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子说:“按儒家的说法,古代的圣人爱护百姓就像爱护初生的婴儿,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认为是说,对人爱是不分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起来是从自己的父母开始。”徐辟又把这话转告给孟子。
孟子说:“夷子真认为爱自己的侄子就像爱邻人的婴儿一样吗?他只抓住了这一点:婴儿在地上爬,就要掉进井里了,这不是婴儿的过错,所以人人去救。他以为这就是爱不分差别等级。再说天生万物,使它们只有一个本源,人只有父母一个本源。然而夷子主张爱不分差别等级。是他认为有两个本源的缘故。大概上古曾有个不安葬父母的人,父母死了,就抬走抛弃在山沟里。后来的一天路过那里,看见狐狸在啃他父母的尸体。苍蝇、蚊虫叮吮着尸体。那人额头上不禁冒出汗来,斜着眼不敢正视。那汗,不是流给人看的,而是内心的悔恨表露在脸上,大概他就回家拿来筐和锹把尸体掩埋了。掩埋尸体确实是对的,那么孝子仁人掩埋他们亡故的父母,也就必然有讲究方式的道理了。”
徐子把这番话转告给夷子。夷子怅惘了一会,说:“我受到教诲了。”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复见孟子。孟子日:“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成睨谓齐景公日:‘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日:‘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日:‘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日:‘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世子:即太子,“世”和“太”,古音相同,古书常通用。成睨:齐国大臣;公明仪:人名,复姓公明,名仪,鲁国贤人,曾子学生。
孟子向滕世子讲述自己的主张,滕世子心中疑惑,因此再次向孟子求教。孟子告诉他,古往今来,不论圣贤还是普通人,本性都是善的,圣贤能做到的,普通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到,除此之外别无他理。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日:“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之邹问于孟子。
孟子日:“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钎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也,故日:“吾宗国鲁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日:‘丧祭从先祖。’日:‘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日:“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邹问孟子。
孟子日:“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日:‘君薨,听于冢宰,欼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
世子日:“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日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定公是滕文公的父亲,薨就是死,古代称侯王死叫“薨”。滕定公去世了,滕世子打算遵从儒家的礼仪,但却遇到了阻力。经过孟子的启发,他认识到,能否顺道行善,取决于自己有无信心。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日:“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绚;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日:‘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日:‘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使毕战问井地。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三处引文分别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诗经·雅·大田》、《诗经。大雅·文王》。毕战是滕国的臣子;文中所说到的井地就是井田,相传为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制度。以方圆九百亩的土地为一个单位,划成九区,中间为公田,八家均私田百亩,同养公田。因形如井字,故名井田。
这一部分是孟子谈论仁政的重要言论之一。其主要观点大致有二:其一,施仁政首先要安定民众,使他们富庶起来,其具体的措施则是井田制:其二,民众富庶之后,要对他们进行“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文中叙述井田制度的文字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后世研究先秦的井田制度。大都要引述这一段材料,但也因此引起了不少争论。有人认为,孔子时已感叹“文献不足征”,可孟子却能对这一套古制言之凿凿,由此可见。它的真实性大可怀疑。荀子曾指出,思孟学派的特点是“见闻博杂,按往旧造说”(《荀子·非十二子》)。因此,这里的井田状况,很可能也是“按往旧造说”的产物。不过,我们可以由此窥见,孟子的社会理想乃是保持旧有的阶层分野(恒产、恒心),维护带有原始公社遗风的乡村宗族社会。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日:“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
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日:“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日:“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孟子日:“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日:“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日:“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
日:“冠。”
日:“奚冠?”
日:“冠素。”
日:“自织之与?”
日:“否;以粟易之。”
日:“许子奚为不自织?”
日:“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日:“然。”
“自为之与?”
日:“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 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