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每天读一点国学常识
22062500000026

第26章 文学艺术(2)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事实吗?

《三国演义》是四大古典文学名着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也是章回体小说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用格外生动灵活的笔调描写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从内容上看,这部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三国演义》用史诗一般的笔调描写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塑造了诸葛亮、刘备、关羽、曹操、周瑜、郭嘉等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顾名思义,就是《三国志》的通俗版。作者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三国志》并不是唯一的参考书籍,更多的素材来源于民间传说。因此,《三国演义》虽然没有完全歪曲历史,但是也没有完全按照历史事实来写。在《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是诸葛亮,但在历史上,草船借箭的是孙权。又譬如,《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威震天下,其实华雄并不是被关羽所杀,而是死于孙坚的刀下。《三国演义》是按照“七实三虚”的原则来创作的,也就是说,大部分与历史事实相符,但有小部分是虚构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三个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即奸绝曹操,智绝诸葛亮,义绝关羽。鲁迅先生曾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其实,现实生活中的诸葛亮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但并不擅长打仗。曹操也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样奸诈虚伪,而是一个胸怀天下的政治家。

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写了什么?

《东周列国志》是明朝末年着名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全书用古白话写成,主要描述了从西周宣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

冯梦龙创作《东周列国志》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早在元代,就有一些关于“列国”故事的白话本在民间流传。到了明代嘉靖、隆庆年间,学者余邵鱼编纂了一部《列国志传》。冯梦龙根据各种史书对《列国志传》进行了修改订正,使之变成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国志》。清朝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新列国志》进行修改,并正式定名为《东周列国志》。

《东周列国志》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时间跨度最长、人物最多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东周时期“列国”的故事,不但写了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大国吞并小国的吞并战争,还写了一些当时比较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和大学问家。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先后涌现出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对整个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冯梦龙用深情的笔调描写了这些出色的思想家的政治理念,歌颂了他们胸怀天下的可贵品质。此外,《东周列国志》对商鞅变法、李悝变法等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何谓“三言二拍”?

“三言二拍”是指明代三本着名的传奇短篇小说集以及两本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指的是《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作者是明代着名文学家冯梦龙;“二拍”是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是明代着名文学家凌蒙初。

“三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分别出版发行于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天启四年,即公元1624年,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三言”中有的故事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根据文言笔记和传奇小说等再创作而成。因此,“三言”包含了新旧两方面的内容。“三言”题材广泛,内容复杂,许多优秀的作品,既重视故事的完整性,情节的曲折动人,又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刻画人物性格。它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在“三言”的影响下,凌蒙初编着了《初刻拍案惊奇》(1628年出版)和《二刻拍案惊奇》(1632年出版),都是四十卷,人们习惯将这两本合在一起称为“二拍”。“二拍”基本上是个人创作,是我国第一部由个人独立创作的白话小说集。“二拍”中有的作品反映了市民生活及其思想意识。凌蒙初还善于组织情节,因此有些篇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就总体艺术魅力来说,要远远逊于“三言”。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抨击了什么?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之一,作者是吴敬梓。《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近四十万字,描写的人物将近两百个。小说虽然写明代的故事,实际上真实地反映了康乾时期,在科举制度的禁锢下,读书人对功名的变态追求和荒诞的生活。这部小说出色地塑造了许多卑微的文人形象,譬如范进和周进,还塑造了一些有钱的吝啬鬼,如严监生。此外,作者还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这些,都使这部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让吴敬梓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丧失了活力。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禁锢人民的思想,改革科举制,创造了臭名昭着的八股制度。八股制度要求读书人熟读“四书五经”,但不能有自己的见解。清朝建立之后,全盘继承了这一制度。八股制度对读书人的身心都产生了很坏的影响。吴敬梓就是这众多受害的读书人中的一位。吴敬梓家境富有,少年时期不幸丧父,但也因此得到巨额遗产。吴敬梓无意科举,因为他觉得科举制度不能让他的才能真正发挥出来。他早年挥金如土,到了中年就贫病交加。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吴敬梓虽然不参加科举考试,但是他的心中也有做官的渴望。仕途无门之后,他将自己的精力都放到写作上来,花了二十年时间写出了这部享誉后世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篇幅比较散,结构不够严谨,虽然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段落,但不能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其中的经典片段,如范进中举,已经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成为大多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这部小说虽然在艺术上存在一些缺陷,但它对磨灭人性的科举制度的抨击,以及思想的深刻一直受到名家的好评和喜爱。

李宝嘉创作《官场现形记》的原型是什么?

《官场现形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它的作者是清末着名小说家李伯元。它是我国第一部在报刊上连载,直面社会并且引起轰动的长篇章回小说,也是晚清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官场现形记》全书共六十回,结构上跟《儒林外史》相似。

《官场现形记》写的是清朝末年官场上的故事。它以晚清官场为表现对象,集中描写了清朝末年官场上种种腐败、黑暗和丑恶的情形。在李伯元的笔下,既有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总督巡抚,也有知县典吏、管带佐杂,他们有的目光呆滞,有的贪污腐败,无恶不作。这些一个个看上去并不相关的故事构成了一幅官僚的百丑图。

《官场现形记》并不是完全虚构的,里面的许多人物和故事都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只不过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改变了姓名而已。我国现代着名学者胡适先生曾经对《官场现形记》的原型进行过考证,他说:“就大体上说,我们不能不承认这部《官场现形记》里大部分的材料可以代表当日官场的实在情形。那些有名姓可考的,如华中堂之为荣禄,黑大叔之为李莲英,都是历史上的人物,不用说了。那无数无名的小官,从钱典史到黄二麻子,从那做贼的鲁总爷到把女儿献媚上司的冒得官,也都不能说是完全虚构的人物。”胡适说这些话是有根据的,譬如说,小说中的华中堂,多数人都认为是荣禄。

据说,慈禧太后曾经根据这部书中的情节,派人去调查一些官员,并给予相应的惩处。当然,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已经无法考证了。

《老残游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老残游记》是清末着名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老残游记》的主题思想就是——谴责。出版发行之后影响巨大,先后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很广。

《老残游记》共二十回,内容是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所见所闻。老残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无意仕途。虽然他只是一个江湖医生,但是心系天下,时时刻刻都在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是非分明,侠肝义胆,每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尽力去帮助解决。跟随着他的足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朝末年山东一带的社会生活。

书中作者痛斥了那些鱼肉百姓的贪官,又将笔锋对准“清官”。作者认为,“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吾人亲目所见,不知凡几矣”。这种见地是非常难得的。刘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揭露“清官”暴政的作家。

《老残游记》自出版发行以来,一直受到名家的称赞。鲁迅先生曾在经典名着《中国小说史略》中多次称赞这部书,说它“叙景状物,时有可观”。

《何典》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何典》是一部用吴方言创作的讽刺小说,成书于清朝嘉庆年间,在光绪四年,即公元1878年开始刻印,但一直到了1926年才流传开来。鲁迅很喜欢这部小说,不仅喜欢,还在《何典》的出版发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还为《何典》写过题记,后来收入《集外集拾遗》。

《何典》原署名“缠夹二先生评,过路人编定”。学者刘复经过考证之后,确定作者是张南庄,评者是陈得仁。张南庄是清朝末年着名的才子,一生穷困,写了许多书,大多毁于战火,只有《何典》保存下来。

《何典》是一部构思怪异奇特的章回小说,共十回。这部书用滑稽幽默、口无遮拦的吴方言,虚构了一个鬼话连篇的鬼故事,借此来讽刺人间。有个财主叫活鬼,中年得子,不料被饿杀鬼横加勒索,一气之下,卧床不起,就此身亡。他的儿子活死人孤苦无依,去投靠舅舅,又被舅母赶出家门。无奈之下,他四海为家,以乞食为业。后来,他得到仙人指点,跟随鬼谷先生学艺,平息了黑漆大头鬼的叛乱,因此被阎罗王封为蓬头大将,从此安居乐业。

《何典》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别具一格,它有着许多令人称道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强烈的反传统倾向,通篇运用方言,读来亲切,脍炙人口。

第二,结构紧凑,语言简练,往往三言两语,就将一段故事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三,辛辣的讽刺。《何典》中那些鬼的名字很有意思,完全可以和对人间各类人物的形容一一对应。

第四,运用方言典故非常巧妙,几乎成为吴方言的典籍。正如鲁迅在《〈何典〉题记》中所说,“谈鬼物正象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

施耐庵的《水浒传》写了什么?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大概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着之一。关于它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是施耐庵写的,有人认为是罗贯中写的,现在的学界普遍认为它是由施耐庵所着,罗贯中编次。《水浒传》流传很广,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对我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以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为题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从正面反映出“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水浒传》的作者虽然被认定为施耐庵和罗贯中,但实际上参与创作的人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朝初年的几百年,他们包括民间说书人、文人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它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小说。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它的原句是:“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对于作者为什么要将“水浒”作为书名,一直存在争议。在小说中,宋江等人都是忠义之士,只是因为贪官污吏横行,蛮不讲理,才被逼上梁山,落草为寇。虽然在梁山上大碗吃肉、大口喝酒,但是宋江等人仍然认为朝廷是好的,只是下面的人把经念坏了,因此一直希望得到朝廷的招安。朝廷几次派兵围剿,都被梁山军队打败,最后迫不得已只好招安。宋江等人被招安之后,立即被编入军队,开赴征讨方腊和辽国的前线。最后,大部分梁山好汉都在这两次征讨中壮烈牺牲。《水浒传》整部书情节曲折,字里行间充斥着侠肝义胆,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金圣叹为什么腰斩《水浒传》?

《水浒传》在历史上有多个版本,有一百回本、一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等等。在众多版本之中,以七十回本流传最广。在清朝末年,社会上流行的《水浒传》都是七十回本。现在出版的一百二十回本,或者一百回本是从日本传过来的。

《水浒传》创作成书的时候,是一百回本。这本书自刊印发行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喜爱。它描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明末清初着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非常喜欢这部作品,称它为“第五才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