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
22230400000006

第6章 做人要有心眼(6)

化敌为友,能用则用

毛泽东用人时,争取化敌为友,能用则用。他以宽广的胸怀,容纳那些曾经是我党的敌人,后来可认识到错误重新站到人民一边的人。对这些人,毛泽东经常从生活上、工作上给予关心照顾。这样做,可以孤立少数顽固分子,壮大人民力量。

傅作义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在抗日战争中为人民立下过赫赫功劳。那时他与八路军相处十分友好,在敌后站住了脚。日本投降后,他受到蒋介石的提拔重用,大举进攻解放区,占领了很多地方。据说攻占张家口时,他夸下海口说:“如果中共真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我甘愿给毛泽东当个小小的秘书。”

而对于傅作义,毛泽东是有意争取过来的。平津战役时,毛泽东指挥部队先拿下张家口,再攻克天津,对北平却围而不攻,另外,他还亲自指示平津前线指挥员以及北平地下党组织,认真做好傅作义的工作。

傅作义接受了我党提出的有关条件,于是北平得以和平解放,50万国民党军队改编为共产党军队。北平和平解放后,傅作义表示想与毛主席见一面。我党立刻安排他换乘飞机到石家庄,又乘汽车到西柏坡。

周恩来告诉毛主席傅作义到达的消息后,毛泽东马上乘吉普车到了傅作义所在的后沟招待所。

二人相见,毛泽东亲切地握着傅作义的手说:“过去我们在战场见面,清清楚楚;今天我们是姑舅亲戚,难舍难分。”

傅作义说:“我有罪!”

毛泽东说:“谢谢你,你做了一件大好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毛主席几句话,将傅作义很久以来积聚在心头的疑虑顿时冰消雪化,毛泽东已经把他当做亲戚朋友看待了。

随后,毛泽东高度赞扬傅作义为人民立下一大功,保护了文化古都以及200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功过权衡,功大于过。

毛泽东对傅部人员的安排处理,早有全盘考虑,他对傅作义先生说:“我俘虏你的人员都给你放回去,你可以接见他们,然后都送到绥远去。”

当时,绥远尚未解放,还被傅作义的部下董其武占领着,因而,傅作义对把俘虏送到绥远十分不理解。

毛泽东解释说:“国民党不是一贯宣传共产党杀人放火、共产共妻吗?这些人到了绥远,可以现身说法,共产党对他们一不搜腰包,二不侮辱人格,可以帮助在绥远的人提高认识。告诉他们,我们以后还要用这些人的。”毛泽东目的是让这些人参加起义,使他们以后一律享受起义人员待遇。对于毛泽东如此周到的安排,傅作义万分感激。

这时,毛泽东还告诉傅作义:“对你们来说,走革命的道路,要过好几关,最重要的就是过好军事关。这一关过好了,以后土改关、民主改革关,以及将来的社会主义关等就好过了。”这些亲切教诲,使傅作义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毛泽东为了团结、教育、改造、使用傅部所属的军政人员及干部,在处理其问题时,全部实行既往不咎并妥善安置的政策。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亲切关怀,使他们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因此,傅部起义后,许多军政人员及干部都被作为人民解放军干部和革命干部,其家属也成为革命军人或革命干部家属。毛泽东还进一步规定:所有受编干部均按部门先住进招待所,按照继续工作、参观学习、回乡生产三项志愿,自由选择。

志愿回乡人员还发给返乡路条、路费及所带财物的证明,以及“参加北平和平解放有功,回家后给予土地房屋,使能参加生产”的证明。凡志愿工作或参加学习的人,也都按爱国一家的政策给予极大的信任,全部做了妥善的安置。

毛泽东这种宽容大度和忠诚待人的作风,大大提升了傅作义先生对他的敬仰和感激之情,更加坚定了他走革命道路的决心。

1949年3月,他在接见被释放回来的原部下军官时,感慨地说:“过去我把你们领到错误路上去了,都是我的错,今天总算步入正道了,大家从今以后,一定要很好地服从共产党的领导与安排,好好工作。”

党中央,毛泽东对傅作义先生的进步非常满意,并给予了最大的信任。1949年8月,当绥远和平起义在少数反动顽固分子和特务的破坏下,困难重重,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接见了傅作义先生,并安排他和邓宝珊先生到绥远解决此事。

毛泽东说:“绥远起义后,用不着军管方式,起义后可设立军政委员会,由宜生先生(傅作义字宜生)担任主席。”毛泽东在绥远起义遭到阻力的情况下,让傅作义先生亲自赴绥远,说明了毛泽东和党中央对傅作义先生是何等地了解和信任。

傅作义果然没有辜负我党对他的信任,经过三十多天艰苦和紧张激烈的斗争,9月19日,如期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之前实现了绥远的和平起义。当9月22日傅作义先生一行从绥远返回北京并在已经开幕的第一届政协会议上作了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讲话后,得到了毛泽东的热烈鼓掌,并与他亲切拥抱。这一切无不表达了毛泽东对傅作义先生思想转变的肯定。

全国解放后,傅作义总是觉得自己对人民负有罪责,应受到人民的惩处,请求投案。毛泽东不仅既往不咎,反而多次在共产党和群众面前替傅作义先生做工作,给予他极大的信任和关怀。解放初给傅作义先生正式发出的职位便有7项:全国政协特邀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水利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以及绥远省军政委员会主席,绥远军区司令员等。

韬光养晦者,必为宽容之人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与自立为帝的王郎在河北展开大战,王郎节节败退逃至邯郸城里。经过近一个月的围攻,刘秀大军攻破邯郸,杀死王郎,大获全胜。

在整理缴获来的书信文件时,将士们发现了一大堆私通王郎的信件。这些信件有上千封,内容多为吹捧王郎、攻击刘秀的,而写信者都是刘秀一方的人,有官吏,有平民。

一些人很气愤,说这些人不识时务,应该抓起来统统处死。曾经给王郎写过信的人,则提心吊胆,心里惶恐不安。

刘秀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又叫人把那些信件取过来,连看也不看,便当着众人的面把它们扔到火盆中烧掉了。

刘秀解释说:“有人过去写信私通王郎,做了错误的选择。但事情已过,可以既往不咎。希望那些过去做错事的人不要有所顾虑,从此努力供职。”

刘秀所采用的这种处理方法,使那些曾经私通王郎的人松了一口气。他们都非常感激刘秀,因而拥戴他,甘愿为他效劳。

一天,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外出。当她的车经过洛阳城内的夏门亭时,却被董宣带着一班衙役拦住了前行的路。董宣要拘捕湖阳公主的一个家奴。湖阳公主一看,一个小小的洛阳县令,竟公然阻挡皇亲车队,于是勃然大怒,大声呵斥董宣大胆。

董宣毫不畏惧,还说湖阳公主包庇杀人犯,并严令那家奴立即下马。湖阳公主见董宣不把自己放在眼里,还想庇护那个家奴时,却已来不及了。只见董宣眼明手快,令手下衙役迅速把那个家奴抓过来,当着湖阳公主的面,当场打死了。

湖阳公主非常生气。她从来没有遭到过如此羞辱,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

她调转车头,直奔皇帝居住的禁宫。

湖阳公主见到刘秀后一面向刘秀哭诉事情的经过,一面要刘秀严厉惩罚董宣,替她出这口气。

刘秀知董宣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当年他在任北海相期间,曾经以杀人罪捕杀了当地豪族公孙丹父子,另外,还处死了到衙门捣乱的公孙丹家族的族人30余人。

此事一发生,朝廷把董宣抓了起来,并以“滥杀”罪判其死刑。董宣却毫不畏惧,视死如归。在他正要被行死刑前的一刹那,刘秀的赦令如自天而降,董宣方得以幸免。

虽然如此,但刘秀对董宣当众使其皇姐受辱这口气也觉得难以下咽,于是便下令让卫士把董宣抓进宫来,欲处以死刑。

董宣仍面不改色。他说死可以,但有句话必须向皇上表明:“陛下圣明,汉室得以中兴,但若自己亲属的家奴无故杀人却不给予制裁,那陛下怎么还能治天下?要臣死不难,用不着鞭笞,臣自杀就是。”说完便要将头向门槛上撞去。

刘秀也被董宣一身正气所震慑。他感慨地说:“怎能治罪?”后来,虽然免了董宣死罪,但因皇帝威严不得丢下,于是刘秀命董宣向湖阳公主叩头赔礼道歉。耿直的董宣就是不愿叩头,宦官强摁其头,他却死命不屈。

湖阳公主知道后更加生气了。她对刘秀说:“如今你是天子,为何不可以杀了他呢?”刘秀道:“正因为是天子,才不能像平常那样办事啊。”湖阳公主无奈,只得回去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大度的人最容易得到众人的支持,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额头可跑马。”有大肚能容心态之人,方可成就大事业。肚量小的人,则不但不能成大事,甚至会对自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韬光养晦者,必为宽容之人。否则,遇事便不能忍受,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样就很容易坏了大事。

三、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为了成功,你需要有一张良好的人际关系网。从一定意义上说,人际关系网对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及工作的好坏具有极大的影响,与合适的人建立稳固关系对推动事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程颐小时候非常聪明,曾经和哥哥程颢一起,放弃科举机会,投在周敦颐门下学习。他博览群书,经书、子书都很精研,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和他的兄程颢并称为“二程”。

程颐认为学习一定要有远大目标,也就是“学以至圣人之道”。认为圣人可学,而且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他在游太学时说:天地储藏精气,得五行之秀者而生人,但根本原因是真诚而安静;在没有生成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仁、义、礼、智、信此五性;形体生成以后,由于外界事物触碰形体而动生于其中,这当中动而生喜、怒、哀、乐、爱、恶、欲此七情;七情激荡而伤其性。

因此,觉悟的人约束七情使其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昧的人不知道这些,往往纵其情而至于邪僻。其性而至死亡。即求学之道,必须先明之于心,知道怎样养性,然后身体力行以达到目标,即是所说的“自明而诚”。程颐以为“自明而诚”之道在于“信道笃”、“行之果”、“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于心”。就是要求学者无论做什么事都记得“仁义忠信”,只有这样,才不会有邪僻之心产生。

程颐赞成古人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克己思想,而且又指出颜渊墨守成规而不改变学习方法,是达不到圣人境界的主要原因。

但是他认为像颜渊这样有好学之心的人,假如不是早卒,时间长了也能达到化境(指达到一定精深的程度)。程颐认为颜渊以后的人们达不到圣人境界的,是因为不懂圣人可学的道理。他们认为圣人是生而知之,是学不成的,所以失去了为学之道。部分人不求之于己而求之于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作为学习方法,是难以达到“圣人之道”的。

因此,程颐一生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都以圣人为师表,不管是为人还是治学,不达圣人境界决不罢休。

也就是由于程颐时刻正心克己,而且把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最后才成为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王尔烈是清朝有名的才子,不仅才高八斗,而且十分清廉,留下了一世英名。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辽阳县贾家堡子人。王尔烈16岁的时候,诗文、书法就已经非常有名了。26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八贡生(秀才)。39岁时,他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但没有考中。44岁时再攀蟾宫,非常有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

乾隆三十八年,他又担任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负责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过了二年,清廷又特任他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又被派遣到陕西道任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该地的铸币情况,处理陕西的部分刑事案件等。

乾隆五十三年,王尔烈61岁,清廷考虑到他已经过了耳顺之年,于是调回京师,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让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且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位已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告老还乡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王尔烈在仕途上尽管不是少年得意,但是他一生敏于事而好于学,喜欢诗文,工书法。有很多诗文作品以及墨迹流传至今。而流传于民间的很多传说,让这位大才子在当地家喻户晓。

王尔烈的才气,从他小时候开始,民间就有传说。据说有一次他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戴着一顶草帽在庭院里玩耍,一位客商经过门前看到这种情景感到非常好笑,随口说了一句:穿冬装,戴夏帽,胡度春秋。王尔烈站一会看看,看出他是一位四方奔走的商人,顺口回敬了他一句:走南方,窜北地,混账东西。

王尔烈中进士后在翰林院任职。传说,有一年他曾经作为主考官到江南主持乡试,招考举人。江苏、江西、浙江本来就是文人荟萃的地方,尤其是对于北方来的关外的人当然是不会放在眼里的。因此应考者一听说主考官是来自北方的王尔烈,便议论纷纷。有人竟然嘲讽说:北方人有何学问,他会出什么好题,最多出个学而时习之。

这些话传到王尔烈耳朵之后,他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些狂妄自大的南方秀才,好让他们从此了解北方人的本事。开考之日,考生们展开试卷,发现所考题目可真是学而时习之,而且三篇文章都要以此为题,要求每篇文章内容不能重复,立意要新,不能老生常谈。

这个题目看似容易却很难,差不多这些南方秀才都捉襟见肘,有的作第一篇就,搜索枯肠,有的作第二篇已经才尽辞穷,等到作第三篇时差不多都交了白卷,一个个考得无精打彩,垂头丧气。而且,王尔烈自己用学而时习之的题目,按着规定的要求,写了三篇文章。

考生们走出考场时,门前摆着三篇文章。考生一看,三篇文章各有特色,词藻、寓意、角度各具一格,很多人拍手叫绝。有的人还是不服气,在考场门旁有意写一幅楹联的上联:“千山千水千才子”进行试探,王尔烈看后马上写出下联:“一天一地一圣人”。这时考生无不叹服,纷纷围拢在他身边,我一语你一言地问他王大人学识这样渊博,那尊师为谁?王尔烈巧妙地说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我乡,我乡文章数我弟,我为我弟改文章。这些考生没有办法了,再也不敢说什么,只好默默地走开了。

从江南主考回来时,正赶上皇帝嘉庆登基。皇帝召见他说:“老爱卿家里怎么样?”王尔烈回答说:“几亩薄田,一望春风一望雨;数间草房,半仓农器半仓书”。

嘉庆问道:“老爱卿清廉为官,我早已经知道。我派你去安徽铜山铸钱,你去上几年,就会不错了。”

王尔烈在那呆了几年,又奉诏回到京城。嘉庆召王尔烈上殿,说:“老爱卿,这一回可度余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