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药主要治疗的心病有:
表里不一者、评头品足者、不协调者、故作另类者、反叛者、挑刺者等。
硬要说有大智慧的话,“和”肯定是智慧的惟一判别式。儒家文化的内核就是和,道家的内核也是和,佛家的内核也是和,诸子百家都讲一个“度”字文化,其是,无论是仁、中庸、道德、不执着、平衡、和谐、分寸、度、博爱、中庸等等,其是都在说这个“和”字。
为什么都发现“和”如此重要呢?
因为和,身体才健康;
因为和,事业才兴旺;
因为和,人与人才友爱;
因为和,人生才活得幸福、开心。
反过来说,世界上最难的也就是这个和字。中国历史实际就是一部分战争史,有记录的大小战争达5000多次。世界史上战争也是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人是怎么的人?为何一方知道和才能快乐幸福,一方面却又想尽一切办法去制造不和。
许多人都说,人活着是为了追求快乐幸福,由人类的行为历史看来,人并不是真正想追求快乐幸福,而是想追求痛苦,而是用尽一切智力在追求痛苦,你看他们只要稍为平静一段时间,他们骨子里就发痒,就犯下贱,就想尽一切办法异出点事来,想尽一切办法去制造新的不平衡和冲突来。这就是现实的人,真实的人。
中国传统中医理论十分讲究病情的表里虚实,由表察里,外病内治,标本兼治。在中医治疗的“八法”中,“和解法”就是对治“病邪并不盛,而正气却不强时”的调理之法。《黄帝内经·素问》篇中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说:“和方之制,和其不和者也。凡病兼虚者,补而和之;兼滞者,行而和之;兼寒者,温而和之;兼热者,凉而和之。和之为义广矣,亦犹土兼四气,其于补泻温凉之用无所不及,务在调平元气不失中和之为贵也。”清代程国彭则将“和”的用法列为“有清而和者,有润而和者,有兼表而和者,有兼攻而和者。和之义则一,而和之法变化无穷焉。”
总之“和”是针对那些病邪初起,正气不强时由表及里,标本兼治的调理方法,它的特点是作用缓和,性质平行,照顾全面,内涵丰富,应用广泛,适用对象复杂,基本对治目的是祛邪扶正,疏表治里,平衡阴阳,健康长寿。每个人在自我保健时都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如每天观察自己的大小便,发现小便黄,大便黑便知偏热,于是采用“凉而和之”,多吃蔬菜水果等下火食物便可和解;发现小便清、大便稀,便知偏寒,于是采用“温而火之”,多吃胡椒、生姜、桂皮等升温食物便可和解。
而运用调理机体之法来调理人的心理世界,和解法是一种最常用而又最有效的方法。心是脆弱的,易碎、易折、易损,我们应当好好呵护它。
不要让心情太激荡,在发热时投入一块冰;不要让心情太忧郁,在发冷时生起一盆火;不要让心情太烦闷,到绿水青山间去,让烦恼消散于蓝天白云、鸟语花香;不要让心情太愁苦,从浓处化淡,从淡处化浓,从得处看失,从失处看得;不要让心情太浮躁,闹中取静,忙中偷闲,在柔婉的音乐里让音符洗去心渠上悬浮的泥沙;不要让心情太狂妄,将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与人一道分享;从最新的时代信息中萃取生命的活力,不要让心消沉;从一切思想资源中选择和提炼根本智慧,不要让心受伤。
自己的心态调理正常了,才能看外部世界“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渔唱樵歌,世亦不尘,海亦不苦……”一片生机。也才会“我见人欢喜,人见我喜欢”,由表及里,标本兼治地解决“谁得罪谁”的问题。
和,就是中庸。中庸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中庸是不偏不倚,中庸是恰到好处,中庸是八面玲珑,中庸是上下迎合。
孔夫子讲中庸是教诲人,我说中庸是要做好人,事物总是相对的、不平衡的、矛盾的、时刻变化的;任何中庸不是绝对的,但却是平衡的、化解矛盾的、与时俱进的。
世界上有着先进的、冒进的、突出的,也存在着落后的、拖拉的、凹进的,但绝对少不了中间部分!而且是大部分的。中庸,做人讲道德、做事讲分寸。
中庸人生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人生,颇带有中国特色。不偏不倚,不前不后,不左不右,不卑不亢,不上不下;永远追求中和,永远安居中游,是这种人生最显著的特点。这种人生最重要的核心是追求安全感。也可以说,它是在长期的不安全环境中产生的,比如出头的栓子先烂、枪打出头鸟之类的经历太多了,人也就懂得凡事不应走在前面,应该朝后退一步,保护一下自己;当然,如果人能够完全放弃自己,什么都不追求,也就不存在上、中、下的问题,问题就在于人是有欲望的,总是有点不甘心,所以很容易走中庸路线。
中庸,一方面保留了自己一部分欲望,不至于过分压抑自己,另一方面又保护了自己,不至于那么容易受到伤害,实在是一种两全其美的人生形式。
中庸人生实在是一种非常可爱,非常有趣味的人生,因为在上与下、左与右、前与后之间,其中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也就是说,你有很多选择,也有许多使自己感到不错的理由。比如街上流行穿红裙子,第一个穿上招摇过市可能招人议论,但是三个月后你再穿上就不会让人说赶时髦,虽然红裙子还是一样的红裙子,你走到街上却自在得多。但是如果你不穿呢,那就是白不穿了,日后可能觉得比别人少点什么。
中庸人生的再一个魅力,就是不走极端,而不走极端的人往往都是受人欢迎的人。无论面对什么事情,中庸人生的法宝就是两头说好话,两边说不是,然后把两头调和起来,所以中庸之人是最擅长劝架的,也就是说最善于调剂人际关系的。因为生活中吵架的事太多,不是明吵就是暗争,差不多都是婆婆妈妈、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如果一个走极端的人去处理,那只能是越整越坏,鸡毛蒜皮的事最后闹出人命也说不定。但是有个中庸的人在场那就不同了,因为他不会去偏袒一方,总是先安抚这一方,再劝解那一方,双方谁都对又谁都有错,最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皆大欢喜。
所以人生在世,有个中庸之人做朋友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的家庭稍许有点问题,经常和妻子(或丈夫)吵架,最好有一位中庸之人当邻居,这样你们虽然经常小打小闹,但总不会闹到离婚的地步,因为这位邻居总是有办法和稀泥,把两块泥巴再沾到一块去的。
我们总在追求均衡平和的人生,或者说人生的平和感觉。从孔子到西方的先哲,几乎都曾建议人们在生活态度上采取中庸之道。一般而言,我们会努力对他人怀有适当的期望,以及一定范畴内的容忍。但有时候,我们会过分容忍侮辱、虐待和欺骗等第不公;有时候,我们却难以宽容和宽恕他人或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小小缺点和错误,仿佛人性中的任何瑕疵,都是不可原谅的。
人为什么都在制造恶与冲突
因为绝大多数人的内心是冲突的,是矛盾的。平凡的人都是一个由无数矛盾交织的冲突体。他们内心有许多欲求,最主要有两块,一块是做梦想追求快乐幸福,另一块是想追求超越。这是人的生命体中最大的两股力量,你为什么会有一个冲突的人生呢?最关键是你有征服世界的心。
你吃的本就够了,但你不安分,因为你还没超过别人,因此,你必须继续努力,继续去拼,继续去显示你的与众不同和超人一等,你骨子里是想当王,想天下臣伏,想万心归一,只有你的观点才是对的,别的声音都是错的,都不要露头。而现实是你的能力又十分有限,你也只是凡人一个,要想高人一霍要想有显要的资本很难,因此,你内心就窝火,就一直弊着一股无明火,看见谁都有仇似的,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尽力抑制他人的想法,你都想推动你那人不屑一顾的观点,因此冲突就生起了。
怎样才能做到和
一是看清冲突是怎么运作的。大凡冲突都是观念的交锋。观念为什么会有不同,并不是人接受的知识信息各不相同,而根本问题是因为有“我”,正因彼此都只站在“自我”的得失角度来考虑问题,因此,这才是冲突的本质所在。
不信的话,你只要去静观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你只是听着,不说话,你去听双方每句话的弦外之因究竟是什么?听去听来,只不过是两个自私在对话,每个人都在为自我建议努力辩服。有的是为了小得小失在争,有的是为了思想征服在争,说来说去都是一些无聊的内容,都不是人讲的话。
二是调和内在的角色冲突。我们从来都没表里如一过,不信,你只要去观察身边的人,他们说一套做一套,但内心里却又是另一套,因此,他们要演戏,一个人要演二个甚至更多角色,自然累啰,另外,自然也不时露出马脚啰!要想调和内在的角色冲突,只有一种办法——就是不装,就是以真面目示人。此话说易行难,因为绝大多数人都对表演有瘾,你看一个本来大大咧咧的女孩,一到办公室接电话,若有优秀男人在场,她马上就会调整喉咙,用无限柔情地声音接电话,而且态度十分温柔,仿佛她真是一个柔到骨子里的女人。过了一会儿,俊男走了,办公室里来了一个她十分讨厌的男人,她再接外线电话时,马上又变了,粗声粗语,态度冷傲,她的本相立即呈现出来了。这就是对演戏有瘾的人。因此,由于角色不同,对外产生的结果不同,因此,有时会造成别人对你的错误判断和认识,一旦那个英俊的男子和这个装出来的万种柔情的女人结婚了,悲剧马上就会发生,男人发现上当了,他娶的女人原来是一个母夜叉,于是他就十分恼火,脾气越来越坏,他仿佛觉得上当了,购回来一个假冒商品似的。女人也有同感,她也觉得现在的男佤恋爱时的男人迥然不同,她也觉得上当了。
这就是演戏的结果。一个人要想持久的幸福,最好别去演戏,最好只演一个角色,否则,上当的受害的必然自己一个。
三是同情不和者。可怜的人太多太多,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往哪里一坐,你都能看到冲突者。看看他们有多可怜 ,他们的眼中充满了迷茫和哀伤,因为他们的想法长期无法实现;他们的脸上充满风霜,因为他们被岁月折磨;他们说的话很少有人听,因为大都是说的一些无聊的话和自私的话;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舒畅,因为他们心有千千结。
所以,你看人家都活到这个分上了,你不同情他,你还有理由吗?你还是人吗?
怎么同情?
当然是,当他责怪你时,你要认同他,让他有一次长者的尊严;当他占你点便宜时,你要向他道歉,因为你自己做得还不够;当他要与你为难时,你应毫不犹豫地给他一次强大的机会……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有位作家这样总结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
孔子说:君子一言一行所作所为都合乎中庸的道理,小人所作所为都违反中庸的道理,君子之所以能合乎中庸的道理,是因为君子能随时守住中道,无过与不及;小人之所以违反中道,是因为小人不明此理,无所顾忌无所不为。
处理好“二”的平衡艺术
天下所有的学问,几乎都是阐释“二”的学问,人与内心是二,人与他人是二,人与社会是二,人与自然是二,人与团体是二。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都可还原为“二”的问题。如得与失、乐与悲、成与败、强与弱、硬与软、正与反、好与坏、进与退、快与慢、虚与实、收与放等等。
一切的冲突,一切的竞争,一切的成功与失败,都可还原为“二元对立”,都可简化为“二”的学问。如果不理解人生学问的本质问题,那么,无论是谁,都是难以成大气的。
中国文化在这一点上最有说服力,其中中庸文化更是处理“二”的经典论著。许多人没有真正读过《中庸》及相关著作,都误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就是拦腰斩断,就是一刀切。其实持这种理解的人还只是“中庸”的门外汉而已,或者是另有不轨图谋。“中庸”真正揭示的是动态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学说。其典型观点如“天人合一”,“剑即是人,人即是剑。”“中庸”追求的是最佳的平衡,是动态的平衡,是处理好“二”的最佳方法。
一个人若处理不好“二元对立”的问题,那么,他就不可能处理好任何其它的问题。
本书是目前为止系统研究“二元对立”的书,你如果在生活中、工作中出现了得与失、爱与恨等这样类似的问题,而其它书上很难有直接的回答,那么,就不妨在夜深人静时翻翻此书,我们相信您一定能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和提醒。
下面我们不妨共同来欣赏一下,当代智者及战略策划大师王志纲对“二”的平衡艺术的理解和阐释:
快与慢。
大家知道,今天中国的企业界一片高歌猛进、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说得好听一点,就是人人恨不得一夜之间成为比尔·盖茨,一夜之间成为巴菲特,一夜之间就成为谓麦肯锡。许多老板都信奉一句话,就是“做不大不做”。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浮躁之气笼罩着整个业界。什么叫快?什么叫慢?谁都想快,但真正的快是什么?回顾工作室近10年来的历史,可以说我们走得较慢。但是这些年来,有多少风光一时的“仁人志士”如今都已成为新鬼冤魂?又有多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大师们都成了过路英雄、泡沫神仙,一个个都被淘汰、消灭了,有的还成了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