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职业作风,求真务实、勤于任事,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畏困难,甘于吃苦,带头做艰苦奋斗的模范。在工作上,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深入调查研究,勇于开拓创新,这样的工作作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要学习焦裕禄这种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脚踏实地,戒骄戒躁,做学习型公务员;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真正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焦裕禄同志从来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始终做到勤政为民、廉洁奉公,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焦裕禄因为孩子看“白戏”而专门召开家庭会议,把孩子叫旷了一顿后,又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还建议县委起草了《干部十不准》,不准任何干部特殊化。焦裕禄每次下乡,当照相机镜头对准他时,他总是不让照,他说,“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劲头这么大,多给他们拍些照片,多有意义,拍我有啥用”!他心里只装着群众,只想着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当焦裕禄的肝病越来越重的时候,他仍然不肯住院治疗,只是采取压迫止痛法坚持工作。他以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个人民公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展现了他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案例2人民公仆——孔繁森
(一)人物简介
孔繁森,山东省聊城人,出生于1944年7月。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因为表现出色连续被评为“五好战士”,于1966年9月,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从部队复员后,他先从工人干起,工作勤勤恳恳,后来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为了加快西藏地区的发展,需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孑L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1988年,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1992年底,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边贸考察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二)获得荣誉
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
1994年孔繁森牺牲后,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孑L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
1995年4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
1995年4月29日江泽民总书记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1995年6月2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共产党员”、“优秀领导干部”的称号。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三)光荣事迹
1.为党的事业,甘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人民服务。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日夜奔波操劳。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孑L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2.心系藏区群众,时刻为解决群众疾苦而操劳。孔繁森在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他口对口为病人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把毛衣毛裤脱下送给藏族老阿妈。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孑L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鲜血得到的营养费全部用在3个孤儿的身上,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3.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1993年,妻子到西藏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1994年7月,孔繁森在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没有立即返回,为向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陈述想法,争取支持。当时,他母亲正卧病在床,水米不进,家里几次催他回去,可为了阿里地区6万多群众,他只好在心里默默地为母亲祈祷、祝福。孔繁森顶着似火的烈日,一个部委一个部委地汇报灾情,中午实在热得不行,就到有空调的商店里避一避;饿了,就在附近的小摊上吃碗面条;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认为在地摊上吃,有失地委书记的身份,孔繁森很动感情地说:“想想灾区那些还在饿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得下吗!”
4.勤于任事,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在阿里任职期间,他和地委、行署一班人提出,要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新的行动姿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阿里工作新局面”。在孔繁森的领导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成为现实:2000千瓦的朗久地热电厂重新发电,高原的夜晚不再漆黑,明亮的灯光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年产值可达上亿元的山羊绒梳绒厂和鱼骨粉加工厂、硼矿脱水厂、水泥厂等相继在空旷的荒原上拔地而起,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千年的沉寂;随着普兰、什布奇口岸的开通,至边境强拉山口公路的竣工,阿里高原向世界进一步敞开了开放的大门……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
(四)孔繁森同志的精神启示
孔繁森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西藏地区,生活条件非常恶劣,孔繁森却义无反顾。这充分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表现了一个优秀的公务员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事业观。这只能是出于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公务员代表人民利益,在行政工作中没有自己的利益,哪里有需要,就坚持在哪里,这是党的干部一贯的优良传统。他笃信着心中的信仰,执着地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无怨无悔,持之以恒。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高尚的品格和崇高的信仰,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而伟大的民族精神都是无数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塑造而成的,这种精神在历史的演进中成为整个民族的航标,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孔繁森精神就构成了这样精神的一个令人心灵震撼的部分。在西藏的日子里,孔繁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表达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他走遍了所辖的所有地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群众中去,保持着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的爱超出了世俗亲情之爱,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深深浸润着儒家“仁爱”的精神内涵。孔繁森在家庭中是个有名的孝子,当亲情和人民利益发生了冲突的时候,他选择了更为神圣的人民利益,毅然踏上了赴藏的艰难征途。孔繁森是一个模范丈夫、一个慈爱的好父亲,他深爱着妻子儿女,但是作为国家干部,他坚守党和干部的信仰,舍弃自己的小家,为了大家的幸福和谐,就只能让妻子一个人在家里上抚老母、下育子女,承担着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负担。
孔繁森时常把有限的工资用到更困难的藏族同胞身上,他随身带着小药箱自己花钱买药品,在工作之余为藏族同胞看病,口对口为病人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三次卖血900毫升,抚养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把毛衣毛裤脱下送给藏族老阿妈!这点点滴滴构成了孑L繁森精神,这正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价值观迷失的年代中,孔繁森精神成为了一盏耀眼的、精神世界的明灯。公务员应该以此为鉴,把孔繁森精神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担负起人民、党和国家所赋予的重任。
孔繁森的辛勤工作用他在职期间的政绩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在工作中不但有爱民之情,而且有利民之功,把自己的爱完全融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善于做群众工作。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厂他把西藏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十年辛劳,汗洒雪域,政绩卓越。拉萨56个敬老院、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阿里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在他的努力下,朗久地热电站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发电,梳绒厂、鱼骨粉加工厂、水泥厂相继建起。他曾在日记中写到: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而他的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他的领导下,阿里地区经济增长迅速,文化建设也有了很大发展。
案例3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张云泉
(一)人物简介
张云泉,江苏省泰州市人,1948年6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1969年入伍,在海军北海舰队服役。21岁的他因为身体及各方面条件突出,被选拔到新中国第一代导弹快艇上服役,守卫祖国的海疆。1983复员后,张云泉被安排到泰州市信访局工作。由于好学且为人真诚、办事认真,张云泉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职位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1984年张云泉被任命为泰州市(县级)信访局局长;1996年,任地级泰州市信访局副局长;1998年12月任泰州市信访局局长;2001年10月,任泰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兼任信访局局长、市军转干部专门工作办公室主任;2007年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委员;2009年8月从江苏省信访局巡视员岗位退休。他在26年的信访工作中,始终关心群众疾苦,情系百姓冷暖,以赤子之心和满腔热忱,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二)获得荣誉
1999年获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1年4月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
2001年9月被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2003年2月当选江苏省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2005年被作为全国重大典型集中宣传。
2009年被评为感动中国的100名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