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
22230400000015

第15章 做人要有心眼(15)

今天我们享受着前人无法享受的科学文化成果,拥有前人没有料想到的物质财富,这的确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它的另一面,欲望让很多人无路可退、更不用说那些已习惯了享受而变得迟钝、矫情的现代人。

真正的享受应是有理性的节制,虚假的享受则是愚蠢的放纵。对每个人来说,应该采取前者,放弃后者。

以恬养智,以动持轻

厄运对人的刺激通常是比较强烈,而且还伴随着生理、心理活动不同程度地席卷,因而会给人以深深的印象,尤其给人带来阴影的东西,更会使人觉得时时被它所纠缠。然而,事情如果已经发生,那就应当面对它,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已经过去,那就应当忘记它,不要老是把它留在记忆里,更不要时时看住它不放。痛苦的感受犹如泥泞的沼泽地,你越是不能很快从中解脱,它就越可能把你陷住,越陷越深,直到不能自拔。南唐后主李煜被俘后曾赋词曰: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

秋风庭院藓侵阶。

一任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宝锁已沉埋,壮气蒿莱。

晚凉天净月华开。

相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像这样留恋过去的荣华,总盯住自己的遭遇不放,怎能不被沉重的痛苦情绪所压倒呢?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心爱的儿子被狼叼走后,痛苦得心如刀割,她见人就诉说自己儿子的不幸。开始,人们对她还表示同情。但她一而再、再而三地讲,周围的人就开始感到烦,她自己也更加痛苦,以至麻木了。老是向别人反复解脱自己的痛苦,就会使自己总是不能忘记这些痛苦,更长久地受到痛苦的折磨。

当然,我们不是主张完全不去看它,并采取逃避的态度。而是说,一方面,情感不要过久地停留在痛苦上,另一方面,我们要理智地想想应当多在挫折和坎坷上寻找问题,努力克服它,解决它。

例如,做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失败了,每天以泪洗面,那当然是不好的。但是,如果把它当做不是一回事,心安理得,一点压力也没有的话,这也不是好的态度。我们应当很快丢掉失败的痛苦,但失败这件事却不能忘掉。而是要通过这件事,看到自己准备得是否很充分,要继续努力,争取从头再来。

在克服负面心态的过程中,懂得生活的交换是很有必要的。一个人牙痛时,在院子里决定是不是要去看医生。此时他手里拿着一片涂果酱的面包,在想这个问题时无意识地去咬了一口,激怒了停在果酱面包上的黄蜂,在他的牙龈上重重叮了一口。这个人就赶紧跑到屋里,照着镜子,涂了药,又敷上冷毛巾。最后黄蜂叮的痛消失了,他觉得牙痛也没有了。这是一个医学上以痛止痛的替换律例子。

著名演说家安斯华尔特就曾用“替换律”作讲道题目,借“松树长出代替荆棘”

去说明替换律。如果你想整理出一块空地,在把一株尖叶茂盛的荆树拔除后,你不会让那块地空着,你会种上一棵好看的松树,用一物替代另一物。

苏珊·麦洛伊在突然被宣告得了癌症时,在复原机会渺小的消沉之中,决定开始写一本书来激励自己与癌症斗争。作为一个动物爱好者,她选择人与动物作为书的主题。她通过各种方式收集有关动物的故事,这些故事在编成书前首先使她从中能受到感动,感到激励,成为她勇敢抗癌症恶魔的最大力量。

后来,她的《动物真情录》成功出版,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而她自己在被诊断出癌症10年后,却依然身心健康幸福,甚至比开始治疗前更好。她感动于动物的真情而著书,著书的过程又使她凭着动物的真情成功地与癌症顽强对抗,战胜了癌症带来的死亡威胁以及由此而来的消沉。

多少悲观主义者因害怕他们一直害怕的事情而丧生,可结果却只是证明自己的害怕是正确的。

人生亦如此,我们可以用快乐的事物代替不快乐的事物,就好像是打扫出一间空的房子,为了不让恶人占据,最好的办法是让好人住进去。替换律同样在我们的思考上可以用:驱除肮脏的念头,不只是绝不去想它,而是让新东西替代它,培养新兴趣,新思想;排除失望,仅仅接受失望是不够的,一个希望失去了,应该去找另一个希望来代替;忘记自己忧伤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是用他人的忧伤来代替,分担别人的痛苦时便可以忘记自己的痛苦了。

因此,当我们心情不愉快时,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敞开自己心扉,打破沉默,去做任何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情,在做其他事情的过程中使我们从受挫折的事情中解放出来。

忘却烦恼,学会让自己快乐

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有了快乐,不但可以减轻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加速你的成功,创造出更好的成果。如何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并永远把快乐种植心田?这是个大问题。因为养成快乐习惯,不但可以减轻你工作上的压力,而且更利于你在商场上赚钱获利,创造出更好的成果。成功人士相信:少一份烦恼,就多一份快乐。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忘却烦恼,学会让自己快乐。”

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快乐呢?

其实,人生活得快乐与否,完全决定于自己对人、事、物的看法如何,因为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几年以前,有一个广播节目提出要人们找出“你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是什么”。其实,这很简单,最重要的一课是思想的重要性。只要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就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特性都是由思想造成的。爱默生说:“我们的命运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就是他整天所想的那些……他怎么可能是别的样子呢?”

可是很确切地说,你所必须面对的最大问题——事实上,几乎就可以算做是我们需要应付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选择正确的思想。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曾经统治罗马帝国的伟大哲学家马尔卡斯把这些概括成一句话——决定你命运的一句话:“生活是由思想造成的。”

不错,如果我们想的都是快乐的念头,那么我们就能快乐;如果我们想的都是悲伤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会悲伤;如果我们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那么我们就会害怕;如果我们想的是不好的念头,这样一来我们恐怕就不会安心了;如果我们想的尽是失败,我们就会失败;如果我们沉浸在自怜里,大家便都会有意躲开我们了。

诺曼·文生·皮尔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而你却是你所想的。”

这么说是不是暗示我们,对于所有的困难,都应该用习惯性的乐观态度去看呢?不是的。不幸得很,生命不会这么单纯,不过还是应该鼓励大家要趋向正面的态度,而千万不要采取反面的态度。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关注我们的问题,但是不能过于忧虑。关注和忧虑之间的分别是什么呢?还是再说明白一点。

比如,一个人每一次要通过交通拥挤喧闹的大街时,他就会很注意他正在做的这件事——可是并不会忧虑。关注的意思就是要了解问题在哪,然后很镇定地采取各种步骤去逐一加以解决掉,而忧虑却是发疯似的在原地打着小圈子停滞不前。

一个人可以关注一些很严重的问题,同时也能在衣襟上插着花,悠然昂首阔步。有一次演讲大师乔治·凯协助罗维尔·汤马斯主演了一部著名影片,汤马斯那个穿插在电影中的演讲在伦敦和全世界都大为轰动。伦敦的歌剧也因此延后了6个星期上演,让他在卡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继续讲给人们这些冒险故事,并放映他的影片。他在伦敦得到巨大成功之后,又成功地游历了好几个国家。

然而一连串令人难以相信的倒霉事件接踵而来,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他突然发现自己破产了。当时,乔治·凯正好和他在一起,他们不得不到街口的小饭店去吃很便宜的食物。如果要不是一位苏格兰知名的画家——詹姆士·麦克贝借给汤马斯钱的话,他们甚至连那点便宜的食物也吃不到。

下面就是这个故事的要点:当罗维尔·汤马斯面临庞大的债务以及极度失望的时候,他很关注,可是并不忧虑。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如果他被霉运弄得垂头丧气的话,他在人们眼里就会不值一文,尤其是在他的债权人眼里。所以他每天早上出去办事之前,都要买一朵花,插在衣襟上,然后昂首走上牛津街。对他来说,挫折只是整个事情的一部分——是你要爬到高峰所必须经过的有益训练而已。

让自己快乐的另一法宝是施恩不图回报。

演讲大师乔治·凯曾经讲过这样一段体会:他的父母很乐于帮助别人,但他们家里很穷,总是捉襟见肘,债台高筑。虽然穷,但他的父母仍总会尽量想办法每年送点钱到孤儿院去。那是设在艾奥瓦州的一座基督教孤儿院,他父亲和母亲从来没有到那里去看过,或许也没有人为他们所捐的钱向他们表示过谢意——除了写来感谢信,可是,他们觉得所得到的报酬却非常丰富。因为他们已经得到帮助孤儿的乐趣,而并不是希望或等着别人来感激。

在乔治·凯离家之后,每年的圣诞节总会寄一张支票给父母,让他们买一点比较奢侈的东西。可是他们很少这样做。当他每个圣诞节前几天回到家里的时候,父亲就都会告诉他又买了一些煤和杂货送给镇上一些“可怜的女人”——那些有一大堆孩子却没有钱去买食物和柴火的人们,他们送这些礼物同时也得到很多的快乐——就是只有付出,而不希望得到任何回报的那些快乐。

乔治·凯相信他父母有资格做亚里士多德理想中的人——也就是最值得快乐的人。亚里士多德说:“理想中的人,以施惠于人为乐,但却会因别人施惠于他而感到羞愧。因为能表现仁慈就是高人一等。”

乔治·凯说:如果我们想得到快乐,我们就不要去想别人对我们感恩或报恩的事,而只享受施予的快乐就可以了。

现在,让我们为快乐来制订一个建设性的计划,为我们的快乐而努力奋斗吧。

它的名字叫“就为今天”。这种计划会非常有效,如果我们能够照着做,就能消除大部分的忧虑,而大量地增加“生活中的快乐”。

我要很快乐。假如林肯所说的“大部分的人只要下定决心都能很快乐”这句话是对的,那么快乐来自内心,而不是存在于外在。

我要让自己适应一切,去试着调整一切来适应我的欲望。我要以这种态度接受我的家庭、我的事业和我的运气。

我要爱护我的身体。我要多参加运动,善自照顾,善自珍惜;不损伤它、不忽视它;使它能成为我争取成就大事的好基础。

我要加强我的思想。我要学一些有用的东西,我不要做一个胡思乱想的人。

我要看些需要思考、更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我要用三件事来修炼我的灵魂:要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要让人家知道;我还要做两件我并不想做的事,只是为了修炼。

我要做个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得体,说话低声,行动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我要试着只考虑如何度过今天,而不把我一生的问题都一次解决。我虽能连续十二个小时做一件事,但若要我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就会吓坏了我。

就为今天,我要订下一个计划。我要写下每个小时该做些什么。也许我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是要订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种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小时,轻松一番。在这半个小时里,我要想到上天,使我的生命中更充满希望。

我要心中毫无惧怕。尤其是我不要怕快乐,我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我爱的那些人会爱我。

培养平安和快乐的心境,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在快乐中,你的生活便会丰富多彩起来;在快乐中,你的生活便会美丽动人,你距离快乐成功也就越来越近。

学会心宁,就能战胜浮躁

对每个人来说,一旦被浮躁所左右,就会变得六神无主,盲目地追随潮流而丧失明确的选择。做起事来,如同盲目的掘井人,四处掘井,很难掘出水来。

有个年轻人出外创业,两年换了五个职业,都以失败告终。他去请教一位牧师,牧师以茶相待。牧师将茶水倒入杯中,杯子里茶水满了,牧师还继续往里倒。

年轻人赶忙问:“师父,茶满了,不能再倒了。”

“你也知道满了不能再倒了?”牧师淡然一笑说,“可你自己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你不先将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怎么跟你说呢?”

一个“满”字,道出了这个年轻人的病症。这位年轻人心里装满了许许多多的事,什么都想做,结果什么也做不成,就像盲目的掘井人,四处掘井,一眼也没掘到底,因为三心二意是永远找不到水源的。

浮躁是年轻人的一种流行病,得了这种病,人就会失去自控,老是在潮流中漂浮,刚刚追上一个潮流,又一个新的潮流开始出现,自己还没有搞清楚是怎么回事时,就又掉转头去追赶另一股潮流。

小张是某科研单位一名员工。8年前,他禁不住“下海”的诱惑,停薪留职到深圳去淘金,先是在一家公司当经理助手,后又与人合作开了一家信息咨询公司。没多久,他从媒体上看到自己的一个朋友写的电视剧一炮打响,成了名人。他又想去当作家,离开了咨询公司,凭着自己一时的写作冲动,他一口气写了几个电视剧本,由于自己的功力太浅,还没有入门,全扔进了废纸篓。

这几年来,他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做着这件事,又想着那件事。在追求的忙碌中,人如同一只陀螺,被现实这根鞭子抽打得团团转。最后,他才发现,自己本想离开单位获得点儿自由,结果却因没找到自己的定位,失去了本属于自己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浮躁的原因,一般来说,都是由于所要与所想的太多,而一时达不到目的造成的。浮躁尽管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它却能伤害人的健康,剥夺人的成功。

伏尔泰曾说:“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你鞋子里的一粒沙子。人要轻装上阵,就要不理会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要学会倒出那些烦人的‘小沙粒’。”

浮躁正如同那烦人的“小沙粒”,看似微不足道,但会无休止地消耗人的精力,使宝贵的年华在疲于奔命中白白地浪费。在现实生活中,将人击垮的通常不是那些巨大的挑战,而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的小麻烦。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在灾难骤然降临时,因恐惧、紧张而本能地会产生一种强大的抗争力量,然而遇上急躁、轻率以及盲从等小事时,反而可能会迷失自己。

人一旦被浮躁所左右,其内心就会失去平衡,就会变得六神无主,盲目地追随潮流而丧失明确的选择,追求感官刺激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充实,做起事来,就难以聚精会神,也无法发挥自己的专长与潜能。

“心宁则智生,智生则事成。”我国四书之一的《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椒生随笔》中也说道:“天地间真滋味,唯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唯静者能看得透。”这些皆是走向成功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