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21872300000014

第14章

在世出世真空不空

原文

真空①不空,执相②非真,破相③亦非真,问世尊④如何发付⑤?在世出世,徇欲⑥是苦,绝欲亦是苦,听⑦吾侪善自修持。

注释

①真空:佛家语,谓超出一切色相意识之界也,众生由迷真空而受幻色,菩萨因修般若慧观,照了幻色,即是真空。楞严正脉:“馋闻般若者,便说真空,却乃闭目悬想摇动之法尘,不知目前廊然不动之见性,正是真空道源。”②执相:佛语,执守物相的意思。③破相:破除物相的迷惑。④世尊:佛之尊号。天上人间所共尊,故称曰世尊。十六国春秋曰:“佛号世尊,国家所奉。”⑤发付:指解说。⑥徇欲:舍命以求身外之物的欲望。徇,通“殉”,舍命以追求身外之物曰欲。⑦听:任、任凭的意思。

译文

超越一切色相意识并不一定就能看透一切,执守物相不能看清本真,破除物相的迷惑也不一定就能看清本真,那要问世尊这道理如何解释?这就是身在世俗之中要有超俗的修养,舍命以遂物欲固然是一种痛苦,断绝一切物欲也是一种痛苦,只是听凭我们各自的修为操持。

解读

求道必须求诸己心,如果不能求诸己心,即使圣贤、如来在世,也是无能为力的。“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石头希迁禅师这句智慧流露的话,同样在说明没有任何外在的力量能使人解脱,只有真理才能使人逍遥,只有自己本身才能证人真理。这对我们这些只知求道,而不知先观已心的凡夫俗子而言,真是一针见血的惊语。

活学活用

宁静做人淡泊处世

一个有志修道的人,应该有木石那样不能移动他的恒志,既不一味地贪图世俗名利,更不致趋炎附势,而是有一种淡泊处世的态度。

心性高洁的人有坚定的意志。即使诱惑就在身边,也能做到熟视无睹。春秋时期,有一位因赶路而找不到住处的女子,来到鲁国人柳下惠处求宿,柳下惠收留了她。因怕晚上的寒风将她冻坏,柳下惠就解开外衣,让她坐在自己的怀里,并用外衣紧紧裹住她。就这样,两人坐了一夜。

柳下惠为人正派,没有对这个女子有非礼越轨的行为,被称为“正人君子”。后世人就以此为依据,用“坐怀不乱”来形容那些坚持道德、克制自我的正人君子。

“坐怀不乱”表明的是这样一个人生智慧:人作为道德理性的动物,已经不再是情感欲望的奴隶。

要坚持“木石”一般的坚定意志,有时需要面对他人的威胁和阻挠。如果能有淡泊的胸怀,就能进德修行。信州正受庵的内庭里,放有一块石头,是原藩主调任官职时作为纪念留下来的。新藩主发现了这块奇石,又得知它是前任留下来的纪念品,极为贪恋,很想把它弄到手,几次派人来恳求,都被住持天龙和尚一口回绝。新藩主再三地催促,天龙和尚就是置之不理,并说:“这块石是前藩主的心意,万万不能让与他人。”最后新藩主恼羞成怒了:“不答应我的请求,就不许住在我的辖区内。”天龙和尚当天就离开了正受庵,并在寺墙上写了一首歌偈:“青山高名庵深,宝石岂可力动。”弄得新来的藩主后悔不迭,不再索要石头,为表悔过之意,还差人寻找和尚的踪迹,结果没有任何音讯。天龙和尚没有因为新藩主的威胁而退让,他的坚定意志感动了藩主,并保留了正受庵内的奇石。

同样,政治家们统治天下,亦必须具有清淡如云水僧的趣味。所谓“云水僧”,即托钵、云游四海的僧人,他们身穿染墨的法衣,戴着三度笠,手中托着钵,那种无忧惧无挂碍的风度,和恬淡超逸的清高志趣,是平凡人所不及的。政治家能具有那种心志,政事一定会办得有条不紊,政风清廉,举世推崇。

不然,贪执富贵荣华,就等于一个不求上进的人,忽失足跌落无底深渊,不仅不能治好国事,恐怕一己的生命都保不住了。

做人要有坚定的意志,做官要有淡泊的胸怀,这样才能进德修行,服务社会。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每一个人都有仁慈之心,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不要让欲望封闭住。

大慈悲,佛家语,能给他人快乐称为“慈”,消除他人的痛苦称为“悲”。这句话有很重的佛教意味,说的是人不要被自身的情欲蒙蔽,失去了善良的本性,也失去了真正的生活情趣。

善良是发自本心的,行善的人并没有什么企图。韩信年轻的时候,家里没有田地,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他为了填饱肚子,只能去河里钓鱼。这毕竟不是个稳定的食物来源,有一阵子,他连着几天没有钓到一条鱼,人又非常饥饿,最后竟然昏倒在河边。

这时候,来河边洗衣服的一个妇人看到了昏倒的韩信,知道他昏倒是因为穷得吃不上饭,就回家给韩信拿了点儿粥。

韩信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受了人恩惠,当然想报答,但是现在自己还没有能力,就只能说点儿好听的话,中间还夹杂些雄心壮志之言。哪知道这个妇人听了韩信的话,只是给了他一句善意的劝告,男子汉大丈夫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还说什么实现远大抱负,还是先想个能养活自己的办法才行。韩信也知道自己沦落到这一步实在是没面子,见自己的救命恩人又说了这样的话,决心一横,去从军了,先投项羽,后来又转投刘邦,终于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武将。韩信成功之后,给这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妇人送去百两黄金,让她安享天年。

帮助过韩信的那个妇人肯定不知道韩信有朝一日会成为刘邦手下的大将,所以她给韩信粥喝也绝对不是为了攀附权贵,只是因为不想看到韩信饿死,她劝告韩信的那句话也是出自本意,非常朴实,这就是说,她做这些事情完全出自厚道的本性,不是刻意地追求高尚。

人类的心本是善良的,有时候被情欲所缚,蒙蔽了真心,混沌污浊不知自救。有此欲心,一切善良已被七情六欲的恶贼据守,一转眼间错失了修养的道心,如咫尺之差就隔去十万八千里之遥。我们为人不要丧失善良的本性,应该把心中的善念全部发挥出来。

信义第一超然物外

事业、文章都可能被时代淘汰,而精神却可以常留人间。为了追求伟大的精神,人们可以舍弃很多物质的羁绊。

古代圣人大多是追求博大精深的义理的人。“义理”,就是一种高于生命的精神境界。孟子说:“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弃鱼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爱好的,义理,也是我所爱好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弃生命而取义理。”荀子说:“义理就是用来限制人做坏事,玩弄奸巧的。实行义理,内,可节制人,外,可节制物;对上,可安定君主,对下,可使万民和睦相处。”

精神可以产生强大的力量,有时甚至可以打动对手,感化敌人。东汉苟巨伯,一次去探望远方生病的友人,正碰上胡人攻打郡城,城里人纷纷弃城而逃。友人说:“我现在是活不成了,你赶快离开吧!”苟巨伯说:“我苟巨伯难道会做毁坏信义而求生的事吗?”他坚持不离开。胡人进城后,问苟巨伯是什么人,为何胆敢独自留在城里。苟巨伯答道:“我的朋友患重病,不忍心把他丢下,我宁愿用自己的身躯赎取朋友的性命。”胡人听后,感慨道:“我们这些无义之人,闯进有义之国了。”于是,撤兵而去,郡城也因而得以保全。正是苟巨伯的“对友以诚,不顾生死”的精神打动了胡人,为全郡的人赢得了生机。

精神是高于生命、超然物外的。在强大精神境界中,物质变得渺小,肉身变得轻微。一位修行僧曾问大龙和尚:“肉身无常,终将破灭,法身绝对不灭,那么法身是什么呢?”大龙禅师回答:“山花开似锦,涧水湛如蓝。”大龙和尚指点修行僧要从可生可灭、变幻无穷的色身中去把握金刚般坚固的法身。大龙和尚所说的“法身”,便是人们常说的精神。只有从物质中领悟到精神的要义,并把握精神、坚守精神之道,才能“万古如新”,传世不朽。

说话不当易招祸患

一个善于交际的人应该根据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法,面对不喜欢说话的人,不能一下子就推心置腹,面对一个自以为是的人,也不要多言,提防说话不当惹祸。

唐朝的郭子仪就是一个很善于根据别人性格选择正确待人方式的人。他晚年辞官在家,每日歌舞升平,日子过得很悠闲快活。某一日,他正在花园中和姬妾风花雪月,下人报告说,朝中大臣卢杞前来拜访。郭子仪对朝中大臣的品性还是很了解的,一听到是卢杞来了,他马上命令家中所有女眷全部回避。然后,自己穿戴整齐在书房与卢杞品茶聊天,言谈甚欢。

送走卢杞之后,他的家人都非常不解,问他道:“平时你接见其他客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避讳我们在场,为什么今日接见一个小官,却要这么慎重?”

郭子仪说:“卢杞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心胸狭窄、睚眦必报。他的容貌有缺陷,半边脸是青的,你们要是在场,免不了会有嘲笑的意思流露出来,他也一定会怀恨在心。有朝一日他位高权重,我的子孙后代就有灾难了。”

没过多久,卢杞就得到了皇帝的重用,官居宰相,那些过去瞧不起他或者得罪过他的人,他都没有放过,但是对郭子仪的家人却秋毫无犯。

郭子仪一生为唐朝社稷重臣,他的八子七婿,也都是达官显贵。家族能够如此风光,与郭子仪成熟的交际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见人不要多说话也是这样的道理。西方有句谚语说:“沉默是金子,雄辩是银子。”这就是在说,雄辩不如沉默好。中国古话说:“祸从口出。”这也是在告诫人们要少说有害无益的话。

从禅的角度来看,不多说话才是真正的体悟方式。五祖法演和尚提示道:“与人生路上的达者相遇时,既不可言语,也不可以沉默对待达道之人。请问你如何对应?”有一位外道人向一位日本僧人问道,外道人说了两小时,僧人则一言不发,外道人说:“我简直像与深山里的大树相对。”他们哪里懂得沉默的好处呢?

放松自己自得其乐

情绪常常会影响做事情的效率,所以一个成熟的人总是很擅长调节自己的情绪。当心情过于松散无心做事的时候,要提起精神去控制,使精神恢复饱满,如果心情过于投入导致紧张,则要把事情暂时放下,使心绪安定一下。

《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周朝有个姓尹的人,把精力用在增加家产上,他下面的奴仆从天不亮劳累到天黑,没有片刻休息。有个老奴精力已经被耗尽了,却不停地被使唤,白天唉声叹气地工作,黑夜疲惫劳顿地熟睡。他精神散漫,每天夜晚梦见自己做了一国君王,在千百万百姓之上,把持一国政治。宫殿园林、离宫别墅,要什么,有什么,快活得无与伦比。有人同情他,说他过于辛苦,他说:“人生不过一百年,白天黑夜各占差不多一半,我白天做奴仆苦是苦了,晚间做国君,快乐得谁都比不上,还埋怨什么呢?”

姓尹的人一心经营世上俗事,思虑集中于家产,心也劳累,身也疲乏,夜晚也因精力消乏而沉睡。每天夜晚都梦见自己做奴仆,奔走跟随,伺候照顾,什么都干,挨打挨骂,被吓唬被讥笑,都得忍受。睡梦中痛苦的哀叹呻吟一直到天亮。姓尹的人以此为苦,便询问朋友。朋友说:“你地位够高了,自己也够荣华了,钱财太多了,强于别人太远了。晚上梦见做奴仆,是乐极回到苦,那苦人便会回到乐,一苦一乐,这才公平,这是自然。你想醒时快乐,做梦也快乐,哪里能有这种好事?”姓尹的人听了朋友的话,放松了对老奴的劳役,减少了自己的思虑,两个人的梦境都觉得轻微了些。

我们做事情必须时时有这样的念头,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状态,适时地放松自己,做事才会有效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