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理国之本,刑与德也。二者相须而行,相待而成也。天以阴阳成岁,人以刑德成治,故虽圣人为政,不能偏用也。故任德多,用刑少者,五帝也;刑德相半者,三王也;仗刑多,任德少者,五霸也;纯用刑,强而亡者,秦也。
译文
治国的根本问题是怎样用刑法与仁德,正确的方针是二者都不偏废,相辅相成。天以阴阳二气构成一年四季,人以刑德二法构成治国之道。所以即便是圣人执政,也不可偏用其一。以这样的观点来看,运用仁德较多、刑法较少的是五帝,刑德并重的是三王,刑法较多、仁德较少的是五霸,只用刑法暴力而亡国的就是秦了。
解读
战国时代的滕文公,据说是复兴滕国的“圣人”、“贤君”。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有一天要到楚国去,经过邹国时他去拜访了孟子。孟子就给他讲善良是人的本性的道理,话题都是围绕着尧舜进行的。
滕文公从楚国回来的时候,又去拜访了孟子。孟子说:“太子不相信我的话吗?道理都是一致的啊。成脱曾经对齐景公说:‘他是个男子汉,我也是个男子汉,我为什么怕他呢?’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是什么人,有作为的人也会像他那样。’公明仪说:‘文王是我的老师,周公难道会欺骗我吗?现在的滕国,方圆有将近五十里吧,如果你用心去治国,还可以治理成一个好国家。《尚书》说:‘如果药不能使人头昏眼花,那病是不会痊愈的。’”
滕定公死了以后,滕文公对老师然友说:“上次在宋国的时候孟子和我谈了许多,让我受益颇多,许多话我记在心里久久不能忘记。今天父皇不幸去世,我想请您先去请教孟子,看看怎么做,然后再办丧事。”
然友便到邹国去向孟子请教。
孟子说:“好得很啊!父母的丧事本来就应该尽心尽力地去办。曾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儿女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的时候,儿女按照礼节安葬他们,这就可以叫做孝顺了。’诸侯的礼节,我没有专门学过,也听说过。我只知道,在父母三年的丧期中,儿女要穿着粗布做的孝服,喝稀饭。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夏、商、周三代都是这样的。”
然友回国后,将孟子的这些话报告给了滕文公,滕文公便决定依照孟子所说实行三年的丧礼。滕国的父老和官吏却都反对。他们说:“我们的宗国鲁国的历代君主都没有这样做过,我们自己的历代祖先也没有这样做过,到了您这一代便改变我们祖先原来的做法,这是不应该的。而且《志》上说过:‘丧礼祭祖一律依照祖先的规矩。’还说:‘道理就在于我们有所继承。’”
滕文公对然友说:“我过去不曾做过什么学问,只喜欢跑马舞剑。现在父老官吏们都对我实行三年丧礼不满,恐怕我处理不好这件大事,请您再去替我问问孟子吧!”
然友再一次来到邹国向孟子请教。孟子说:“要坚持这样做,不可以改变。孔子说过:‘君王死了,太子把一切政务都交给家事代理,自己每天喝稀粥。脸色深黑,就临孝子之位便哭泣,大小官吏没有谁敢不悲哀,这是因为太子亲自带头的缘故。’在上位的人有什么喜好,下面的人一定就会喜好得更厉害。领导人的德行是风,老百姓的德行是草。草受风吹,必然随风倒。所以,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
然友回国后把孟子的这些话报告给了滕文公。
滕文公说:“是啊,这件事确实取决于我。”
于是滕文公在丧庐中住了五个月,没有颁布过任何命令和禁令。大小官吏和同族的人也都不再反对,认为滕文公这样做很知礼。等到下葬的那一天,许许多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都来观看,大家看到滕文公悲伤的面容,哭泣的哀痛,都感到很满意。
活学活用
有人问:“五霸之道,我已听明白了。敢问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都是从民间崛起,平定了天下祸乱,才开创了帝王大业。汉高祖豁达大度,光武帝谨慎小心,各有长处,龙飞凤翔。所以能收拾残局,拯救生灵免于涂炭。然而就其两人的济世之德和威望相比,谁略高一筹?”
曹植说:“昔汉朝初兴之时,高祖因秦的残暴而起事,以后又诛灭了项羽而一统天下,其功劳可与商汤、周武王相比,伟业流传子孙,为后世奠定了基业,这是帝王中的元勋,人君中的盛事啊!然而,由于名望、德行不是纯正的王道,所以驾崩之后,果然让凶妇吕后大发残酷肆虐之心,爱妃遭到砍掉四肢的毒刑,爱子赵王被囚禁害死,祸害殃及亲骨肉。吕氏家族独揽朝政,江山社稷几乎被吕氏篡夺。以上事例,难道不是汉高祖寡计浅虑造成的恶果吗?然而他手下的猛将谋臣,都是古今所难得,历代之少见。他能够量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观其行,故能统一天下,登上帝王宝座。
“汉光武帝,继承了皇室家族的德行,具有忠贞谦和的纯粹品质,通晓万物之理,大度的胸怀仅决于圣人之才。他的品德表现为:聪颖豁达而多识,仁义智慧而开明宽容,思维谨慎而周密,善于施舍而同情人。那时,正值天下大旱之年,又面临汉皇室衰颓的厄运,在这一时局下,他犹如一声惊雷,勇猛地举兵起事,以武装力量抗击强暴,动员起义部队扫荡残军败将。他的大军还未出南京,王莽已死于西都。因光武帝成竹在胸,运筹帷幄,以后才兴师动众,大举进攻,所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广施仁慈之爱于世人,勤修正德以使远方之人慕名而来投奔,所以窦融闻之如影相随,马援一见深为叹服。他使皇族亲密和睦,有唐尧虞舜之声誉;品德高尚纯朴,有伏羲始祖之名望;谦虚纳士,有如周公一样不辞辛劳;操持国家大事,像日夜行走的计时器一样勤劳。仅以此评论他的功劳业绩,非同寻常;评论他的品德,没有过错;衡量他的力量,势单力薄;对比他手下的文臣武将,也并不强壮。但他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千古不朽的功勋,金石碑刻上铭记着他的美名;史书上刊载着他的丰功伟绩。”所以说,光武帝比高祖更有超人的本领。
荀悦说:“汉高祖出身于平民百姓,挥剑而取天下,不像尧舜那样禅让接位,也不是商汤和周武所委任的官吏。他犹如蚊龙翻腾,饿虎下山,征乱伐暴,扫平天下。八年之间,四海荡平,于是踏上通天之路,登上帝王宝座。自古以来,文献所载,未尝有过。若没有雄才大略,宽广圣明的谋略,天命所授,神灵相佑,哪里能建立这样不朽的功勋?武王焚鱼受天命,高祖挥剑斩白蛇,预兆天命的各种迹象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尚书》载:“天上的事物,终究要由人来替代完成。”《周易》则说:“汤武革命,上合天意,下顺民心。”这里说的亦是此道理。
夏代崇尚忠诚,忠的弊端是粗俗、简陋,因此殷商时代以敬来弥补。崇敬的弊端形成了迷信,因此周文王以礼教来改之。礼教的弊端又带来虚伪,补救的办法莫若忠诚了。三个不同朝代的治国之道始终是周而复始地运转。周秦之际,可说是文法弊端日益暴露出矛盾之时,秦不加以改革,反而加重推崇酷刑。汉朝吸取秦的教训,于是得到了天下。
孔融说:“周武王从夏朝的开创者后稷到他那个时代,历经十五代,仅出现过鱼跃龙舟,赤鸟落屋瘠的瑞气。至于高祖,一人所修之德,祥瑞就有四五起:他斩白蛇,蛇母为之哭泣;向西入关,天上五星相聚。周武王伐纣,不但杀了纣王,还悬头示众;高祖进入都城长安,赦免秦二世子婴,并放了他。所以说,周武王在大度宽容方面又不如汉高祖。”
虞世南说:“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汉高祖的功臣有三杰,光武帝的辅佐是二十八将。但邓禹、吴汉等二十八将怎能比得上张良、韩信等三杰呢?然而汉高祖的功臣都在他强盛之时被诛杀了,光武帝却使他们安享富贵。在这一问题上,光武帝倒值得称颂。因此,对此二人取长补短地比较,乃次要的事情了。”
由此道来,汉高祖消灭秦国,打败项羽,建立大汉基业,延续后代,虽未踏上王者之道,但开创天下的功德,其名亦不凡了。
又问:“班固认为,周代的成王、康王和汉代的文帝、景帝最优秀,此话当否?”
虞世南说:“周成王继承文王、武王的遗业,以周公、召公为相,教化愚昧憨厚的百姓,因积仁义之德,就像风吹草伏一样,这是不好相比的。至于汉高祖开创基业以后,忙得应接不暇,已亡的秦国弊政还依然残留。汉文帝以仁慈宽厚之心为本,实行无为而治之法,荡涤秦朝、项羽的酷刑暴政,恢复轩辕、太昊时代的淳朴之风,很少用着刑法。这是最难的!假如他不沉溺于新垣平的妄言,不理睬梦见邓通的幻影,那么汉文帝之治就非常接近王道了。至于用景帝来比拟周康王,在德行上还有所欠缺。”
《史记》称赞汉文帝说:“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来,皇宫园林,车骑服饰,没有增加。百姓若有不便的地方,国家就为他们施舍谋福。南越王赵陀,自立为帝,文帝将赵陀的兄弟都招来,以仁德感化他们,赵陀于是改帝称臣。文帝与匈奴曾有兄弟之约,匈奴却背约入侵,文帝命令边关防备守护,担心匈奴骚扰百姓。这时吴王却装作有病,不肯上朝,文帝就赏赐给他手杖,群臣虽然纳谏劝说文帝用宣吴王入朝议事的办法将其软禁,文帝表面上听从,但不采纳。张武等曾经接受过吴王贿赂的金钱,文帝不但不责怪,反而赏他,让他感到惭愧。这说明,文帝一心一意以德服人,因此才出现四海富裕,国家昌盛的繁荣景象。另一方面,文帝判决案件数百起,很少使用刑罚之类的措施。啊,真是一位贤明的君主!”
有的人问傅玄道:“汉文帝废除了严酷的肉刑,可说是仁政吗?”傅玄回答说:“这是普通人的仁义。作为国家的统治者,要为天下百姓谋求利益,决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些琐碎事情上。照这样说来,班固也认为文帝的仁德并不在于废除肉刑。他在《景帝赞》中说:‘孔子称这类人是能继承三代一直传下来的正确的治国之道。’确实是这样呀!周代和秦国的弊端,国家法令缜密而严厉,然奸臣、内乱仍然层出不穷。建立汉朝基业时,清扫烦琐苛政,休养生息。到了文帝时,增加了谦恭节俭的政治策略,景帝遵循先辈留下的祖训,五六十年便做到了移风易俗,民风醇厚。谈周必述成康,言汉必称文景。贤德啊!此乃王道也。”
有人问:“汉武帝雄才大略,可与前代哪个帝王相比?”
虞世南说:“汉武帝继承祖上六世之业,四海之内殷实富足。又有过人的智慧,所以能收揽天下英雄,驾御豪杰,内倡礼教,外拓边境,制定宪章,焕然可述。比起前朝的秦王赢政,更其伟大。至于骄奢残暴,也仅次于秦王。功劳有余而德行不足。”
《武帝赞》说:“汉代承袭了历代弊政,高祖拨乱反正,文帝、景帝务求休养生息,至于考证古代礼乐典章制度之事,还很缺乏。汉武帝初登宝座,毅然罢黜百家,独尊六经,接着在全国访求、举荐优秀人才,给他们立功的机会。兴办太学,修建祠庙,改正月为一年的头一个月,修定历法,规范音乐诗歌,建立祭天神坛,顶礼百神,封地给周朝的后裔。号令建制,焕然一新。他作为先王的继承人遵循祖上宏图大业,有高祖、文帝、景帝之风范。像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人,不改变‘文景之治’的谦恭俭朴之风,以救百姓,就是《诗经》、《书经》所美誉的制度,又有何用?”
由此推断,汉武秦皇,都是创业贤君,而非守成之主。
从前周成王年少登基继位,又有管、蔡等四国发生叛乱;汉昭帝年幼继位,亦有燕、盖、上官等人的谋反。成王不怀疑周公的忠心,汉昭帝信任大将军霍光,二人哪个更优秀?
魏文帝曹丕说:“周成王体现了父亲优秀的气质,继承了母亲的胎教,有周公、召公做他的老师,吕望为太师。刚会说话的时候,朝见的大臣就教他礼仪言辞,刚会走路的时候就有礼仪官教他步伐。从小眼里就装满了威严壮美,耳中听惯了德义之声,真是沉浸在皇恩浩荡里。即是这样,他还误听管、蔡对周公的流言诽谤,使周公东迁,致使苍天发怒,显出凶兆来,最后他才翻然醒悟。他不了解周公的圣德,却相信金柜里周公的祷语,岂不是太糊涂了?
而汉昭帝却没有周武王那样圣明的父亲,没有邑姜那样贤淑的母亲,从小被盖长公主养大,辅佐他的是上官桀、霍光等师傅。辅佐他的老师没有仁孝之质和治国安帮之才,真可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然而他德与性相一致,行与礼相一致,年十四就表现出早熟和少有的明达,发现燕王诬陷霍光的书信有诈,深明霍光忠诚。哪像周成王开启了金柜见到遗书,看了史官的记录,才恍然觉悟的呢?假如让成帝和昭帝在成年的时候互换朝代治理国家,大臣也互换一番,那么汉帝之功未必少,周成王之劳未必多。
大将军霍光及上官桀共同主持朝政,霍光因受宠而遭上官桀的妒恨,欲杀之。于是就以燕王之名起草一封伪书,诬陷霍光有不规行为,意欲谋反。昭帝不信。
有人问:“汉宣帝政事明察,是不是汉光武一类的皇帝?”
虞世南说:“汉宣帝起自民间,知人疾苦,所以留心听政,提拔任用贤良,他之所以采用严刑重法的政策,其根源在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一派。
智慧金言
王业不成,用其弊病足可称霸;图霸业不成,又将如何?光武帝是仁义之人,是可成就王道的皇帝;汉宣帝是善用刑法之人,是位成就霸业的皇帝。现在拿这两人相比,恐怕不是一个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