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22360600000006

第6章 用人驭臣之术(6)

吕用之担心有人泄露他的奸谋,于是对高骈说:“神仙不难请到,只是遗憾学仙的人不能断绝俗世的拖累,所以神仙不肯降临。”高骈听了,就把自己的宾客全都赶走,谢绝人间事务,宾客、将吏都不接见。有不得已而必须见的人,都让他们先沫浴斋式,然后才接见。接见完了,才行完拜礼,就又被请出去。因此吕用之得以专断独行,作威作福,以至辖区范围内不再知道有高骈这个人。

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中,不少人的高官显位并非来自真才实学,欺上瞒下是他们升官的终南捷径。做官当如此,做大官更须如此!没有极“厚”的脸皮,没有极“厚”的骗术,是不可能在官场中一帆风顺的。而撒谎者之所以能大售其奸,主要还是由于当权者怕听真话,爱听假话。俗话说,忠言逆耳,听到真话,了解到那些令人沮丧的消息,心里自然就烦躁无比;一听到假话,别提心里有多舒服了。这也是许多部下在上司面前报喜不报忧的根本原因。

16.刘季述政变废昭宗

刘季述是唐昭宗时宦官,光化三年(900年)十一月,联合左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挟宰相召百官署状同意,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他们将昭宗及皇后锁进少阳院,从墙穴传送饮食,迎皇太子监国,拥立李裕继位,以昭宗为太上皇。天复元年(901年)正月,孙德昭发兵打败了刘季述,周承晦擒刘季述等,刘季述、王彦范为乱梃所毙,薛齐偓投井自杀,诛其党二十余人,昭宗重新复位,诏令太子重回东宫。

光化三年(公元900年),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偓等人一起暗中谋划,想要废黜昭宗,另外立太子李裕为帝。十一月初,昭宗在禁苑打猎,设宴饮酒,直到半夜,才酩酊大醉地回到宫里,又杀了几个宦官和侍女。第二天,快到中午时宫门还没有打开。刘季述到中书省告诉宰相崔胤说:“宫中一定有变故,我是内臣,能够根据情况自行处理,请求进宫察看。”于是,刘季述率领禁军一千人破门而入,经过讯问审查,了解了具体情况。刘季述出来,对崔胤说:“主上如此行为,怎么能管理国家?废黜昏君,拥立明主,自古就有这样的先例。这是为了国家大计,并不是叛逆。”崔胤害怕被杀,不敢违抗。初六,刘季述召集文武百官,在殿前空地陈列军队,草拟了崔胤等人请求太子代理朝政的联名状,拿给文武官员看,让他们签名。崔胤与文武百官不得已,只好都签了名。

昭宗在乞巧楼,刘季述、王仲先在门外埋伏了一千甲兵,与宣武进奏官程岩等十几人进去请求奏事。刘季述、王仲先刚刚登上大殿,将士大声呼喊,突然冲入宣化门,冲到思政殿前,遇到宫人就杀。昭宗看见有士兵进来,吓得掉到御床下,爬起来想要逃走。刘季述、王仲先架着他,让他坐下。宫人跑去禀报皇后,何皇后赶来对刘季述等人行礼,请求说:“军容使不要惊吓皇上,有事尽管请军容使商量。”刘季述等人就拿出文武百官的联名状,禀告昭宗,说:“陛下厌倦帝位,朝廷内外众人的心意都希望太子代理国政,请陛下在东宫颐养天年。”昭宗说:“昨天与大家游乐饮酒,不觉喝多了点,何至于这样呢?”刘季述等人回答说:“联名状不是我们写的,是朝廷百官的心意,难以遏止!请陛下暂且移驾东宫,等到事情稍稍安定,再迎接陛下回归大内。”何皇后说:“皇上赶快答应军容使!”立即取出传国玺印交给刘季述。宦官扶着昭宗与何皇后同乘一辆车,与殡妃侍从十几人前往少阳院。刘季述用银马鞭在地上比划,数落昭宗,说:“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你没有听从过我的意见,这是罪过之一。”这样数落了几十条,还没有数落完。

刘季述亲手锁上少阳院的门,熔化铁水将锁封死,派遣左军副使李师虔率领士兵包围少阳院,昭宗有什么动静都向刘季述报告。在墙上凿出孔洞,递送饮食,兵器针刀都不准递进去,昭宗想要些钱帛也不给,要些纸笔也不给。当时天气十分寒冷,嫔妃公主没有衣服余被,号哭的声音外面都能听到。刘季述等人假传昭宗的诏令,命令太子代理国事,迎接太子入宫。初七,刘季述等人又假传昭宗的诏令,让太子继承皇位,改名为李缜。以昭宗为太上皇,何皇后为太上皇后。初十,太子即皇帝位,把少阳院改名为问安宫。但这次政变维持的时间很短,到次年正月初一,对政变不满的左神策指挥使孙德昭,受崔胤鼓动,在宫中发动事变,诛杀王仲先,救出昭宗,又与崔胤等一起诛杀了刘季述及其党羽。昭宗复位,将太子废黜为德王,并恢复本名李裕,任孙德昭为宰相。

宦官专权,是封建专制主义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唐朝宦官擅权从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但这时还只是假借皇帝权势作威作福,并不掌握军权。宦官掌握军权是从肃宗时李辅国开始,到德宗时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宦官有了军权,地位愈加巩固,就统揽一切大权,朝廷的赏罚,宰相的任免,甚至皇帝的废立生杀,都由他们决定。唐朝后期,朝廷已成为宦官集团控制军政大权的工具,皇帝仅是宦官手中的傀儡。这样,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17.张氏兄弟恃宠乱内廷

张氏兄弟即张易之和张昌宗,都是中山安国即现在的河北安国人,祖上曾在贞观末年做过宰相,也是名门出身。张昌宗是太平公主推荐给武则天的,张昌宗又引进其兄张易之,则天一见甚悦,于是二人同入宫中侍奉武氏。此二人先被任为中郎将和少卿,后屡屡加官,因武氏年事已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二人权倾朝中,连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都争着为二人执鞭牵马。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六月,朝廷改控鹤监为奉宸府,任张易之为奉宸令。武则天每次在内宫宴饮,经常召来武姓亲贵、张易之和他弟弟张昌宗一起饮酒、赌博、调笑。武则天为了掩盖这种行为,就下令让张易之、张昌宗和文学侍从李峤在内宫编撰《三教珠英》。武则天命令张昌宗穿着羽毛做的衣服,吹着笙,在内宫庭院里乘坐木鹤,文士们都赋诗赞美他。

张易之、张昌宗以豪华奢侈相互攀比,他们的弟弟张昌仪任洛阳县令,贿赂他们办事情,没有不答应的。曾经早上入朝,有一名姓薛的候补官员拦住张昌仪的马行贿,将五十两金子连同简历一起给他,张昌仪都收下了。到朝廷上,把简历交给天官侍郎张锡。过了几天,张锡把简历弄丢了,就去问张昌仪,张昌仪骂他说:“没用的东西!我也记不得了,只要是姓薛的就授给他官职。”张锡找出姓薛的候选官员六十多人,全都留下授予官职。当初,魏元忠担任洛州长史的职务,洛阳令张昌仪倚仗着几个兄长的权势,过去每次到州府办事,都径直走入长史厅。魏元忠到任以后,叱令他退下去。张易之的家奴在城中街市上横行滋事,魏元忠把他们用杖刑处死。在魏元忠入朝担任宰相以后,武则天召见张易之的弟弟峡州刺史张昌期,打算让他担任雍州长史。朝廷议事时,武则天向诸位宰相问道:“张昌期任雍州长史怎么样?”众宰相纷纷回答道:“陛下可算是真正找到合适的人选了。”惟独魏元忠据理力争,认为张昌期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武则天默不作声,便不再谈及此事了。魏元忠还曾经当面向武则天奏道:“从先帝在位之时直到现在,臣蒙受朝廷厚恩,现在朝廷缺乏人才,臣得以充数列宰相之位,不能竭忠效死,以致使得奸邪小人在您的左右弄权,这是我的罪过呀!”武则天听了很不高兴,张易之兄弟也因此而对魏元忠怀有怨恨。时值武则天有病,张昌宗怕武则天去世后,魏元忠会对他下手,结果就在武则天面前诬陷魏元忠。长安三年(公元703年)武则天把魏元忠贬官为高要县尉。

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七月,武则天任命神都副留守杨再思为内史(也相当于宰相)。杨再思专以阿谀奉承取悦于人,当时有人称赞张昌宗“面如莲花”,只有杨再思说:“不对。”张昌宗问他为什么,杨再思回答:“应该说莲花长得像六郎才对。”张昌宗兄弟作威作福,贪赃枉法,群臣纷纷上奏,有人认为张昌宗依法应该免官,张昌宗上奏说:“我有功于国家,所犯的罪过,应该还不至于免官。”武则天向几个宰相询问,说:“张昌宗对国家有功吗?”杨再思说:“张昌宗调配神丹,陛下服下之后,确实有效,没有比这更大的功劳了。”武则天听了很高兴,就赦免张昌宗,恢复了他的官职。当时的左补阀专门写了《两脚狐赋》,来讽刺杨再思。公元704年年末,武则天病倒在床上,几个月也不召见宰相,只有张氏兄弟俩侍奉左右,左右朝政大事,这使大臣们六神无主。宰相张柬之经过周密部署,在705年的正月里发动了兵变,把张氏兄弟杀死,迫使病中的武则天让位,由中宗复位,重建唐朝。

李唐王朝二百九十年的历史,有近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这位女性皇帝导演的。她一生的功过,经受一代又一代人的评说,其中有褒扬也有贬抑。可能对她贬斥最多的是,她曾拥有几个男宠,这便成为她千古难泯的丑闻,成为文人墨客颠来倒去的话题,以至于连同她创造的卓著政治业绩也随之淹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