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21872700000039

第39章 势运

原文

夫天下有君子焉,有小人焉,有礼让焉。此数事者,未必其性也,未必其行也,皆势运之耳。何以言之?《文子》曰:“夫人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物多则欲省,求赡则争止。”

译文

天下有品德高尚的君子,有品格卑下的小人,也有推崇互相谦让之风的时候。但上述情况,未必出于人的本性,或出于事所当然,都是大气候造成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文子》上说:“人们富余时才会谦让,不足时就要争斗。谦让就产生了礼义,争斗就会发生暴乱。财富多了欲望就减少,获取的多了争斗就会停止下来。”

解读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活学活用

面对暴君上司

在工作中,我们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上司。有的上司脾气十分暴烈,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当着许多人的面训斥下属。这种人实际上是权欲狂,他们常常在下属面前滥施淫威而沾沾自喜,心满意足。这类上司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欺软怕硬。你一旦被他们的淫威镇住了,就永远做唯唯诺诺的奴才,而如果你理直气壮地顶住了他的蛮横,他们一般都会退却,你今后也会在他们面前受到本来应该得到的尊重。

以抗争的姿态对付某些气势汹汹的上司很有效,但有时也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有些上司只是自控能力差,他们对自己本身的这种缺乏修养的性格也并不满意,所以我们的抗争能够提醒他。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可能要自食其果了。那么,怎样才能辨别你的上司是否属于此类呢?这里有一个特征:假如你的上司吹胡子瞪眼睛过后的第二天便做出一些友好的举动来弥补前一天的过火,那就说明他对昨天的失控表示懊悔。这样你大可以放心,并且也应该原谅上司的错误。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你选择何种策略,你都要当机立断,尽快采取行动。因为一旦那种“主人奴隶”式的关系形成,要想再动摇就较为困难。在你的上司发脾气时,你一定要保持冷静。你可以将自己关在房里以避免做出失礼之举。你不妨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老板外表上的一些可笑之处上。譬如咆哮时肌肉的抖动,认识到令人生畏的人也有可笑之处,会使你放松心情,调节情绪。

第二,你可以趁上司换气的机会,抛出你的挡箭牌:“我听不清您在说什么,您能否说慢一些。”这句话往往很有用,他也很可能会因此而冷静下来。

明太祖朱元璋创建的明朝,是继元朝以后,汉族人在华夏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来的王朝。中经十六帝,历国277年。明朝的疆域不及元朝,但却盛极一时,北控蒙古、西到西域、东北征服女真、西南管辖西藏、南方建立了交趾郡,号称“四海咸宾”,实远逾于唐,而不逊于清。明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卫所制度和土司、土官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朱元璋即位后,立即对以往的制度进行了改革。自太祖后,明朝废去中书省和丞相,分政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于皇帝管辖。这种六部制成为此后明清两代的基本政权组织形式。为了选拔官吏,明朝还扩大了科举的规模,明确规定以程朱理学的四书、五经为内容,以八股文为形式的明朝科举制度。此外,明朝还用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制订“大明律”。“大明律”的制订,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由于明朝在统治上比较稳定,明朝社会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到明朝中期,不论是在生产工具上,还是在产量上,农业的发展都已远远超过前代,而农业的发展使更多劳动力解放出来,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明朝的青花瓷器、宣德炉等手工业产品已成为今天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另外,明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更是迅速,中国历史上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都是出于明朝,而作为科学著作出现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徐霞客游记》等著作,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和借鉴古代技术的珍贵文献资料。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扬威海外。在永乐年间,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成为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使者。许多国家的国王和使臣,搭乘郑和的宝船来中国访问,明政府给予了他们热情的接待。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的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官方都支持程朱理学。到明中期,王阳明的心学已成为思想主流。它注重人的主体精神,承认人的价值,而以王艮为主的泰州学派主张“百姓日用即道”,平民色彩最浓。与此相呼应的是,世俗生活中颓风炽烈。崇尚金钱,舍本逐末,追逐享乐成为风气。“三言”、“二拍”、《金瓶梅》等市民文学,都在鼓吹人性和自由。知识阶层的自我意识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社团普遍出现,他们强烈要求参政和干预社会生活。东林党人和其后的复社成为影响朝政的重要政治势力。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魏忠贤专揽朝政,残酷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加上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在陕北爆发,涌现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几十支起义军。高迎祥牺牲后,李自成被拥戴为闯王。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得农民拥护。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占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3月,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明朝至此宣告灭亡。

后来,清军在降将吴三桂的带领下入关,李自成被迫西逃。1645年,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身亡。

大势所趋想变也难

世上的一切事情,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既不会因为尧舜的贤能而停止变化,也不会因为桀纣的残暴而消失。君子小人,贤德无道,本无定数,就是圣人也没有办法改变。所以说,每个人的好与坏,并不一定取决于他的智力。

世上有正人君子,也有卑下小人,还有相互礼让的好风气。但这些情况,不一定是出于人的本性,也不一定是理所当然,而是时势所造成的。为何要这样说呢?《文子》中说:“人们生活富裕了才会相互退让,而财物不足时就会争斗。退让就产生了礼仪,争斗就产生暴乱。财物多了私欲就会减少,得到的财富多了争斗就会停止。”

《管子》上说:“丰衣足食之后,人们才会产生荣辱的观念。”这就是说有了多余才会有退让。《汉书》中说:“韩信做百姓时,因贫穷而品行不正,不能被推荐做官吏。在到了汉中他投靠刘邦时,萧何向汉高祖刘邦推荐说:“韩信是举世无双的人才。”这就是因为贫方才是他立志奋发向上的结果。所以傅子说:“如果只给伯夷、叔齐一个小官,使他们只得到很少的俸禄,先是他们的父母挨饿、接着是他们的妻子儿女吃不饱,这样能保持其节操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淮南子》中讲:“在水中游泳的人没法拯救淹在水中的人,因为他自己的手和足抽不出空闲来救人;在火灾中被烧伤的人没法救火,因为他自己被烧伤疼痛难忍;在树林中没有卖柴的,在江湖上见不到卖鱼的,原因是没有人缺少这些东西。”因此,在太平盛世,即使无耻的小人也能遵纪守法,不义之财也不能诱惑他们;但在乱世,就是品格高尚的正人君子也可能干坏事,刑法也不能禁止他们。

慎子说:“桀、纣统治天下时,天下混乱一片,关龙逢、王子比干虽然是贤德之人,但是人们仍然称之为乱世,这是因为做乱的人太多了;尧舜统治天下时,天下大治,太平无事,虽然有丹朱和商均作乱,但是世人还是把那时称做太平盛世,这是因为遵纪守法的人太多啊。”因此《庄子》说:“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不得志的人,并不是全是有智慧的人;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圣贤之人,并非是因为人们都愚笨。这全是时势造就的。”

《新语》中说:“靠近河流的土地总是湿的,靠近高山的树木总是长得很高大,这是事物相互影响的结果。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古称四渎)四条大河都是向东流入大海,而其他所有的小河也没有向西流的,这就是小河仿效大河,少水跟随多水的结果。”

智慧金言

由此可知,世上的正人君子,并不是天生就是君子;世上的无耻小人,并非天生就是小人;世上的礼让,也并非是天生就具有的。所以说无论是君子、小人,还是礼让,全都是时势造成的,这个道理是必须考察明白的。《政论》中说:“虽然世上有生来就品质高尚的人,但这是百里才能挑一,不能用做普遍标准来要求人。”由此可知,君子、小人本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品质,大都是随着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