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换个角度读资治通鉴
22360600000060

第60章 处世交友之道(1)

处世交友是一件很微妙的事,它有点像戏剧中旦角甩水袖,外行人看来甩得很潇洒,也很随意,以为是兴之所至。内行人则清楚要想甩得一手好水袖,需要下很多功夫。为人处世,讲究诚信;结交朋友,注重知己。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很多,但能够长期交往下去,达到敞开心扉与其细论者可就少而又少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千金易买,知己难得。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想结交知己朋友,就要做到想吃果子先栽果树一样,诚心诚意的对待别人,赢得别人的信任和依赖,这才是处世交友的正确之道。

1.豫让漆身吞炭酬知己

豫让是晋卿智瑶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春秋后期,有个叫豫让的人,在晋国的大夫范氏和中行氏那里做家臣,由于得不到主人的赏识,投靠到另一个大夫智伯的门下。智伯非常高兴,尊豫让为上宾,宾主朝夕相处,竟亲如手足。凡遇有要事,智伯皆请教豫让,与之商讨,豫让十分感激智伯的知遇之恩。

韩、赵、魏打败智家,瓜分了智伯的土地。赵襄子杀了智伯,仍不解心头之恨,又把智伯的颅骨用漆漆好,做成饮酒用的酒器。智伯的家臣豫让一心想为主公报仇。不久,豫让听说赵襄子正在大兴土木,修建宫殿,于是他身藏匕首,改名换姓,装扮成被判刑而服苦役的囚犯,混入赵襄子内宫中去修建厕所,准备刺杀赵襄子。一日,赵襄子到厕所内解手,见有生人,便警觉起来,令手下抓住了豫让。赵襄子左右的人极为愤怒,纷纷拔剑扬刀要杀掉豫让,赵襄子说道:“豫让乃义气之士,我只需小心避开就是了。智伯已死,没有后代,家臣要替他报仇,这是忠烈之举。”于是就把豫让放了。

豫让并不感激赵襄子不杀之情,相反更加坚定刺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的决心。过了一段时间,豫让把漆涂抹在脸上身上。使人看上去像是患有严重皮肤病,又吞下炭去,使声音变得嘶哑。他沿街乞讨,他的妻子迎面走过,也没认出他来。一位最知心的朋友认出了他,流着眼泪对他说:“以你的才干,去给赵襄子办事,一定会得到他的尊宠和亲近,那时你要报仇还不容易吗?何苦一定要把自己作践成这副模样!”豫让说:“在人手下为臣,心里却想着杀他,这是怀二心以服侍其君。我之所以要漆身吞炭,就是要让天下以及后世怀二心服侍其君的人感到羞愧!”

豫让躲在赵襄子必定要经过的一座桥下。赵襄子来到桥头,那马忽然受惊。赵襄子说:“这一定是豫让!”左右立即把躲在桥下的豫让揪了出来。赵襄子见豫让这副模样,不禁叹息流泪道:“豫子,您为智伯已经成就了美名,而寡人饶恕过您一次,也已足够了,寡人不再放您走了。”赵襄子手下立即将豫让围了起来。豫让要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用剑砍衣,以表示已经为智伯报仇。赵襄子答应了。豫让达到目的后拔剑自杀。

豫让行刺赵襄子,舍死忘生,备尝艰辛,虽未成功,却用生命报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为知己献身的精神令人感佩。他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重视他,尊重他,给了他尊严,所以,他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使他虽死犹生,虽败犹荣。

2.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大破赵军。第二年,秦军进攻邯郸。赵国如果灭亡,接下去就轮到了魏国,魏国不救赵,无疑是加速自己的灭亡;赵若救魏,也就是挽救自己的危亡。但在秦强大兵力地威胁下,魏王表面上派大将晋鄙率领十万兵马救赵,实际上是装样子,“持两端以观望”。信陵君为了保全自己的国家,尽一切努力抗秦救赵。

魏国公子无忌仁厚待人,礼贤下士,其门下招纳的食客有三千人。魏国有位隐士叫作侯赢,已经七十岁,是魏都的一个守门官吏。无忌摆下酒席大宴宾客,宾客们入座之后,公子驾车空出左边的位置亲自去迎接侯赢,侯赢毫不推让地坐在左边的位置上,公子手拉着御马的疆绳,态度十分恭敬。侯赢对公子说:“我有一位友人在市里屠户中,希望您能绕道让我去访问他。”公子便驾车进入市中。侯赢下车去见他的朋友朱亥,故意同他的朋友谈了很久话,而公子的态度更加和蔼。侯赢辞谢友人上了车,到了公子的家宅。公子引领着侯赢坐在上席,向所有宾客介绍侯赢,宾客们都很惊奇。

不久秦国围攻赵国邯郸,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公子无忌的姐姐,平原君派出去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地先后到了魏国。平原君要使者责备公子无忌说:“我赵胜所以与你攀附结成姻亲,是因为公子你道义高,能够为别人排忧解难啊。现在邯郸很快就要投降秦国了,而魏国的救兵却迟迟不来。即使公子你对我赵胜嫌弃不管,难道也不怜悯你的姐姐吗?”公子很忧虑这事,屡次请求魏王令晋鄙率兵援救赵国,他派宾客辩士百般劝说,但魏王总是不答应。公子无忌于是集合宾客配备车骑一百多乘,想开赴到赵国前线搏斗而死。车骑经过夷门时,公子去见侯赢。侯赢说:“你们这样上赵国去打秦兵,就像把一块肥肉扔到饿虎嘴边,不是白白去送死吗?” 信陵君叹息着说:“我也知道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侯赢说:“听说兵符藏在大王的卧室里,只有如姬能把它拿到手。当初如姬的父亲被人害死,她要求大王给她寻找那个仇人,找了三年都没有找到。后来还是公子叫门客找到那仇人,替如姬报了仇。如姬为了这件事非常感激公子。如果公子请如姬把兵符盗出来,如姬一定会答应。公子拿到了兵符,去接管晋鄙的兵权,就能带兵和秦国作战。这比空手去送死不是强多吗?”公子照侯赢说的那样做,果然得到了兵符。

公子就要出发了,侯赢说:“将军在外地,君王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假使晋鄙合了兵符而不给你兵众,他再请示魏王,那么事态就危险了。我的朋友朱亥是位大力士,可以与你一同去。晋鄙如果答应给兵众,那最好;如果不答应调兵,你就让朱亥击杀晋鄙!”于是公子请朱亥一同前去。到了邺县,晋鄙合了兵符,怀疑这事,举起手对着公子说:“我拥有十万的兵众驻屯在魏国边境上,而现在你只单骑独车来代替我,这是怎么一回事?”朱亥袖藏四十斤的铁椎,奋力击杀了晋鄙。公子集合兵众,下令给全军说:“父子两人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去;兄弟两人都在军中的,兄长回家去;独生子没有兄弟的,回去供养父母。”经过这样选拔后他得到精壮兵众八万人,公子带领这些军队向邯郸前进。魏公子无忌的军队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秦军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退走。秦将郑安平被赵军围困,率领二万人投降赵国。公子无忌援救并保全了赵国以后,不敢再回魏国,与宾客们留在赵国居住,派遣将领率领魏国的军队回到魏国。赵王同平原君商议后,把五座城邑封给公子无忌。

信陵君不顾个人安危救赵于危难之中体现了他急人之困的义勇。魏王畏秦而不敢出兵救赵,信陵君则“欲以客往赴秦军”,就算是自不量力,他的精神也不能不令人赞赏,况且他还有那些真正愿意也能够帮助他的贤士们。作为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信陵君是成功的,而他的成功无不来自平时的积累,礼贤下士的谦逊作风是他成功的基础。但是,信陵君是有公家职务的人,这样做违背了职务的守则,是对上不忠实的。”守职奉上”之节也是义,所以从这件事上来讲,他实在有亏职守。因此毛公(赵国隐士)就批评信陵君,这样做,对于赵国虽然有功,而对于他自己的魏国来说,就并不算是合理了。

3.蔺相如对敌如虎,对友如羊

战国时赵国宰相蔺相如是位难得的人才,“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两次交锋,奠定了蔺相如在赵国的地位,官职提拔比攻城野战、声名显赫的廉颇还高。廉颇不服,百般相辱,而蔺相如却一退再退,百般忍让。廉颇闻之,负荆请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这就是“将相和”。蔺相如深明大义,顾全大局,感动了廉颇,名传天下。

赵王得到楚国宝玉和氏璧,秦昭王想要,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赵王不想给他,但畏惧秦国的强大;给他,又怕被秦王欺骗。赵王便征求蔺相如的意见。蔺相如回答说:“秦国用城来换宝玉而大王不允许,是我们理屈。而我们给他宝玉,他不给我们城池,是秦国理屈。衡量两种方案,我看宁可让秦国在道义上有负于我们。我愿意持宝玉前去,假如秦国不交出城来,我一定将完好的宝玉带回赵国。”赵王便派他前往。蔺相如到了秦国,看出秦王并无真意拿城池来换赵国的宝玉,就哄骗秦王,取回和氏璧,派随从藏在怀中,从小道返回赵国,而他自己留在秦国听候秦王的处罚。秦王无奈,只好称赞蔺相如的贤能,不但不杀他,反而以礼相待,送他回国。蔺相如回到赵国,赵王便封他为上大夫。蔺相如在赵国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变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后来,秦王派使者通知赵王,愿意在黄河边的渑池友好相会。赵王不想赴会,廉颇、蔺相如建议说:“大王若是不去,就显得赵国懦弱而又胆怯。”赵王于是决定前往,由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与赵王告别时说:“大王此行,估计加上路上的时间到会议仪式全部结束,不超过三十天就会回来。如果超过三十天您还没有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念头。”赵王同意。渑池相会,秦王与赵王饮酒。酒兴之间,秦王请赵王表演鼓瑟,赵王欣然演奏。蔺相如也请秦王敲击瓦盆来助兴,秦王却不肯。蔺相如厉色说道:“在五步之内,请让我刎颈以血溅大王!”秦王左右待从想上前杀死蔺相如,蔺相如怒目喝斥,左右侍从都不敢行动。秦王只好非常不情愿地敲了一下瓦盆。直到酒宴结束,秦国终不能对赵国提出非分要求,再加上赵国人也早有大军戒备,秦国终于不敢轻举妄动。

秦、赵渑池之会以后,赵王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任命他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说道:“我作为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是耍嘴皮子的功劳,反而地位比我高。我感到羞耻,不甘心处在他下面。”并扬言道:“我要碰见蔺相如,一定要好好羞辱他一番。”相如听到这话以后,不愿与廉颇会面。相如每次上朝的时候,常常说自己有病,不愿与廉颇争位次的先后。蔺相如的门客下属都感到十分羞耻。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认为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家臣们回答说:“赶不上秦王。”蔺相如接着说:“像秦王那样威严,也听凭我在朝堂上大声呵斥他,侮辱他的大臣们,我即使愚笨无能,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但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侵犯赵国,只不过因为我们两人在赵国的缘故。现在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时生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把国家危难放在首位,而把私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家臣听罢,都万分感动。廉颇听说了这番话,十分惭愧,便赤裸着上身绑上带刺的荆条到蔺相如府上去请罪,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一个只会逞匹夫之勇的将领是不堪大任的,只有既能做好自己手里的事,又能着眼于全局,从而能够与其他人通力合作的人,才是最为难得的人才。提到屈己从人,以合作精神维护大局,我们至今还会想到千古流传的将相和的故事。

4.冤马援朱勃鸣不平

马援的一生可谓光辉灿烂,人称“谋如泉涌,势如转规,兵动有功,师进则克”,更有“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这样的豪言壮语,让后世英雄烈士为之激奋不已。然而,这样一位大英雄死后却受小人馋毁,妻子不敢以丧还旧茔,草草埋在城西,还真应了“马革裹尸”之说。

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征伐武陵蛮人,大军到达下隽。有两路可入蛮界:一是从壶头,这条路近而水势深险;一是从充县,是平路,但运输线太长。中郎将耿舒力主走充县,马援却认为那样会消耗时日和军粮,应当进军壶头,扼住蛮人咽喉。两种意见上报朝廷,光武帝批准马援的战略,于是汉军进兵壶头。蛮贼登高,把守险要,水流湍急,汉军舰船不能上行。适逢酷暑,很多士兵患瘟疫而死,马援也被传染,于是在河岸凿窟栖身以避暑热。每当蛮贼爬到高处擂鼓呐喊,马援便蹒跚跛行着察看敌情,左右随从无不为他的壮志所感而哀痛流泪。耿舒在给他哥哥耿弇的信中写道:“当初我曾上书建议先打充县,尽管粮草运输困难,但兵马前进无阻,大军数万,人人奋勇争先。而如今竟在壶头滞留,官兵忧愁抑郁,行将病死,实在令人痛惜!马援所到之处,处处停留,这就是失利的原因。现在果然遇到了瘟疫,完全同我预言的一样。”耿弇收到信后上奏朝廷,于是光武帝派梁松乘驿车前去责问马援,并就此代理监军事务。

正当此时,马援去世,梁松乘机陷害马援。光武帝大怒,下令收回马援的印信。当初,马援在交趾时经常服食薏苡仁,因为此物可使身体轻健,抵御瘴气。班师时,曾载回了一车。等到马援死后,却有人上书诬告他当初用车载的全是上好的珍珠和犀角。于是光武帝益发愤怒。马援的妻子儿女又慌又怕,不敢将马援的棺柩运回祖坟,便草草葬在城西。他门下的宾客旧友,没有人来祭吊。马援的儿子和妻子把自己用草绳捆绑起来,连在一起,到皇宫门口请罪。

前任云阳县令、扶风人朱勃前往皇宫门阙上书说:“我看见已故的伏波将军马援,从西州崛起,钦敬仰慕皇上圣明仁义,历经艰险,万死一生,在陇、冀两地征战。他用兵战无不胜,出师攻无不克。剿伐先零时,飞箭曾射穿他的小腿;出征交趾时,以为此行必死,曾与妻儿诀别。军官士兵虽然遭受瘟疫,而马援也没有独自生还。战争有以持久而取胜的,也有因速战而败亡的;深入敌境未必就正确,不深入也未必为不对。论人之常情,难道有乐意久驻危险之地不生还的吗?马援得以为朝廷效力二十二年,在北方出塞到大漠,在南方渡江漂海。他触冒瘟疫,死在军中,名声被毁,失去爵位,封国失传。天下不知他所犯的过错,百姓不知对他的指控。他的家属紧闭门户,遗体不能归葬祖坟。对马援的怨恨和嫌隙一时并起,马氏家族震恐战栗。已死的人,不能自己剖白;活着的人,不能为他分辩,我为此感到痛心!圣明的君王重于奖赏,轻于刑罚。请将马援一案交付公卿议论,评判他的功罪,决定是否恢复爵位,以满足天下人的愿望。”光武帝之怒稍有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