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样创业最成功
22212900000046

第46章 执着的人最成功(3)

治水进度并不理想,因为一些异族部落(如三苗)不听劝说,不合作,面对此种状态,禹因而发动战争,征服了三苗。扫清了治水障碍以后,禹夜以继日地与治水群众一起大干。禹有一次路过家门,想去看一看离别几年的妻子,但是此时从远处走来了一群扶老携幼的灾民,禹看见了以后,马上转身离开,到别的地方治水去了。就这样,历经失败、成功,禹治水13年,很多次路过家门却没有进去,最后终于消除了水患。面对多次的困难,禹没有被挫折吓倒,而是坚定不移地进行治水,后来大腿不长肉,小腿也不长毛,吃尽很多苦,才取得了胜利。

碰到困难绝不言退,让别人知道你并不是一个胆小鬼、一个懦弱之人。即使你失败了,你不怕困难的勇气和精神也会得到他人的赏识,但你顺利地克服了困难,这更加向他人证实了你的能力!如有人出于对你的不服、嫉妒、怀疑而故意给你出些难题,在你一一解决的时候,你不仅反击了他人的不良心理,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地位。

在生活和事业中碰到困难时,应记住——战胜困难,绝不言退。

不断去创造机会

不应该等待机会,而应该去创造机会,因为一个人不应该受制于他的命运。世界上有许许多多贫穷的孩子,他们虽然出身穷,却很可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来。

在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最新评出的东南亚富豪排行榜上,新加坡的“水王国”凯发集团华裔总裁林爱莲,以2.4亿美元的身价,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入该排行榜前40名的女性,而且,45岁的她还成了该榜历史上最年轻的富豪。

林爱莲出生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小镇,而且一出生,便被父母遗弃在当地的一家医院,成为了孤儿。后来,一位63岁的婆婆领养了她,可是这位婆婆不但极度贫困,而且还嗜赌成性,曾经为抵赌债,把房子也卖了,林爱莲与另外4个被她领养的孩子,只能挤在一间倒塌的小木屋里,每逢下雨天,家中便会“水漫金山”。

然而,她的梦想没有被生活的艰辛打倒。林爱莲从小就显现出了不一般的商人天赋。4岁时,她就懂得把大人送给她的玩具卖给邻居小伙伴,把赚来的钱放进储蓄罐,存满一罐后,拿给婆婆补贴家用。为了生活,她还曾帮婆婆沿街叫卖自家制造的冰棒。读小学后,她又学会了卖三明治与制造藤器,帮自己赚得不少学费。

贫穷并没有让林爱莲失去浓厚的学习兴趣。16岁那年,她以全优成绩考进新加坡初级学院,5年后,考入新加坡国立大学。上学时,她靠帮推销保险和代写书信赚学费。虽然半工半读,但林爱莲每次成绩都是优秀。

大学毕业后,林爱莲获得了化学学士学位,并在新加坡的一个荷兰药剂公司找了份药剂师的工作,年薪4万美元。3年后,眼光敏锐的她发现废水再生市场有庞大的发展空间,于是辞掉稳定的工作,卖掉了车与房子,筹集了1.2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林爱莲说:“因为小时候没有优越的环境,我自小就告诉自己:一定要成大事。那时虽然不知道怎样才算大事,但这样的信念一直放在心中。”

公司成立,她只有一间狭小的办公室与2名雇员,3人每天不停地奔波于新加坡、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之间,推销废水治理设备。身为公司老板,林爱莲也常常骑着摩托车,冒着炎炎烈日,挨门挨户地推销。

那时的林爱莲甚至穷到没钱请焊接工,只好自己参加了一个焊接工培训班,并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一个人完成了焊接工作。“假如你去看看早期工程的话,你会发现,那些焊接活都是我的作品。”林爱莲对此颇为骄傲。

过于辛苦的时候,她告诉自己:“任何时候都要有希望,要相信未来。凡事只要拿得起,放得下,看得开,日子也就会轻松下来。”

最终,林爱莲创造了神话。16年时间,林爱莲公司一跃成为东南亚最大的污水处理公司。

如今,作为凯发集团总裁的林爱莲,身价已经升到了2.4亿美元,在东南亚的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39位,同时也是榜上女性中最年轻的富豪。

历史上,最能激励人们的故事便是努力后终得成功,尽管在前进的途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险阻,但他们依然坚持,以坚韧来面对艰难,最后终于克服了一切困难,获得了成功。还有很平凡的人,依靠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努力奋斗的精神去创造、去开拓,最后同样跻身于社会名人之列。

你若看了林肯的传记,知道他幼年时代的境遇与他后来的成就,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他住在一所极其粗陋的茅舍里,既没有窗户,也没有地板。现在看来,他仿佛生活在荒郊野外,距离学校很遥远,既没有书籍、报纸可以阅读,更缺少生活上的一切必需品。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天要跑二三十里路,到简陋不堪的学校里去上课;为了自己的进修,要奔跑一二百里路,去借几册书籍,深夜又靠着燃烧木柴发出的微弱火光阅读。林肯只受过一年的学校教育,处于艰苦的环境中,竟能努力奋斗,一跃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伟大的成功与业绩,永远属于那些富有奋斗精神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味等待机会的人。应该牢记:机遇在自己的手里。

人们一般把希望要做的事业,看得太高太远。其实最伟大的事业,只要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慢慢地前进,便能达到事业的顶峰。

认准了,就要走下去

认准一条路,就是要找到人生的目标,找到奋斗的方向。这样才会为你的“往前走”找到精神的动力。否则,一切努力与坚持就无从谈起。

三国时,曹操没有答应董卓的推荐,就是看出董卓不得人心,肯定成不了气候。他不愿与这条看上去很强大的船一起走向不归路。这表明他的见识确实高人一等,在“找准路”方面有一定的主见。

按常理,可以利用董卓之名,行自己之实,或者韬光养晦,等待机会。但这不是“走慢四”的时代,落后一步,步步失着,他要的是时间成本的最大值。所以,他从洛阳城跑出来,看见董卓发布的缉拿令,一路上他改名换姓,直到陈留才喘一口气,经过东拼西凑,才成三千人的队伍,这就是他起家的老本。以后,他又率先讨董卓,这虽是“以卵击石”,再次出人意料,但他要打“落水狗”,为自己赢得天下美名,这就是“钓誉”的路数。

但区区几千人马,如何抵得过百万大军?他寄希望于各路诸侯,伺机“混水摸鱼”。但诸侯们都看重自己的血本,皆观望不前,只有曹操孤军奋战。在汴水失利后,回到酸枣大本营,对各路同盟仍没有失去希望,并仍做过鼓动,且谈及自己的战略设想。占据险要,成多路合击之势以围攻长安的董卓,使其不战自败。但仍然无济于事,而且各路将领很快由摩擦而火拼,走上各自发展、相继称王的道路。

在这样的形势下,曹操想进攻董卓已是孤掌难鸣,从某种角度而言,他的存在都成为问题。所以,鲍信向曹操建议说:“眼下联盟已分裂,袁绍却以盟主的身份大举发展自己的势力,势必会引起新的祸乱,成为第二个董卓。如果现在想除掉他,我们还没有这个实力,反而还会遭到危险。不如先向黄河以南发展势力,寻觅时机,卷土重来。”

曹操采用了这个建议。这样,同关东诸将一样,曹操也走上了个人发展的道路。只不过关东诸将是主动的,而曹操是为生存所迫。另外,还有一个目的问题。就当时诸将的行动和心胸而言,曹操举义兵,是真心实意地除暴安良,并且不计个人得失,以献身成仁之勇力,亲冒矢石孤军作战。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而且也应该说此时的曹操对汉家天下,是名副其实的忠臣义士。

但关东诸将则不然,拥兵自重,说到底不过是胸怀狭窄,鼠目寸光。

曹操为什么要走“自我发展战略”这一步呢?建议虽是的信提出来的,但对曹操却是必走的一条路。

从本质上说仍是为了地盘。经酸枣会盟、汴水之役、联军分离,曹操虽占据河南郡,但那地方毕竟太窄小,而且还未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所以曹操仍无立足之地,他必须尽快找到容身之处,为他的事业,为他的理想,尤其为他建立起一支初具规模的部队。

可是,由于群雄割据,寸土不让,要找一块属于自己的谈何容易?这时的刘备不也在飘泊、寄人篱下吗?

但机会来了。当关东各郡起兵围攻董卓,陈兵荥阳、河内一带时,青州地区的黄巾军和河北黑山军,百万之众以燎原之势快速发展,黑山军攻邺城,又南渡黄河攻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战败。经袁绍推荐,曹操接替了王肱。这样就给曹操在河南、山东发展势力创造了条件。

对于曹操的举措,袁绍也欣喜不已,因为对付义军,他与曹操有着共同利益,更重要的是曹操在河南和义军交战,不就可以牵制、缓解义军对他统治的冀州的进攻吗?但袁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一旦曹操夺取了河南,有了牢固的根基,正是自己末日到来之时。

半年以后,青州黄巾军又集结百万之众,变北上为西进。进入兖州之后更是威名大震,先拿下任城,击杀国相郑遂,接着攻破东平县,擒斩了兖州牧刘岱。

黄巾军一路浩浩荡荡,兖州州治昌邑县城一片惊恐。州内主要官员在一起商议之后决定,为了避免让黄巾军开进兖州,必须由一个强而有力的人担任州牧,等朝廷派人已来不及了,可由曹操暂时代理。

让曹操代牧是东郡人陈宫提议的,他说:“当今天下分裂,兖州无主,曹东郡有平定天下之谋略,若让他担任州牧,必定能使百姓安宁。”于是,就委派陈宫、鲍信和治中万潜去迎接曹操。在东武阳城的太守府里,陈宫对曹操说:“如今兖州无主,与朝廷又断了联系,我已说服州内官员,请府君去任州牧。”他担心这还打动不了曹操,接着说:“府君若以兖州作为根本,定可平定天下。这可是霸王之业啊!”

兖州乃东汉十三州之一,物产丰富,下辖陈留、山阳、济阴、泰山、东郡五郡和城阳、济北、任城、东平四国,是可以用来建功立业的大州。曹操心想,若能拥有兖州,向河南发展就有了强有力的依靠,于是欣然前往。

但最初的几场仗,曹操大多败给了黄巾军。在寿张城下,曹操与鲍信巡查前线,针对黄巾军骁勇善战、兵多粮足的特点,决定以奇兵挑战、正兵攻击,先打一仗再回师固守。这时,黄巾军发现了曹操等人,大军如潮水般涌来,刀矛齐举,杀声动地。曹操身边只有少量骑兵,很快就被困在了核心。

为了掩护曹操突围,鲍信殊死拼杀,不幸阵亡。曹操撤回城内,据险顽强抵御,打退了黄巾军的轮番进攻。战事稍停,曹操搜寻鲍信的尸首,没有找到。只得让工匠用木头雕刻成鲍信的身形,并厚葬了他。

之后不久,曹操试图摆脱被动防守的局面,亲领一千余步骑到城外观看布局。刚一接近黄巾军大营,就被黄巾军围困,死伤了数百人才杀出一条血路来。此后,曹操就按兵不动,选择坚守。其州兵新招募的占一大半,缺乏训练,又不断受挫,士气一天天低落。

此时曹操的意志面临着考验,倘在寿张战败,必将失去兖州。光顶住黄巾军的攻势还远远不够,还要利用其弱点打败它。曹操振作精神,被甲缨胄,到各营慰劳官兵。申明赏罚条例,在积极防御的同时,密切注意黄巾军的动向。黄巾军求战不得,一步步放松警惕。曹操乘机发起反击,迫使黄巾军退后了数十公里。

曹操打赢这一仗后战事处于相持阶段。寿张县令程昱想方设法为曹操筹备粮草,援兵也陆续到达。黄巾军的攻势减弱下去,就致函曹操:“昔日你在济南毁坏神坛,其宗旨与我军奉行的中黄太乙之道相同,好像很通事理,而今却变糊涂了。汉朝气数已尽,黄家正当兴起,这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不是你凭才智和力量就能阻止的。”

“中黄太乙”说的就是“中央黄色的大帝”,张角所宣扬“黄天”,是太平道所尊崇的唯一天神。曹操虽不信神,但迫于当时形势和某种心理的需要,曾一度表示要信奉中黄太乙。后来曹操制作百辟刀五枚,“爰告祠于太乙,乃感梦而通灵,然后砺以五方之石,鉴以中黄之壤”。所祭祀之神就是中黄太乙。

曹操看完信后,气得高声叱骂。从此信内容看,黄巾军认为曹操曾在济南禁毁淫祀,除强抉弱,伸张正气,比较开明,可以争取过来一起推翻东汉王朝。这当然是幻想。

曹操在接下来的几次战役中,彻底击溃了黄巾军,并“开示降路”,黄巾军一百余万兵众投降了曹操,曹操从中抽出五六万人,组成“青州兵”,将降众家属组织起来屯田,就地予以安顿。从此,曹操有了一支可以真正与各路英豪相抗衡的军队。

曹操起家时并没有多少资本。他的发家史也颇为独特,即几乎没有走“因人而起”的这条路。他拒绝和有实力者合作,一开始就独树一帜,扯旗打自己的牌。曹操极富远见卓识,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恒心,走自己的霸王路,最终打拼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坚持到底但不固执己见

坚持到底与固执己见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是对信念的坚持,而后者则是对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的固守。

英明的李世民也有过固执己见的时候。

“旷道不可编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是以封建亲戚,以为藩卫,安危同力,盛衰一心,远近相持,亲疏两用。并兼路塞,逆节不生。”

这是李世民在其所著的《帝范》中教训太子的一段话,大意是说:“管治国家的重任帝王不能独力担负,所以要和其他人一起共守政权。因此,帝王需要封立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创建邦国,以为屏蔽皇室的藩篱。帝王与诸侯王利益相关,休戚与共,国家安定之时同心治理,危亡之际协力拯救;强盛之时用心经营,衰弱之际同心共守。远近各诸侯国势均力敌,互相镇慑;同姓诸侯王与异姓王公大臣并负重任,互相牵制。这样,地方政权互相侵略、吞并的途径被堵塞,不遵王命,犯上叛乱的事情就会避免了。”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李世民为维护唐王朝统治而念念不忘封建之遗法,力主分封功臣与皇室,以作屏藩的思想。

唐初,李渊占领长安,建立唐王朝之后,因天下未定,为消灭异己势力,封亲子为王,扬威于天下,以利于掌管兵权。这是唐朝分封的萌芽。此后,因其认为仅封亲子,还不足以逞威,于是又广树宗室,“遍封宗子”。不仅恩及弟侄,而且泽被深这,使“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皆封为王,数达几十人。

例如除封从弟李神通为淮安王,还封其十一子中的七子为王,另又封从弟李神符为襄邑郡王外,亦封其七子为郡王。两家合封十六王,是宗室中封王最多的两家,这算得上是典型的滥封宗室。后来,为不违背自己原先许下的论功行赏的诺言,便又对一些功臣封赏,但没有实际封邑,只能动用国库财物大加赏赐,以致国库更加拮据。武德初期滥封宗室裙带成了李王朝种种弊端,不仅因封赏浩大,致使国用不足,亦因缘喜怒而赏,导致官员内部不和。

关于这些弊端,李世民不是不清楚,但是,由于寄希望于同姓宗室,以为藩篱,他又不舍得就此割弃分封制,于是他便开始整日思索,以求“改善”分封制之弊,而充分利用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