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名地址是由以圆点“.”隔开的若干级别的计算机子域名组成的。由于因特网最初是由美国人建立的,域名就按西方习惯命名,也就是从左到右计算机子域名表示范围逐步扩大(级别逐渐升高)。例如,在域名地址WWW.tsinghua.edu.cn中,WWW表示这是一个万维网网站,三级计算机子域tsinghua表示清华大学,二级计算机子域edu表示教育机构,一级计算机子域cn表示中国。
(5)网页
万维网上的信息是以网页(Web Page)的形式来组织的。网页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Web网站上的超文本(Hypertext)文档,包含文本、图片、图像、声音、视频等。每个Web网站都由若干个网页组成,网站的第一页称为首页(或主页Home Page)。各网页之间使用超级链接(Hyperlink)将它们连接起来,单击网页上的超级链接点就可以打开同一网站的其他网页或进入另一网站的相关网页。
(6)网址
网址是万维网上网页的地址,用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缩写为URL)来表示。统一资源定位符不仅是访问地址的定位,而且包含了网络访问的协议;使用不同的访问协议,可以得到不同的网络服务。网址通常由4个部分组成,具体格式如下:
协议或传送方式://服务器域名(或IP地址)/路径/文件名。
其中,协议或传送方式是计算机之间通信所采用的网络协议,如万维网采用http协议、远程登录采用telnet协议、文件传输采用ftp协议、电子邮件采用)POP3和SMTP协议等;路径/文件名是要访问的文件在Web服务器中的位置及具体名称(当为默认文件夹和文件名时,可以省略)。
例如,http://www.edu.cn是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的首页地址;其中,http表示采用超文本传输协议,WWW.edu.cn是服务器域名。这里,文件夹和文件名省略了。
(7)如何查找某人的电子邮件地址?
电子邮件地址通常列在Web页上。也可以在Microsoft Internet Explorer中通过一个名为“Peopleonthe Web”的目录查找地址。
(8)使用电子邮件是否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会的。下列邮件就可能让您陷入困境:骚扰邮件、大宗邮件、垃圾邮件、锁链式的邮件、诈骗邮件、虚假邮件以及冒充他人向您发送的邮件。
了解和认知了网络,您可以有目的地收集一些健康向上的青少年网站网址,推荐给孩子,指导他们正确上网。比如中青网的“少年版”、“中国少年在线”、“中国少年雏鹰网”、“中国儿童网”等,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在这里,您可以放心的让孩子们学习、娱乐、交友、聊天,汲取知识、获得快乐,不必担心不健康的内容侵蚀孩子幼小的心灵。
但是,为了防止孩子在网络中受到不健康内容的影响,家长应做一些必要的工作。具体如下:
经常检查家用电脑互联网的访问记录;
掌握孩子访问的所有站点的情况;
给计算机安装过滤程序;
对利用互联网传播黄色或其他不当信息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很清楚;
对孩子常去的网上聊天室了如指掌。
若能做到以上几点,说明你对孩子的网上活动尽到了责任,否则算做父母失职,应及时充电,对孩子负责。
网络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与之而来的是大部分父母对网络的“忧虑症”。要引导孩子在网络中健康成长,需要与孩子密切配合,因为孩子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
家长学习网络知识,并与孩子一起上网,已成了社会化大趋势。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4年7月发布的有关信息显示,日前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数量总计已达8900万,其中一半是青少年和儿童。其中,家用电脑上网率约占47%左右。因此,信息时代抓起青少年的网上行为变得日益重要,如何引导孩子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是父母势在必行的关键问题。
你的孩子“上网成瘾”吗?
网络的出现又为家长们添了一件麻烦事儿,就是他们不得不经常从网吧找回沉迷在那里的孩子,甚至会因此进行无休止的“斗争”。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已经“上网成瘾”了。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网上活动一定负起责任,防止其上网成瘾。做好这项工作,父母首先要了解造成孩子上网成瘾的几个心理原因:
——逃避现实
研究表明,有些孩子在遭受挫折或遇到麻烦时常常跑到网上去寻求安慰。这类心理原因涉及的人格包括:内向、敏感、多疑、害羞、悲观、自私、易焦虑、情绪化、缺乏自信、强迫性格、神经质倾向、冲动控制失调。具有这些人格的人往往无法适应环境的变迁,抗挫折能力低,人际交往困难,对公开场合有恐惧感,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如果再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家庭不和、没有特长、学习成绩不突出等情形,就很容易成为网络成瘾者。这些青少年往往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是挫折和失败,而网络虚拟性和互动性正好弥补了他们逃避生活的不足,找回自我认同、自尊、自我价值等心理需求。这些虚拟的满足往往无助于从本质上消除他们原有的孤独感和失败感。这种情况的危害程度是最大的,若再加上奖励增强作用,往往导致十分严重的网络成瘾等心理失调现象。
——社交激励作用
许多比较外向乐观的人,利用网络扩大社交而乐此不疲。这种情况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因为热衷于社交的人往往会处理好交往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关系,即使是暂时在网络交往上花费太多时间,也比较容易恢复常态。
——网络激励作用
网络空间中有一种类似于赌博的强迫性的激励机制:当你无目的地向陌生人发出信息之后,要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能收到回复,要么干脆就收不到,它使你为了等待不确定的奖励而沉溺于网络空间,并始终处于一种胜利的喜悦之中。
找到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后,还要了解上网成瘾的一些症状。具体如下:
天天上网;
一上网就忘了时间;
上网时间越来越多,室外活动、吃饭、做作业、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
停留在网络的时间经常比预定的时间长;
大部分的喜悦与满足感均来自网上;
不上网时,也总是想着上网的事;
试图减少或停止上网的时候,就会变得不安或爱发脾气;
将上网视为逃避问题或缓解负面情绪的惟一手段;
隐瞒对网络的涉入程度;
因为上网而失去了与亲人和朋友的感情沟通,耽误了学习;
只要能上网,多少钱也不心疼;
离开网络就会有“退缩症状”。
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上6~8种症状,就可判定他已患上了“上网成瘾”症。
此外,还需了解一下孩子上网成瘾的几种类型。
——网络游戏成瘾
网络游戏成瘾,是指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赌博、游戏、购物及拍卖等活动上。
——网络关系成瘾
网络关系成瘾,是指专注于在线关系,将在线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人、亲戚和朋友还重要。
——网络性成瘾
网络性成瘾,是指痴迷于观看、下载、交换色情信息和图片等行为。
——信息收集成瘾
信息收集成瘾,是指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查找和收集信息,有冲动的倾向。
——程序成瘾
程序成瘾,是指执著于电脑程序、游戏程序等。
上网成瘾的危害是极大的,它比抽烟、喝酒甚至吸毒还严重,会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因此,我们要及时对孩子的“上网成瘾”采取防治措施。
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何种类型的网络成瘾,都会出现上网时间太长的后果。只要家长发现孩子有不断延长上网时间的倾向,就应严加注意,必要时进行阻止。至于上网时间的标准,可以因其年龄或视家庭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是上学期间,每天都不宜超过两个小时,如果是假期可以适当放松一点。
沟通是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最基本也是较有效的方法,通过沟通能发现孩子们的想法。尤其单亲家庭、父母再婚家庭、有身体缺陷的青少年都需要更多地与家长沟通。而那些自视过高的孩子,在遇到难题或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时,会寻找解脱逃避的方法,以给自己一个借口,这些孩子更容易成为网迷。
家长和孩子进行深层的沟通并一起制订一个计划,明确每天上网的时间和上网查看的内容,这样孩子们比较愿意接受。在制订计划时也要尊重孩子,因为十多岁的学生已经具有自主和反叛意识,如果强加给他,他们就不会遵守甚至故意违反。如果计划是经双方协商制订的,在执行过程中就比较顺利。
对孩子的网上行为进行监督是有必要的。即使你的孩子平时很听话,你对他一向都很信任,因为网络的特殊性,孩子的行为也往往会出乎你的意料。同时,也可以帮助家长及时发现他们在网络中扮演不适当的角色,并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
最后提醒家长要学习更多的网络知识,与孩子们一起上网,帮助他们更安全地利用这一新科技。
如何消除孩子的“上网瘾”?
消除孩子的上网瘾,可以对其进行心理辅导。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过度使用网络了,并觉察自己的行为失当;认识到导致其过度上网的潜在心理问题,并正视网络成瘾背后潜在的心理问题而不是逃避;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处理潜在的心理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其深刻地体会逃避并非解决,只会使问题更加恶化;协助孩子提出具体改善网络成瘾行为的行动计划;培养出对时间的敏感性与对自我的监控能力。
除了心理辅导法,还可让孩子进行自我调节。一是有选择的使自己成为信息采集和虚拟生活的主人,不被信息所淹没或沉溺于虚拟生活。二是根据自我的处理能力采集和控制信息量,不让虚拟生活代替现实生活的真实性。三是协调虚拟生活与真实生活的一致,使虚拟生活成为改善真实生活质量的一种经验补充或基本手段,如提高社会凝聚力等。
——免疫法
免疫法,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某些切实感到有诱惑力的虚拟生活,但要一直使头脑保持清醒和理智,时常进行自我反省,充分地认知诱惑力的商业化本质,因为是有意识的行为,所以可能会使网络成瘾者产生一种网络“抗体”,在短时间内消除对网络的强烈“需求”感。对于自制力弱的人,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风险,若不慎重可能会适得其反,最好求助于那些自制力强或已经走出网络纠缠的朋友来监督。
——对话法
对话法,是指通过网络成瘾者的现身说法,进行互助对话。通过网络成瘾者对网络成瘾的害处和摆脱网络成瘾的方法的介绍,让成瘾者真正看清网络的本质,当然,最终还需要用自身的自制力来战胜对网络的依赖。
——斋戒法
斋戒法,是指周期性地在某几天或一段时间内停止上网,或者随机的有意识的限制上网的时段,其目的是消除成瘾者对网络须臾不可离的依赖感。
无论是哪种方法,网络自我调节的要点是学会适度地追求快乐。每个人都喜欢快乐的事物和体验,但不论追求什么样的快乐,都不应有意或严重妨碍他人的快乐,同时不要让眼前的快乐稀释了今后的快乐。充分体验他人所感受的快乐,他人也能反过来如此体验,这样的结果会使个人欲望与社会欲望相融合,消除了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或渴望而反社会的可能。
著名哲学家石里克曾将快乐分为两种,一种是不会影响这个人以后对快乐的感受能力;另一种是在享受之后,会削弱这个人以后感受快乐的能力。前者是对快乐正常的诠释,是适度的快乐,具有较高的幸福价值,后者则往往是不加节制的单纯欲望满足,比如吸毒和我们现在所提到的网络成瘾都属此类。它的核心症结在于,它作为一种欲望的满足,削减或剥夺了人们获取未来幸福的能力。在网络空间中,由于没有家长、老师和同伴的有形或无形的监督,这种快乐容易发生,且诱惑往往很难,克服纵情于网络带来的虚拟快乐而毫不节制,那么网络成瘾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这些人应特别关注、监护和他人的帮助。
要想做好网络空间的自我调节,通过自主行动打破这一恶性循环,做网络的主人,就需要提高认识,时刻不忘提醒自己网络真正的用途——是一种信息手段和学习工具,或者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手段,而不是现实生活的替代品。如果过度沉溺其中,非但不能通过网络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反而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现实生活更加杂乱无章。
通过对上网时间的管理和具体计划的拟定,可以更充分地利用网络上的知识和信息,使上网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和目的性。
也许网络对你的生活很重要,但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适当地减少对虚拟生活的参与,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去。为了逐步减少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要限制自己在网上的活动,如发表见解和从事一些特殊的活动等。其次要正视网络心理的依赖,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排解消极情绪的工具,要主动与老师、家长和同伴沟通对话,积极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以上讲述的自我调节法,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在孩子认知网络弊端的前提下对其进行有意识的指导。同时,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这种调节的必要条件,使孩子戒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防孩子感染“Q虫病”
QQ是在网上进行交流的主要方式,深受孩子们的青睐。它除了让孩子们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享受着一种不太真实的快乐外,还会渐渐使孩子们形成一种急切的心态、封闭的心理、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对身心成长极为不利。
由于孩子们对抗拒诱惑的能力相对较弱,QQ使一些孩子沉溺于虚拟环境中不能自拔。长时间的聊天使很多孩子患上了“Q虫病”,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QQ迷小龙坦陈:“我的理想是交遍天下聊友,每分每秒都在聊天室里神聊,一直到聊天室关门为止。每次上线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QQ。要是看到好友们没上线,心里顿时就像死灰一般,对任何事都没了兴趣,漫不经心地看几眼论坛,浏览几张图片,感觉无聊就下线了。下线后,就去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也觉得无聊,心里好像总有什么东西放不下似的。再上线打开QQ,终于看见了好友,立刻就会兴奋起来!”
由此可见,小龙患上了严重的“Q虫病”,找不到朋友聊天,便觉得百无聊赖;相反,一跟朋友聊上天就兴致盎然。很显然,他对QQ产生了依赖性,如果脱离了QQ,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冷漠、淡然,这势必会影响学习成绩,甚至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