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孟子解说(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解说)
21937800000042

第42章 尽心上(2)

孟子说:“对于不该抛弃的人却抛弃了。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抛弃了。对于该厚待的人却给予薄待,那就没有什么人不可薄待了。进得太快的人,退得也快。”

孟子说:“君子对于万物,爱惜而不必施予仁德;对于百姓。施予仁德而不必视作亲人。君子首先要亲近亲人,进而把仁德施给百姓;把仁德施给百姓,进而爱惜万物。”

孟子说:“聪明人没有不该知道的,但总是急于知道眼前该做的事情;仁人本该无所不爱,但总是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尧、舜的智慧不能遍知所有事物,是因为急于去做眼前的大事;尧、舜的仁德不能遍爱所有的人,是因为急于先爱亲人和贤人。如果有人不实行三年的丧礼,却讲究缌麻、小功这类三五个月的丧礼;在尊长面前用餐,大吃大喝,却讲究不用牙齿咬断干肉这类小礼节,这就叫不懂轻重缓急。”

孟子日:“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这一段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论与自身修养的许多论述。孟子充分肯定了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也谈论上天和命运,与孔子稍有不同的是,他并非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强调以个体的道德自律来“立命”。

孟子日:“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日:“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日:“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日:“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是否有羞耻之心,是检测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尺度。有了羞耻之心。

才懂得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才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

孟子日:“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这一段是说,作为君主应该尊重贤士,作为士人应该乐于大道,不为富贵权势所屈服。

孟子谓宋勾践日:“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日:“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日:“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宋勾践是人名,身世不详。

当时通过游说来牟取职位的士人很多,纵横家就属于此类人。孟子自己也是这类士人之一。他认为,游说也要遵循道德准则,以行道为目的。能行道就以天下为己任,不能行道就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这样,才不致于为了得到高官富贵而违背自己的主张。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日:“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欲然,则过人远矣。”

这句话与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意思相近。富贵、地位是常人所热衷追求的,不为这些东西动心之人,必定崇仰比它们更高尚的东西,所以不同于常人。

孟子日:“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日:“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嗥嗥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日小补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日:“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这一段是说,仁、义之类的道理是不必经过学习就能具有的“良知”、“良能”。

孟子日:“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日:“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日:“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疚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这一段是勉励人们,不要为艰难困苦所屈服,要利用这些条件来激励自己奋发,提高自己的修养。

孟子日:“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的意思是人品有区别,他显然是赞赏“天民”、“大人”这样的圣贤人格。

孟子日:“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日:“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认为本性与行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行道是本性的进一步发扬,本性是与生俱有的,不因为能否发扬而有所增损。

孟子日:“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日:‘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日:“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的观点与《管子》所说的“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意思相近。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认为治国的首要条件是使百姓富庶,因为只有富庶了才会安定,才不会产生****与犯罪之心。

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孟子的意思是圣人之道虽然弘大,但有根基,作为学者必须循序渐进,才能逐步通达。

孟子日:“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踱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杨子是战国初期哲学家,名朱,魏国人。他的学说与墨子的学说在战国时代都很流行。杨朱重视个人利益,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但也反对侵夺别人。他没有留下著作,事迹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列子》里有《杨朱》篇,但不一定可靠。墨子(约公元前468年一前376年)是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相传他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兼爱”是他的基本思想之一。子莫是战国时鲁国人,其事迹已不可考。

这一段是孟子对当时的“显学”杨朱、墨翟学派的批判。孟子认为。比较可取的态度是“执中”而知道变通。

孟子日:“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日:“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日:“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是在勉励人们要善始善终,不能半途而废。

孟子日:“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公孙丑日:“伊尹日:‘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日:“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公孙丑日:“《诗》日:‘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日:“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这一段是说君子受到尊奉、供养的合理性,与前文中所说的“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是一个意思。

王子垫问日:“士何事?”

孟子日:“尚志。”

日:“何谓尚志?”

日:“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王子垫是齐王之子,名垫。

孟子认为,士人的职责就是施行仁义,失去了这一条,士人也就不是士人了。

孟子日:“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仲子就是上文的陈仲子。

孟子是在强调看人要看其根本的大节,不要为小节所迷惑。

桃应问日:“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日:“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日:“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日:“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诉然。乐而忘天下。”

桃应是孟子弟子。

这里所提出的。是比较典型的“道德两难”问题。孟子认为,不能因为父子的私情废弃公法,也不能因为公法而毁弃了父子的亲情,难题解决的关键是“舜把抛弃王位看得如同抛弃破鞋一样”。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日:“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日:“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日:‘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孟子强调了环境对于人气质的作用,并由此引伸开去,希望人们以仁义(天下最广大的居所)来涵养自己的心志、气质。

孟子日:“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是在感叹当时的诸侯虽然对贤者的待遇很优厚。却不采纳他们的主张,也就是恭敬却没有实质。

孟子日:“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日:“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日:“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

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日:“若此者何如也?”

日:“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齐宣王与某王子虽然都没有服完三年之丧,但意义却有所不同。齐宣王的服丧,没有外界因素限制,是自己想缩短丧期;某王子的生母出身低微,为礼制所限制而不能服完丧期,所以主动要求再增加几个月。

因此,孟子对后者加以肯定,而对齐宣王表示不满。

孟子日:“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这一段是说,君子教诲他人,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

公孙丑日:“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日:“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的意思是,君子不因为受教育者的才能高下而改变准则,教育者固然要因材施教,而受教育者也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都子日:“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日:“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滕更是滕国国君的弟弟,曾就学于孟子。

孟子是在告诫求学者要诚心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