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74年,勾践再次去攻打吴国,夫差被打败,被围困在姑苏。前后经历三个年头,吴军多次作战都失败。最后,夫差幻想照会稽先例依样画葫芦,派遣大夫公孙雄光着脊背,跪地爬行,前去哀求勾践说:“你的孤臣夫差昔日得罪于会稽,不敢抗拒你的旨意,曾与你议和而各罢兵归国。如今劳动你的大驾来诛伐我,我宁愿唯命是从,你大约也会像当年在会稽那样宽赦我的罪过吧?”勾践见他说得那么可怜兮兮的,本来打算答应的,范蠡却说:“会稽的那件往事,是天以越赐吴,而吴硬是不肯接受。如今则是天以吴赐越,难道越也要逆天而不接受吗?大王早朝晏罢,念念不忘的难道不是报吴仇吗?辛苦了二十二年得来的成果,一旦抛弃掉,太可惜了。你能忘记在会稽时所处的窘境,不怕吴翻过身来再制服自己吗?”勾践对范蠡说:“我很同意你的看法,但又不忍心拒绝吴的使者。”范蠡于是击鼓进兵,勒令夫差的使者:“大王已把权力交给他手下的管事人执掌了。你赶快离开吧,否则就要对不起你了!”吴使者只好哭着回去了。于是勾践就派人去通知夫差,他打算把夫差留在甬东(海中小岛),分给他一百户人家。夫差婉言谢绝说:“我已经年老啦,不能再身为臣民效劳越王你了。伍子胥的劝告当初我没有听,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把自己弄到眼前这样的地步。”以巾蔽面,说:“我没有颜面见伍子胥于地下!”于是用剑自杀了。
勾践灭掉了吴国,将夫差安葬之后,随即就杀了伯嚭,因为勾践认为他对吴王都不忠,又怎么可能对自己忠呢?
孔子说:“不注意看清对方的脸色变化,就不知轻重地说话,这就是瞎子。”“还不曾取得对方的信赖,就直言不讳地提意见,这就会被对方看作是攻击他。”
荀子说:“该讲话时讲的恰到好处,这就是聪明的表现;不该讲话的时候能够保持沉默不语,这就是善解人意。”
尸子说:“当一个人听他人讲话时,耳目不专注,表情无反应,这就说明他听的不专心,那么即使你的话讲的再好他也听不进去。因此,讲话的人必须在讲话前,先看清对方的态度,引起对方的注意,那么你的话才可能起作用。这个道理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韩非子主:“很多事情需要保守秘密才能成功,而劝说者往往会说破这个秘密,尽管劝说者并非有意要泄露,但是一旦说破了,劝说者自身就有危险了。这是由于劝说者和被劝者情份还没达到无话不说的程度,而劝说者却要言无不尽地说出全部话,就是劝说者的建议被采纳并有了好的结果,他也不会承认是你的功劳;如果不采纳你的建议或者采纳了而没有好的结果,那么你就要被猜疑,你的生命就会有危险。
“如果掌权者有了过错,你却明白无误地点破他,那么你也就有危险了。掌权者自认为有奇谋良策,想独自建功,而你却领先知道了这个计谋,那么你一定也有危险。你坚持让掌权者做他不愿做的事,或者阻止掌权者正在做的事,这样你也会有危险。”
韩非子又说:“同掌权者议论大人物,会被猜疑是在离间他们的关系;同掌权者议论小人物,又会被误认为是卖弄自己的权势;议论掌权者所信任的人,会被认为是在拿他做靠山;批评掌权者所厌恶的人,会被认为是在试探他的态度;如果向掌权者粗略地陈述事物的大意,则会被误认为是胆小怕事,不敢尽言;如果向掌权者毫不保留地直抒己见,则会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目中无人。这些是直言者必须要明白的事。如果他自认为聪慧,计谋高超,就不要去批评他的不足之处使他难看;如果他为自己的英明果断而自豪时就不要批评他的过失使他发怒。”凡是劝说主上就要长期持久,等到恩泽情感非常深厚之后,讨论的问题如何深细也不会被猜疑的,相互争论也不会被怪罪,这样才能详细阐述利害关系,达到成功的目的。直言指出其对与错,完善其修养,这样才可能劝说成功。荀悦说:“臣下不易向君主进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话一出口,可能就有生命之忧,灾祸也就相继而来了。”因此人们常说,指出君主的过失,就有犯君颜,逆君命之罪,劝戒主上,就可能被人指责为威逼主上,你讲的对,他就会因不如你感到羞耻;你讲的不对,他就会认为你无能而轻看你;你如果在他之后发表相同的看法,他就会认为你是看风使舵,没有主见;违背下级而顺从上级就会被认为是阿谀奉承;违上而顺下还会被认为是随风倒;众口一词是从俗,违众独讲是出风头,谦让不争是无能,言而不尽是留一手,言无不尽是不识时务,说过而无成效就会被责难,说过而有效则是本该如此。顺上必违下,利彼必害此,利前必违后,这就是臣下之情难通君上的原因所在。
孔子曾说过:“我从此再也不说什么了!”就是针对劝说者之难而发的。
怎么知道这种难处呢?从前宋国有家富人,因天降大雨而冲垮了院墙,其儿子说:“赶快把院墙修好,不然会被偷盗的。”他的邻居也如此说。夜里家中果然被盗,父亲就认为儿子聪明,而猜疑是被邻居的父亲偷盗了他家的财物。
郑武公准备讨伐胡人,但却把他亲爱的女儿嫁给了胡人首领,并故意问他的臣下:“我想用兵,你们看去攻打哪个国家好呢?”关其思回答:“胡人可以攻打。”郑武公责问道:“胡人是我们兄弟般的邻邦,你却要讨伐它,是何意?”并杀了关其思。胡人听说这件事后,就以为郑国决不会攻打他国而不加防备。然而郑国的军队却突然袭击了胡人,灭亡了他们的国家。
富人的邻居与关其思的话都很对,但是关其思被杀,邻居被怀疑。可见使人为难的并不是聪明与否,而是如何使用其聪明。
卫国的一户人家娶亲,新娘子上车后问赶车的家人说:“车辕两边的骖马是谁家的?”赶车人说:“是借来的。”新娘子便对赶车人说:“用力抽打那两边的骖马,不能累坏了驾辕的马。”当马车到丈夫家的大门口时,就催促:“请婆母出来息灭门楼上的灯火,防止火灾。”进到院里后,看到舂米的石臼,又说:“把石臼移到墙边去,在这里会妨碍人的。’却引得新郎家的人大笑不止。新娘子的三句话都说的很对,却被人嘲笑,这是因为她说的时机不当。这就是说话的难处。
劝说主上的人知道了劝说的艰难,因此劝说之前要先行试探,弄清主上的态度,再行劝说,必定效果好。如何证明这些呢?
从前齐威王死了王后,欲要再立新王后,自己还没有拿定主意,就同大臣们商量此事。薛公田婴想搞清威王的心意,便借机送献了十副耳环,其中有副最为精美,次日打听到了那副最精美的耳环被威王赐给了哪位夫人,就建议册立这位夫人为王后。齐威王心中大悦,就重用了薛公田婴。这件事说明主上的爱憎是可以用物事试探出来的。
申不害才被韩王宠信时,不知道韩王的真实意图,怕自己的话不能合韩王的心意。一次韩王问申不害:“我们同哪个国家结盟最好呢?”申不害不想马上作出答复,就说:“这件事是关系到朝廷和国家安危的大事,请让我考虑成熟后再回奏大王。”于是私下对赵卓和韩晁说:“两位大人都是能言善辩之人,作为臣下,理应各抒己见,为国君尽忠。”二人于是分别向韩王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申不害认真注意了韩王对他们意见的反应,选中了韩王的意向,然后才向韩王进言,韩王很高兴。这就说明主上的好恶可用话语来试探。
吴国讨伐越国,越王被困在会稽城中,越王勾践感叹说道:“我真的要死在这儿了吗,”大夫文种听了劝说道:“当初,商汤王曾被夏王囚在夏台,晋文公重耳曾被逼逃戎狄,齐桓公曾奔到莒地避难,他们后来都成就了霸业。由此可见大王现在也可能就是因祸得福的开始啊!”
越王勾践在得到吴王的赦免后,下定决心要报仇雪恨。文种大夫向他献计说:“我认为吴王夫差在政治上非常骄横,我现在想试探一下,以便得到证实。”因此文种提出向吴国借粮,以此来看吴王的态度。伍子胥劝阻吴王,不让借给越国粮食,但吴王不听,还是借给了越国。
伍子胥说:“大王你不采纳我的建议,不出三年,吴国就会成为一片焦土。”
太宰伯嚭听到了伍子胥的话,向吴王进谗言说:“伍子胥外貌忠厚而内心是个残忍的家伙。”于是吴王夫差下令斩杀了伍子胥。这就是说主上的态度是能借事试探的。
一位臣下把名士淳于髡推荐给惠王,惠王屏退左右,单独会见淳于髡两次,但淳于髡始终没有说话。惠王不高兴,就责备推荐人,推荐人转告了淳于髡。淳于髡说:“我首次拜见惠王,惠王正在想骑马的事;第二次见惠王,他正在想着听音乐的事,因此我就没有说话。”这位大臣把淳于髡的话转告了惠王,惠王非常吃惊说:“淳于髡真是圣人啊!首次接见他时,正好有人来献了匹好马,我还没来得及试骑,他就来了。第二次他来时,又有人献来了歌手,我还没有试听。我当时虽然屏退了身边的人,但心里确实在想着其他的事。”由此可见,从精神上可以推测出君主的态度。
晋国权臣智伯统率韩家和魏家的军队讨伐赵家,韩魏两家听从了赵家臣子张孟谈的劝说,要反叛智伯。张孟谈要见智伯,在营门外遇到智果。智果进见智伯说:“韩魏两家可能要反叛我们。我在门外见到张孟谈,他神色傲慢,走路脚抬的很高,我还看到韩魏二君的形态不太自然,我想一定是要背叛我们。”智伯不信智果的话。智果出来后就改智姓为辅。
张孟谈进见赵君,说:“我在营门外见到了智果,看他眼神里对我有怀疑,待他见过智伯后出来,就改了他的族姓。看来今夜要不发动进攻可能就来不及了。”赵君采纳了他的建议,便同韩魏两家联合杀死守卫堤坝的官军,放水淹没智伯的军队。这就是说从眼神中可以探测出人的态度。
殷浩在晋国任职,名声很高。当时人们根据殷浩的出仕还是隐居就可推测出晋国兴衰。由此可知,通过有智慧的人的态度就能推测出未来的结局。
智慧金言
《吕氏春秋》中说:“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有德行的人就会离开朝廷。”
《玉钤经》上说:“心中高兴,脸色就显得轻松;心中有气,脸色就变得轻慢;有私心,脸色就轻薄;心里害怕,脸色就畏葸;忧愁,脸色就静穆。”这就是说,从脸色可以推测出内心的情感。
《易经》上说:“将要背叛的人,他的语言中就会流露愧疚;心里疑惑不定的人,他语言就杂乱无章;贤德的人话少,轻浮的人话多;诬蔑诽谤的人,他的话就虚假不实;失去节操的人,他的话肯定不理直气壮。”
《周礼·秋宫·小司寇》中关于断狱有五听的说法:第一,根据话语来判断,心不正,语言必烦乱;第二,根据脸色判断,心术不正就会因惭愧而脸红;第三,根据呼吸来判断,其心不正,呼吸必然气粗;第四,根据听别人说话的反映来判断,其心不正,听话精神就不集中;第五,根据眼神来判断,心不正,则眼神散乱。
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情感,一定会从他的言谈举止,神情脸色上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