极限。可是唯有苏子美的亭子,却为僧人所如此敬重!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士人的希望留名于千古之后,不至于如冰块溶化似的与生命一块儿很快消逝,则是自有其原因的呢。

文瑛能读儒家书喜爱诗歌,好与我们士人交游,因而大家就称呼他为“沧浪和尚”了。

解读

沧浪亭,在今江苏苏州市,为宋代诗人苏舜卿所建,后代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明代文瑛和尚又在这里重新修建了沧浪亭。本文作者用朴素简洁的语言,自然流畅的笔调,记述了沧浪亭演变的始末。由于历史的发展,各种古迹都已经不复存在,然而,与盛极一时的吴越国的宫馆园囿相比,苏舜卿的沧浪亭却获得了后人的赞赏。通篇不事雕琢,质朴自然。

活学活用

沧浪亭,是当地的胜景之一,为这样的胜景作记,当属轻而易举之事。然而,建亭人苏舜钦早就写过《沧浪亭记》(今尚存),如果归有光再拾人牙慧地描摹周围景色,那就索然无味了。因此,作者在本文中确实是别具匠心,把重点放在怀古上,其实又不单纯是怀古,而是从中要悟出一个如何能“垂名于千载”的大道理。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并无新奇之处,一是点明写作的动机,一是简介委托人的概况。这也是这类文章通常的写法。作为重点的二、三两段则有如江河东下,一泻千里,其气势之雄伟,真令读者为之叹服。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宫馆苑囿”都曾经是“极一时之盛”的瑰宝,而当地的名山大川又多与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太伯、虞仲、阖闾、夫差、子胥、文种、范蠡等有关。现在,山河依旧,人们所怀念的却是一座极其平凡的沧浪亭,甚至还要在废弃已久的基础上恢复它的原貌。这又是为了什么?在这里,作者并不从正面去进行解释,而是留待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做出正确的答案,也可以说是“尽在不言中”了。

和归有光其他的文章一样,本文的语言朴实无华,言简意赅,在古代散文中堪称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