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21872300000002

第2章

善根暗长恶损潜消

原文

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①;为恶不见其损,其庭前春雪,当必潜消②。

注释

①暗长:暗暗生长。②潜消:不知不觉地消溶。潜,静、静寂,在此有不知不觉的意思。

译文

做善事表面虽看不见什么利益,却像草丛中的冬瓜,自然会暗暗成长;做坏事表面虽看不到什么损害,却像春天庭院前的积雪,自然会不知不觉消溶。

解读

善恶到头都有报应,即使你不计较,或不相信,最后总是不爽。上天赋予人一颗灵明之心,乃是要人依此做人;本着灵明之心做人,就是行善。行善则心胸越加坦荡,这就是一种善报;不依灵明之心做人,就是为恶,为恶则失去光明,这就是一种恶报。无形之报,较有形之报更充满使人不可测的结果。

君子以勤俭立德小人以勤俭图利

原文

勤者敏于德义①,而世人借勤以济其贫②;俭者淡于货利③,而世人假俭以饰其吝④。君子持身之符⑤,反为小人营私之具⑥矣。惜哉!

注释

①敏于德义:敏,勉、尽力的意思。礼记中庸:“人道敏政。”德义,道德义理。②济其贫:济,作动词用,助也、止也;贫,贫困。③货利:财货利益。④吝:贪曰吝。⑤符:护符,在此则作法解。陆机辨亡论:“战守之道,抑有前符。”⑥具:工具。

译文

勤劳的人应尽心尽力于道德仁义,但世间的人大都借勤劳来救助自己的贫困;节俭的人应淡泊于财货利益,但世间的人大都借节俭来掩饰自己的贪求。这是君子用来处世的法宝,反而成为小人营取私利的工具了。真可惜啊!

解读

君子在揭示了义理垂范世人以后,世人却假借义理来做为达遂私心的工具,这不仅可惜,更羞辱了义理;而羞辱义理的人,就是“欺世盗名”之徒。其实名利皆人之所欲,循着正道去求得,永远不会有人表示异议,何必故意标榜义理来自欺欺人?这种人自然不光明磊落。而取之社会,就应用之于社会,才合生生不息之道;只进不出,不仅是守财奴,从现代杜会进化的观点看,更是社会的寄生虫。

学贵有恒道在悟真

原文

凭意兴作为①者,随作则随止,岂是不退之轮②?从情识解悟③者,有悟则有迷④,终非长明之灯⑤。

注释

①作为:行为或举动。②轮:法轮;佛之说法,能摧破众生之恶,犹如轮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谓之法轮。又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辗转传人,如车轮然,故譬为法轮。行宗记一上曰:“法轮者,摧业惑故。”③解悟:领会其理。法华经提婆品:“无量众生,闻法解悟。”④迷:惑、疑惑。⑤灯:法曰灯;佛家喻其长明之法如灯,遂谓其法为灯。

译文

凭着心里一时兴趣做事的,随时做随时停止,哪里能有不退的意志?从一时的情感领会道理的,有领会就有迷惑,到底没有永远明亮的智慧。

解读

人的感情,一定都随着所感受事物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完全系于对外物的观感,因此,所作所为一旦基于感情,那么情感一迁,原来的心意也就随着改变,当然随作随止。并且,当一个人以情感去观察事物时,所获得的结论虽能“有得于心”,但这只是形象上的印于心中,事物内里的精神并未得到,又哪能真切呢?

律己宜严待人宜宽

原文

人之过误①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已之困辱②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注释

①过误:过错、差误。②困辱:困难、失势的意思。辱,失也。老子十三章:“宠辱若惊。”注:“辱,失也。”

译文

别人的过失错误应该加以宽恕,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可宽恕;自己妁困难屈辱应该加以忍耐,但发生在别人身上就不可忍而不顾。

解读

大抵常人之情,责人太详而责已太略,这就是所谓“以圣人望人,以常人自待”,实在不合情理。如果能以责贵人之心责已,就会减少自己的过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可以保全完美的友谊。这种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养性行德的根本;至圣孔子一生致力教人的,除了事上要“忠”以外,不过是待人要“恕”而已。因此,若想做人,首先要学习的就是恕道。

为奇不为异求清不求激

原文

能脱俗①便是奇②,作意尚奇③者,不为奇而为异④;不合污⑤便是清⑥,绝俗求清⑦者,不为清而为激⑧。

注释

①脱俗:是说不染俗气的意思。幕府燕谈录:“范文正当为人作墓铭以示尹师鲁,师鲁言其脱俗。”②奇:特,异于寻常的。③尚奇:以奇特之行为贵。尚,贵的意思。④异:殊行曰异。欧阳修纵囚论:“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⑤污:浊,指不良的习性。⑥清:品性纯洁之称。⑦绝俗求清:和世俗隔绝以追求清高的品性。⑧激:激切,言论行为失正之称。

译文

能够有超越一般世俗的想法就是奇人;故意以奇特行径为贵的人,就不能说是奇人而是怪人。不沾染不良的行为习惯就是清高纯洁的人;隔绝人群而求清高品性的人,就不能说是清高而是狂人。

解读

人的行为只要不尚奇绝俗,就是最可贵了。圣贤的大道,不在高不可及的地方,而在眼前自然的人性之处;人能在后天的环境中不忘修持,保住自然之性,在不能免于俗念物欲的人们眼中,就是奇人,就是高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

原文

不昧①已心,不尽②人情,不竭③物力;三者可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④。

注释

①不昧:不蒙蔽的意思。②不尽:不极,不做尽的意思。③不竭:不浪费的意思。④造福:建立幸福的生活。

译文

不蒙蔽自己的良心,不做绝人情的事,不浪费物力。这三者,可以为天地树立善良的本性,为万民树立长久的正道,为后世子孙建立幸福的生活。

解读

这里讲的是早在两三千年,我国圣贤就已揭露的“内圣外王”、“先成己而后才能成物”的哲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做人必须从根本做起,根本一坏,高谈任何大作为都是一派谎言。不昧已心、不尽人情、不竭物力,这三者做不到,抛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子孙造福等字眼儿不谈,就是谈其人品性也不可能好到哪里。我们不仅必须随时以做到这三者来要求自己,也可以用这三者来观察周遭人的品性。

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原文

日即暮而犹烟霞绚烂①,岁将晚而更橙橘芳馨②。故末路③晚年,君子更宜精神百倍。

注释

①烟霞绚烂:烟霞,云气;绚烂,光采炫目貌。②芳馨:芳香。馨,芳香之通称。③末路:路程终止之地,在此指人生晚年。

译文

太阳即将西下时,云彩还很绚烂,一年即将过去时橙橘更是馨香。所以君子一到了晚年,更应该有焕发的精神。

解读

一个人的智慧、见解,必须到上了年纪,经过诸般世事以后,才达于成熟;也就是说做人、做事才见老练、远大。因此,一个人的成功立业也往往在这时候。年少世事所知有限,一切似懂非懂,做起事来哪里轻易就能顺手、如意?如果不知这种“大器晚成”的道理,不能老当益壮,才真是闲白了少年头!

藏才隐智任重致远

原文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人噬人手段处①。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②,才有肩鸿任钜③的力量。

注释

①攫人噬人手段处:攫人,以爪取以杀人;噬人,食人;手段,作方法解;处,所在。②逞:矜夸。李义山杂纂有智能:“不妄自逞能。”③肩鸿任钜:肩负重大的责任。鸿,大的意思。

译文

鹰站立时像是睡着,虎走路时有如生了病,这正是它们以利爪扑食人类的方法。所以君子的聪明要不显露,才华要不矜夸,才能有肩负起重责大任的作为。

解读

这里并不是在教人“深沉机诈”,而是告诉人不可夸示才智,遇事马上就跃跃欲试,必须沉着坚忍。其实真正聪明有才能的人,知道得天独厚,负有立人、达人的使命,无不战战兢兢于分内之事,不敢有丝毫轻慢夸耀的念头。只有那些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人,才会自以为已经高人一等而到处自我宣扬。这种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的人,目光如豆,你说他真能成得了什么大事呢?

幼不学不成器

原文

子弟者,大人之胚胎①,秀才者,士夫②之胚胎,此时若火力不到③,陶铸不纯④,他日涉世立朝⑤,终难成个令器⑥。

注释①胚胎:人受生之始曰胚胎。②士夫:即士大夫,有职居官者之称。③火力不到:火力,炼火,在此指锻炼的程度;不到,不及。④陶铸不纯:陶铸,范土曰陶,熔金曰铸,变通造作之使成一定形式之义。不纯,不精。⑤涉世立朝:涉世,踏入社会;立朝,站立在朝廷之上,即做官的意思。⑥令器:犹云美材。晋书石苞传:“苞子僬少有名誉,议者称为令器。”

译文

小孩是教养成大人的开端,秀才是做官吏的开端,这时如果锻炼的程度不够,造就的功夫不精,将来踏入社会,立身朝廷,到底不易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解读

“人不学,不知义;幼不学,不成器”,根本一环,就没有能够开花结果的道理。人,从小时的情形,可以想像长大以后的作为;从大人的作为,可以想像还小时的情形。为了日后,眼前还是咬紧牙关,多下功夫、多吃点儿苦头好。

浓天淡久大器晚成

原文

桃李虽艳,何如松苍柏翠之坚贞①?梨杏虽甘,何如橙黄橘绿之馨冽②?信乎,浓夭不及淡久③,早秀④不如晚成也。

注释

①坚贞:谓固而正也。罗山记:“岭南道无筋竹,惟此山有之,大尺围,色如黄金,坚贞疏节。”②馨冽:芬芳清冽。冽。寒的意思。③浓夭不及淡久:浓夭,浓艳而短暂;不及,不如;淡久,清淡而长久。④早秀:喻少年得志。秀,吐华。

译文

桃李的花色虽然鲜艳,哪里比得上苍松翠柏在寒冬的坚定贞节?梨杏的果子虽然甘甜,哪里比得上橙子橘子成熟时的芬芳清冽?真是不虚啊,浓艳而短暂不及清淡而长久,少年得志不如大器晚成。

解读

浓夭淡久,应求大器晚成,这是什么道理?原因是少年得志,眼看得来容易,不觉目中无人;而大器晚成,乃是积数十年的奋斗成长,知道得来的艰辛,不敢稍有怠忽。这是古人从无数人生经验中启发得来的,决非凭空臆度的话。

躁极则昏静极则明

原文

时当喧杂①,则平日所记忆者,皆漫然②忘去;境在清宁,则夙昔所遗忘者,又恍尔③现前。可见静躁稍分,昏明顿异也。

注释

①喧杂:喧嚷杂乱。②漫然:随意貌。③恍尔:恍然,思虑忽然明澈貌。尔,表已然,同然。论语子罕:“鼓瑟希铿尔。”

译文

在喧闹繁杂、心浮气躁的时候,就是平日所能记忆清楚的事,都会漫然忘掉;置身宁静安谧、心平气和的环境下,就是从前所遗忘的事情,也会恍然浮现在眼前。由此可见,稍一分出宁静、烦躁,心神的昏味、灵明马上就不同了。

解读

李鸿章曾说:“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可拿来做为最有力、最简洁的说明。“拂意,则怒;顺意,则喜;志得,则扬;志阻,则馁。七情交逞,此心何时安宁?”这句话虽没有直接告诉人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但也不难看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清明在躬”的源头。

卧云弄月绝俗超尘

原文

芦花被①下,卧雪眠云②,保全得一窝夜气③;竹叶杯④中,吟风弄月⑤,躲离了万丈红尘⑥。

注释

①芦花被:芦,一名苇,亦名葭,禾本科,生湿地或浅水中,多年生草本,茎中空,高数尺或丈许,叶细长而尖,秋日茎枯抽大穗开花,即芦絮;芦之种子上丛生细毛,柔白如絮,种子既熟,则固风飞散,谓之芦絮,外观似花,故俗称为芦花。芦花被,非真以芦花为被,乃置身芦花纷飞之中,有如被芦花所覆之意,此言大自然生活情趣。②卧雪眠云:是说以雪地为床,以浮云作帐。③夜气:杨载诗:“神清存夜气。”故夜气当作平明之气,即本真解。④竹叶杯:竹叶相映的酒,亦言得自然之趣。杯,不作酒杯解,乃酒之隐称。⑤吟风弄月:宋史周子传:“程颢曰:‘自再见周茂叔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黠也之意。’”诗人吟咏多风月之作,世因称诗人吟咏为吟风弄月,但在此则非仅吟咏,乃泛指与自然为伍。⑥万丈红尘:指热闹繁华之地。孟浩然诗:“酒甜白日暮,走马入红尘。”

译文

在尘花纷飞之下,以浮云为帐,白雪为床,可以保全住一身的本真。在竹叶相映的酒中,吟啸清风,玩赏明月,能够躲离热闹繁华之地。

解读

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荡涤一身的尘气。“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四时的变化,自然的景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孕育人类灵魂的所在,任何人只要乐于接近,那么无形中便会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会有如脱胎换骨。

鄙俗不及风雅淡泊反胜浓厚

原文

衮冕行中①,著一藜杖②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渔樵路上③,著一衮衣的朝士④,转添许多俗气⑤。固知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注释

①衮冕行中:高官群中。衮,天子礼服;冕,古时天子、诸侯、卿大夫之礼冠;衮冕,在此指高官。②藜杖:以藜所做的手杖。藜,藜之老茎曰藜,可截以为杖。③渔樵路上:指以劳力讨生活的路人。渔,指渔夫;樵,指樵夫。④朝士:谓官吏之在朝者。剑禹锡诗:“休唱贞元供奉曲,当年朝士已无多。”⑤俗气:凡庸不雅的质性。⑥固知:安知。固,安也。

译文

达官显贵场合,有一位手拿藜杖的隐士,就会增加一分清高的风采。渔人樵夫之中,有一位穿着锦衣的官吏,反而增加许多不雅的俗气。可见浓艳就比不过恬淡,庸俗就不如清雅。

解读

人的价值观来自周围的环境,世俗的眼光,让人追逐、鄙俗,而有求知上进心的人,则更喜欢风雅。与俗人相比,求知的人自然有品位,然而,如果一个人真正能明白为人处事修身的道理,则当流行坎止,淡泊更能表明志向所致。

活学活用

志向远大济世救国

出世和入世只是生活的两种状态。对于君子来说,不管身在官衙,还是身在山林,都有济世治国的志向,又有淡泊名利的胸怀。

中国古代文人在人生态度上,一方面是积极入世,实现理想抱负;一方面恬淡出世,品味林泉真趣。

凡夫俗子如果没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没有济世救民的宏大抱负,那就既谈不上人世也谈不上隐退,不过随波逐流,随生随灭。如诸葛亮没有帮助刘备建立蜀汉以前,别人称他是隐居的卧龙,那时他自称为隐士、山人。当时一个襄阳隆中的普通农民能称为隐士吗?他们没有任何志向抱负,自然就无所谓仕和隐了。因而,隐是以仕为前提的,退是以进为前提的,没有积极进取的志向就谈不上退隐林泉的超脱。救世济民的胸怀是退隐的前提条件。

相反的,从宦途退居于山庄野岭,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人,不可以完全忘记国家,要关心国事,有爱国救国的抱负才是高风亮节、明礼知义的人。

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代名相,被人们称为“卧龙先生”。诸葛亮的少年时代是在战乱流离中度过的,直到成年时,才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片田产,建了几间房子,姐弟三人定居下来,过着“躬耕垄亩”的生活。但是,他身居隆中,却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刘备在新野时,徐庶向他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是人中之龙,劝刘备亲自屈驾迎请。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得与诸葛亮相见,在诸葛亮的茅屋中请教起天下大计。刘备说:“汉室倾危,奸臣专权,皇帝蒙尘,我自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却因智术短浅,狼狈至今,虽然如此,我大志尚存。请问有何大计能使我完成夙愿呢?”诸葛亮对天下的形势进行了分析,为刘备指出了成就霸业的长远大计。思路清楚,明确中肯,显示出了超人的政治、军事头脑。后来,刘备对关羽、张飞说:“我之得孔明,犹鱼得水。”后来,诸葛亮成为辅佐蜀国的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