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修养之最高境界
21996400000053

第53章 平衡——和谐大道(10)

31举止行为稍过谦恭,丧事中稍过哀戚,日常费用稍过节俭,都是指在内修方面的小有过越,或称“矫枉过正”,而不是外在向度方面的过头之处。如果处理外部事务上行为过份,让人哀戚,费用苛扣,使人觉得“山上有雷”,忐忑不安,则是不可取的。

32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怕做不成事,只怕做不好人;道己之长慎勿默许,道人之长不怕重复;听人议己切勿怨恨,见人议人宁不参与;处理私事只怕不糊涂,处理公事只怕不清醒,等等。由于双向人生内外两面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向外不宜过越的东西,恰恰向内以适用。凡事过了度就不自然了,又陷入了功利性的窠臼。

33当一个人名利双收、志得意满时,很容易因兴奋而自我膨胀,自视其身不胜其大,再往前跨一步,便因“嗜欲如猛火,权势似烈焰”而进入一种癫狂状态。癫狂状态是完全失去了内外平衡,完全失去了自我控制的非正常状态,它离灭亡只差一步。对于这样的成功者,爱护他的最好办法是在他还没有癫狂之前的兴奋初起时,帮他清热解毒降火。如果是头脑发热,当头给他浇一盆冷水。如果是全身每一个毛孔、每一个细胞都在发热,就把他丢到莲花池中去冰镇。否则,等到欲火使他“自烁”时就太晚了。

34当然,单靠外人帮助降温仍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还在于成功者自己的双向平衡,在事功上获得巨大成功时正确认识成败。成功是危险的,它容易招败、招祸,应当从内部世界紧急调兵来防败、救祸,而不能因成功而“自烁”。

35“奥运会”的精神——“重在参与”,对我们理解这个问题有很大启迪。一个人来到世间,正如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参与了就是莫大的荣幸,就要有感激心情。参与了,就是成功。参与不等于拥有,不等于攫得,“参与”代表一种向往,一种追寻,一种努力。只要把参与和不懈努力视为成功,人生就没有失败,只有成功。因为我们总在参与,总在努力,并在这种参与和努力的经历中获得快乐,获得教益,获得成熟。不管参与和努力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只是人生这部长篇电视连续剧中的一个情节。只要不中途夭折,这剧就能不断出新。如果因成功而自毁,岂不痛哉!

36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讲父母总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儿女奔波在外,不要忘了一生都在深情关注和挚爱着我们的父母。一个人的内部世界就是他的“家”,这个家同样在深情关注和挚爱着你。而一个人在投入外部世界的事功时,“常回家看看”,及时进行双向调节,乃是建功立业的基础和前提。

37事业成功,久盛不衰者方可称为“建功立业者”,而能够久盛不衰,必是双向调节及时、准确、有效的圆融之士;他在事业处于低潮、冷落孤寂时能志气高昂、热情如火,感染自己周围的人;在事业成功、热浪蒸腾时能居安思危,冷静平和,修德于内,修睦于外,小心翼翼地呵护成功。而因成功坏事,失去发展机遇的人则必是执拗于事功而不善向自己的内部世界调取给养的人。这样的人“为天下者不顾家”,不仅不顾父母那个家,连自己身心这个家也不顾,接下来的当然是“人事两空”的悲剧了。

38我们的身心就是一个小世界,如果喜怒都自然而没有过失,好恶都有准则而不失控,就是我们自我调整的功夫所致了。天地是我们的大父母,如果能使普天下的人都得到他的抚爱而没有怨恨牢骚,万物都不受灾害而茁壮成熟,就是顺天应人的和谐气象。

39每一个人都有有一个小世界,这便是我们自己的身心。我是我自己的上帝,我自己的神明。天地是我们的大父母,我必须顺天地之情而替天作道,为同类造福。因为这是遵父母之命啊!

40中国传统文化是“本体文化”,自爱爱人、自重重人、自度度人、自利利人是本体文化的基本精神,本体意识的基本准则。

41“喜怒”、“好恶”、“怨咨”、“氛疹”都是讲“情”,感天动地是真情,万水千山总是情。一个“情”字使我们同普天下的同胞,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连成一片。我们对世界有着对父母那样的深情。

42“才必兼乎趣而始化,情必近于痴而始真。”因为重情,才有真、有善、有美。父母之情,淳厚纯真;夫妻之情,危难知深;兄弟之情,血浓于水;朋友之情,生死见诚。没有感情的世界只会民怨咨而物氛疹,一片萧杀而失去生机。

43懂得了这个原理才会懂“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自明。”(《菜根谭》)善根本在人心,心法一点即现,响鼓不用重擂,心珠宜当自明。

44“会心不在远,得趣不在多。盆池拳石间,便居然有万里山川之势;片言只语内,便宛然见万古圣贤之心;才是高士的眼界,达人的胸襟。”(《菜根谭》)高士达人,不必舍近求远,盆大之池,拳大之石,可以小中见大,领会万里山川的事理;片言只语,举一反三,可以悟彻圣贤阐述的大道。大道本植于人心,无须外求,可以不立文字,直指人心啊!

45一个人的肝脏病重会造成眼睛不能看,肾脏病重会导致耳朵不能听。病于其里则发于其表,病在里面是看不见的,等到外面都能看到病时却已到了难治的时候。因此君子用防治生理疾患的道理来治心理疾患,就应该懂得要想不使矛盾冲突表面化,就要把功夫下在人们所没有察觉的地方,从自己的心根上求治本。

46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十分讲究病情的表里虚实,由表察里,外病内治,标本兼治。在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和解法”就是对治“病邪并不盛,而正气却不强时”的调理之法。《黄帝内经》篇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清代程国彭则将“和”的用法列为“有清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47“和”是针对那些病邪初起,正气不强时由表及里,标本兼治的调理方法,它的特点是作用缓和,性质平行,照顾全面,内涵丰富,应用广泛,适用对象复杂,基本对治目的是祛邪扶正,疏表治里,平衡阴阳,健康长寿。

每个人在自我保健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每天观察自己的大小便,发现小便黄,大便黑便知偏热,于是采用“凉而和之”,多吃蔬菜水果等下火食物便可和解;发现小便清、大便稀,便知偏寒,于是采用“温而火之”,多吃胡椒、生姜、桂皮等升温食物便可和解。

48而运用调理机体之法来调理人的心理世界,和解法是一种最常用而又最有效的方法。

49心是脆弱的,易碎、易折、易损,我们应当好好呵护它。不要让心情太激荡,在发热时投入一块冰;不要让心情太忧郁,在发冷时生起一盆火;不要让心情太烦闷,到绿水青山间去,让烦恼消散于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不要让心情太愁苦,从浓处化淡,从淡处化浓,从得处看失,从失处看得;不要让心情太浮躁,闹中取静,忙中偷闲,在柔婉的音乐里让音符洗去心渠上悬浮的泥沙;不要让心情太狂妄,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与人一道分享;从最新的时代信息中萃取生命的活力,不要让心消沉;从一切思想资源中选择和提炼根本智慧,不要让心受伤。

50自己的心态调理正常了,才能看外部世界“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渔唱樵歌,世亦不尘,海亦不苦……”(《菜根谭》)一片生机。也才会“我见人欢喜,人见我喜欢”,由表及里,标本兼治地解决“谁得罪谁”的问题。

51没有上等好茶,茶壶也一样能沏茶。没有上等美酒,酒杯也一样盛酒。无弦之琴,只要心中有乐,一样可当有弦之琴用;一支短笛,随便吹几声,不成曲调也一样令人舒适。即使此生达不到羲皇之世那种无忧无虑的闲适境界,也可以象嵇康、阮籍那样以长林丰草为伴自得其乐。

52《论语》记载了孔子到卫国,冉有赶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问:“人口够多了,下步该怎么办?”孔子回答:“富之。”冉有又问:“那富裕了之后又怎么办呢?”孔子回答:“教之。”治国首先是要富民,紧接着就是要施教化于民。管子则明确提出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由此观之,人们求富,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理所当然的。

53但是,居家过日子过得是否快乐,是否适性怡情、悠然自得,却与生活状况是否达到了富足程度无太大关系。

5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即使享受“低保”的人也比古代的大富豪生活质量高得多。慈禧太后没有坐过飞机,没有看过电视,没有用过手机,没有玩过电脑……今天的人们却能享受这一切。只是横向比较之下,有的人过得更富足罢了。

55一位作家写道:“生活质量等于理智调理除以金钱。”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公式。所谓“理智调理”,就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生活安排得祥和、舒适、健康、合情合理。若眼光不在“理智调理”,而只在金钱上,那只会分母越大,得数越小。

56如果粗茶淡饭已经具备了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你去赴豪宴吃一肚子山珍海味高蛋白,除了胀肚子打臭屁,说不定还积下了心血管疾患,那又有什么“生活质量”可言?如果骑自行车跑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可以上下班,还兼锻炼身体,你偏要买一辆豪华轿车上下班,那除了炫耀富裕、招人现眼之外,对身心又有什么补益?

57贫不忘操,富不忘道。物质的贫乏,只能带来生活的穷苦;而哲学的贫困,带来的则是生命的浅薄。贫与富是身外物。家贫与家富都应保持精神上的超越,人的气质品性不完全是外界物质所能决定的,贫穷人家虽然身居茅屋草舍,如果能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也会使精神愉快,培养出清雅气象。一个女孩生长在贫穷人家,所穿的虽然是粗布衣裳,但如果衣冠整洁仪态大方,精神充实,举止有度,自然也能增加高雅气质。因此君子一旦际遇不佳而处于穷困潦倒的时候,为什么要萎靡不振自甘堕落呢?

58富贵是无情之物,越看得它重,受其害越大;贫穷是耐久之交,越是乐贫守道,得其量越厚。所以,贪图金钱财货者,最终难免大祸临头;不贪份外之物而安守本分者,名垂千古。

59贫富算什么?只要精神富有,比什么都强。贫富真的就是身外之物。人活到一种境界之后,真的就会有这种观念,这不是鼓吹“安贫乐道”,不去奋斗,而是倡导不要刻意地、甚至不择手段地去攫取财富。

60平凡的人一味地追求生活的不平凡,而不平凡的人却能安然享受平凡的生活。高尚的人所得少于所求也会满足,浅陋的人所得多于所求亦难自足。在这物欲横流的世界上,走背离潮流的路无疑是艰难的,然而,就是这些人类的精英分子,创造了无比辉煌的科学和文化艺术的雄伟殿堂,为后人所永远敬仰。他们是很贫穷,但也很富有。正如秘鲁诗人塞萨尔·巴列霍(1892—1938)所说的:“我命中注定要做一个高贵的穷人”。

61“物质是财富之母,精神是财富之父。”这世上的穷人可以很富,这世上的富人也可以很穷。真正富有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美国著名学者梭罗说:“我心目中还有一种人,这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他们固然已积蓄了一些钱,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当文明该善了房屋的时候,它却没有同时改善了居住在房屋中的人。”又说:“他们因为他们的晚餐价昂而自傲;我因为我的晚餐价廉而自傲。”

62这个世界不只是富人的世界,也是穷人的世界,而且后者的数量远比前者为多。作为人类,精神上的贫穷其实比物质上的贫穷更为可悲。从某种意义上说,精神上的得到才是真正的得到。最贫穷的人其实是那些只把金钱视为财富的人。很多时候,精神上的满足,比日进斗金还要快乐。

63人生苦乐都肇自于自己的心,并非外求而来。自己的心既是乐之因,也是苦之本。得乐或息苦都必须在自心之内下功夫。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你必须消除召来苦难的心念,同时也要认知、明白错误的思维方式,以及带来安乐、正确的思维方式。

64“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一个保持了人的本然修炼意识的人,什么样的日子都能过,什么样的生活都能获得生命的快怡。一个人,只有永远拥有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心灵,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的意义,也才能从真正的意义上享受生活!

65所谓生态美,是要时时、处处考虑个人与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一个生态平衡的共生圈,不能利一己而悖人伦,逐小术而违大道,不能因为要发展自己而危害别人,或者发展现在而危害将来。当然,更不能急功近利,连自己也弄垮了。

66所谓和谐美,是要时时、处处考虑自己与别人共同发展和相互协调。做一件事情,只要是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就会得到理解与支持。就属于“顺着人们的意愿发展自己,而不是逆着人们的意愿突出自己”的和谐发展。其运作技巧,可以是“我在发展我中发展了你,你在发展你中发展了我”,也可以是“我在发展你中发展了我,你在发展我中发展了你”。唯独不能利己而损人。那样做的后果只会一事不顺,事事不顺;一处立脚不住,处处立脚不住。

67只要坚持了“生态美”“和谐美”的正确方向,就可以防止或消除不好的影响。

68至于好的影响,只不要光想着外部的急飞高飞,做大做强,而应经常回过头来整肃内部,“处阴敛翼”,虚静养智,有所为有所不为,将外部压力变为内部工作的动力,也是不难消除其悲剧性后果的。

69孔子注易经《坤卦》时强调“用六永贞,“六”指“阴”。内部世界的成熟相对于外部世界的进取属“阴”。愈是向外发展,愈要向内充实,向上求索必须同向下求索同步。只有这样,才能变嵴崖为坦途。

70适时适度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内主外,这是自我经营。注重身心关系的调理,始终把成熟摆在“根”的位置上,这是自我管理。自我经营灵活,自我管理严密,则一切对生存、发展不利的“影响”都可得以对治。

71 严格说来,大凡一个人,即使其读书万卷,著作等身,或富贵尊显,名满天下,如不能对人生有了悟、有觉解,不能超拔解脱其灵魂,不能跳出“自然的生死”圈子外,而跃人“宇宙精神”、“天地精神”之境界中,则依然是个糊涂汉,即使贵为天子,享尽人间富贵尊荣,亦与草芥无以异!如能于日用常行处,日通于德,日几于道,则自可“从平地而起,从巅峰而住”,自可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凡为高明,化庸俗为神圣,化有限为无限。而超凡入圣,可立而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