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的智慧
22103600000020

第20章 做一个受欢迎的人(2)

学堂如期动工,工地上热火朝天。几百号人的吃喝,全由那户人家采办,他家往日萧条的生意一下变得兴隆了!全家人倾巢出动,起五更睡半夜地忙,有时还忙不过来,只得雇人帮忙。学堂的地基还未打好,这家人就已赚了不少钱。他添置了许多新家具,大人孩子购买了新衣,主人乐得合不拢嘴。可一件事也着实为难了他,这便是满屋子储存的果酒蔬菜,连插脚之处都没有了。工地上的活还早着哪!照此看来,这小屋真是太狭小了!严讷已将这店主的心理掌握得一清二楚,他适时地派人去找店主:“店家呀,过两天我们工地还要增加几百人,以后你的生意会更加兴旺发达了!”

店主高兴得满面红光,但又非常歉意地说:“全仗严宰相的关照,我们才有今日的富足。宰相当初想买下这片地基,我却舍不下这破陋的小屋,为难了你们,也辜负了宰相的厚意,小民实在愧对啦!”店主主动让出小屋,严讷知后,忙吩咐主管人在附近找到一所宽敞的新屋卖于店主,那家人愉快地搬走了。这事传出后,人们纷纷赞誉严宰相的高尚官品,说他是个有智有谋,又能体谅百姓疾苦的好官。

经过严讷宰相的一番努力,不仅使店主搬迁了,而且也为自己赢得了很高的赞赏。这就是将心比心的好处,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和品质。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会遇到很多争端,人们第一个总是考虑自己的利益,总不想让自己受到损失,但是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考虑,这种想法只会让自己的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要将心比心的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处境,达成共识来解决双方问题。明朝宰相严讷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善于向他人学习

孔子是个异常好学的人,他自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他对知识的态度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相传孔子学无常师,曾学琴于师襄,学乐于苌弘,问礼于老聃。孔子渴求知识,知识面很广,对礼、乐、射、御(驭)、书、数样样精通。他的知识来源,一是借助于古籍,即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二是向整个社会学习。他之所以能“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就是向前入学习的结果。他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就是向社会学习的真实写照。

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故事,也是他虚心向社会学习,不耻下问的表现。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称为太庙。周公姬旦曾受封于周武王,是鲁国最初受封的国君,因此周公庙起初称作太庙。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要发问。有人感到奇怪,便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了这话,就说:“正因为我不耻下问,才能知道的事情多一些,这正是礼呀。”

孔子一生都在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直到晚年仍然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常同众弟子一起商讨、钻研问题,一边教学生,一边加深、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他用的是启发式的教学法,在教与学等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好经验,比较好地体现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他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等至理名言,直到今天不仅广为流传,而且普遍被采用。”

我们的孔圣人尚能不耻下问,虚心跟人请教,何况我们呢,所以遇到不懂的东西就要虚心请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权威、专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了,这就要我们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能变不知为已知,增加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能力。为日后的成功奠定基础。谦虚好学、取长补短才能最终取得胜利。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西汉龚遂在渤海(今河北沧州东南)太守任上千了好几年,政绩突出,颇受当地百姓爱戴。这天,他忽然接到圣旨,皇帝要他进京接受召见。

龚遂在动身时,部下属吏王生提出愿意伴随他进京。此人素来喜欢酗酒,放荡不羁,龚遂本来不想带他,但又不忍心拒绝,只好答应了。进京后,王生仍天天饮酒,并不理会龚遂。这天,轮到龚遂进宫面见皇帝,王生醉醺醺地从后面赶来,叫道:“太守大人,等等,我……我有话要说!”龚遂停了下来,转身问他想说什么。

王生说:“天子肯定要问你渤海郡是怎样治理好的。你不要罗列什么措施,应当说,都是陛下的圣德所致,归功于陛下的英明,并不是微臣的能力。”

见了汉宣帝后,果然询问他渤海郡是怎样治理的。龚遂想起了王生教他的话,便说:“臣不才,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是托陛下的宏福。渤海能有今天的局面,都是由于陛下您的圣德啊!”宣帝听了,觉得龚遂很谦虚,十分高兴,笑着说:“你是从哪里学来的这种谨慎厚道的话?一定有人教你吧?”“我并不懂得该这么说,”龚遂如实禀报道,“这是部下王生教我的。”汉宣帝决定奖赏他们二人,便任命龚遂为都尉,提拔王生为丞相。

龚遂没有把取得的成绩说成是自己的功劳,而将其归功于皇帝的“圣德”,以此博得封赏,可说是拍马的高手。但是能拍得恰到好处,也是需要一番的功夫的,他这一招也为后世不少的人所运用。

现在有些人总是不屑于对别人的赞美,其实不然,因为它是一种交际的技巧。懂得赞美别人的人,一定是个能明察秋毫的人,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之词。

以诚待人,才能友谊长久

北宋宰相寇准,同张咏是至交,寇准谙谋略,有治国兴邦之能;张咏善诗文,有倚马可待之才。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为人耿直,不卑不亢。

张咏在天府之国做官,饱览西蜀风光。且不说沃野千里,膏腴泽民,也不说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单说那股子辣味风情,也足以使张咏诗兴豪发,咀嚼一辈子还不够。张咏喜欢和同僚登高临风,一览无余,切磋阴阳八卦,抒咏豪情壮志。望天高云淡,数大雁南飞。一天,同僚们把话题扯到他和寇准身上:“听说寇准要当宰相了。你和他可谓是当今双杰。”张咏并没有压人抬己、嫉才妒贤之意,真诚地说:“寇公奇才,可惜学术不足。”

后来,张咏从成都回来,拜访寇准。两个老朋友一见面,不作揖打拱,只拍肩相悦,问长问短,说不完的知心话。寇准摆下百禽宴,盛情款待他。酒逢知己干杯少,他们你来我往,杯盏交错,喝得好不痛快。天下没有不散的酒席,人间没有不别的朋友。过了一些时候,张咏要回成都了。分手前,寇准诚恳地请张咏赠言指教。张咏是不会说“寇公多多高升”的话的,再高升,皇帝放哪儿;也不会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恭维话,寇准学术不足嘛!张咏只说了句:“《霍光传》不可不读。”

送走张咏,寇准回家后立即找出《汉书》,翻到《霍光传》,逐字逐句往下读,直读到快完了,心头“咯噔”一愣,“光不学无术”一句进入眼帘。寇准恍然大悟:“这是张咏说我的缺点呀!”从此寇准刻苦研读,成了忠贤皆备、文略俱全的好宰相。

酒逢知己千杯少,千杯过后,我们听到的是忠言,虽说忠言逆耳,但它是朋友的真心话。朋友之间就是要这样,指出对方的缺点是为了让对方更加完美!这才是真正的朋友!

人生难得一知己,的确,像张咏和寇准已不多见!他们给我们的其实不只是对待朋友要真诚,更要珍惜友谊,保存友谊,这样才能使友谊地久天长!

摸透他人的心思办事

明朝初年,周玄素以善画被召入宫廷,成为御用画师。别人都羡慕得不得了,但周玄素并不高兴,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说不定哪天自己不小心做得有一点不合君心,就会有杀身之祸,还会累及子孙、家人。所以,每当皇上命他作画时,他都是小心翼翼,千方百计地迎合皇上心意。即使是后妃王爷们召他作画,他也照样小心谨慎。

这天,突然太监来传旨,说皇上雅兴大发,让周玄素前去作画。周玄素赶忙收拾好画笔、颜料,随太监来到大殿上。太祖朱元璋今日特别高兴,传旨下来,让周玄素在大殿壁上作一幅“天下江山图”,以供自己欣赏,且时时提醒不忘“天下江山”之志。

周玄素一听,一下子惊在那里。千里江山,想要浓缩在丈余墙壁上,那谈何容易。要选取代表物吧,自己知道哪个合皇上心意呢?若其中一有差池,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怎么办呢?周玄素灵机一动,想起朱元璋对绘画也略通一二,有时也喜欢涂鸦两笔,何不设计让他动手?想到这里,周玄素奉承道:“微臣才疏学浅,且未游遍天下九州,臣斗胆奏请皇上启动御笔,草建出此画规模,臣下再润色一二,恳请恩准。”这下正说到朱元璋心眼里。他在想这档子事时,心中就已有了“天下江山图”的蓝本。于是亲自动笔,挥毫泼墨,不长时间便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然后,丢下笔自鸣得意地站在那里,准备接受周玄素的奉承。周玄素不失时机地奉承道:“陛下乃大手笔!这气势,这笔力,哪是凡人能作出的。”朱元璋得意地哈哈大笑,于是命周玄素润色。

周玄素想:“朱元璋刚愎自用,忌贤妒能。我若润色得好,他肯定不高兴。我若润色得不好,他当场就会治我的罪。”于是一语双关地说:“陛下的‘天下江山’已定,臣下哪有再敢改动的道理!”他用这幅壁画来代指整个江山,为臣的有敢改变皇上“江山”的,岂不是造反割据吗?朱元璋也听出了他的双关语意,也想借他这句吉言,所以哈哈大笑了一阵就作罢,没让周玄素再加润色。

周玄素靠自己的机智巧对,终于躲过了这场暗伏的灾难,这也许就是明哲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