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人郑注身材矮小,总是低眉垂眼,但却很会说话,讨人欢喜,善解人意。他靠行医云游四方,十分穷困。曾经为徐州牙将治过病。牙将十分高兴,就把他推荐给节度使李愬。李愬吃了他的药以后,很有效果,于是十分宠爱他。郑注倚仗受宠,逐渐干预军政,恣意妄为,节度使府的官员都十分忧虑。监军王守澄把大家的意见告诉了李愬,请求把他除去。李愬说:“郑注虽然的确像他们说的那样,但他是个奇才。你如果不相信,请试着和他见一面,如果一无是处,再除去他也不晚。”于是让郑注前去拜见王守澄。王守澄起初还很为难,不得已接见郑注,坐下来谈话。没谈多久,王守澄就非常高兴,把郑注带到中堂,促膝交谈,欢声笑语,只恨没有早些相见。第二天,王守澄对李愬说:“郑注的确像你说的那样。”从此,郑注又受到王守澄的宠爱,权势更大。李愬任命他为巡官,把他当作自己的幕僚。
王守澄被穆宗召入朝廷,任命为知枢密以后,就把郑注带到京城,给他修建住宅,供给他财物。又向穆宗推荐,穆宗也很厚待郑注。穆宗晚年得病,王守澄专擅朝政,权倾朝廷内外,郑注日夜出入王守澄家,与他商议谋划,一谈就是一通宵。二人巧设关节,收取贿赂,外人看不出其中的痕迹。穆宗去世后,敬宗继位。没过几年,敬宗被身边的宦官杀死,王守澄等人立江王李涵为帝。李涵即位后,改名李昂,是为文宗。文宗因为郑注依附王守澄,权势熏天,对他非常痛恨。太和七年(公元833年)九月,侍御史李款上奏弹劾郑注,不到十天,连续弹劾了几十次,王守澄把郑注藏在右神策军中。
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都很憎恶郑注,左神策军将领李弘楚劝韦元素说:“郑注奸邪狡诈,无人能比。如要不趁他羽翼未丰之时将他除去,等到羽毛丰满之后,一定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现在郑注因为被侍御史李款弹劾,藏在右神策军中。我请求以你的名义,假称你生病,召他来诊断。来了之后,你请他坐下,我在旁边侍候,等你用眼睛向我示意,我就把他抓出去杀掉。然后你再面见皇上,叩头请罪,详细陈说他的罪行。况且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也一定会帮你说话,圣上怎么会因为除去奸人而降罪于你呢?”韦元素认为有道理,就派李弘楚去召郑注。郑注来了以后,非常恭敬谦卑,谄媚的话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韦元素不知不觉拉着他的手,听得聚精会神,也不觉得疲倦。李弘楚在旁边多次暗示,韦元素不理他,最后又送给郑注很多金银绢帛,送他回去。李弘楚大怒,说:“你失去了今天除掉他的机会,将来一定会遭到他的陷害。”于是辞职离去,后来背上生了毒疮,不久就去世了。
当初,王涯升任宰相的时候,郑注为他出过力。而且王涯畏惧王守澄,因此把李款弹劾郑注的奏章压了下来。王守澄上奏请求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任右神策军判官,朝野都为之惊骇感叹。十二月,文宗中风,不能说话。王守澄向文宗推荐郑注,说他擅长医术。文宗召郑注来看病,吃了郑注开的药,很有效果,从此开始宠幸郑注。
22.王仙芝黄巢起义
唐朝末期,经过藩镇混战、宦官专权和朝廷官员中的朋党争吵,朝政越来越混乱。唐宣宗算是一个比较精明的皇帝,也并没有能改变这个局面。到了唐宣宗死后,先后接替皇位的唐懿宗李漼、僖宗李儇,一味寻欢作乐,追求奢侈糜烂的生活,更是腐朽到了极点。皇室、官僚和地主加紧对农民的剥削,税收越来越重;加上连年不断的天灾,农民纷纷破产,到处逃亡。有的忍受不了苦难,只有走上反抗这条路了。
唐朝末年盐税特别重,加上奸商抬高盐价,百姓买不起盐,只好淡食。有些贫苦农民,为了逃避官税,就靠贩私盐挣钱,但贩私盐是很危险的,要有一些伙伴一起干,日子一久,就结成一支支贩私盐的队伍,在他们中间,涌现了一些首领,有的后来成为农民起义的领袖。
公元874年,也就是唐僖宗即位那一年,濮州(治所在今河南范县)地方有个盐贩首领王仙芝,聚集了几千农民,在长垣(在今河南)起义。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发出文告,揭露朝廷官吏造成贫富不平的罪恶。这个号召很快得到贫苦农民的响应。不久,冤句(今山东曹县北)地方的盐贩黄巢也起兵响应。黄巢从小读过书,又能骑马射箭。他曾经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考了几次,都没有考中。他在长安看到唐朝廷的腐败和黑暗,心里十分气愤。据说,就在那个时候,他写下了一首咏《菊花》的诗,用菊花作比喻,表示他推翻唐王朝的决心。诗中说:“待得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和王仙芝两支起义队伍汇合之后,转战山东、河南一带,接连攻下许多州县,声势越来越大。唐王朝非常恐慌,命令各地将领,镇压起义军。但是各地藩镇都害怕跟义军交锋,互相观望,使唐王朝束手无策。唐王朝硬的一套不行,就采用软的手法。在起义军攻下蕲州的时候,他们派宦官到蕲州见王仙芝,封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衔。王仙芝听得有官做,迷了心窍,表示愿意接受任命。黄巢得知这个消息,气极了。他带了一群起义将士,到王仙芝那里,狠狠地责备王仙芝,说:“当初大家起过誓,要同心协力,平定天下,现在你想去当官,叫我们弟兄往哪里去?”王仙芝还想搪塞,黄巢抡起拳头,朝王仙芝劈头盖脑地打了过去,打得王仙芝满脸是血。旁边起义将士也你一言,我一语骂王仙芝。王仙芝自己知道理亏,只好认错,把唐朝派来的宦官赶跑。经过这番波折,黄巢决定跟王仙芝分两路进军。王仙芝向西,黄巢向东。不久,王仙芝率领的起义军在黄梅(在今湖北)被唐军打败,他本人也被杀死。
王仙芝失败后,起义军重新会合,大家推黄巢为王,又称冲天大将军。当时,官军在中原地区力量比较强,起义军进攻河南的时候,唐王朝在洛阳附近集中大批兵力准备围攻。黄巢看出敌人企图,决定选择官军兵力薄弱的地区,带兵南下。他们顺利渡过长江,打进浙东。起义军一路上势如破竹,接连打下越州、衢州(今浙江衢县);接着,又劈山开路,打通了从衢州到建州(今福建建瓯)的七百里山路。经过一年多的长征,一直打到广州。起义军在广州休整以后,岭南地区发生瘟疫。黄巢决定带兵北上。唐王朝命令荆南节度使王铎、淮南节度使高骈集合大批官军沿路拦击,被黄巢起义军一个个击破。起义大军顺利地渡过长江,吓得高骈推说得了中风症,躲进扬州城不敢应战。起义军渡过淮河,向官军将领发出檄文,说:“我们进攻京城,只向皇帝问罪,不干众人的事。你们各守各的地界,不要触犯我们的锋芒!”各地将领接到檄文,害怕起义军,都想保存实力,不愿为唐王朝卖命。消息传到长安,唐僖宗吓得朝着大臣哭哭啼啼。
公元880年,黄巢带领六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潼关。潼关周围满山遍野,飘扬着起义军洁白的大旗,一眼望不到边。守潼关的官军还想顽抗。黄巢亲自到阵前督战,将士们见了,一齐欢呼,声音在山谷间回响,震天动地。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哪敢抵抗,纷纷烧掉营寨,四下逃命。起义军攻下潼关,唐王朝惊慌失措,唐僖宗和宦官头子田令孜(音zī)带着妃子,逃到成都去了,来不及逃走的唐朝官员全部出城投降。当天下午,黄巢坐着金色轿子,在将士的簇拥下,进入长安城。长安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起义军大将尚让当场向大家宣布说:“黄王起兵,本来是为了百姓,不会像姓李的(指唐朝皇帝)那样虐待你们,你们可以安居乐业了。”兵士们看到人群里的贫苦百姓,就把自己得到的财物散发给他们。过了几天,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即位称皇帝,国号叫大齐。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但是,黄巢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占领过的地方,都没留兵防守。几十万起义军进入长安以后,四周还是官军势力。没有多久,唐王朝调集各路兵马,包围长安。长安城里的粮食供应发生了严重困难。黄巢派出大将朱温驻守同州(今陕西大荔)。但是在起义军最困难的时候,朱温竟投降了唐朝,做了可耻的叛徒。唐王朝又召来了沙陀(古代西北少数民族)贵族、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率领四万骑兵进攻长安。起义军十五万迎战,遭到大败,只好撤出长安。黄巢带领起义军撤退到河南,又遭到朱温、李克用的围攻。公元884年,黄巢在攻打陈州(今河南淮阳)失败之后,受到官军紧紧追赶,最后,退到泰山狼虎谷,英勇牺牲。黄巢领导的农民战争,坚持十多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最后虽以悲剧而告终,但却给了唐王朝以毁灭性的打击,加速了唐朝腐朽政权的灭亡,沉重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起义军打出的“均平”旗号,是农民革命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以后的农民起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据说黄巢除了精通武艺外,也爱读书,能诗能文。他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考中。不过,科场的失利却使他有了另外的收获:那就是看到了考场的黑暗和吏制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的本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考试不第后,黄巢却豪情倍增,他题了一首《不第后赋菊诗》抒发心中的不平之气:“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从这首诗中,能够读出黄巢对长安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不仅仅是对一个城市的渴望,还有对无上权力的渴望。此时,黄巢的理想不再是进士及第那么简单,他的理想,或者说野心,已经演变成凌云之志,而长安就是理想的彼岸。
23.石敬塘甘当儿皇帝
石敬塘原为后唐明宗的女婿,时任河东节度使。为夺后唐皇帝宝座,他便屈身于契丹,认小他十一岁的契丹国主耶律德光为父。石敬塘虽为沙陀族,非汉人,但作为中原王朝的一代天子,去认一个比他小十一岁的外族的皇帝为父,终究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儿皇帝之羞,让后人几乎窒息,成为了中原儿女的千年恨事。
唐明宗在位的时候,他手下有两员大将,一个是他儿子李从珂,一个是他的女婿、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两个人都骁勇善战,但又互不服气。到了李从珂做了后唐皇帝(就是唐末帝)以后,两人终于闹到公开破裂的地步。当初,石敬塘想试探一下后唐末帝的真实意图,多次上奏表陈说自己体弱多病,请求解除兵权,调到别的镇所去。末帝和执政大臣们商议后决定答应他的请求,把他调到郓州。李菘、吕琦等人却极力劝阻这样做,认为不可行,为此末帝犹像了很长时间。后晋高祖天福元年(公元936年)五月,末帝任命石敬塘为天平节度使,催促石敬塘速赴郓州。石敬塘很是疑惧,便和他的将佐计议。都押牙刘知远说:“明公带兵已久,获得士卒们的衷心拥戴。现在据有形势险要的地盘,战马精良,士气强盛,如果晓谕天下,起兵反抗,帝业可以成功。为什么只为一纸诏令就自投虎口呢?”掌书记洛阳人桑维翰说:“皇上难道不知蛟龙不可放回深渊去的道理吗?可还是把河东节度使这个重要的职位颁授给您,这是老天要把最有用的利器交给您了。当今皇上以庶子旁支的身份继立为国君,民心并不归附。您是明宗心爱的女婿,现在皇上拿谋反叛逆的罪名加在明公的头上,这不是叩头谢罪可赦免的,只有好好想出一套保全自己的计策。契丹很久以来一直跟明宗约为兄弟。现在他们的部落,就在距此不远的云州与应州。明公若真能表达诚意,委屈自身来事奉他们,那么万一有什么紧急情况,可以随请随到,还担心大事不能成功吗?”石敬塘听了,主意就此拿定,不再动摇。
初十,昭义节度使皇甫立向朝廷奏报说石敬塘已经叛乱。石敬塘在给皇帝的上表中说:“末帝是养子,不应该继承帝位,请传位给许王。”末帝气得亲手把石敬塘的奏表撕掉扔在地上,用诏书回答他说:“你与鄂王的关系本来并不疏远,天下的人都知道你在卫州的所作所为。所谓传位给许王的这些话,谁又会相信!”十四日,他下诏剥夺石敬塘的官职和爵位。十七日,任命张敬达兼任太原四面排阵使,河阳节度使张彦琪为马步军都指挥使,任用安国节度使安审琦为马军都指挥使,任用保义节度使相里金为步军都指挥使,任用右监门上将军武廷翰为壕寨使。十八日,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兵马都部署,任命义武节度使杨光远为副部署,准备讨伐石敬塘。
七月,石敬塘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拜契丹国主做父亲,并且答应在打退唐军之后,把雁门关以北的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指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都在今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土地献给契丹。石敬瑭的投降活动遭到他的部将的反对。部将刘知远说:“您向契丹求救,称臣还说得过去,拜他做父亲未免过份;再说,答应给他们一些金银财宝还不要紧,不该割让土地。”石敬瑭一心想保住自己的利益,哪儿肯听刘知远的劝阻,急急忙忙派桑维翰带了这些卖国条件去见耶律德光。
耶律德光本来想向南扩张土地,听到石敬瑭提出这样优厚的条件,真是喜出望外,立刻派出五万精锐骑兵去救晋阳。石敬瑭从晋阳城出兵夹击,把唐军打得大败。耶律德光来到晋阳,石敬瑭亲自出城迎接,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十岁的耶律德光称做父亲,还请教契丹兵为什么这样快就能打败唐军。耶律德光得意洋洋地吹了一通,石敬瑭马上表示十分钦佩,捧得耶律德光满心欢喜。耶律德光经过一番观察,觉得石敬瑭的确是死心塌地投靠他,就对石敬瑭说:“我奔波三千里,来救你们,总算有个收获。我看你的外貌和气度,够得上做个中原的主人,我就封你做皇帝吧!”石敬瑭还假惺惺推辞,经部下一劝说,就高兴地接受了。契丹国主正式宣布石敬瑭为皇帝。石敬瑭称帝后,立刻按照原来答应的条件,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石敬瑭依靠契丹的支持,带兵南下攻打洛阳。唐末帝李从珂接连打了几次败仗,被契丹的声势吓破了胆,意志消沉,成天边喝酒边哭泣,等待灭亡,哪儿还有反抗的勇气。石敬瑭的兵还没进洛阳,唐末帝已经在宫里烧起一把火,带着一家老少投在火里自杀了。
石敬瑭攻下洛阳,灭了后梁,正式做了中原的皇帝,国号叫晋,建都汴。这就是后晋高祖。石敬瑭对契丹国主耶律德光感恩戴德,向契丹上奏章,把契丹国主称做“父皇帝”,自己称“儿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进贡帛三十万匹外,逢年过节,还派使者向契丹国主、太后、贵族大臣送礼。那些人一不满意,就派人责备石敬瑭,石敬瑭总是恭恭敬敬,赔礼请罪。晋朝使者到了契丹,契丹官员傲气十足,说了许多侮辱性的话。使者受了气,回到汴京,把这些事传了开去。朝廷上下都觉得丢脸,只有石敬瑭毫不在乎。石敬瑭靠契丹的保护,做了七年可耻的儿皇帝,病死了。