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欧洲:最神秘的教堂
21956000000007

第7章 科隆大教堂(1)

——和上帝对话的地方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以轻盈、雅致、高入云端的双塔著称,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科隆大教堂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如今,教堂的两个尖顶已经成为科隆这个城市最著名的标志,而且也是众所周知的德国建筑的纪念碑。

约公元50年,科隆作为罗马帝国的殖民地,由罗马人建设。到了785年,罗马天主教会在这里设置了主教。莱茵河交易中心发展起来,科隆渐渐成为一座重要的城市。15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承认了科隆自由城市的地位,获得城市自由权的科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15世纪后,随着汉萨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志中的经济地位逐步下降。

大教堂的兴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纪文化在欧洲勃兴的象征。1164年,科隆大主教莱纳德在征战意大利米兰时,夺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便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图、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庭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此举使得巴黎成了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了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以达到和巴黎抗衡的目的。

于是在1248年,准备充足的科隆大教堂正式开工了。当时正值卡罗琳王朝时期,法国建筑家凯尔哈里特受邀设计建造科隆大教堂。最初,设计的规模并没有这么大,其建筑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时代的建筑方法,极为朴素。然而,由于历次战争阻隔,特别是“30年战争”和“百年战争”两次悠长的宗教战争,使得科隆大教堂的建筑工程时断时续。1560年时,工程被迫中断。1842年,德国著名建筑家卡尔·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吁重开大教堂工程,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响应这个呼吁并给予了财政支持,使得大教堂在1842年9月4日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日,这座当时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科隆大教堂终于建成。也可以这么说,正是一次次的暂停和灾后重建,才使得科隆大教堂的规模不断扩大。

尽管建造周期漫长,然而由于它先后的建筑者都持有同样的信仰,且绝对忠诚于原定的计划。所以整个教堂的风格和谐而完整,除了它自身特有的价值和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外,它还表现了欧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大教堂工程规模浩大,建筑期长达632年,至今仍保存着成千上万张设计图,堪称世界之最。

科隆大教堂正式名称为“圣彼得和玛丽亚大教堂”。它之所以名扬四海,是因为它有几个“之最”。首先,它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东西长144.5米,南北宽86米,内有10个礼拜堂。其次,它是世界上建筑时间最长的教堂。从1248年开始动工兴建,到1880年全部建成,前后共跨越7个世纪,历时632年。第三,它的双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北塔高159.38米,南塔高157.31米。第四,它是欧洲教堂中收藏品最多的教堂。教堂陈列室珍藏着各个世纪留下来的皇帝的圣衣、手稿,圣器中有“三王”骨骸,石棺里保存教皇遗骸,还有十分名贵的耶稣受难的木雕等文物。

即使在今天,科隆大教堂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从正面仰望这庞大的建筑,只见两座尖塔好像两把利剑直刺青天,塔尖各有一尊紫铜铸成的圣母像,圣母双手高举小耶稣。教堂四周是无数座小尖塔,将两座主塔衬托得更加雄伟。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在灯光的辉映下,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

科隆大教堂是德意志人民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凝聚着德意志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也显示了德国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试想,在当时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年代,建造如此规模的建筑,其难度是多么的大。二战中,这个教堂也在盟军飞机的轰炸后部分损毁。据说为了避免教堂一万平方米的玻璃彩绘受盟军飞机的轰炸,当年教堂的主事曾将这些玻璃彩绘拆下来,人工分类编号,藏在当地一个居民家中,直到战后,在维修教堂时才重新安装上去。

●跨越6个世纪的建造过程

提起哥特式教堂,法国人一定会说“巴黎圣母院才是正宗”。但拥有科隆大教堂的德国人可不会赞同。因为如果从哥特式建筑的主旨上讲,科隆大教堂的尖尖的高高的屋顶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一些,其“哥特味”也更浓一些。

这座德国最大的教堂整整花费了632年才建成。由16万吨石头堆积而成的如同石笋般林立的科隆大教堂,已经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座蕴涵着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无可比拟的历史见证。

795年,科隆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的驻地,科隆的宗教地位日趋加强,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科隆主教在筹划修建一座宏伟的教堂后,得到了热烈的响应,2.5万名市民热切期待着在这个德国当时最大的城市里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于是富人捐钱,穷人出力,艺术家贡献智慧,统治者全力支持。有了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大教堂的建造终于可以顺利实施。

大教堂在加洛林王朝希尔德大教堂的遗址上开始兴建,最初的工程是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由于设计中的双顶教堂高达44米,且直上直下,这就要求既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所独具的垂直线性的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预期,人们首先在地上浇铸屋顶平台,然后再将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为了减少重量和节省石料,木匠们和泥瓦匠们合作制成了木石结合的屋顶。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并且依照节省和美观的原则,立柱上的许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要知道,44米高的屋顶如果出现塌方,后果是无法预知的。庆幸还有聪明的设计师,他们利用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了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从而有力地帮助了立柱支撑穹隆式吊顶——这也便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里,每一根主柱周围都有拱墙相对应,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工作。夏天,他们趁着天亮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冬天也要干七八个小时。有的工人几乎三顿饭都在高高的塔楼上吃,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然而尽管条件艰苦,工期紧张,但设计师们并没有丝毫马虎,在完全不具备现代几何学和力学知识的前提下,他们对于每一个细节部分都反复研究,边试验边建造。甚至在没有统一的尺寸标准的情况下,那些不知名的伟大的建筑师们索性亲自搭建模型和制造实物,为的就是一次成功。工程进展到后期阶段时,由于经费紧张再加上地区主教之间争权夺利,公认的报酬没有了任何保障,许多参与施工的人几乎就是靠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职工作的——他们对上帝无比虔诚,希望能造一座人间天堂以接受上帝的赐福。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

1560年教堂大厅基本竣工,但是在1560年,因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教堂建造被中断。

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国力地位,下定决心要将这座世界最高的教堂完成。

筹集资金的活动很快展开,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开始被一层又一层地加高,一间又一间地加宽,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由两座“高塔”为主门,众多小塔相配衬,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

历经六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而终于建成的大教堂不负众望,成为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肩的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名声在外的科隆

作为德国第四大城市的科隆,既不是国家首都也不是州首府,但它却“大得惊人”。无论从历史、经济和文化的角度,还是在国际上的影响与知名度来说,科隆都比其他城市更有资格作为德国的代表——历史悠久同时带有浓厚的现代气息。

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公元前38年,罗马帝国正称雄欧洲,皇帝奥古斯都派驸马阿格里帕挥师北进,抵达莱茵河边,与河东为数众多的日耳曼部落隔河对峙。阿格里帕招募盟友乌比尔部落到河西来建起军营要塞,共同防守新开拓的边地。此后,这里便成为罗马帝国军事要塞。几十年后,这个军事营寨四周渐成了热闹的街市和繁华的居民区。这时,阿格里帕的外孙女登上了皇后宝座,她恳请皇帝把自己的故乡升格设市,这一举动,使科隆即将迎来一个全新的时期。

于是在公元50年,克劳狄一世下诏,授予科隆罗马城市的权力,并定为名为科隆尼亚·克劳狄·阿拉·阿格里皮内西姆。科隆尼亚意为罗马人的拓居地,克劳狄是皇帝名,阿拉是乌比尔部落的祭坛,阿格里皮内西姆则是皇后名加词尾变化而来。岁月流转,这冗长的市名逐渐被人们简化为“科隆”。

科隆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为它发展成一座繁华城市奠定了基础。它地处南北水路和东西大道的要冲,又是朝圣要道。舟楫车马都从这里经过,八方货物也在这里集散。另外科隆还有一个特权,那就是所有途经科隆的货物,都必须首先在该市展销三天,才能继续转运。这对于科隆的商业,无疑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科隆的富商和手工业行会夺回了城市管理权,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统治者,于是科隆成为帝国自由市和汉萨同盟的重要城邦。

罗马时代是科隆历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街市繁盛,城垣高垒,至今犹存的罗马塔,就是那时城垣的一部分。中世纪是科隆的又一个盛世,795年,查理大帝将科隆定为大主教驻地。此后,城池经几度扩建,到12世纪时,今日科隆内城的规模就已经形成。那时有四万人常住科隆,人口甚至超过当时的巴黎和伦敦,成为德意志首屈一指的大城。

铁与蒸汽机的时代为科隆带来了第三个兴盛时期。1815年,科隆被并入普鲁士。随后铁路修到了科隆,与河运连成一气。随着鲁尔煤田的开发和铁路的延伸,科隆一跃而成近代的工商业都市。1876年,发明家奥托在科隆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四冲程内燃机,轰动了各国工业界,也为这里带来了空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