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二年(1574),15岁的努尔哈赤带领他十岁的弟弟,因为受不了继母的虐待,离家出走,住在外祖父王杲门下。王杲同明兵作对,扰边作乱,成为明军剿拿的对象。
不久,明边军总兵李成梁率军攻破王杲寨的时候,努尔哈赤兄弟在王杲家中,因此也都被俘。努尔哈赤见机行事,双膝一并,“扑通”一下跪在李成梁的马前哭,恳求李成梁免他一死,其情殷殷,其声悲切,这一招果然见效。李成梁看他们兄弟二人乖敏可怜,赦其不死,收在帐下,充作幼丁。但是把王杲处死。此后,只要有战争,努尔哈赫勇敢冲杀,奋勇向前,几次立战功,因此李战梁非常赏识他。李成梁后来提升努尔哈赤做自己的随从侍卫,二人关系密切,形影相随,“谊同父子”。
努尔哈赤的政治抱负决定了他的“忍耐”是有目的的、有限度的,他同总兵李成梁尽管“谊同父子”,对李态度“甚恭”,耐心服侍、小心侍候,但是胸怀韬略,已经打算好了决不会因器重而改变政治目的。
果然,万历五年(1577)左右,年轻力壮的努尔哈赤带着多年来积累的丰富军事经验,带着满腹的文韬武略,和他弟弟一起,偷偷离开了李成梁,开始开创自己的宏伟事业了。
李成梁攻破王杲寨时,努尔哈赤难保生命是情理之中,这时,只有让李成梁觉得努尔哈赤对他没有任何威胁时才有可能放过他们。努尔哈赤可怜,并且愿意到李家当侍卫,任何强大之志都隐藏了起来,让李成梁放了心,因此,努尔哈赤才求得了生存的机会,有了后来创下的宏伟大业。
不显强大之志能使对手对你懈于防备人们对强大的对手,总是倍加注意,如果在别人的倍加注意下,你有任何不利于他的行为,他一定会想尽办法进行破坏。所以韬光养晦之术要求在弱小时不能显露大志。这样,别人就不会注意你,你要所有动作都不会被注意,因此,成功的机会就大。
慕容超是南燕开国皇帝慕容德的侄子,但是慕容德没有儿子,于是立慕容超为太子。因此,慕容超便成了南燕第二代国王。
慕容超有着颠沛流离的青少年时代生活。10多岁时,他和母亲一起逃难,流浪到了长安。长安是后秦国的都城,这里的国王名叫姚兴。那时候,中国北方的许多小国家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因此经常战争。慕容超作为南燕国王的侄儿,他的身份特别引人注目。像他这样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生活在异国他乡,如果不留心就会成为别人利用的工具。因此,慕容超为了保护自己,以便将来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去,就装成傻瓜和乞丐。他每天故意不务正业,穿得破破烂烂,还疯疯癫癫地在长安街头讨米要饭。
从此,后秦的人都看不起他。有一天,他在要饭的路上,后秦的姚绍看见了他。
姚绍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他一见慕容超,觉得惊奇。他发现这个乞丐表面上疯疯癫癫,但他高大的身躯、端庄的容貌及表现的精神气质,都和其他人不一样。于是,姚绍劝国王姚兴把慕容超留下来,封给他爵位,让他为后秦效力。
姚兴想亲自考查一下慕容超,于是叫慕容超去皇宫里见见面。会见的时候,他特意提些问题让慕容超回答。可慕容超故意掩盖自己的真面目,假装成很笨的样子,讲话语无伦次,回答问题牛头不对马嘴。所以,姚兴十分看不起他,把他赶出了皇宫。事后,姚兴生气地对姚绍说:“俗话讲‘漂亮的皮毛不裹傻骨头’,看来这话不是有道理的。”
此后,慕容超在长安也没有人再注意了,他来去自由,无拘无束,过着一种非常自在的生活,最终找机会回到了自己的国家。
慕容超为了不被别人利用,顺利回到自己的祖国,他用装傻以分散别人的注意力,让别人觉得他不足以注意,因此,他就获得了自由,也就为后来顺利回国打下了基础。
康熙十六年(1677),三藩之乱初起,清朝在全国的统治十分不稳定。为巩固清朝政权,也为安定人心,康熙采取重要措施,也就是改变清朝不立储君的习惯,学习汉人立储的做法,把他的第二个儿子胤礽立为皇太子。并且向诸大臣宣告说:立皇太子是“垂万年之统”、“系四海之心”的大事。
胤礽一岁半立为皇子,因为他诸子大多数还没出生,所以皇室内部没有产生波动。到了康熙后半生,他的三十五个儿子都长大成人,思想上政治上也越来越成熟,许多人都眼红皇太子这顶桂冠,都想自己能反代皇太子。为此相互之间视为竞争劲敌,势不两立。甚至各结党羽,地下进行各种阴谋活动。
作为皇太子的胤礽,知道自己的地位是众弟兄梦寐以求,为保住自己的地位,他希望的是让康熙帝早日归天,自己尽快登上皇帝的宝座,然后收拾自己的弟兄们。因此,他与正黄旗侍卫内大臣索额图结成党羽,抢班进行夺权的种种活动。这被明察秋毫的康熙帝发现,康熙先下手杀了索额图。不料此举刺激了胤礽,加紧了他抢班即位的步伐,最后没办法,康熙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废除了胤礽的皇太子头衔。
皇室内部斗争没有因为废除了胤礽的皇太子头衔而平息下去,皇子们见太子已废,见有机可乘,争夺皇储的斗争更加激烈。诸皇子施展种种伎俩,打听康熙的意图,打发皇亲国戚到父皇处为自己评功摆好,搞得康熙“昼夜戒慎不宁”。只好在废掉太子后的第二年三月,又立胤礽为皇太子,好让诸皇子死了争夺太子之位的野心。
诸皇子们在皇太子废立过程中,表演得淋漓尽致。其中,最成功的是皇四子胤禛。在诸皇子争储位中,胤禛自知替补无望,采用的是不争而争之策。
胤礽太子地位被废之后,胤禛没像其他众皇子一样,而是采取保持旧太子地位的态度,关切胤礽,仗义直陈,疏通皇帝和废太子的感情。
对康熙身体,胤禛最为关心体贴。因胤礽不争气和皇子们争夺储位,康熙既羞愧,又气愤,生了重病。胤禛和胤祉二人前来力劝康熙就医,又请求由他们来择医护理。因此深得康熙的好感。
其他皇子在废了太子后,大肆活动,夺嫡最力的是胤樱。胤禛同胤樱也保持着某种联系,骨子里他不愿意胤樱得势,但不表现在行动上,表面上他不反对胤棋当太子,也不支持,似乎是超然度之。
对其他兄弟,胤禛同样在皇帝面前经常说好话,或在需要时给以支持,康熙评价他是“为诸阿哥陈奏之事甚多”。几个弟弟被封为贝子时,胤禛启奏道,都是兄弟,他们爵位低,希望降低自己爵位,提高他们,使兄弟们的地位相当。
在康熙的儿子们为皇太子争夺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胤禛好像悠闲于局外,没有明火执仗地参与其中,而且还替众兄弟仗义执言,康熙把这都看在眼中,特传谕旨表彰:“前拘禁胤礽时,并没有一人为之陈奏,只有四阿哥(胤禛)性量过人,深知大义,屡在朕前为胤礽保奏,似此居心行事,真是伟人。”
在这场诸皇子争夺皇太子之争中,胤禛不露水、不显山,以不争之争的斗争策略取得了成功。于是胤禛赢得了康熙的信任,抬高了自己的地位,密切了和皇父的感情。康熙一高兴,把离畅春园附近的园苑赐给了胤禛,也就是后来非常出名的圆明园。康熙秋猎热河,建避暑山庄,将其近侧的狮子园也赏给了胤禛。胤禛在争夺储位的诸皇子之争中,保持低姿态,给人一种自己实力不足,新太子轮不到自己的印象,这样其他太子就不会注意他,不会集中力量对付他,使他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实力。
最后,康熙在病重的时候,果真把权力交给了胤禛,胤禛脱颖而出;后来居上,成了皇帝,这就是后来的雍正。
皇室的斗争,经常明争会败于暗斗,在康熙朝中的皇子争储的斗争中,不争而争的胤禛,赢得了父皇的好感,而且同众弟兄相处非常好,得到了发展的机会,继承了皇位。
弱小时,显露大志,别人就会认为你有朝一日会成为他的威胁,因此,对手就可能处心积虑地对付你,让你不能成功。如果你不显露出强大之志,别人就不会觉得你是他的威胁,因此不会处处阻碍你的行为,而且,当你有发展时他也不会认为你的志向是非常遥远的,不会发觉你有其它目的。这样,你就能获得大好的发展机会,以图大事。
不贪虚名,藏身于俗
炫耀名声还不如逃避名声来得有意思,练达世事也不如多省一事来得悠闲自得。
战国末年,秦王政准备吞并楚国,统一中国,他召集大臣与将领们商议此事。
作战英勇的青年将领李信,在攻打燕国之际,曾率领数千秦军击溃了数万燕军,逼得燕王姬喜走投无路,只好杀了专与秦王政作对的太子姬丹,向秦王谢罪求和。秦王政想让李信做灭楚的秦军统帅,就问李信,多少军队能够攻灭楚国,气宇轩昂的李信毫不思索地回答:“有大王的英明决策,挟秦军胜利之师的雄威,灭楚20万军队足矣。”
秦王政听罢,暗暗称赞李信果然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有万丈豪气。因此事关系重大,想再取听他人的意见。他目光闪过群臣,最后停在身形已有些佝偻、鬓眉皆白的老将王翦脸上,慢慢问道:“王将军,你认为如何呢?”
王翦久经沙场,身经百战,追随秦王多年,非常了解他的脾气,见秦王政听了李信的话后面露喜色,便知他有轻敌之心。但此等大事是不能阿谀讨好的,于是王翦神色凝重地对秦王政说:“大王,楚国原是个军队数百万、幅员数千里的大国,这些年来,楚国虽屡遭挫折,但一来其实力依然很强,二来楚人非常仇视秦国,楚军同秦军作战时,士卒凶悍不畏死。所以,仅20万人去攻打楚国是远远不够的。照我看来,恐怕要……”王翦原想说20万人出兵必败无疑,但想到这不吉利的预言会触怒日渐骄狂的秦王政,便改口说:“灭楚非60万大军不可。”
秦王政听了,冷冷地说:“看来,王将军果真老矣,怎么如此长手长脚?还是李将军有魄力,20万军队定能够踏平楚境!”于是,秦王政派李信率20万军队去攻打楚国。
王翦断定李信一定会失败,秦王政现在虽听不进他的意见,以后一定会采用。
不过秦王政如今既已认为老朽无能了,若继续留守宫中,恐怕会被秦王政找个罪名,加以罢斥,弄不好还会丢失性命。他马上告病辞官,回老家去了。老将王翦没有气愤不已,而是忍受他人的误解嘲笑,韬光养晦,不予计较。
果然不出王翦所料,李信带领20万秦军攻打楚国,被楚军连破二阵,李信率残部狼狈逃回秦国。
秦王政非常愤怒,把李信革职查办。秦王政到底是一代枭雄,他后悔刚开始自己轻率,立刻下令备车驾,亲自去王翦的故乡,请王翦复出,带兵攻楚。
秦王政见到王翦,必恭必敬地向王翦赔罪,说:“寡人错了,没听王将军的话,轻信李信,误了国家大事,为了天下,务必请王将军抱病出马,出任灭楚大军的统帅。”
王翦并没有因秦王政的赔罪而得意忘形,他冷静地说:“我身受大王的大恩,理应誓死相报,大王若要我带兵灭楚,那我仍然需要60万军队,楚国地广人多,他们可以很容易地组织起100万军队,秦军须要有60万才能勉强应付。没有这么多人我们胜的希望微乎其微。”秦王政连忙赔笑说:“寡人现在是惟将军之计是从。”于是征集60万军队交给王翦指挥,出兵之时,秦王政亲率文武百官到灞上为王翦摆酒送行。
饮了饯行酒后,王翦向秦王政辞行。秦王政见王翦唇齿翕动,好似要开,赶忙问道:“王将军心中有何事?不妨对寡人讲一讲。”王翦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说:
“请大王恩赐些美宅、良田与园林给臣下。”
秦王政听了,觉得好笑,说:“王将军是寡人的重臣,现在国家对将军依赖甚重,寡人富有四海,将军还担心贫穷吗?”
王翦却又说:“大王废除三代的裂土分封制度,臣等身为大王的将领,再大的功劳,也不能封侯,所指望的只有大王的赏赐了。臣下已年老,也要为后代考虑,所以希望大王能恩赐一些,当做子孙日后衣食的保障。”秦王政哈哈大笑,满口答应:“好讲,这是件很容易的事,王将军就为此出征吧。”
从大军出发到达秦国东部边境为止,王翦先后派回五批使者,向秦王政要求:
多赏些物产给他的儿孙后辈。
王翦的部将们都以为胸无大志的他老昏头了,每天只想着替儿孙置办产业。
面对这种情况,王翦说:“你说得不对,我如此做是为了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大王本性多疑,为了灭楚,他不得不把秦国全部的精锐部队都交给我,但对我是不够信任了,一旦他产生了疑念,轻者,剥夺我的兵权,这将破坏了我们灭楚的大计;重者,不仅灭楚大计泡汤,恐怕我同诸位的性命也将难保。
所以,我不断向他要求赏赐,让他认为我没有政治野心。因为一个贪求财物、一心想为子孙积聚良田美宅的人,是不会想到要去谋反叛乱的。”秦王政果然因此而相信王翦没有二心,放心让他指挥60万大军,发动灭楚战争。只有一年的光阴,王翦就攻下了楚国的最后一个都城寿春(今安徽寿县),俘虏了楚王熊负刍,兼并了楚国。
王翦为打消秦王政的疑心,自取其马,伸手向秦王要求赏赐,让部将以为他老昏了头,却使秦王更加深信他不会造反,全力支持他对楚作战,从而使王翦无后顾之忧,一举灭楚。
为人臣子不可名高盖主,除非你是有野心、有实力取君王而代之。自污气节、声誉,是躲避灾祸的有效手段。作为皇帝,担心大臣声名与权力超越自己。作为臣子,你贪一点儿、也不要紧,千万不要有实力,不要有贤名。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
五、猾:口圆目方,玲珑处世
掌握说话的技巧和练就办事的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均是至关重要的。有些人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办起事顺顺当当,其原因就是他们懂得变通。口圆目方,玲珑处世,就会无往而不胜。
人生的巧妙就在于能方能圆
曹爽揽权贪位,见司马懿在家里养病,也不问是真是假,就得意忘形起来。他提拔自己的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控制了宫廷京师的武装大权。因此曹爽日益胆大妄为,天天和亲近的人吃喝玩乐,出行的时候车辆仪仗舆服皆仿皇帝规模,甚至把宫中的妃嫔、乐师的也取回家中寻欢作乐。曹爽的所作所为渐渐失去人心,一些正直的官吏有些看不惯,非议起来。
司马懿装病家居,其实一天也没闲着,对朝政与时局反而更加关注了。对曹爽的行为和渐失人心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司马懿心中暗暗高兴,静待时机。
正始九年冬,曹爽的党羽李胜由河南尹调任为荆州刺史。临行前至太傅司马懿家去辞行。司马懿深知官场上的事情,听说李胜来访,就向身旁的侍女嘱咐几句后传令进见。
李胜来到司马懿养病的卧室,看到司马懿躺在病榻上,头发散乱,面容憔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