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21872300000003

第3章

诸葛亮身处山林之中时,关心天下大事,志向远大,才有与刘备的《隆中对》。可见,身在山林,是需要有济世治国的志向的。这样,在遇到机会时,才能施展抱负,造福于民。

远大的志向是每一个人立世、做事的基础。有了远大志向,不论身处何处,都能心系百姓,保持做人的根本了。

目光长远技高一筹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才能有超人的见解与成就。所以,为人处世,要将目标放得长远些。

人生是百年大计,因此,行事的眼光要立足于长远,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吸引,而放弃了长远利益。西方谚语告诉我们:“不要因为一棵大树放弃了整个森林。”要达到目的,一定要立足高远,认清形势,这样才能获最后的成功。

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晋献公,就是一个眼光立足长远的人,他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不计较眼前利益的得失。

晋国是当时的大国,其他国家无不忌惮三分。虞国和虢国是在晋国旁边的两个小国,这两个小国虽然势力微不足道,但两国世代相交,一方受难,另一方必然全力支援。晋献公很想吞并虞国和虢国,但一直没有什么好的借口,又忌惮两国的结盟,所以一直在等待机会。

公元前659年夏天,晋国终于找到机会兴兵攻伐虢国。但要伐虢国就必须经过虞国,如果虞国不让晋国的军队过境,晋国就束手无策。大臣荀息对晋献公说:“虞国的国君虞公是个鼠目寸光的小人,见钱眼开,大王只要把我们的国宝送给虞公,他一定肯答应借我们一条路,让我们通过虞国。”

荀息说的“国宝”是指晋国马厩中原产于屈地的千里马和国库中原产于垂棘的璧。晋献公最珍爱这两件奇物,对荀息说:“这可是我最喜爱的宝物啊!”

荀息说:“我们把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不过是把千里马从这个马厩牵到那个马厩中,把璧从这个仓库放到那个仓库中,这些马厩和仓库早晚都是您的啊!”荀息不愧为晋国第一谋臣,目光远大,气度非凡。看见他信心十足,晋献公就接受了他的建议,派人把自己最喜欢的千里马和璧送给虞公,并且提出要借道讨伐虢国。

虞公看见两件宝物,马上答应了晋国的借道请求。他的谋臣宫之奇劝他说:“我国和虢国唇齿相依,一个亡了,另一个也不会长远,晋国灭掉虢国之后肯定会顺便连我们也灭掉。”虞公说:“晋国送给我们这么好的宝物,这样一个小小的请求我们怎么能拒绝呢?”

晋国借道成功,却没能一下子灭掉虢国,但他们没有放弃,第二年卷土重来,迅速攻克虢国的上阳,灭掉了虢国。凯旋途中,晋军趁虞公毫无防备之机,顺势灭掉了虞国。

晋献公目光长远,不但宝物可以失而复得,还可以灭掉两个国家,壮大自己的实力和声威;反观虞公,就是个典型的鼠目寸光之辈,不但宝物没能到手,连国家都被灭掉,自己也成了阶下之囚。可见,目光长远者才能深谋远虑,技高一筹;而目光短浅者则易被物欲所困,多遭困厄。所以,我们为人处世,要目光长远。

磨炼自己终可大用

宇宙间存在的东西由大至小,由贵至贱,甚至粪虫与腐草一类的东西都各有其价值。人也是如此,天生的贫贱不能代表什么,如果能从贫贱中磨炼自己,充实自己,也能成长为有用的人。

1860年,林肯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参加了竞选。林肯的对手、民主党人道格拉斯是个大富翁。他租用了漂亮的竞选列车,在车后安上了一尊大炮,每到一站鸣炮32响,加上乐队奏乐,声势之大超过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竞选。道格拉斯洋洋得意地说:“我要让林肯这个乡巴佬闻闻我的贵族气味。”

林肯没有专车,他买票乘车。每到一站,朋友们为他准备一辆耕田用的马拉车。他发表竞选演说时说:“有人写信问我有多少财产?我有1位妻子和3个儿子,都是无价之宝。此外,还租有1个办公室,室内有桌子1张、椅子3把,墙角还有大书架1个,架上的书值得每人一读。我本人既穷且瘦,脸很长,不会发福。我实在没有什么可依靠的,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们。”台下听众的掌声雷动。

朴实无华的演说打动了大家的心。一个视家人、书和朋友为真正财富的人,人们都相信他会成功。林肯贫穷的出身和家庭状况没有阻碍他的成功之路,他成为了美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总统。

禅林怪杰无三和尚,原是一个偏僻山村的农民,他21岁时做杂役,53岁时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他决心很大,不顾老迈之躯遍游全国各地,后拜宝香寺的洞泉橘仙和尚为师,他的刻苦勤勉感动了洞泉和尚,洞泉和尚把正法传给了无三。无三修得正果后,受萨摩藩主邀请,出任鹿儿岛的福昌寺住持。在出任住持的仪式上,无三展示了他高尚的品性。萨摩藩有一条规定,以贫贱的百姓身份不能出任佛寺的住持,要当住持就得改官姓。无三无意改姓。这时,有一位嫉妒无三的住持向藩主进谗言:“一个土百姓怎么能当住持呢?”满座为之哗然。在大庭广众之下,无三面不改色,声如洪钟,说了一句震慑满堂的话:“我是泥中莲花。”无三和尚出身贫贱,但却德行深厚,品性高洁,是“泥中莲花”他担任福昌寺的住持是当之无愧的。

出身贫寒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把贫苦的环境当成一种磨炼,这样,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活出价值活出意义

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说:“当你知道你自己还对别人有些用处的时候,你才能认识到人生的价值和使命。”

人如果生来既不觉得自己是为何而生,更不想为社会尽点力量,就是所谓的醉生梦死之徒,把自己可尊可贵的一生当做破蔽的鞋履一般扔掉,这可以说,人不如草木与雀鸟了。

每个人的事业都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有的人干的是驰骋江湖、纵横天下的事业,有的人干的则是继承祖业、发扬光大的事业。这些事业,都有它的价值。刘邦死后,他的儿子汉惠帝即位,新皇帝很想有一番作为,却看到丞相曹参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不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

有一天,惠帝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问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他回家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参听了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吗?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地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听了后就更加莫明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窑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后,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更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好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萧相国在统一天下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卓有成效,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吗?”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了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曹参辅佐汉惠帝施行的继承守业、清静无为的治理方式也有它独特的价值。曹参的做法虽然表面上看似无为,但是他坚持上一任丞相萧何制定的策略,这又恰恰是他最大的作为,他也就凭着这个作为成为历史上的著名丞相之一。

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面对的形势不同,但是却都可以在生活中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花草可以装点春色显示价值,小鸟可以鸣唱显示价值,而人,则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发挥最大的价值。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坚持不懈就能获得成功。俗话说:“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不倦不息,努力不辍,最后就一定能达到目的。工夫下到,自然水到渠成。

战国时的谋略家苏秦年轻时,变卖洛阳家中的财产,前往秦国实现自己的抱负。继承王位不久的秦惠王接见了苏秦。听过苏秦的话之后,秦惠王觉得他夸夸其谈,华而不实,就婉言回绝了他。

此后苏秦在咸阳,先后十次上书秦王,大谈武力是通向和平道路的基础。无奈秦惠王不为所动。时间一长,苏秦的钱全部花光,后来都没有鞋子穿了,只好自己编双草鞋,背着又脏又烂的行李回到洛阳家中,他的妻子见他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连正眼都不瞧他,父母也懒得跟他说话,嫂嫂不给他做饭吃,苏秦只好像老鼠一样垂头丧气地蹲在墙角受气。

苏秦没有气馁,他决心奋发图强。痛定思痛,苏秦知道自己的失败是因为学识不够,他咬牙决定一切从零开始,发愤读书,研究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他找来古代的《阴符经》日日苦读,揣摩其中博大精深的谋略,并与当时七国的种种利害冲突联系起来。在一年的苦读期间,苏秦没吃过一顿饱饭,睡过一次好觉,他用绳子将头发拴在房梁上,每当打瞌睡的时候,就拿铁锥子刺痛自己,鲜血流下来,一直淌到了大腿上。一年后,苏秦已对时局了如指掌,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时势的战略。

苏秦再度出山,这次他跑到北方弱小的燕国,向燕文侯提出了使燕国强大的方针政策,同时强调只有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合纵联手,才能够解除秦国的威胁。

燕文侯很赞赏苏秦的观点,资助他车辆与金帛前去游说赵国,在赵国,苏秦的一番理论使赵王茅塞顿开,赵王封苏秦为武安君,给他100辆豪华车辆,白璧百双,黄金万镒及数不清的绫罗绸缎,让他带着去向其他的国家宣扬“合纵”,一起联合起来抗击秦国。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苏秦的功夫下到了,自然就换来了成功。他周游列国,“以三寸之舌为帝王师”,说得韩、魏、楚、齐各路诸侯怦然心动。很快,苏秦便取得了六个国家的丞相位置,在苏秦执政期间,秦国十五年不敢东出函谷关一步。

能决定一件事情结果的,往往不是我们的才华,而是我们为之奋斗的过程是否能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可以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读书做事勿存私念

读书要心地干净,才能获得真正的学识。如果让心怀私念的人读书,只会助长他们的恶行,无益于社会。

学问由一个心地清正、德性纯洁的人来研究,并加以善用,可以修身治国,获益无穷。可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得到了学问,反而会利用学问去做出种种坏事。所以,必须心地正当、心性清白的人方可读书求学。

归根到底,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充实自己,让自己以后有更大施展才华的舞台,这就只有心地纯洁、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得到,这样的人也最有可能精于学问,从而借读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读书的心地,首先表现在对待书籍的态度上。对待读书,心地正直的人,会重视书籍,爱惜书籍。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家中独自收藏上万卷文史方面的书籍,每天早晚都要检索翻阅。然而数十年来,所有的书籍全都崭新如同从未被翻阅过一样。司马光对自己的门徒们说:“商人们收藏的是金银财宝,而我们则收藏书籍。所以我对书籍万分珍惜,每年都要将书籍晒一晒,以防生虫发霉。每次阅读前,都要先检查一下书桌是否清洁,还要垫上褥子。然后才将书籍放在上面翻阅。每读完一页,我都小心翼翼地先用右手拇指托着书面的边沿,然后用食指夹着书页轻轻翻过。但是,我看你们翻书,总是毫不介意地两个手指抓起来翻。我觉得,你们珍惜自己的钱财胜过了珍惜书籍。对于这样读书目的不良的人,他的志向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书的心地,还表现在读书的过程和目的上。心地干净的人会以悟道为目的,不会以个人私利作为目的。心地不纯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本意都不在事情本身。梁武帝信仰佛教,听说达摩到了中国,马上派敕使去召见。见到达摩,梁武帝开口便问:“我自即位以来,供养佛僧,广建僧庙,抄写经牒,这究竟有多大功德?”达摩直言不讳:“这根本没什么功德可言,你的所作所为只是一点世俗的小恩惠而已。真正的功德是圆融纯净的智慧,它的本体是空寂的。世俗的方法不可能得到它。”梁武帝又改口问:“什么是圣谛第一义?”达摩答:“廓然无涯,无古无今,超凡越圣。”武帝接着又问道:“与我对答的人是谁?”言下之意即:你是圣者吗?达摩淡淡地答道:“我不知道。”达摩见梁王萧衍不识禅机妙理,就渡江北上了。

罗家伦说:“最纯洁的信仰是对于高尚理想的信仰,他是超越个人的祸福观念的。”梁武帝的做法显然就是信仰不纯的表现。他这种心怀不测的人即使是抄佛经,也是在利用这一武器逞私人的欲念。他以学问掩饰短处,口里说的是善行,所做的却全是坏事。故此,给恶人以知识学问,无异供强盗以粮食,那将增长他的罪行。

如果读书之人心地干净,就能有益于修身治国。如果恶人以“济私”之心来读书,就会增长恶人逞私的欲念。所以,读书做事,必须心地干净,勿存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