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读《反经》学生活
21872700000005

第5章 知人

原文

夫贤圣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识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译文

圣贤最赞赏的是聪明,聪明者最注重的是知人。能知人识才,各种人才就会都有合适的位置,各项事业就都能办好。

解读

在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也就是2200多年前,中国秦末刘邦、项羽的演义,可谓典范。项羽因战起家,异常骁勇,却不善战。刘邦上马不能征战,下马不能抚民,却最终取天下,皆因其有独门法宝。刘邦最为清楚:“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杰,皆人杰也,能用之,皆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项羽所能驾驭的,也就是一己的勇猛,不擅长充分调动广泛的资源为己所用。刘邦清醒,知道自己之所短,他人之所长,故能善于充分调动所有资源为己所用,于是建立千秋帝业。此正是善战者之所为,这也就是“老狗”老到之所在的原因。

活学活用

人才是企业保持高度竞争力和长盛不衰的法宝。当今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说过一句发人深省的话:“决定生产率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员工质量,而其他方面都是相对次要的。”看看微软公司成功经营之道,就证明了“人才乃立国之基、兴业之本”。戴维·塞伦所写的《感受微软》一书中,透露了盖茨成功的12大秘密,其中第二条就是:“占据巅峰的百分之五。”即永远只在一百个求职者中最好的五个人范围里寻找智商最高的一两个人才。

清代诗人龚自珍写过一句话:“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由此可见,招贤纳才的重要性早在古代就为人所识。不过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善用才是最重要的。还不如换个角度来说,让我们从古人的伯乐之道中汲取些有益经验。

义理兼用。让人才为之心动的,也就是那“情义”或“利益”。假如二者兼而有之,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上,必将占据上锋。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已成为美谈。据野史记载,自比管乐之才的诸葛孔明,隐居隆中,一心只待明主出现。由于他声名远扬,惹得曹操和刘备先后前往相邀。但曹操派出的是手下莽将,那么心高气傲的孔明怎么会在权势面前低头呢?而最后的结果是他效忠于忠厚诚恳的刘皇叔。

任人唯贤。虽然有了人才,却不能大胆使用或用之无方,就是最大的浪费。兵强马壮的曹操,手下人才多如牛毛,但他生性多疑且心胸狭窄,不能公正对待人才,反而任人唯亲;反观刘备始终以公正之心对待人才,手下容纳了荆襄和巴蜀两大人才集团中的精英分子。

唐太宗被世人称为“一代明君”,原因就是他以诚待人,并开创出“贞观盛世”,就在于他充分发挥大臣的才华和长处。这正如刚正不阿的魏征,屡次在朝廷上惹恼唐太宗,而唐太宗气过之后总能诚恳地接受忠谏。当魏征死去时,唐太宗痛心不已,大声感叹:“魏征之故,吾失明镜矣。”唐太宗的明智和宽容,广开言路,发掘培养了大量的社稷良臣。

取人之长。清代名臣曾国藩的幕府中人才济济,但他独具慧眼,看中了谁也瞧不起的李鸿章。当时的李鸿章好吃懒做,表面上看几乎毫无是处。曾国藩却发现李鸿章看事深刻,眼光敏锐,所以他一面严加督促责罚,一面施加恩惠,主动屈尊与其商讨战略战术,常常通宵达旦而不知疲倦,终于造就了一个近代史上的大人物。又如“中兴三杰”之一的左宗棠,虽然博学多才,但为人也非常傲慢,他得罪了许多人。曾国藩对他却赏识有加,执意栽培他,全力扶植。左宗棠在他的支持下,胜仗打遍大江南北,也成为一代名臣。

从古人寻找“千里马”的众多事例来看,现代的我们是否应当从中得出更多的启示呢?

智慧金言

如果一个人言行不一致,前后互相违背,内外不相符合,弄虚作假来惑乱视听的人,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志向的人。

圣贤最大的长处是聪明,聪明之所以难能可贵,是在于知人。能够知人,并了解他们的智慧,才能使人才各得其所。这样,各行各业才能兴盛发达起来。

所以孔子以“六蔽”为训戒,目的是为了防止偏才的失误。指出狂妄与耿介的偏向,疏导有偏执拘谨或高傲刚直之缺陷的人才;痛斥空泛而无信的弊端,提醒人们那些似是而非的人是无法使人相信的;明察人们安身立命的地方,考察其所作所为的动机,以便了解他的日常行为。根据这样的办法去考察人,人才又怎能隐藏而不出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