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的气候特点
天气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它的一点微妙变化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事件发生。随着近些年来,极端天气现象的频繁出现,也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天气的变化对我们自身生活到底有哪些影响。那么仅对我国来说,冬季常见天气有哪些,它们的特点又是什么。
冬季我国主要气象有以下特点。
风大
我国各地不同季节可能遭受大风的危害,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各不相同,冬季主要是冷空气侵袭时的偏北大风。强烈的大风可以吹倒房屋,使树木折断,通信中断,海上捕捞以及海上作业也会受影响。
雾大
冬季是我国大雾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从2000~2006年7年中我国冬季平均雾日统计来看,西北东部、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南、华南以及西南东部的冬季雾日数一般有3~5天,其中华北中南部、黄淮、江淮、江南以及西南东部有5~7天,云南南部、四川东部、重庆、福建中部、江西北部、安徽东南部等地超过了15天。
大雾出现时,大气停滞少动,连续雾天会导致污染物难以扩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同时,大雾使公路、铁路、航运交通受到影响,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温度极低
低温冷害是指农作物在生长期间遭受低于其生长发育所需的环境温度(但仍在0℃以上)的侵害、导致农作物减产的自然灾害,它是影响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隆冬季节华南南部地区个别年份当特别强大的寒潮南下时,由于热带经济作物耐寒能力很差,也会造成很大的危害和损失。
冬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冬季来临,气温下降,尤其冷空气受寒潮的影响形成了低温和霜冻的严寒天气,对人体非常不利,其主要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气温下降易感冒
严寒的天气使人体热量的散发加快,易受凉感冒。
易引发甚至加重老年陈病
寒风袭人,使人易患关节炎、高血压等疾病,而且可以引发众多陈年老病,甚至加重病情,像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病之类。
对人心理的影响
冬季的寒冷会让人尤其老年人产生灰色心理,也就是消极的矛盾心理。还有些人就会处于一种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情绪失调状态。因此,还要适时地调整情绪。
白天短,晚上长,应适当地调整作息时间
早卧早起,使阴精充旺,阳气潜藏,这样才符合冬季养藏的养生之道。
总之,冬季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人们应在衣、食、住、行几方面注意调理。
进入冬季之后人们常常觉得没精神、烦躁不安,感觉压力大,而且还特别爱睡觉,睡不醒,且多梦。这种症状就是典型的冬季心理流感,也就是冬季的抑郁症。
专家表示,因为冬季气温明显降低,日照少,人体褪黑激素分泌增加,生物钟不能适应冬季日照时间短的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造成情绪与精神状态紊乱。再加之冬季户外活动减少,情绪就更容易感到低落。很多人因此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很糟糕,却不知道其实是外部环境导致了这一现象。
冬季如何调节心理
多晒太阳多运动
冬天要多晒太阳,因为冬季光照时间短,是情绪抑郁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当黑夜来临时,人体大脑松果体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强,它能影响人的情绪,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分泌。平时要多进行户外运动,体育锻炼能调整机体的自主神经功能,减轻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而且适当运动能提高大脑内啡肽的浓度,让人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
用色彩调节心情
还可用色彩调节心情,从服饰到家中、办公室的环境,在冬季有意识地变换或增加一些鲜艳、温暖的颜色,帮助自己尽量开朗、自信。
饮食调节
注意饮食调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富含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豆类、乳类、花生、动物内脏等。若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缺乏,可影响大脑的功能和情绪。
冬季健康居室“六宜”
天气转冷,不少人家减少了开关门窗的时间。值得注意的是,门窗紧闭会加快室内细菌繁殖的速度,侵袭人体健康,以下冬季居室“六宜”是人体健康的必要保障。
注意厨房真菌污染
厨房温度高,湿度大,为细菌等微生物提供了衍生的条件,要特别注意防真菌污染,应注意时刻保持厨房通风、干燥,同时要注意缩短食物、蔬菜贮存时间。洗涤槽、案板搁置生食后,细菌就在这些地方停留,并繁衍生息。当你又在上面搁置其他的食物时,细菌便借此机会进入人体,引发疾病。所以生食和熟食要分别使用专门的切菜板;切菜板每次使用后要用热水和洗涤剂来擦洗。
保持卫生间干燥
潮湿空气是卫生间内生物污染的直接根源,潮湿给细菌提供生存环境。卫生间门把手上往往会沾有大肠杆菌和梨形虫,洗脸盆、水龙头等处随时都会有肠道或呼吸器官细菌。卫生间的冲水按钮、门把手等处还经常会沾有皮肤乳头瘤病毒、疣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面盆和浴盆的排水管、地漏等在湿气和空气共存的半积水状态下,细菌很容易滋生,应该随时清洁。要保持浴室内空气干燥,排风扇的污物要定期清洗,以免潮湿空气中细菌附在上面;擦拭清洁用的抹布中的细菌也不少,在清洁和擦拭后应将抹布晾于有阳光的地方。
卫生间的垃圾篓积存污物的污染指数高,应尽量不用,一定要用得加个盖子;卫生间尽量不要摆放过多物品,保持瓷砖等物品表面的光洁度也能缩短细菌的停留时间。
注意居室空气交换
家中的地毯、靠垫、丝毛制品都容易堆积有机粉尘,对于这类粉尘,最有效的办法是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洁新鲜。室内通风以100平方米的空间为例,在无风或室内外温差为20℃的情况下,约11分钟就可使空气交换一遍;对于自然通风不足的居室,可用电风扇通风或正确使用空气过滤器,以保持洁净的居室环境。
注意消毒保湿
室内安装低臭氧紫外线灯定期照射,或用食醋等消毒剂对室内实施熏蒸,均可有效清洁室内空气。冬季,尤其在北方室内空气湿度普遍偏小,适量增加室内湿度,除了可以使用加湿器外,还可在地面洒水或将湿毛巾放在暖气片上,让其自然蒸发,少量植物盆花也可达到增湿的目的。
定期清理积尘死角
最好让床下变成一个储物的空间,让移动的储物盒子提示你,每周不忘清理;在书房,将书桌、书柜组合尽量开放化,使用墩布可以轻松地清洁;床罩、被罩和枕头每周清洗,并用开水烫。高高挂起的吊灯和吊顶也要擦拭清洁。
做好沙发的日常保养
沙发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客来客往自然留下不少灰尘与脏物。最头疼的是皮沙发,使用三五年后真皮纹路里全是黑乎乎的顽渍,坐垫的缝隙更不能看,暗藏着纸片、瓜子、果皮等各式杂物。
沙发“脏”不仅影响美观,而且极易生细菌和螨虫,当你独自在家,蜷在长沙发里读武侠小说时,数以万计的小生物正同你分享这张柔软的沙发!近在咫尺的地方,大量尘螨正“安居乐业”,人体脱落的皮屑是它们每日的大餐。
这些微生物都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你的身体健康。所以,不要等到脏了再千方百计除污,应该做好日常保养,遇到杂物和污渍要及时清除。
冬季居室温度忌恒温
挡风避雨、取暖御寒是居室房屋的原始功能。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居室里度过的,因而居室气候是一种与人体健康最密切的人造气候。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种调节居室气候的电器产品(如空调、加湿器等)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居室气候已变得越来越舒适、越来越不受自然气候的制约。但和自然气候相比,居室气候只能算是一种“微气候”。人的许多活动还必须在自然气候下进行,而出入居室,其实就类似于出入不同的“气候带”,人的身体常常不能完全适应这样的“气候变化”,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居室病症,“空调病”就是一例。
怎样才能提高人们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现代居室病症呢?
医疗气象学家通过试验,得出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在居室内保持一种“气象变化”,以“多变”应“突变”,从而锻炼人的抗“变”能力。事实上,生活或工作在气象条件不断变化的环境的人(例如经常出入高温车间或冷库的工人),患感冒的概率要比在正常环境下工作的人小得多。而常在空调居室和供暖气的房间久待的人,患感冒的概率则大得多。俄罗斯的医疗专家就曾采取变化“微气候”的方法,用了3年的时间,将莫斯科第19住宿学校某一班学生的“感冒率”降为零。
在诸多种类的“气象变化”中,以温度变化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通过不断调节居室温度,可以使人的生理体温调节机制不断地处于“紧张状态”,生理调节能力可以逐渐适应温度的急剧变化,从而提高了人体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人体不至于经常感冒或患其他居室病症。当然,刚开始进行这种抗“变”锻炼,居室温度的变化幅度应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稳地提高或降低。调节室温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工具调节,主要调节工具有空调、管道暖气、取暖器、加湿器等;二是自然调节(即所谓的“空气浴”),通过开闭门窗,让室外空气和阳光进行室内温度调节。其实,在变化温度的同时,常常也伴有湿度变化、阳光和空气流动(风)的变化,这些“微气候”变化无疑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处的。
若正值冬季,变化居室温度最常用的方法是调节供暖源(如“调节空调的控制温度”“开启取暖器的供热管”等)。如果调节室温确实有困难,可以换一种方式。因为居室是固定的,但人是活动的,在考虑到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可以经常出入温度不同的环境,健身效果也等同于居室温度变化。
冬令起居三三要诀
保健三法
温水刷牙:医学专家对牙齿生态的调查显示,人的牙齿在35~36.5℃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以骤冷骤热的刺激,长久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因此用35℃左右的温水含漱,有利牙齿健康,还利于清除牙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冷水洗脸:冬天,面部皮肤由于气温低的刺激,毛细血管呈收缩状态。用热水洗脸,当时会感觉温暖,一旦热量散失,毛细血管又恢复原状,这样一涨一缩,易使面部皮肤产生皱纹。而晨起用冷水洗脸,顿时就有头清眼明的感觉。冷水的刺激既能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又可增强皮肤弹性。其冬令保健作用还在于:增强机体御寒能力,预防感冒、鼻炎,对神经衰弱的神经性头痛者亦有益。当然,冷水温度不能太低,以略高于10℃为宜。
热水泡脚:睡前用55~70℃的热水泡脚,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人体的足部穴位很多,在热水的浸泡下,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尤其对于冻疮、足部静脉曲张的患者。
冬保三暖
头暖:头部暴露受寒冷刺激,血管会收缩,头部肌肉会紧张,易引起头痛、感冒,甚至会造成胃肠不适等。
背暖:寒冷的刺激可通过背部的穴位影响局部肌肉或传入内脏,危害健康。除了引起腰酸背痛外,背部受凉还可通过颈椎、腰椎影响上下肢肌肉及关节、内脏,促发各种不适。
脚暖:脚部受寒后,可反射性地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内的毛细血管收缩,纤毛摆动减慢,抵抗力下降。后果是病毒、细菌乘虚而入,大量繁殖,使人感冒。
冬防烫伤
盥洗烫伤:寒冷时,裸露在外的面部、手部表面血管收缩,温度较低,尤其刚从室外归来时。此时突然用热水盥洗,热量不能及时被血液吸收,很容易被烫伤,最终会因受烫伤皮肤血液循环变差而诱发冻疮。
被窝烫伤:偏瘫、截瘫、老年性痴呆症患者和老人易发生烫伤,他们的肢体皮肤感觉迟钝,不知闪避,因此他们在睡觉时用热水袋、电热瓶要控制好温度,家人要多留心观察他们的皮肤变化。
取暖器烫伤:电炉、油汀等取暖器表面金属部位在使用时温度很高。老人和幼童行动迟缓,手脚接触时容易烫伤,家人还须多加照看,注意安全。
冬季穿衣取暖有宜忌
冬季着装要注意与人体直接接触的衣服的“微气候”状况,并不是穿衣越厚越保暖。切忌将衣服、靴子紧紧地“捆”在身上、脚上,这样不仅不会达到保暖的效果,反而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冬天穿着切忌两头过紧。
衣服要保暖、舒适
冬季穿衣要有一定的件数和适宜的厚度。羽绒服有一定的厚度,羊毛织物的气孔不是直通的,都能给人带来适宜的衣服“小气候”。皮类服装几乎可以阻绝衣服内的空气对流,冬季外出时着皮装,保暖效果最佳。
根据室温控制穿衣
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室内外温差太大,人体因难以适应而容易诱发感冒等病症。据专家研究,令人体感觉舒服的空气温度有个范围,气温过高,不仅造成体感不适,易致疾病,而且还影响高级神经活动和自主神经机能,使人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精确性和协调性变差、反应速度降低等。
衣领过高过紧
衣领过紧会使颈部血管受到压迫,使输送到脑部和眼部的营养物质减少,进而影响视力,也会影响颈椎的正常活动,容易导致颈椎病。有些穿高领衣服的人在转头时速度过快,会诱发心动过缓甚至心脏骤停以及低血压,造成脑部血流的减少和暂时中断,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面色苍白、神志不清。
戴口罩时间过长
为了御寒,很多人戴上了口罩,其实这样反而会降低人的御寒能力,更容易感冒。因为鼻黏膜里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其功能是对进入鼻腔的冷空气进行加热加湿。当冷空气经鼻腔吸入肺部时,一般已接近体温。要是整天戴着口罩,鼻腔及整个呼吸道的黏膜得不到锻炼,稍微受寒,就容易感冒。
小孩穿衣宁少勿多
小孩穿衣宜少不宜多。专家提醒:不要给宝宝穿化纤衣服,化纤衣服易产生静电,它会加重皮肤的干燥和不透气感。不要给宝宝穿高领毛衣或绒衣,虽然它可抵御风寒,但容易引起颈部瘙痒及荨麻疹。不要给皮肤过敏的宝宝穿羽绒棉服,因它可诱发全身皮肤出现皮疹及支气管痉挛。
冬季穿裙子的禁忌
由于冬季的气温大多在10℃以下,暴露双腿表皮遭受寒冷空气侵袭,会引发多种症状,既有外科问题,又有内科问题。
寒冷的季节里穿得少最容易引发感冒。如果经常感冒,就会造成自身免疫力下降,增加患其他疾病的概率。很多白领女性工作忙、压力大、易疲劳,容易“透支”健康,更不能随便拿自己脆弱的身体防线来“试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