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22360600000040

第40章 疆场竞斗之计(5)

谢石、谢玄收复了寿阳,派飞马往建康送捷报。这一天,谢安正跟一个客人在家里下棋。他看完了谢石送来的捷报,不露声色,随手把捷报放在床上,照样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来的战报,忍不住问谢安说:“战事情况怎么样?”谢安慢吞吞地说:“孩子们到底把秦人打败了。”客人听了,高兴得不想再下棋,想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别人,就告别走了。谢安送走客人,回到内宅去,他的兴奋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过门槛的时候,踉踉跄跄的,把脚上的木屐的齿也碰断了。

淝水之战,前秦军被歼和逃散的共有70多万。唯有鲜卑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尚完整无损。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不仅如此,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也随之解体,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权,鲜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苌等他族贵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国家,苻坚本人也在两年后被姚苌俘杀,前秦随之灭亡。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15.同舟共济守盱眙

春秋时吴人与越人是仇敌,可是当他们同乘一条船,遇到大风危急的时候,却像左右手一样互相救助。后人便以“同舟共济”比喻不计旧怨,共渡难关。公元450年,沈璞守盱眙(今江苏盱眙),南朝将领臧质兵败,要求入城。僚佐认为,如果让他们进城,城里地狭人多,切不能专功,主张闭门不纳。沈璞却认为应该同舟共济,共同退敌,共守盱眙。魏军前进,三旬不下,只好烧毁攻具而退。

刘宋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文帝刘义隆北伐,宁朔将军王玄谟在滑台战败,让北魏军队深入刘宋腹地。十二月,刘义隆派辅国将军臧质率领一万士兵援救彭城。臧质到达盱眙时,发现北魏军队已绕过彭城,渡过淮河。臧质军队被北魏军击败,臧质抛弃辎重器械,带领七百人奔赴盱眙台。当初,盱眙太守沈璞接任时,王玄谟正在围攻滑台,长江、淮河一带平安无事。沈璞认为盱眙郡正处在交通要道上,于是,他下令修缮城池,加固城墙,疏通并挖深环城壕沟,积蓄财力粮食,储备利箭石头,作城池一旦被围时的准备。当时,他的幕僚臣属们都认为没有必要,朝廷也认为他做得太过分了。现在北魏军队向南进攻,各地太守、宰丞大多都放弃城池各自逃命。沈璞却坚守盱眙,招集士兵,得到精锐二千人,说:“足够了。”不久,臧质逃奔到盱眙城,众将对沈璞说:“如果臧质的军队能够击退敌人保住城池,功劳就不都是我们的;如果我们撤退回到都城,双方都要依靠船只,这样又必然会进一步相互残杀,却足以给我们带来祸害。不如关闭城门不接收他们。”沈璞叹息说:“胡虏肯定不能攻破我们的城池,我敢于向各位保证。我们乘船撤退的计划,本来早就否定了,胡虏的凶狠残暴却是自古至今都没有过的。他们屠杀掠夺的苦难,是有目共睹的,其中最幸运的人最终也只不过是被驱赶到北魏做奴隶、婢女。臧质虽然统领的是一批乌合之众,难道他们不怕这些吗?所谓‘乘同一条船过河,胡人、越人也会齐心’的说法,正是指的这些事情。因此,现在我们兵多,胡虏就会很快地退却,兵少,他们退却就慢。难道我们可以为了独占这份功劳,而让胡虏留下为患吗?”于是,城门打开,接纳了臧质一行。臧质看到盱眙城内准备充实,生活富足,十分高兴,手下将士都欢呼万岁,臧质于是就与沈璞一同驻守盱眙城。

北魏军队南下进犯,不准备粮食用品等,只靠掳掠来维持生活。他们渡过淮河时,老百姓大多都躲了起来,他们打家劫掠时没有得到什么东西,致使人马处于饥饿困乏中,听说盱眙有存粮,就打算把盱眙的粮食作为回国的财资用。北魏国主击败了胡崇之等,围攻盱眙没有攻克,就留下大将韩元兴率领几千人驻守在盱眙城外,自己率领大军南下。为此,盱眙得以进一步完善防备工程。

第二年春天,北魏军队撤退,路过的时候,顺势进攻盱眙城。拓跋焘派人向臧质索要好酒,藏质把尿封在坛子里送给他。拓跋寿勃然大怒,围着盱眙城修筑长墙,一夜之间就已合拢。又搬来东山的土石填平沟渠,在君山上架起浮桥,断绝了盱眙城与外界的水陆通道。拓跋焘写信劝降,臧质在回信中把他痛斥了一顿。拓跋焘更加生气,命令手下做了一个铁床,在上面倒放钉耙,说:“攻下城池,捉住臧质,我一定让他坐在这上面!”北魏军队用钩车钩住城楼,城里的守卫就用铁环制成的大铁链拴住钩车,拉住铁链,北魏的钩车无法后退。夜里,守军用桶把士兵从城上放出来,砍断车钩,缴获了钩车。第二天早晨,魏军又用冲车攻城,城墙很牢固,每次只能撞下几升墙土。魏军派士兵攀登城墙,分成几组轮流进攻,摔下来再重新攀登,没有人后退,杀伤的士兵有几万人,尸体堆得和城墙一样高。这样进攻了三十多天,仍然没有攻下。正赶上魏军中很多士兵生病。有人报告说:建康派遣水军从东海进入淮河,又命令彭城守军切断了北魏军队的退路。二月,拓跋焘命令焚毁攻城器械,撤退。盱眙守军想追击,沈璞说:“现在我们的兵力并不多,不足以出城交战。不过还是要整顿船只,装出要北渡淮河的样子,能让他们加快逃走。”臧质因为沈璞是盱眙城主,就让他向朝廷通报胜利。沈璞坚决辞让,把功劳全都归于臧质。刘义隆听说后,愈加奖赏他。

刘宋盱眙之围是南北朝时著名的三大胜仗胜仗之一,刘宋以不足万人的小城,顶住了北魏五十万大军几个月的猛攻,迫使北魏最终北撤,保住了刘宋,算是南朝战史上不多的亮点。此战使北魏伤亡惨重,更使得魏军视攻城为死途,三十年不敢南下。

16.宇文泰渭曲出奇兵

南北朝的战争尤以东西魏的战争最为精彩,双方互相攻伐,许多战役堪称经典,当时高欢掌东魏大权,宇文泰掌西魏大权,两人都有一统天下的野望,因此二虎必有一争。

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西魏丞相宇文泰统率军队讨伐东魏。闰九月,东魏丞相高欢率领二十万军队,从壶口出发,抵达蒲津。又在蒲津渡过黄河,然后绕过冯诩城,渡过洛水,在许原的西部扎营。宇文泰抵达渭河南岸,征集各州的兵马,都没有来。他想要进攻高欢,各将领都认为兵力悬殊太大,无法抵挡对方,请求等高欢继续西进,再观察形势。宇文泰说:“高欢如果抵达长安,人心就会受扰。现在趁他刚刚远道而来,正可以攻击他。”立刻下令在渭河建造浮桥,命令将士准备三天的干粮,轻装骑马渡过渭河,辎重则从渭河南岸沿着渭河往西运送。

十月初一,宇文泰到达沙苑,距离东魏的军队只有六十里。宇文泰派须昌县公达奚武侦察高欢的军情,达奚武带着三名骑兵,穿上与高欢的士兵一样的衣服。太阳下山后,他们在距离敌营几百步的地方下马,偷偷听到对方的口令,然后上马穿越军营,好像是夜间警戒的士兵,发现有不守军规的,还往往上去鞭打,详细了解敌情之后返回。外出侦察的骑兵回来报告说高欢的部队快要到达,宇文泰马上召集各位将领商量对策。开府仪同三司李弼说道:“眼下敌众我寡,所以我们不能在平坦的地方布置战阵,此处以东十里地有一个叫渭曲的地方,可以先占据那里等待高欢的人马。”宇文泰根据李弼的意见,在渭曲背靠河水的东西两面布置了战阵,命令将士们持长兵器隐蔽在芦苇丛中,约定听到鼓声响起之后再起来。

大约快到傍晚的时候,东魏的兵马来到了渭曲,都督斛律羌举对高欢说道:“宇文黑獭把全国的部队都差不多带了出来,要和我们决一死战,就好象一条疯狗一样,有时候也能咬人一口,况且渭曲这个地方芦苇丛深,烂泥淤积,无法用力,我们还不如暂缓与他们相持,先秘密地分出精锐部队径直突袭长安,一旦他们的老窝翻倒之后,则宇文黑獭可以不战而擒。”高欢问道:“放火焚烧芦苇丛,怎么样?”侯景接上去说道:“我们应当活捉宇文黑獭,把他带到老百姓面前展示,如果他被烧死在人群中,谁会相信他真的完了?”彭乐更是盛气凌人地请求出战,他说:“我们人多,敌军人少,一百人抓一个人,还有什么必要担心打败不了他们?”高欢接受了他的意见。东魏的士兵看到西魏的士兵人数少,便争先恐后的冲上前去袭击对方,原来的队列已经乱哄哄不成样子。等两方的人马刚要交战的时候,西魏的丞相宇文泰敲响了战鼓,战士们都奋勇而起,东魏部队的中间被切开,成为两部分,于是一败涂地。

东魏的丞相高欢准备暂且收兵再战,于是派遣张华原带着登记簿穿梭在各个军营之中清点官兵人数,可是没有答应之声,只好回去向高欢报告:“大家都已经跑光,各处军营全空了!”高欢还是不肯离去。斛律金劝高欢,说:“众人的心已经离散,无法再利用了,我们应该尽快赶往河东。”高欢依然坐在马鞍上一动不动,斛律金干脆挥鞭抽打他的马,高欢这才迅速离开。这一仗,高欢丧失了八万名士兵,丢弃了十八万副盔甲与兵器。西魏的丞相宇文泰追赶高欢一直到了黄河边上,他在被打散的东魏的军人中挑选留下了二万多名士兵,其余的都释放回去。都督李穆对宇文泰说:“高欢这下子吓破胆了,我们迅速追赶的话,可以俘虏他。”宇文泰没有听取李穆的意见,带领军队回到了渭河以南,那些被征的士兵刚到,就让他们在交战的地方每人栽种一棵柳树,以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

这次战役的意义在于彻底断绝了高欢吞并西魏的可能,奠定了宇文泰的权威地位,战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政治威望与日俱增,此后双方以拉锯战成为主要作战方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7.韦孝宽金城汤池守玉璧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著名的《敕勒歌》大家都很熟悉,它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无垠、气势恢宏。但你是否知道它是高欢病中由玉壁班师晋阳后,出于兵败后激励将士,使骁将斛律金作的。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是借玉壁之战始进入官书而流传下来。

梁大同元年(公元546年)八月,东魏丞相高欢发动崤山以东的全部兵马,准备讨伐西魏。二十三日,高欢率军从邺城出发,与其他将领到晋阳会合。九月,高欢大军抵达并州的州治玉璧,将玉璧城团团包围。此前,西魏并州刺史王思政离任,西魏丞相宇文泰让他推荐接替的人,王思政推荐了晋州刺史韦孝宽,被宇文泰采纳。高欢军队向玉璧守军挑战,守军不理,只在城内坚守。

高欢的军队白天黑夜连续不停地进攻玉璧,西魏的韦孝宽随机应变,抵抗他们的进攻。玉璧城里没有水源,要从汾河取水,高欢就派人把汾河水改道,一个晚上就完成了。高欢在城南堆起一座土山,想利用它攻入城里。玉璧城上有两座城楼,韦教宽让人把木头绑在城楼上,让它比东魏堆的土山高,以抵挡进攻。高欢派使者告诉韦孝宽说:“就算你把木头接在城楼高到天上,我还会挖地洞攻取你。”于是挖掘了十条地道,又采用术士李业兴的“孤虚法”,聚集人马进攻城北。城北是天险地形,韦孝宽让人挖了一条很长的壕沟,用来阻挡高欢的地道。他挑选士兵在大沟上驻守,每当东魏军穿过地道到达大沟,士兵都能把他们擒获或者杀掉。又在沟外堆了很多柴火,一旦东魏军进入地道,就把柴草点燃,塞进地道,用皮排鼓风,地道里的东魏军全都被烧得焦头烂额。

东魏军又用攻城战车撞击城墙。战车撞到的地方都被撞坏,西魏无法抵挡。韦孝宽就用布缝制成布慢,顺着战车进攻的方向张开。布悬在空中,战车无法撞坏。东魏军又用松、麻等易燃物绑在车前的长竿上,在里面灌上油点燃,用来烧毁布慢,还想焚烧城楼。韦孝宽让人制造了长钩,把刀刃磨利,等着火的长竿快到的时候,用长钩远远地砍断,绑在竿上的松麻全都掉到地上。东魏军又在玉璧城四周挖了二十条地道,在地道里用木柱撑住城墙,然后放火焚烧,木柱折断,城墙崩塌。韦孝宽在崩塌的地方坚起木栅栏,东魏军无法攻入。

东魏在城外已经用尽进攻的方法,韦孝宽在城里守卫抵挡的办法还很多,又从高欢手里夺取了那座土山。高欢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派仓曹参军祖珽劝说韦孝宽:“您独自一个人守卫这座孤城,西面又没有救兵,恐怕最终也不能保全它。为什么不投降呢?”韦孝宽回答他说:“我的城池坚固无比,士兵和粮食都富富有余,进攻的人是白白辛苦,而守城的人却以逸待劳,哪有一个月之内就已需别人援助的。我倒是担心你们这么多人有回不去的危险。我韦孝宽是个关西男子汉,一定不会做投降的将军的!”祖珽又对城里的人说:“韦孝宽享受着西魏的荣华富贵和功名利禄,倒还可以这样做,但其余的士兵和百姓,为什么还要跟他一起赴汤蹈火呢?”于是,便向城里射去赏悬捉拿韦孝宽所定的报酬数额,上面写道:“凡是能斩杀韦孝宽而投降的人,就拜他为太尉,并且加封他为开国郡公,赏赐万匹绢帛。”韦孝宽便在它的背面提笔写字射回城外,上写:“能杀掉高欢的人,也能得到同样奖赏。”东魏的军队对玉壁城苦苦攻打了五十天,战死以及病死的士兵总共达到七万人,全都埋在一个大坟墓里。高欢的智谋用尽了,也未攻下玉壁城,又气又急,因此得了疾病。这时,有颗流星坠落在高欢的军营中,东魏的士兵们都很惊怕,于是东魏军队解除了围攻,离开了这里。

从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至公元589年隋统一的约半个世纪中,在东魏、西魏和南朝三方鼎峙中,东魏在国力军力上均占优势,在实战中互有胜负;玉壁之战后,原来最弱小最贫蹙的西魏,开始在三方角逐中始终占据着战略主动,在历次重大战役中保持不败纪录,国力军力后来居上,直至以其为基础的北周又以北周为基础的隋,终于取得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由此,可以见出玉壁之战在中国古代史上之历史地位。

18.李世民讨伐刘武周

唐初,马邑 (今山西朔县)割据势力刘武周欲南下争夺天下。公元619年8月,刘武周攻陷太原,派大将宋金刚继续南进,先后占领晋州(今山西临汾)、绛州(今山西绛县)、龙门(今山西河津)等地。11月,李世民率关中精兵,在龙门渡过黄河,屯兵柏壁,与宋金刚军相持。唐军占据有利地形后,用以饱待饥之策,坚壁不出,养精蓄锐。宋金刚军远道而来,补给困难,日见饥困。次年4月,宋金刚军中粮食吃尽,只好逃走。李世民引兵追击,大败宋金刚军,俘杀数万人。后刘武周、宋金刚逃往突厥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