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至于副主教克罗德和敲钟人卡西莫多,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罗德有身份、有地位,但道貌岸然。他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自私、阴险、不择手段,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而卡西莫多,则是个又丑又残的“怪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只有在埃斯梅拉达那里,他才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埃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甚至可以为了她牺牲自己的生命。
透过雨果这部名著,我们看到了其中隐藏的深刻的美学和哲学思想,此书对于巴黎圣母院这座建筑所产生的影响也非常巨大。作家精彩的情节描述,重新赋予了这座建筑物生命力,使圣母院更加闻名遐迩。也促进了巴黎圣母院的保护工作,使这座古老的建筑,虽历尽沧桑而无损,这不能不说是雨果以及他的名著《巴黎圣母院》的一大功绩。
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雨果在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杜省贝桑松出生,他的父亲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头衔,所以,儿时的雨果曾经随父亲在西班牙驻军。
很小的时候,雨果就表现出非凡的才智,他9岁便开始学着写诗,虽然后来他回到巴黎上学后入法学院学习,但他的兴趣一直是写作。15岁那年,他写的《读书乐》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他的作品在当时著名的“百花诗赛”获得了第一名。在雨果20岁的时候,他出版了自己的诗集《颂诗集》。除此之外,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受到军人家庭的影响,雨果最初的诗歌多是以歌颂保皇主义和宗教为主题。然而当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汉·伊斯兰特》问世后,情况发生了转变。由于这部小说获得了小说家诺蒂埃的赞赏,从此雨果与诺蒂埃结缘,作品开始逐渐向浪漫主义靠拢,最终成为浪漫派的领袖。而《巴黎圣母院》则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它的文学价值和对社会深刻的意义,使它在经历了将近两个世纪的时间之后,还是被一遍遍地翻印、再版,即使今天,随便在哪个书店都可以轻易找到这本传世名著。
其实雨果早在少年时代就对建筑艺术——尤其是哥特建筑艺术有浓厚的兴趣,为了写好这部小说,他至少进行了三年的准备,熟悉中世纪的法国社会,亲身钻进圣母院的旮旮旯旯进行研究,同时他还广泛阅读有关资料,几乎掌握了法国人引以为荣的巴黎圣母院所有的奥秘。1830年7月着手写稿,最终完成了这部愤怒而悲壮的命运交响曲。
巍峨的巴黎圣母院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800多年中,默默注视着滚滚河水、芸芸众生,曾经是多少人间悲剧、人间喜剧的见证!在雨果的这部小说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气息。在雨果的生花妙笔下,它活了起来,同时也以它所铭刻、记述并威武演出的命运交响曲增添了伟大作家的光辉。
在19世纪群星灿烂的法国文坛,维克多·雨果可以说是最璀璨的一颗明星。他是伟大的诗人,声名卓著的剧作家、小说家,又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和领袖,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志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雨果的中国情结
雨果心中一直有一个“中国情结”。这要从1860年10月18日说起,那一天,北京西北郊的圆明园被熊熊燃烧的大火肆虐着。中国帝王的“万园之园”化为了灰烬。此时,凡是有良知的人们都会深深谴责这罪恶的行径,然而,直到现在我们也没有看到,那时候西方世界关于此事的批评之词。历史的公论安在?历史没有为咱们留下可以见证的文字。
然而,终归还是有一些争议者会不惧强权,愤然站起。一年后,在和北京远隔千山万水的英属根西岛上,有个流亡者从大西洋的波涛里挺起身子,喊出三个响亮的字:“我抗议”,他就是伟大的作家雨果。
在圆明园被毁一周年的时候,雨果写出《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尽管当时处于被流放的境遇,依然决绝地表达了自己对于此事的立场。这封信静悄悄地收录在《言行录》里,直到1875年出书时才与世人见面。雨果是第一个站出来抗议的人。如果没有他为后世留下的这封信,人们大概会对所谓的文明世界感到彻底地绝望。
其实,雨果对中国文化一直无比深爱,巴黎的雨果故宅有一间“中国客厅”,这是1856年后他为恋人朱丽叶在根西岛的新居“高城仙境”设计的厅室,摆满了佛像、陶瓶、瓷具等中国艺术品,更有雨果亲自绘制的数十幅中国题材的“烙画”。“中国厅”整个房间由上漆木质墙板装饰,墙板上挂满着各种彩陶和中国瓷器。有趣的是,雨果还专门请人在墙板上绘制了一些中国小孩,男孩儿都双手向上直举,双腿分开直立,呈“H”形,代表雨果(Hugo)名字的第一个字母;而女孩儿则做成“J”形,代表朱丽叶(Juliette)名字的第一个字母,以此来象征他和朱丽叶之间的爱情。直到现在,这里还挂着用圆明园丝绸制成的天幔。1865年3月30日的雨果手记:“买下一大批中国的丝绸,卖主是个参加过远征军的英国军官,东西是他从中国皇帝的圆明园中抢来的。”甚至是在流亡地根西岛,他也曾到处寻找中国艺术品,以满足自己的中国情结。
对中国文化如此深爱的人,当得知圆明园是“世界古迹”,是“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并且这个“梦境般的世界”已经消失,无数珍宝被人为毁坏后,自然是悲愤交加的。于是他痛感“世界古迹”的“消失”,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匪徒”的经典比喻,指出了英、法两国当局应该承担的历史罪责。从这个意义上说,《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可以算是一篇义正词严的檄文。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雨果中国情结的一次喷发,是雨果中国情结的最高、最集中的表述。
1870年,圆明园被毁后10年,雨果在《全民公决》一文中,念念不忘第二帝国“焚毁圆明园”的恶行,指出毁坏全世界文化财富的行径是非常卑劣的。
●艰辛但烂漫的爱情
除了创作,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的爱情。传说,雨果是一位痴情种子。
他一生与不少女人交往过,但真正能以“爱情”定性并对其创作有重大影响的只有两个人:妻子阿黛尔·弗切尔和其情人朱丽叶·德鲁埃。
雨果很小的时候就见过阿黛尔,那时候他是个懵懂少年,她还是个小女孩。十年后再见,那个曾被雨果放在一辆手推车里溜达,还放在秋千上荡来荡去的可爱少女,已经长成一个亭亭玉立,具有西班牙式风韵的美丽少女。年轻的雨果心中激起了爱的甜蜜,他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我的心中洋溢着爱情,忧伤与青春。”
雨果开始了对阿黛尔的热恋,然而因为阿黛尔是个虔诚、品德端正的姑娘,她母亲对她很严格,而雨果也同样受到母亲的正统教育,对待生活态度非常认真,所以两人虽心心相印,却不能经常见面,雨果的思念在煎熬中愈演愈烈。他常常借诗表达这种纯洁、浓烈的思念。
你初次钟情,为这些诗句,
答应过让我亲吻,可你又天天拒绝,
你是羞羞答答,有所畏惧……
17岁那年,雨果终于和门当户对、年轻貌美的阿黛尔·弗切尔订婚。此后,为了使阿黛尔过上幸福的生活,雨果积极投身创作,论文、短歌、小说、戏剧,几乎都有涉及,生活虽然艰辛,但充满了幻想和期待,以及和爱人分离产生的焦虑。在这些期待、兴奋、疑虑中,唯一令他安慰的是,他正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未来的爱人生活得更加幸福,而这种手段是他乐于接受,并且无愧于他良心的。然而,分离的焦虑也始终缠绕着雨果,他非常重视爱人和爱情的贞洁,对于未婚妻稍有一点的“不合规”他都会担心,他在写给阿黛尔的一封信中曾经这样告诫自己的爱人:“阿黛尔,我希望你在街上走路的时候,别那么害怕自己的长袍会溅上泥巴……昨天我见到我所尊敬的女人频频受到无耻者的注视时,我感到多苦恼啊!”
终于,在雨果20岁时,他和阿黛尔终成眷属。婚后他始终保持着对她的炙热情感,在两人的信中写道:“我的思想还是浩浩荡荡,奔流到你的心头上来了。我心爱的阿黛尔,你的康健较逊于我,但你的爱情不应较逊于我。你不要感觉不自在,并且当以爱情营养我。我以为这是一种幸福,一个人是可以醉生梦死于其中的。我的天使。”
这本应是个幸福的家庭,可是到了1832年,也就是雨果婚后的第十年,阿黛尔突然另结新欢,追随另一位作家而去。这使雨果十分痛苦,备受打击。
雨果在给阿黛尔的信中曾说过:“精神上的爱情才是永恒的,因为感受这种爱情的人是不会死亡的,相爱的是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肉体。”可是阿黛尔却不能在精神上达到雨果的要求。妻子的不忠,让雨果深受打击,他为了追求阿黛尔奋斗了三年,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最终得到的却是背叛。雨果情绪低下,忧愁满怀,在诗中写道:
他那美好的年华都已无影无踪。
去年已带走欢乐。
今年又带走爱情……
但秋天总会过去,终于在30岁那年,雨果邂逅了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他那颗伤痛的心得到了暂时的抚慰。朱丽叶却能在精神上抚慰雨果,带给他暖意和爱意。以后雨果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直到朱丽叶·德鲁埃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一共写了将近两万封信。朱丽叶·德鲁埃又燃起了雨果对爱情的欲望,使他更深刻地体味了爱情的真正含义,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篇。
你坐着,我的眼睛不离开你的眼睛。
看着你的思想在眼睛里去去来来……
我待在你的身边一角会变得渺小。
我只是你的白鸽,你才是我真正的雄狮。
——《暗中细语》(《静观集》)
这种爱给雨果甜蜜的感觉,让他感动,更感动朱丽叶对爱情的忠贞和虔诚。朱丽叶是个轻快的抄写员,难得的旅行者,陪雨果两次去西班牙,三次到莱茵河,在这些诗情画意的旅行中,雨果重返到童年时代无拘无束的自由,为其日后的创作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在雨果流放的日子里,朱丽叶孤独地一个人生活在一间破屋子里,即使这样她还是深爱着他,日夜思念着他,并且耐心地为他誊抄手稿或缝补衣服。就是这种精神上的爱情,使得朱丽叶最终成为雨果的终生爱侣。
而那位童年拥有过雨果的真挚爱情,却最终抛弃他的阿黛尔,之后的生活并不幸福,经济一度很拮据,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据说有一次,她精心制作了一只镶有雨果、拉马丁、小仲马和乔治·桑四位作家姓名的木盒,到街头出售,以换得一些贴补,可是因为要价太高,很多天都没有卖出去。一天,雨果偶然间看到了卖木盒的阿黛尔,他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就托人过去悄悄地买下了那只木盒子,至今,这只木盒依然陈列在巴黎雨果故居展览馆内。
阿黛尔见证了雨果对爱情骑士般忠诚,不怕牺牲的精神,而朱丽叶·德鲁埃则是雨果精神的归宿,是他创作灵感的来源,与朱丽叶的爱情是他浪漫主义激情彰显最为突出之处。雨果许多抒情诗中都体现了他和朱丽叶的爱情生活及他的爱情观点。
1883年5月,朱丽叶去世了,雨果的思想和感情自此打上了悲哀的烙印。一年后,雨果也与世长辞。
终其一生,雨果都在追求文艺和爱情,他用文艺歌颂爱情,认为爱情的忠诚和热情维持着自己的生命,在真爱面前,最巨大的牺牲也是最甜蜜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