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用植物和花卉制造的美容品毫无前途,几乎没有人愿意在这方面投入资金,而洛列却反其道而行之,并对此产生了一种奇特的迷恋之情。
1960年,洛列又开始小批量地生产美容霜,他独创的邮购销售方式又让他获得巨大成功。在极短的时间内,洛列通过这种销售方式,顺利地推销出了70多万瓶美容品。
如果说用植物制造美容品是洛列的一种尝试,那么,采用邮购的销售方式,则是他的一种创举。
时至今日,邮购商品已不足为奇了,但在当时,这却是前所未闻,行之所未行。
1969年,洛列创办了他的第一家工厂,并在巴黎的奥斯曼大街开设了他的第一家商店,并且开始大量生产和销售美容品。
伊夫·洛列对他的职员说:“请记住我们的每一位女顾客都是王后,她们应该获得像王后那样的服务。”为了达到这个宗旨,他打破以前销售学的一切常规,采用了邮售化妆品的方式。
公司收到邮购单后,几天之内即把商品邮给买主,同时赠送一件礼品和一封建议信,并附带制造商和蔼可亲的笑容。邮购几乎占了洛列全部营业额的50%。
洛列邮购手续简单,顾客只需寄上地址便可加入“洛列美容俱乐部”,并很快收到样品、价格表和使用说明书,这非常的举措深受客户欢迎。因为这种经营方式对那些工作繁忙或离商业区较远的妇女来说无疑是非常理想的。后来,通过邮购方式从洛列俱乐部获取口红、描眉膏、唇膏、洗澡香波和美容护肤霜的妇女已达6亿人次以上。
这种优质服务给公司带来了丰硕成果。公司每年寄出邮包达900万件,相当于每天3—5万件,1985年,公司的销售额和利润一下子增长了30%,营业额超过了25亿,国外的销售额超过了法国境内的销售额。
如今,伊夫·洛列已经拥有400余种美容系列产品和800万名忠实的女顾客。
伊夫,洛列从1960年开始生产美容品,到1985年,他拥有960家分号,各个企业在全世界星罗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兴旺,财源广进,他摘取了美容品和护肤晶的桂冠。他的企业是唯一使法国最大的化妆品公司“劳雷阿尔”惶惶不可终日的竞争对手。
这一切成就,伊夫·洛列是悄无声息地取得的,在发展阶段几乎未曾引起竞争者的警觉。他的成功有赖于他的创新精神。
洛列的经历正好证实了金克拉的话,那就是:“如果你想迅速致富,那么你最好去找一条终极捷径,不要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去拥挤。”
世界上因创新而获成功的人简直是不胜枚举。创意,是经营者通向富有的捷径,企业家的高低优劣之分也往往因此而产生。
偶得妙思大智慧
有一次,乾隆皇帝下江南,黄昏时分,见天边飞来一只白鹤,就让随行学士即席赋诗,有个叫冯修诚的随口吟道:“远望天空一鹤飞,丹为帽子雪为衣。”
不料,乾隆皇帝却故意出了个难题:“我要吟的是黑鹤,并非白鹤”。
众人一听,个个面露难色。
冯修诚却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只因觅食归来晚,误入羲之洗墨池。”
这个故事是虚是实,今天已无以考证了,但才子冯修诚的机智着实让人叹服,其即兴之作也算得上一首好诗了!这首诗的诞生,缘起于乾隆皇帝,或者说是乾隆皇帝的雅兴激发了冯才子的灵感。
其实,翻开人类艺术史,你就会发现,类似冯才子捕捉生活所赐予的那种稍纵即逝的灵感妙手偶成的作家比比皆是。作家们以自己的兰心慧根,抓住生活的一朵浪花、一圈涟漪,生发开去,创造了一部又一部的杰作。
《哈泽·穆拉特》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中篇小说。据作者日记记载,它的缘起乃是由一棵人们熟视无睹的鞑靼花触发的——189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列夫·托尔斯泰散步回家,“穿过一片刚刚犁过的黑土地,除此以外,什么也没有,连一根绿草也看不到。可是在灰土飞扬的灰秃秃的路旁,却长着一棵鞑靼花(牛蒡)。这棵花有三条幼枝,一条沾了泥的小白花;另一条也折断了,上面沾满了污泥,黑色的残枝显得垂头丧气,十分肮脏;第三条幼枝向旁边直伸出去,虽然也因为蒙上灰尘而黑了,但还活着,中间部分还是红红的。”这使他想起了哈泽·穆拉特。他真想把这一切都写出,因为“在这一片田野上,只有它把生命坚持到最后,不管怎样总算坚持下来”。
一朵别人毫不经意的小花,在托尔斯泰眼里却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含义,以致促使他由此完成了一部中篇小说。灵感的这种引发力,正如契诃夫所说的那样:“平时注意观察人,观察生活……那么后来在什么地方散步,例如在雅加达的岸边,脑子里的发条就会忽然咔的一响,一篇小说就此准备好了。”
据说,艾捷尔·伏尼契的名著《牛虻》创作的最初动因也是来自一幅画——她年轻时在卢浮宫里见到的,画面上一个身穿黑衣头戴黑帽的青年倚墙而立,双唇紧闭,表情略显忧郁。她在写作《牛虻》时,还把这幅肖像画的复制品挂在床头。
果戈理的好几部名作都是从朋友讲的故事中产生的。他的《钦差大臣》和《死魂灵》都是在普希金的启发下写出的。
果戈理曾坦率地写信给普希金:“劳驾给个情节吧,随便什么可笑的或者不可笑的,只要是纯粹俄罗斯的笑话就行。”
果戈理的小说《外套》则是在和朋友的笑谈中,听到彼得堡官场上的一个小公务员失落猎枪的笑话以后触发创作灵感而写出的。因为他自己也做过小公务员,有这方面的生活阅历。
雪莱的历史剧《钦契一家》的创作则是由一幅画引起的。雪莱曾看到贝特丽采被囚禁在狱中时艺术家基多为她画的一幅画像。她那庄严而忧郁的神情给雪莱留下深深的印象。他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他查阅了有关贝特丽采的历史档案资料,并从这个家庭悲剧的史料中,发现了其中蕴含的社会意义。一部名剧便随之诞生了。
苏联作家富曼诺夫在《夏伯阳》和《叛乱》的写作经过中曾谈到他是怎样开始写作《夏伯阳》的:“他一边散步,一边杂七杂八地想着,想着,突然一部中篇小说在我的脑子里变得明朗了……这就是我的《夏伯阳》”。
这种突如其来的灵感有时还会使作者处于一种亢奋的最佳创作状态,使其有一种不能自己的强烈的创作冲动。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新诗时,就常处于这种“差不多发狂了”的创作状态中。他在《我的作诗经过》一文里记述道:“《地球,我的母亲》是民国八年学校刚放好了年假的时候作的。
那天上半天跑到福冈图书馆,在馆后僻静的石子上,把‘下驮’(日本木屐)脱了,赤着脚踱来踱去,时而率性倒在路上睡着,想真切地和‘地球母亲’亲昵,去感触她的皮肤,感受她的拥抱——这在现在看起来,觉得是有点发狂,然而当时却着实是感受到迫切。在那样的状态中受着迫切。在那样的状态中受着诗的推荡、鼓舞,终于见到了她的完成,便连忙跑回寓所把她写在纸上,自己觉得就好像真是新生了一样……”
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故事来源,作者生前在写给意大利的一位朋友的信中说:“会使读者奇怪的是,这部小说并非小说。作者所叙述的故事是1826年在兰纳附近确实发生的一件事情。男主人公当过他第一个情妇孩子们的家庭老师。他们爱得很深,坠入情网不能自拔。后来,私情败露了,两人只得分手了事。但她时时想念他。后来,她所写的一封信阻碍了他和第二个情妇——一个非常有钱的小姐结婚。
因此,他对第一个情妇借机报复,开了两枪。事后,他在兰纳城被判处死刑。
司汤达先生一点也没有臆造。”这封信告诉我们,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成熟的作品《红与黑》,也不是作家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由当时确有其事的一个刑事案件引起的。
我国宋代的王安石有诗句道:“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带有偶然性的灵感虽然可以成为一部作品的直接缘起,但在这种偶然性后面却又隐藏着必然的因素。在所谓“长期积累”的作家那里,“偶然得之”的灵感的火花才能点燃一部伟大作品的奇光异彩。
胜于思策,败于怨天尤人
当年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颇有一种自负而又无可奈何的况味。
其实,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不对,不对的只能是你的方法和态度。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到了可怕的风暴。水手们惊慌失措,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船长是不是疯了,往船舱里灌水只会增加船的压力,使船下沉,这不是自寻死路吗?”几个年轻的水手紧张地嘟囔着。
看着船长严厉的脸色,水手们还是照做了。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随着船一寸一寸地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地减少,货轮渐渐平稳了。
船长望着松了一口气的水手们说:“百万吨的巨轮很少有被打翻的,被打翻的常常是根基轻的小船。船在负重的时候,是最安全的;空船时,则是最危险的。”
你看,在风暴来袭之时,船长若是一味怨天尤人,而不思善策的话,船也就沉没了。大家知道,几乎每一天都有物种逝去,与人类永远告别。它们有的曾经引起人类的重视,予以特别保护,但最终仍然难逃灭绝的命运。迟滞的进化能力是它们灭绝的根本原因。专家告诉我们,对生物予以特别保护,仅仅能放缓它们一点灭绝的进程,能否在这种保护中永生,全靠它们自己。
有一位曾被错打“右派”二十多年的老者,令人发指的不公正待遇,让人窒息的漫长岁月,竟没有磨蚀掉他前行的锐气。即便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他也没有丢掉心爱的研究课题。他告诉我,怨天尤人是一个死胡同,在人生的劫难面前,寻找一个突破的方向,也许是唯一的选择。他的想法对了,“右派”摘帽后他重返大学讲坛,成为一代宗师。
物竞天择,是一条自然法则。其实真正的上帝就是我们自己。请大家记住:这个世界从来没什么不对,不对的只能是你的方法和态度。方法对头,便会阳光灿烂;方法不对,四周便一片黑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
1856年夏天,英国皇家学院的二年级学生柏琴,想利用暑假在学校里打工,便去请求正在皇家学院任教的德国著名化学家霍夫曼提供一个机会。
霍夫曼看着这位满脸稚气的18岁青年,心里想:挺机灵,会有出息,但需要好好磨练,就试着问他:“年轻人,你想干点什么呢?”
柏琴心里也没有数,就说:“您的研究范围很广,随便确定个什么课题,让我试试吧。”霍夫曼笑了:“随便,那可不行,科学研究绝不能随便。我设计的人工合成金鸡纳霜(后称奎宁)的实验,正要开始,助手因家中有急事离开了。你就担任我的助手,着手进行这个实验,你看行不行?”
柏琴立即答应下来。虽然他的化学知识还很肤浅,但他知道,金鸡纳霜是从产于南美洲的金鸡纳树树皮中提取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由于金鸡纳树资源有限,所以不少人正在实验人工合成。如果人工合成成功,将有重要意义。但是柏琴并不知道也没有想到,这种探索性的实验是非常枯燥的。
最初,他还非常认真,经过多次失败,他的孩子气的性格就开始耐不住了。这一天,他照着霍夫曼的指导,对从煤焦油中提取的苯胺进行加进重铬酸钾的实验,这次又失败了。正当他准备把试管底部那些讨厌的黑色沉淀物清除掉重新实验时,忽然产生了孩子气的想法:不行,应当把这些黑色废物惩罚一下!于是,他找了一杯酒精把沉淀物倒了进去,看着这些黑色废物怎样在酒精里“痛苦地挣扎”。
出乎柏琴所料的是,没有多久,那些黑色的东西竟在酒精里溶解成鲜亮的紫色,整个杯子都紫得那么漂亮。柏琴大为吃惊,忽然想到,用这些东西当染料,染出的布该多漂亮啊!不过他并没有立即当真,眼看要下班了,他随手拿过自己的白色围巾,放在紫色水里浸泡了一会儿,拎出来挂在院子里的一根绳子上,就离开了实验室。
第二天,柏琴走进院子,发现那条围巾被风吹落在泥地上,夜里的一场雨,又使围巾溅了许多泥土。柏琴怜惜地捡起围巾洗涤,泥土洗去了,紫色却丝毫不褪。柏琴重新把围巾挂在绳子上,太阳晒了一整天,也毫不褪色。这偶然的恶作剧果真创造出一种好染料!柏琴激动地向霍夫曼做了汇报。霍夫曼立即检查了这种染料的生成过程,并亲自进行了染色试验,效果果然很好。这时,霍夫曼比柏琴更激动,他像在化学会议上宣布重要成果似地对柏琴说:“你成功了,这是伟大的创举!”
这里还想着重探讨一个问题,就是在“歪打正着”之后的选择。柏琴“歪打正着”合成新染料后,并没有写一篇论文,申报完发明成果了事,而是着手设计生产流程,建厂生产。一年之后,人工合成的第一种染料阿尼林紫(苯胺紫)就在柏琴的工厂问世了。
在发明创造领域,如柏琴一类“歪打正着”而获得发明的屡见不鲜。“歪打正着”有几分幸运在里面,但也不可否认是发明家敢于打破常规的实践和勇气。因此,在从事创造性发明活动中,搞点“拉郎配”,乱点一下“鸳鸯谱”,进行一下荒诞的组合,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说不定就能撞响发明的钟声。
更精彩的好戏还在后头。因发明而建厂,因建厂当了老板,因当了老板而发了大财的柏琴,没有沾沾自喜,止步不前。1868年,柏琴又在化学界争先恐后地试制人工合成香料未果的时候,用水杨酸合成了香豆素,成为人工合成香料的创始人。
第二年,柏琴又提出了制造茜素这一新染料的方法,并很快开始了工业生产。这时的柏琴只有31岁,却跻身于工业化学家的殿堂。
“歪打正着”也许只是发明的序曲,真正的成功还要看以后的路怎样走。这就是柏琴给我们的启示。
做善于搜索和捕捉的“猎犬”
美国的迪斯尼曾一度从事美术设计。但是后来他失业了。本来他和妻子住在一间老鼠日夜横行的公寓里。但失业后,因付不起房租,夫妇俩被迫搬出了公寓。
连遭不测,流落街头,他们不知该去哪里。
有一天,贫困的迪斯尼夫妇呆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筹莫展时,突然从迪斯尼的行李包中钻出一只小老鼠。小老鼠发出“吱吱”的叫声,望着小老鼠机灵滑稽的面孔,夫妻俩感到非常有趣,心情一下子就变得愉快了,忘记了烦恼和苦闷。
这时,迪斯尼头脑中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对妻子惊喜地大声说道:“好了!我想到好主意了!世界上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穷困潦倒,其实他们肯定都很苦闷。我一定要把小老鼠可爱的面孔画成漫画,让千千万万的人从小老鼠的形象中得到安慰和收获愉快。”
就这样,风行世界数十年之久的“米老鼠”就这样诞生了。
今天的迪斯尼已成为一个娱乐王国,让人想不到它的开端竟是一个贫困的画家无意中听到的老鼠的叫声。“闲看云起时,夜半听潮声。”人的思维一旦轻松起来,进入一种无日的闲听、闲看、闲读状态,灵感往往“随风潜入夜”,悄悄来到你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