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北大人生规划
22186900000041

第41章 管理规划(2)

豁达是一种超脱,是自我精神的解放,人要是成天被名利缠得牢牢的,得得失失算得精精的,那还何谈豁达,豁达就要有点豪气,乍暖还寒寻常事,淡妆浓抹总相宜。凡事到了淡,就到了最高境界天高云淡,一片光明。人肯定要有追求,追求是一回事,结果是一回事。你就记住一句话: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必须符合时空条件,如果条件不是,那你就得认了。人活得累,是心累,常唠叨这几句话就会轻松得多。“功名利禄四道墙,人人翻滚跑得忙;若是你能看得穿,一生快活不嫌长。”与其悲悲戚戚、郁郁寡寡欢地过一辈子,不如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活一生,难道这不好吗?

豁达代表的是一种自信。人要是没有精神支撑,剩下的就是一具皮囊。人的这个精神就是自信,自信就是力量,自信给人智勇,自信可以使人消除烦恼,自信可以使人摆脱困境,有了自信,就充满了光明。豁达的人,必是一条敢做也敢为的汉子,而决不是那种佝偻着腰杆,委曲求全的君子。

豁达不是盲目的自我流露,它是一种修养,一种理念、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说到底是对待人世一种的态度。沈从文也好,马寅初也好,加在他们人生的种种不平、不幸,都被其博大胸襟和知识学问所涵盖,以及由善良忠直道义所孕育的不屈不挠的生命力所战胜!“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如此的生命,还会有什么样的火焰山过不去呢!

豁达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超然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类个性最高的境界之一,也是一种“德”。一般说来,豁达开朗之人比较宽容,能够对别人不同的看法、思想、言论、行为以至他们的宗教信仰、种族观念等都加以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者“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们也有不同意别人的观点或做法的时候,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权利,他们会以德服人。有时候,往往是豁达产生宽容,宽容导致自由。记得胡适先生说过,如果大家希望享有自由的话,每个人均应采取两种态度:在道德方面,大家都应有谦虚的美德,每人都必须持有自己的看法,不一定是对的态度;在心理方面,每人都应有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来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换句话说,采取了这两种态度以后,你会容忍我的意见,我也会容忍你的意见,这样大家便都享有自由了。这不仅是自由,更是开阔了我们的生存空间。

豁达是一种宽容。恢宏大度,胸无芥蒂,肚大能容,吐纳百川。飞短流长怎么样,黑云压城又怎么样?心中自有一束不灭的阳光。以风清月明的态度,从从容容地对待一切,待到云开雾散,必定是柳暗花明的全新世界。相信天空是宽广的,走过去,前面便是一个天。

豁达是一种开朗,一种乐观,豁达的人,心大,心宽。悲愁的,痛苦的,都在喜笑怒骂、大喊大叫中撕个粉碎。你说,世界上的事都公平?不公平的有的是,你能让它都公平?我们要按生活本来的面目看生活,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看生活。风和日丽,你要欣赏,光怪陆离,你也要品尝,这才自然。你就不会有太多牢骚,太多的不平。不过,“月有阴睛圆缺”对谁都一样,“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在变。你要晓得,阴阳对峙,此消彼长,升降出入,这就是生机,拿这大宇宙,看你这个小宇宙,你能超越得了?只有用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对待这一切,你的心胸也就随之宽广起来,你的人也就会变得豁达起来。

当然,豁达并非等于无限度地容忍别人,开朗并不等于对已构成危害的犯罪行为加以接受或姑息。但对于个人而言,豁达往往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自己在心理上也会减少仇恨和不健康的情感;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宽容开朗,无疑是创造一种和谐气氛的调节剂。因此,豁达宽容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大法宝,以德服人是具有凝其力的重要武器。只有用“德”去治“人”,治你的事业之“天下”,你才会信心自百倍地走向成功,同时也是一个人完善个性的体现。

北大人把这种豁达所代表的自信,所代表的宽容,所代表的开朗都融人到了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创造出了一个和谐、宁静,具有凝聚力的学术氛围。

4.宽容的界限不容突视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也就是都要讲原则,宽容也不例外,如果宽容无度,那就成了纵人为害了。做人,应该有宽容之心,但做人的宽容,更要讲究原则。

蔡元培先生不拘一格地广泛招揽人才,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同时,他对教员的选择和要求,又坚持了很高的标准。这是与北大的“正大”之办学宗旨相关联的。因此,他对那些滥竿充数或品行不端殃及教学的不称职的本国和外国教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撤。例如:他把流氓分子、“探艳团”“团长”年轻英文教员徐佩铣等裁撤出校;1920年,又把虽然精通英语、德语,又有古文根底,但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胡诌“君师主义”那一套陈词滥调,讲《英诗》课一年只讲了六首零十几行诗的辜鸿铭也裁去了。对那些或托中国驻外使馆、或由外国驻华使馆介绍进来而确属不称职的外国教员,也一律撤聘而不顾各方面的压力。

蔡元培到北大后,破除了很多陈规陋习,其中之一,即是中止了用英文开校务会议的旧制。

以往北大开教务会,大多使用英文,预科的教务会议,则全部都是讲英文,校内崇洋之风自然兴盛,那些不懂英语的教授们,处处感觉矮人一等,却又是哑巴吃黄连,有苦无处诉。

蔡元培的改革虽然赢得了中国教授们的一致支持,但却遭到外国教授们的群起反对,他们抗议说:“我们不懂中国话!”蔡先生义正辞严地回答道:“假如我在贵国的大学里教书,你们会不会因为我是中国人,开会时就使用中国话呢?”

从此,北大无论是开会还是发言,一律改用中文,而不再使用英语。

当然,蔡先生的此举,得罪了一批外国教授。其中两位英国教授,个人道德修养较差,竟然带着学生去逛八大胡同。蔡先生忍无可忍,在二人聘约期满后,不再向二人续聘。两位教授怀恨在心,暗中怂恿英国驻京公使朱尔典找蔡先生谈判,要求蔡先生继续聘用二人,蔡先生严辞拒绝,为此得罪了这位驻京公使。朱尔典四处散布:看你这个校长还能干几天!在他的指使下,两位洋教授告上了法庭。蔡先生有理有据,处事不惊,委派王宠惠先生代理出庭,结果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蔡元培坚持把这种学术水平低、教学态度差的外籍教员毅然辞退。经过这一番整顿、充实,全校教师队伍的面貌焕然一新。据1918年的统计,全校教授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少数仅二十七八岁。他们中不少人和蔡元培原来并不相识,而是从已发表的论著中发现后聘请来的。蔡元培先生有原则地把该摒弃的东西统统清除,从而为北大带来了生机和朝气。

在一般人心目中,马幼渔是好好先生,性格平和,对人很是谦恭,虽是熟识朋友,也总是称某某先生。与旧友谈天虽颇喜诙谐,但自己不善攀谈,也只是旁听微笑而已。不过千万不要认为马先生和蔼便不会发脾气。那就错了,在北大,他的脾气和他的老实是一样有名的。在交评会议上遇见不合理的议论,尤其是一些“正人君子”的小花招,他便要大声叱责,一点不留面子,与平常的态度截然相反。从这看来,他的宽厚并不是无原则地迁就,他律己极严,对人的迁就也仅限于礼记,绝对不超过限度,还是当北大国文系的主任时候,他家的某个亲戚报考北大。有一次,不知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在马幼渔面前自言自语地说:“不知道今年国文会出哪类题。”马先生听了大怒,骂道:“你是混蛋!想叫我告诉你考题吗?”也许正是因为这点,马先生对人对事虽总是无为而治,甚至北大有人讽刺他跟章太炎学,仅“得其糊涂”,但北大国文系教授还是长期选他做系主任。这也正表明,他的原则是正确的。

这个世上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得与失之间徘徊的,这些时候,原则性就显现出了其自身的作用。失与得往往是互为因果的,你不想失去,可能你也就难以得到,事实上你失去的更多;而你甘愿失去一些,却可能得到的比失的要多得多,这就是得与失的辩证法。而适度的忍让,就是以小失换大得的一个常用的方式。

1972年轰动世界的中美上海公报前的谈判,曾被人誉为“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实际上“灵活性”就是指适当的让步。担任此次主谈判的周恩来总理,以对非原则性问题的让步,走赢了这关键的一局棋。比如,在公报发表的前一天,美国务卿罗杰斯交给尼克松总统一份材料,说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认为公报不理想,列举了15处要求修改的意见。这使尼克松很难堪,因为他已通知中方说同意,再要求重新讨论,中国人会小看他这个总统,但为了照顾国务院的意见,他硬着头皮让基辛格再向中方反映一下,周总理对尼克松与国务院的矛盾是了解的,同意加以考虑,便请示了毛主席。毛主席听了汇报和分析,想了片刻,用十分坚决的口吻说:“你可以告诉尼克松,除了台湾部分我们不同意修改外,其它部分都可以商量,任何要修改台湾部分的企图都会影响公报明天发表的可能性!”最后,中美双方又进行了修改,既坚持了中方不变的立场,也照顾了美方罗杰斯等人的部分意见,公报得以如期发表,引起了全球的震动。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改变了世界格局,这些,比之于在谈判中中方忍让让步的那些方面,不知要重要多少倍!

以小失而换大得,这“小”与“大”之间的关系正是一种体现着某种精神的结合。如北大之大,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一切,使之为我所用,并将其优势发扬光大,如海洋吐纳百川之水,如宇宙所拥无限宽阔之怀。做学问,理当如此。

5.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又有“言必信,行必果”之说法。这其中便道出了做人的学问,其实这也是老板和员工进行交往沟通的准则。

受欢迎的人,常有许多共同的待人处世的优点,其中很显著的一点便是他们在任何时候都诚实守信,遵规守约。他们常常遵循这样的原则:要么轻易不与人相约,要么就要信守诺言,竭尽全力去办。不管是在商界还是非商界都必须铭记:在交际场上,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特别是在商业交涉中。

而有不少的老板们却偏偏是爱许诺。可又不珍惜这一诺千金的价值,由于过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所以许多事情不假思索就会很轻易地答应给员工:“……我可以帮你这样做。”而后却往往又办不到。如此,很容易就在员工的心目中留下一个“不守信用”的烙印。这实在是一名老板所应避免的。

要懂得诺言好比一针兴奋剂,它能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热情。如果你当众宣布:若能超额完成任务,大家月底能拿到40%的分红。

这是怎样的一则消息啊,情绪亢奋的人们已经无暇顾及它的真实性了,想像力已穿过时空隧道进入了月底分红的那一幕。接下来员工们必定会热火朝天地工作,扳着指头盼望月底的到来。

到了月底,你的员工们都眼巴巴地指望你能说话算数,而你却只能来一句:对不起!想想看,这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如果你下次再发出号召,让员工们苦干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有谁还会替你真心真意地干活呢?谁都会对你的话打一个大问号。而一旦你的员工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你在公司中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你的权威没有了,难得树立起来的信任也失去了,赤裸裸的雇佣关系会让你觉得自己置身于一个由僵硬的数字符号构筑的公司环境之中。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烙守承诺,按时做你说过要做的事情,不妨听听下面的“三步曲”:

步骤1:在作出任何承诺之前都要深思熟虑。如果不能完全肯定自己能够实现,那就不要承诺,承诺要全心全意,要保证它能不折不扣地实现。当你说:“干完这件事,我给你加薪。”你心里就要确保这个承诺能兑现。

步骤2:按时实现自己的承诺。

步骤3:如果发生了你事先难以做出合理预见的事情,而使你不能实现承诺的话,应该立即开诚布公地与接受你的承诺的人重新进行商洽。这件事要尽快做,不要等到火烧眉毛。如果人们知道你一般总能格守承诺,而在无法实现时也会尽可能地和他们来进行协商,他们就会相信,你是一个可以依靠、可以信赖的老板。

你的命令不是圣旨,但你的承诺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对于你不能实现的诺言,最好今天就让员工失望,不要等到骗取了员工们的积极性后的明天再让他们失望。我们推崇的许下诺言并勇于承兑诺言的守信作风。一名成功的老板,就应该是一位从不随便乱开空头支票,言出则必行的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