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北大教授谈修心
22231100000019

第19章 心的正度修炼(1)

此心药能治疗的病有:

邪气太盛的人、正气不足的人、阴险之人、玩弄小聪明的人等。

“正”是宇宙的惟一法则。所谓“邪不压正”,所谓“走正道”,所谓“为正义而战”,所谓“追求光明”,所谓追求“快乐、幸福、自由”,所谓追求“平等、公平”,所谓“拔乱反正”,所谓“主流社会,主流文化”,所谓“道德、伦理”,等等,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个问题“正”才是宇宙的追求我命令,“正”才是宇宙的法则,“正”才是宇宙的法律。

要弄清什么是“正”。“文明以健,中正而应”,乃是将中正与光明正大的行为联系在一起。易经中另外两卦的卦辞可相互印证这一点。第10卦履卦:“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阳刚中正,即使君临天下也不违背天理良心,问心无愧,这才叫光明正大。32卦恒卦:“君子以立不易方”。君子既已立志,就持之以恒,尊道直行,决不改变方向。《司马兵法》对“正”的解释更明朗:“古者,以仁为本,以义治之之谓正”。那么“中正”呢?中内也,这是指内在向度的精神世界了。“中正”,内心格守仁义之本,上不愧天,下不怍地,坦坦荡荡,光明正大之谓也。

我们要想发展,要想成功卓越,要想做好本职工作,要想拥有更多财富,名誉,地位,朋友,就得学会走正道,就得理解“正”,吃透“正”,就得拥有正面发现的眼光,就得堂堂正正的生活,就得光明正大的做人,就得做正确的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修成正果。

怎样才能做到“正”?我读书万巻后认为全世界只有佛家的“八正道”对这个“正”字解释得最透彻,最到位。

我们不妨再参考一下这些正道:孔子的正道是“仁”,是“进取”。老子的正道是“和谐”,是“无为”。墨子的正道是“非攻”,庄子的正道是“自由”,是“逍遥”。孙子的正道是“谋”。基督教的正道是“博爱”。依斯兰教的正道是“爱”。印度教的正道是“梵”。松柏的正道是“向上,向上”。卡耐基·希尔的正道是“积极心态”。罗宾的正道是“正面连接”,是“神经语言程式学”。心理学的正道是自我引导,自我转“正”。哲学的正道是解释“正”。宗教的正道是在实证中“修正”。思维学的正道是“控制思维箭头”。辩证法的正道是“一正一反你自己选”。

万流归宗,全世界一切有用的学说无非就是说了二点:即正是正,负也是正。正要做正看,负也要转成正后看。归纳后,可用下图简单表示“正”的意思。

有许多人说,本身是“正的”,要看成正的,这不难;难就难在表现上看上去是负的,硬要看成正的就很难了。那么,这个问题究竟怎么解决呢?

只有“先打断,后转念”,即“打断转念法”。每当你听到,见到,想到任何不利因素时,就要立即引起警觉,就要立即打断,就要当场终止,绝不让那个“负念、负思、负语、负行”进一步恶化。当然,“打断法”只是终止了“负”,这还只完成了一半,我们还应将负转为正,才能真正朝有利方向发展。

在此,我不妨举一个例子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如:“领导在会上批评了你。”此时,按以往的习惯肯定是十分恼火的,憋了一肚子气的,老板不公平的,失了面子的,以后要找机会干扰企业的,等等。但今天,送给大家一盏“彩灯”,大家全面吃透了“彩灯原理”,那么,应该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次批评。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打断。我在大脑里不能再往坏的方面想。第二步:转念。他批评我是因为我的确有问题,的确给企业带来了损失。他不单独批评我,是想提醒单位其他员工。他本来要私下提醒我的,他下午要出差,没有时间了,而问题又不得不提,所以,他只有在会上提了。也许是我已犯过了许多类似的毛病,他本想开除我的,但他没有那么做,他是想我找工作也不容易,没有功劳有苦劳,他想再给我一次机会……

总之,你只要学会了“打断转念法”,你就在人生道路上成长了一大步,你就走到了人生的大道上来了。

学会用正面眼光看人

实际上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命运几乎是由我们的眼睛决定的。一争眼,有人看到了天堂,有人却看到了地狱。因此,每个人都要学会管理他的眼睛。具体怎么管理,就是人要正眼。

谁都喜欢迷人的眼睛;谁都喜欢清纯的眼睛;谁都喜欢炯炯有神的眼睛;谁都喜欢神采奕奕的眼睛;谁都喜欢坚定的目光;谁都喜欢沉着的目光。

相反,谁都讨厌阴冷的目光;谁都讨厌色迷迷的目光;谁都讨厌高深莫测的目光;谁都讨厌贼溜溜的目光;谁都讨厌游疑不定的目光;谁都讨厌讽刺的目光……

目光是人类最初的语言,它反映的内容简直太丰富了,有专家统计,仅描写目光形式的词汇就有三百多种,其中正面目光占60%,负面目光占20%,中间阶段占30%。

目光内容如此之丰富,目光表达的内容如此丰富,简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目光是宗教家的目光,释迦牟尼的目光能放射出超凡、从容、脱俗、宽容、慈悲、同情、仁爱的光芒。世界上最能勾掉魂魄的目光是情人的目光……

那么,人最具“杀伤力”的目光又是怎样的呢?专家归纳,一般具有真诚、温暖、有神三大特征。

有多少人的眼睛里没有真诚,有的是虚伪、狡诈和不信任,这种人在招聘时难以应聘上,在与人交往中不会有真朋友,在与客户打交道时,无论他的说词有多好,客户都会应付几下后远他而去。

舌头表达的语言也许有假,但眼睛表达的语言它来自心里,很难有假,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温暖是眼睛的道德。一个阴冷的人必让人远离他,一个无情的目光更叫人心寒,一个充满仇恨的目光更是叫人可怕。相反,热情目光给人肯定,阳光的目光让人放心,柔和的目光给人安全。

我们不妨照照镜子,如果我们眼睛没有温暖,没有温情,有的只是冰冷、怨恨和漠然,那我们就得立即着手改变。否则,你将是职场上的失败者,你将输掉一生。

我们要死死记住:在眼睛的所有优点中,你惟一不能缺的就是温暖。

有神的眼睛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个性,给人以正义感。它昭示着你有旺盛的生命力,你有强烈追求目标的动力,你有坚定的信念。

这种人,谁不愿意与你打交道呢?

只要有一双正面的眼光,我们一睁开眼就会发现——恩情无处不在。这个世界从来就不缺恩情,只缺一双发现的眼睛。

只要有一双正面的眼光,我们就会发现恩情真是无处不在。我们得到的还少吗?显然,已相当多了,一生一辈子都报答不完了。这个社会没有理所当然应给你的,没有一定要白白送给你,这都是上苍,都是企业,都是社会,家庭对你的恩赐,恩赐虽然不求回报,但你要想有所作为,就不得不回报,因为,你存在的价值都依你的回报而定。许多埋怨父母没给他什么,这显然是负面的说法。

有这样一个大家熟悉的寓言:

一个穷光蛋准备投河自杀,他忧愁满面的来到河边,河边有一独眼智者在钓鱼,智者见到这个徘徊在河边的年轻,问道:小伙子,你过来坐坐。小伙子只好过去坐在石头上。智者又问: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年轻道:我已失业了,我没有能力,没有父母没有技术,没有资本,找不到工作,我想一了百了。独眼智者蔼然笑道:你果真一无所有?年轻道:一个铜板都没有了。智者道:我失去了一只眼睛,那我用100万换你一只眼睛,如何?年轻并不缺智慧,他吃惊了一会后,含泪笑道:哦,我明白了,多谢指点!

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无所有,就算你死了,也还会有经常记起你。那小伙子全身上下都是财富,他的大脑,是经过几百万年类全部智慧的结晶之物,有多少瞎了眼睛的想用100万甚至更多换来眼睛,那怕换一只也行。

总之,世界给予我们的实在太多,而我们回报给世界的,却实在太少了。我们都对世界欠下了一笔巨大的债,然而我们却利用了世界的慷慨,至今仍然索取而拒绝偿还。为此,难道我们不应感到于心不安么?

肉眼多出事非。

再深沉老练的人,他内心的秘密也会被他的眼睛泄露出来。古代孟子认为,观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恶。他说: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膫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庚哉。这说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恶,都能从无法掩盖的眼神里显示出来。

智慧的人用心看世界,愚昧的人用肉眼看红尘!一双普通的肉眼里既有善,也有恶,想起了大话西游里面说,用肉眼去看世界,看到的是纷争,看到的自私,看到的是欺骗。因此,用肉眼看世界,就会不时地无端生出许多是非来。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之窗,那么眼神则是这扇窗里所展现的内容。我们对自己的心灵之窗所展现出的内容,大多无法自知,但却可以通过他人的那扇窗户,窥见其情绪、态度、心地与性格。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若被怪物三姐妹中的美杜莎看上一眼,立刻就会变成石头,说白了,这是将眼睛的威力神化了。但要想了解一个人,除了听其言而观其行之外,只要看他的眼神就明白很多。

一个胸襟坦荡的人,眼神如无云之苍穹;

一个心地纯善的人,眼神如澄澈之湖水;

一个诚实的人,眼神如晴空之朗月;

一个机智的人,眼神如夜空之灿星;

一个城府深严的人,眼神如蔽日之云翳;

一个狡猾的人,眼神如出洞之黠鼠;

一个凶残的人,眼神如蛇口之血舌……

自诩精通相面识人之道,且著有《冰鉴》一书的曾国藩,甚至自称根据眼神可以辨出人的忠奸贤愚。可见,人也许可以用言行来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但要想彻底关闭心灵之窗,不让他人看见窗里的任何内容,恐怕不大容易。

以眼神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心地或职业,即使不需曾国藩那样的相面水平,也需有一定的识人经验。而以眼神来判断一个人的情绪和态度,却只要不是麻木不仁或智商过于低下,都可以胜任。人们可以从父母的眼神里读到慈祥与疼爱,可以从异性的眼神里读到爱慕与欣赏,可以从朋友的眼神里读到亲切与友善,可以从上司的眼神读到自大与傲慢,可以从下级的眼神里读到尊敬与恭顺,可以从乞丐的眼神里读到求助与哀怜,可以从某些人的眼神读到怀疑或戒备、敌意或仇恨、淫邪或贪婪……

有些眼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些眼神则让人产生联想:愤怒者的眼神会使人联想起跳动的火舌,嫉妒者的眼神会使人联想起冷冷的刀光,贪婪者的眼神会使人联想起饥狼饿虎,谄媚者的眼神会使人联想起摇尾乞怜的狗,恐惧者的眼神会使人联想起受惊的麋鹿,绝望者的眼神会使人联想起被缚的羔羊……

一个高高在上的人所能看到的眼神,多为尊敬、崇拜、羡慕、谄媚、乞怜或是真假难辨的忠诚;而一个普通百姓所能看到的眼神,可能有友善、爱恋、信任与真诚,也可能有傲慢、冷漠、冷酷、轻蔑、凶暴与残忍……

眼神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眼神是人们所希求的,如爱慕,如友善,如尊敬,如信任,如同情……另一类眼神是人们所厌恶甚至畏惧的,如傲慢,如狡猾,如猜疑,如嫉妒,如冷酷,如残忍……

然而一个人经常领受什么样的眼神,又与其人品、才能、相貌、地位等等方面有关,一个街头的乞丐,所看到的眼神,恐怕只能是同情、蔑视或厌恶,一个贫穷而又无能的男人或一个相貌丑陋的女人,很难在异性的眼神中看到爱慕;一个地位低下终日受人差遣的人,很难在别人的眼神中看到尊敬。

有名言曰:社会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此言令人怀疑,因为有的人有时即使是赔尽笑脸,这面镜子也不会对他露出一丝微笑。如果说他人的眼神是一个人身份地位的镜子,倒算得上是恰当的比喻。一个能够读懂各种眼神的人,不需听取他人的什么评价,只要看一看他人的眼神,就会明白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想很好地把握分寸,适时地决定进退,既不错失良机,又不陷入尴尬或受辱的境地,恐怕首先要学会读懂各种眼神,同时,要想让自己成为别人喜欢的人,也要修炼自己的眼神。

慧眼看清本质。

你只要用心重新去看这个世界,所有的事物真的可以看得前所未有的那么清楚。动是万物现象,只有操纵万物的那个不动的规律才是万物的本质。一个人要想彻底看清本质,若没有一双慧眼,是完全做不到的。人有一双慧眼,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只是,我想慧眼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在别人的点醒或自己的感悟下用心去创造的。

云岩禅师身为一位得道高僧,座下名徒众多。

一日,徒弟洞山禅师来向师父索要一样东西。

“我想要你的眼珠。”

“那你的眼珠呢?” 云岩禅师问。 洞山却说自己根本没有眼珠。

“要是你有眼珠, 将会如何安置?” 洞山不禁语塞。

”你要的眼珠,是我的,还是你自己的?” 洞山叹曰:“其实我要的并不是眼珠。”

云岩禅师大声喝他出去。洞山没有动静,“我没有眼珠,出去看不清前途啊!”

云岩禅师用手摸一摸胸口,“这不早就给你了吗??怎么还会看不到?”?洞山终悟。

我们的肉眼是用来看世间万物的,而我们的大脑是用来思考,用来观察事物本质, 所谓用心体会才是真。

用眼睛看事情和用心感受确实不同,我们认为错的表象,后面很可能都存在一些容易被人忽略的原因,就像喜欢或讨厌某个人往往只是因为某件事,当用心去探索真相时,怜悯、宽容和宽恕就会照见许多真实的故事及历史了。

佛眼充满博爱。

佛眼是心灵奉献关爱、感受关爱、感受世界、感受自然的门。只有把这扇门打开了,我们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关爱,明明白白地体会自然。

佛眼就是一双充满关爱的眼睛,他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信心,给人以同情,给人以希望。一个充满爱的人,他能时时刻刻睁开自己爱的双眼,于是他便能处处奉献爱,也感受到爱。而一个冷漠无情的人,他永远闭上了自己的双眼,却狠狠地说无人给予他爱,孰不知别人给予他的爱在他冷漠中不自觉地被融化掉,然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记得有一个故事,很有意义也很好笑。是讲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

有一次,苏东坡和佛印不知为什么闹了别扭,苏东坡就很生气地对佛印说,我看你不象高僧,我觉得你象一团屎。谁知佛印和尚听了,一点都没生气,反而哈哈大笑起来说:“哈哈,我看着你,象尊佛呀”。说完,佛印就走啦。在路上,佛印的随从就不解地问道:“我不明白,为什么,苏老爷对你这么无礼,你还说他是佛呢?”佛印听了微微一笑,说:“一个人心存什么念头,看别人就是什么,我心中有佛,看别人当然都是佛啦。”这些话后来传到苏东坡的耳里,苏东坡就觉得很惭愧,亲自过来与佛印道了不是,两个好朋友又和好如初啦。

只有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发现爱,找到爱。既能爱人,也能被爱。

如果一个人依从佛教所提示的人生方向而生活,则他一方面会努力达致“如实知见”的境地,另一方面亦会努力发挥自己的慈悲心,以求解除自己及别人的生命之苦。照佛教看来,这样的人生是最有意义的人生。过这种生活的人,就是在成佛之路上迈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