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菜根谭》学生活
21872300000009

第9章

项羽按照双方约定东撤之后,刘邦也想要西返。但他的手下张良、陈平认为应该趁这个时候突袭项羽。刘邦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向楚军发起战略追击,并约集韩信、彭越南下合围楚军。刘邦率汉军追击楚军至固陵之后,因韩信、彭越按兵不动,反而被楚军打败,被迫坚壁自守。刘邦分别给韩信、彭越割地封王。韩信、彭越二人得封爵位之后,汇同各路大军40万人,将项羽的10万楚军包围于垓下。楚军兵少食尽,屡战不胜。夜闻楚歌四起,军心瓦解。项羽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派兵追击。项羽至乌江兵败自刎。垓下一战,刘邦全歼楚军,获得最后胜利,建立了西汉王朝。

不畏失败就能取得胜利。刘邦的成功,就在于他不但有称霸天下的志向,更在失败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成功问鼎天下。

日本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别人都只看到我那一次的成功,却没有注意到我之前的999次失败。”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电灯,经历了1000多次失败,别人问他经历过这么多失败之后有什么打算,他说:“我不会放弃我要追求的目标,这1000次的失败至少告诉了我,这1000种材料是不能做灯丝的。”爱迪生也是凭借这种不怕失败的精神,书写了他辉煌的一生,留下了1000多项伟大的发明。

清心寡欲不为物迷

常言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只要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奋斗,屡败屡战,就一定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一个胸怀大志的人不能计较眼前的苦难,只有平静地面对眼前困苦境遇的人,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成就大事。人如果一心追求锦衣美食,以安逸享乐作为自己的目标,就很容易丧失节操,最终会把一切都葬送掉。

“志以淡泊明,节从肥甘丧”。为了守节、保节,有时需要过艰苦的生活,受物质贫乏之苦。

苏武是西汉人,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100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匈奴要他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意思,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他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却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把苏武流放到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同伴分开后,苏武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匈奴交给他的一小群羊。没有衣服御寒,他就和羊群挤在一起取暖;没有食物,他就挖草根吃。就这样过了整整19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但他却从来没有想过向匈奴屈服。

后来苏武终于被放回国,到达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后世之人也一直以他为坚持气节的榜样。苏武不贪享受,耐住清贫,保住了气节。而与他相反,有的人却为锦衣玉食所迷,失了斗志,也失了江山。

商纣王是“衮衣玉食者”的典型,他刚刚即位的时候,也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人民称赞他说:“纣王江山,铁桶一般。”但是他坚持不了过清心寡欲、一心为民的生活,没多久,就沦为锦衣美食的奴隶。当时的大臣箕子发现纣王吃饭时开始用象牙筷子,就感叹说:“大王用象牙筷子吃饭,必定又会想着用玉杯喝酒,有了这样好的餐具,也一定不会再吃粗米饭,吃的东西也一定要越来越珍贵,越来越稀有了。”箕子的感叹没有错,纣王就是这样一步一步丧失了自己的节操,也失去了自己的王位和商朝江山。

人做事,要禁受得住物质享受的引诱,不能为物所迷。贪图物质享受,最终将会祸及自身。

功成身退保全之道

老子说:“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中蕴涵的道理值得我们思考。一个人能在全盛时期毅然引退,不但是自己安全,就是他人也不会嫉妒,实在是“明哲保身,受人尊敬”的好方法。

汉代张良的为世之道就是很好的例证。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之后,在一次宴会上,向大臣们这样总结道:“能在军营内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能安抚百姓,给在前方作战的军队源源不断地供应粮饷,我比不上萧何;至于能带领百万大军,作战必胜,攻城必克,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信任他们,任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取得天下的缘故。项羽只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信任、任用,所以,他终于被我打败了。”

刘邦这段话,高度地赞扬了“汉初三杰”——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个人在刘邦取得天下之后,分别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个人的终局亦有所不同。

张良在下邳接受了黄石老人传授的《太公兵法》。此后,他经过不断地学习揣摩,熟悉兵法,终以谋略见长。此后,作为刘邦的主要谋士,他每每在关键时刻,经深谋远虑之后,高瞻远瞩地提出应对的策略,这些成功的策略包括:设计攻占了秦都咸阳;设计让刘邦摆脱鸿门宴上即将加身的杀头之祸;设计火烧栈道。同样是张良,阻止了刘邦欲分封六国后代的打算。在楚汉议和后,他力主猛追穷寇,彻底消灭项羽。得到天下后,经权衡利弊,他力主汉朝建都长安,并帮助刘邦镇抚了心有不满的众将领等等。

这些事中的任何一件,都可算是盖世功劳,缺少了其中任何一件,刘邦能否建立汉朝,汉朝是否能延续数百年的命脉,就不好说了。宋朝的王安石赞誉他说:“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当此每从容。”“留侯”就是张良在刘邦分封功臣时自请的封号,此前,他已拒绝了势力范围更大的3万户封地。

张良十分了解黄老之术的精髓,他也身体力行老子所讲的“功遂,身退,天之道”的思想。所以,在汉朝的根基变得稳固之后,他就闭门不出,不食谷物(辟谷),学黄老仙道之术,用引退隐逸来实践他功成不居、急流勇退的人生哲学。

即便如此,晚年的张良也不是完全不理会朝中的大事,只不过是以一种更超然的方式来参与其中而已。最典型的事例是,为了保住太子刘盈不至于被刘邦废弃,他为吕后出策,请出了当时著名的四个隐者——“商山四皓”,说服了刘邦,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使立国不久的汉朝避免了一场宫廷内部的争斗。

和张良一样居功至伟的韩信,却因为没有功成身退,居功自傲,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从本质上讲,隐退最重要的是心境,外在的环境是其次的。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目标完成的时候,他就应该从过去的功劳中走出来,功成身退,或者选择下一个目标,而不要居功自傲,功高震主。这才是明智之人的保全之道。

伸张正义普照人心

天地间的正气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而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股正气。聪明人喜好掩饰罪行,巧诈、浮夸不实,于是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表现不出来。我们要伸张正义、普照人心,就要摒除小聪明与机诈,保持做人的浩然正气。

明朝的御史于谦,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出按江西,颂声满道。正统十一年遭奸臣王振等人迫害下狱。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刺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扶立代宗,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22万人,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避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于谦虽然身死,但他的满身正气却一直为人称道,他的一首《石灰吟》也恰如其分地写出了他自己的一生清白。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浩然正气是一种可贵品质,它能保持人的本色,让他人肃然起敬;它能体现志行高洁者的节操和胸怀,让他人深为折服。保持做人的浩然之气,便能无视尘世繁华,留下清正之名。

清白纯洁美名传世

“一心洁白,流芳千古”。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由于人的一念之差,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能否创造人际交往的和平气氛,往往就在于交往者的慈祥之念。一名叫信重的武士慕白隐禅师之名而来求教:“难道像许多人所说的那样,真的有天堂地狱吗?”白隐禅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提问,却反问他的职业,当听到他的回答后,白隐禅师以不屑的语气说道:“武士?你是武士?哪家主人会请你当保镖?看你的面孔气色,活脱脱就是一个乞丐。哦,你还佩着一把剑,你的剑一定是钝到连我的脑袋也砍不了的!”武士都把荣誉与名声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受到了奚落而怒不可遏的信重,马上就伸手拔剑。此时,耳边传来了白隐禅师那毋庸置疑的话语:“地狱之门正在打开。”信重闻言,一怔之后,当即感受到了白隐禅师的言行高深。于是,他马上收剑并向白隐禅师鞠躬致敬。“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道。

在这则著名的禅话中,白隐禅师通过设问,说明了天堂与地狱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说明了人或因行善而升天堂,或因作恶而坠地狱,只不过是受当事者的一个念头所支配的行为决定的。

信重先是用他的拔剑之手,即将打开地狱之门;再通过他的放剑之手,打开了天堂之门。

做人要心地洁白,满身正气,留得清白在人间。元代诗人王冕题《墨梅》的诗句曾写到:“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从古至今,无数诗人用这样的诗句说明人要爱惜自己的名誉。

历史上的清官刘宠就是一个清白为官的人。汉代刘宠担任会稽太守期间,清正廉明,洁身自好,从不收受贿赂和馈赠。他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当时郡内常遭水患,百姓流离失所。他变卖资产,带领郡内百姓兴修水利,轻徭薄赋;并变革时弊,狠狠打击豪强地主势力,使百姓安居乐业。离任时,郡内百姓自发排队相送,哭声数十里绵延不绝。为感谢刘宠治政廉明之恩,百姓自发凑钱百万相赠。刘宠推谢许久不允,只得挑选一钱接受。出山阴地界后,刘宠将此钱投入江中,时人称此江为“钱清江”。

刘宠在当官时为百姓排忧解难,在收到百姓的赠金之时只受一钱,而且将这一钱也留在郡界边缘,他的为官清正、为人清廉作风,昭垂了百代清芬。

做人要慈祥,做人要清白,这是做人的两个质朴的道理。做到了,就能和气处世,使品格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