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黄文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残运会。极为冷静的他超水平发挥,以3厘米的优势击败了西班牙的胡安,获得了跳远比赛冠军。当他站在领奖台上,听着庄严的国歌奏响的时候,心中感到无比自豪。
若黄文涛对自己悲观失望;若踩到钉子后他向命运认输,放弃追求;若在挫折、失败面前一旦意志涣散,他就会很快沉沦下去,命运也就会将他踩于脚下。只要摔倒后再爬起,失败后再坚持,不停地努力,困难、挫折、厄运都会向你低头。
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曾讲到:山神听说,怕他挖山不止,就报告天帝,天帝为其诚心所动,便命人把山搬走了。
在困难面前,只要我们坚持,再坚持一下,就能战胜困难,走向成功。坚持与放弃,其结果有着天壤之别。
志要高华,趣要淡泊
有诗云:“悠长之趣,不得于浓酽,而行于啜菽饮水;惆怅之怀,不生于枯寂,而生于品竹调丝。故知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也。”
意思是说悠远绵长的趣味不一定来自浓烈的酒中,而是于清淡的蔬菜、清水中得来;惆怅悲恨的情怀不是脱胎于孤寂困苦中,而是从声色犬马中产生。由此不难发现,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就会消散,淡泊的事物才最真实。
魏晋南北朝时期,担任广州刺史的人,大多都有贪赃枉法的行为。因为广州倚山傍海,是个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只要带上一匣珍宝,几世便可衣食无忧。但是当地流行瘴疠疾疫,一般人都不愿到那儿去。只有难以自立又整日想着发财的人,才希望到那儿为官。因此,广州的刺史要比其他地方更为腐败。
晋安帝隆安年间,朝廷想破除这种陋习,便派素有清官美称的吴隐之担任广州刺史,领平越中郎将。
吴隐之少年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极其清廉。虽然家中穷困不堪,每天到傍晚才能吃上一顿饭,但他决不吃不属于自己的饭菜,不拿不合乎道义的钱财。
他的妻子要自己出去背柴。他每日的俸禄赏赐,都拿来分给亲戚和族人,以至自己在冬天都没有被子盖;有时因为缺少用来换洗的衣服,只好在衣服洗完之后披上棉絮呆在家里。他的生活和贫寒的平民一样清苦。
吴隐之走马上任后,到离广州治所二十里一个名叫石门的地方,只见一道泉水淙淙流去。有人告诉吴隐之,这条泉水,人称“贪泉”。人喝了贪泉的水,都会产生无穷无尽的欲望。
吴隐之听了这话,翻身下马,对随从说:“如果不看见可以让人产生贪欲的东西,人的心境就不会被沾污。现在我们一路上见到这么多的奇珍异宝,我算明白了为什么越过五岭,人们就会丧失清白的原因了!”其实这些话是告诉自己和周围人不要为珍宝动心。
语毕,他便跑到贪泉边,舀起泉水很自然地喝了起来,并且当即吟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意思是说他要像商末的伯夷、叔齐一样,坚守节操,不被外物动心。
在广州任上他一尘不染,更加清廉。他平常吃的尽是些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大部分人都以为他只不过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罢了,但时间长了,人们才明白他真是个清官,不是故弄玄虚。帐下人向他进食鱼时,总是剔去鱼骨头,只剩下鱼肉。吴隐之发现后,觉察到他的用意,重重地批评了他,并把他免职。
由于吴隐之的以身作则,广州地区的贪污陋习大为改观。朝廷对吴隐之的廉洁克己、改变风气大为褒奖,晋封为前将军。
吴隐之回到京城后,随身未带任何东西。他妻子刘氏带了一斤沉香,吴隐之发现后,把它取出来,丢进了河里。
吴隐之住在京城,家是那种只有几亩地的小宅院,篱笆和院墙又窄又矮,加在一起才六间茅屋,妻子儿女都挤在一起。当政者要赐给他车、牛,为他重新修建宅院,但是他坚决推辞。不久,他被任命为度支尚书、太常寺,也只是以竹篷为屏风,坐的地方连毡席都没有。后来晋升为中领军,每月初领到俸禄,只拿出自己一人的口粮,其余的全赈济亲戚、族人,就妻子儿女也不能分享。家属要靠纺织谋生,自食其力。一旦出现灾荒,两天只能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着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布衣。
吴隐之早年担任过卫将军谢石的主簿。他女儿要婚嫁,谢石知道他们家贫穷,嫁女儿一定很简朴,便特地派了人去帮助料理婚事。但来人到他们家一看,正见到婢女牵了条狗出去卖,此外就没操办过什么。
贪得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这话对也不对,有财富使物质生活过得好胜过家务,但为财富不择手段六亲不认,就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所谓深处味短,淡中趣长,说的就是精神上的追求。曾有这样一种社会现象,说是有人穷,穷得光只有钱;有人富,富得除了书本一无所有。这是不正常的。追逐金钱达到痴迷程度随之而来的便是精神空虚,而精神富足的人则可以在理念世界能够做到兴趣盎然,但如果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是无法体会乐趣的。因此,看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辩证的态度。
二、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宽容大度的人最容易得到众人的支持。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可跑马。”有大肚能容心态之人,方可成就大事业。肚量小的人,不但不能成大事,甚至会对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忠于自己,尊重他人的感受
交际时应注意礼貌,尊重他人的感受,交谈时以他人为中心……凡此种种,皆是交际中必知的常识。但与人交往,尊重他人,并不意味着丧失自我,完全被他人同化,这样不仅不能真正结交到朋友,反而会被人看成毫无主见而被轻视。人与人是不相同的,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观,我们不能勉强他人同意自己的观点,在原则问题上,也同样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
纵然支持者甚少,也要以无畏的勇气忍受住真理之路上的孤独寂寞。天地万物,最不可捉摸的其实就是人。人善于制造概念,又执著于概念。有了概念,便有了分别心,原本并没有什么等级差异的东西,却非要给它们分出个等级差别来。这样,便有了美,也出现了与之相对的丑;有了善:便也出现了与之相对的恶;于是便有了有无、高下、长短、前后等标准且层出不穷。这都只是人们的分别心在作怪,是人们太执著于所谓的是非、善恶、美丑等标准所致。
这世界上的某样东西,要是大家都认为它美的话,也许反而会变得不美了。因为,美一旦成为公认的标准,那么,那些不美的人便也会想方设法向这个标准靠近,从而出现弄虚作假的情况。大家都说西施很美,于是才出现了“东施效颦”的笑话。
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认为是善的东西,就反而变得不善了。比如鹦鹉能够学舌,大家都认为它是好鸟,通人性又有灵性,就对它生出几分喜爱来。这么一来,大家都去买个笼子,到处去捕捉鹦鹉,把它关在笼子里,养在家里。长此以往,鹦鹉势必会逐渐失去它的本性,一代不如一代,一两百年后,鹦鹉便可能变得不像鹦鹉了,甚至连学舌也不会了。此时,人们还依然认为它可爱吗?还认为它是好鸟吗?
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代表固执己见,因为做人做事往往过犹不及,过于固执就会将自我封闭在一个小圈子里,不仅不利于与外界的沟通,更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元朝末年叫倪瓒的大画家,不仅画画得好,诗词文赋也特别棒,是名闻天下的一代名士。他喜爱洁净,使用的文房四宝每天都有专人经管,随时保持干净。他家的庭院前有棵梧桐树,他每天也要吩咐家人用水冲洗两次,结果却把这梧桐树给“干净”死了。
当时自立为王的张士诚有个兄弟叫张士信,因仰慕倪瓒的画,派人送去重金,请他赐画一幅。谁料他不但不给面子,还大发雷霆地说:“倪瓒不为王门画师!”张士信听到这个消息后,怀恨在心。
一天,张士信与一些文人墨客泛舟太湖,船到中流,忽闻对面一艘小船上传来缕缕异香。张士信说:“如此异香,必有高人雅士在其中。”随即吩咐将船靠近看个究竟,不料船上之人却是倪瓒。张士信大怒,拔刀欲杀之。随从苦苦告免,才将其打了一阵板子了事。倪瓒被打得特别痛,不过,他却始终没有吭一声。有人对他说:“打痛了,应该叫一声才是呀!兴许打的人下手还会轻一点。”倪瓒却回答说:
“要是叫出声来,那就太俗了,那我还能叫名士吗?”
由此可见,爱美成癖也未尝不是一种毛病。因而,一个人立身处世,不应执著于什么美丑善恶,更不应去在意什么长短先后,这些都是相对的,相辅相成的,执著于一端时就会放弃另一端,另一端没有了,你所执著的便也会随之失去,或者说会成为你的负担,像倪瓒那样闹出天大的笑话来。
因此,老子会说有与无,互为因果,相生互变;难与易相辅相成。天下事你干不成,你便会觉得它难;若是干成了,你还会觉得它难吗?高与下,只是互相映衬的,没有深谷又怎能突出高山,随着地球的运动,高山也可以下陷为深谷,同样的道理,深谷也可以隆起为高山。音与声是相和的,若不相和,又怎能构成自然界和谐的韵律呢?又怎能发出天籁之音呢?前与后,是相随而来,又相随而去的,并无界限,只是方向有所不同而已,一旦改变方向,比如向后转,那么前者就会变成后者,后者也就变成了前者。
因此,无论有无、难易、高下、前后等种种现象,都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这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善恶、美丑、长短、高下、前后,这只是“道”的安排,是“道”的妙用。
圣人因为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总是效法天地宇宙的自然法则,“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不占有,不自恃,不执著,不偏私,不居功。一切作为,如行云流水,出于自然,做过之后,又如雁过长空,不着痕迹。他们以身教代替言教,用榜样的力量去感染他人,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人,也无所谓美丑,无所谓善恶,更无所谓是非长短,因此大家都感念他。他们像天地对万物有生养之恩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一样,有恩于民众,却不高高在上,也不向民众索取什么。他们有所为,却从不自以为是,有大功于世,而从不把功劳据为己有,却把功劳归于民众。正因为他的从不居功,民众才会都仰慕他的高风亮节,他们的功德便也得以源远流长,从而名垂千古。
实际上,天地万物本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情人眼里出西施”,人们口中所谓的美丑,完全是一种感觉。感觉仅仅是一种似真非真的东西。人只要能忠于自己,尊重他人的感受,以诚待人,互敬互爱,那么就是成功。
心平气和,友好相处
很久以前,有一位英勇的国王,名叫无敌者威廉。他有三个儿子。
有一次,威廉忧虑地问他的谋士们:“我在想,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们能干什么?因为除非他们聪明而强健,不然,他们就不能保住我给他们建立的王国。我真没有办法断定,我死了之后他们三个人中哪一个应继承王位。”
“噢,国王!”谋士们说,“只要我们事先知道你的儿子们最喜欢什么,我们就可以说出他们将来会是什么样的人。或许向他们每个人提几个问题,我们就能看出他们中哪一个最适合接替你统治的国家。”
“这个计策非常值得一试,”国王说,“把孩子们叫到你们面前,然后随意向他们提问。”
谋士们谈了一会儿后,都同意把年轻的王子们叫出来,一次只叫一个,以同样的问题问每一个人。
“好少爷,”其中一个谋士说,“回答我这个问题:假如上帝不让你是一个男孩子,而要你是一只鸟,那么你愿意做哪种鸟?”
长子伯特回答道:“我愿做一只隼,因为其他任何鸟都无法像它那样使人想起一个勇猛而英俊的骑士。”
二儿子威廉说:“我愿做一只鹰,因为它是鸟中之王,其他的鸟都怕它。”
三子亨利说道:“我愿做只燕八哥,因为它彬彬有礼,和蔼可亲,谁看到它,谁都高兴。而且,它从来不想掠夺与辱骂它的邻居。”
谋士们谈了一会儿,统一了意见便去向国王报告。
“我们认为,”他们说,“你的大儿子伯特,将是个勇猛而英俊的人。他将做出一些伟大的事业,扬名于世。但最后他会被仇人征服,死在监牢。”
“第二个儿子威廉,将像雄鹰一样勇敢而强健,但他的残暴行为会使人们恐惧与憎恨。他将过一种邪恶无端的生活,最后会可耻地死去。”
“最小的儿子,亨利,将是一个非常聪慧、谨慎而温和的人。他只会在不得已时才同敌人作战。在国内,他会受到人们的爱戴,在国外,他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将在获得巨大财富之后平静地死去。”
最后的结局与贤士们所预言的极为相似。伯特正如他百般赞赏的山隼一样,胆大而鲁莽。他丢掉了国王给他的全部领地,最后被关进监牢,一直到死。
威廉极为专横与残暴,他过着一种邪恶无端的生活,最后当他在森林中打猎的时候,被自己的随从杀死。
而亨利,成了英格兰的国王,成了他父亲全部领地的统治者。有一位伟人曾经说道:一个人的成功与否,15%在于个人的才干与技能,而75%在于处世待人的艺术与技巧,与大众融洽地相处,以和谐取悦于人,这是一件很不易做到一事情。
也可以说,对待别人的艺术是艺术上一门非常难学习的科目。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如果能留意尊重别人的立场,也就得到讨人喜欢的秘诀了。
研究处世的艺术,有下列条件:
1对人对事物要有热诚。
2微笑近人。
3对人有真实兴趣与好感。
4乐于聆听别人的意见。
5不可利用别人。
6不要胡乱应允,除非你能够做得到。
7让对方觉得自己重要与受尊重。
8不说他人坏话。
9不要批评别人的信仰。
10经常想如何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做到以上几点并不难。
你所有的思想和言行,造就全部的你。所以,为别人提供好的服务,善意地对待别人,对自己一定会有帮助;相对地,千方百计地伤害他人,自己也得不到内心的宁静。
你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别人之所以喜欢你,是因为你有一些让他们欣赏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你能够预先设定,然后向这个方面前进而产生的一个结果。
如果你能够满足别人的需求,不同的需求,更多的需求,你所有的愿望都一定会实现的。
心态宽舒,不乱猜疑
在英格兰,有30年没下雪了,忽然有一晚下了大雪。多特思先生很想去滑雪,可是又苦于没有雪橇。他的妻子对他说:“你的朋友克立赛不是有雪橇么?我相信他一定会借给你的。”“真是好主意!”于是,多特思就去找他的好朋友克立赛。路上很冷,他半路走进一间酒吧,去喝一杯酒。
从酒吧出来的时候,他心里想:“我希望克立赛能将雪橇借给我,不过也许他会怕我把他的雪橇弄坏了。”走着走着,他又想:“如果他自己不用,又舍不得借给我,那他真是一个无聊的家伙。”想着想着,他心里就有点闷,好像已经被克立赛拒绝了。
于是他走进了另一个酒吧,喝点酒来解闷。等他出来的时候,他就对自己说:
“如果那个家伙真的不肯借给我,我一辈子也不跟他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